蝦米?在太空中也可以聽到閩南語!

2020-12-17 騰訊網

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你時常能夠聽到人們用閩南語談天說地。在泉州人的心中,閩南語是最親切的鄉音,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當中蘊含著濃濃的鄉情。

從1700多年前開始,不斷南遷福建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的語言、戲曲、文化,閩南語逐漸形成。同時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加強,外來語言也開始進入閩南地區。伴著先民漂洋過海的腳步,閩南語開始影響中國臺灣和東南亞等地區,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主要語言之一。閩南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

有語言則有文化,有文化則有歷史,憑藉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自古以來泉州方言不斷影響著周邊各地的方言土語,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對外傳播交流,不斷充實自己的同時也造就了泉州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創造了以閩南方言為載體的南音、木偶(提線及掌中)、梨園戲為代表的古典音樂戲劇和民間音樂舞蹈等藝術。它們是泉州千年文明史的靈魂,是閩南農耕、海洋與戲曲文化的結晶。

保留上古漢語特點的閩南語,不僅詮釋著方言文化的無窮魅力,更展示了絢麗多彩的閩南文化。

1

一脈相承古漢語

「阮厝的話真好聽,汝會曉講閩南語袂?」在閩南人看來,閩南語是世間最美的語言。它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是架起海峽兩岸人民心靈相通的橋梁。泉州方言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著名語言學家、廈門大學教授黃典誠先生曾說「晉唐古語在泉州」。

在泉州,大人小孩都會說閩南語,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閩南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年來語言學專家和學者也時常在討論這個問題,大家對閩南語形成的時間有不同的看法。黃典誠教授認為,閩南語的形成,與閩南地區的移民史有著莫大的關係。該觀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

2

與時俱進重融合

漢人不斷南遷福建,帶來了中原的語言、戲曲、文化,與此同時,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外來語言也開始進入閩南地區,不斷豐富著閩南語,促使它發展壯大。在如今的閩南常用語中,就有不少詞彙或源自北方戲曲,或源自荊楚文化,或源自外文.......正是因為融會貫通,才使得閩南語的詞彙和語句紛繁多樣。

(一)流傳於閩南戲曲

古時候,閩南語詞彙比較簡單。後來中原古漢語傳入,並與古越語產生了交流,閩南語得到了發展。作為閩南語載體之一的南戲與南音的廣泛流傳,對閩南語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在有些閩南俗語也是從地方戲曲而來的,有的直接借用戲文,有的則是來自戲曲故事、人物或表演。如泉州戲諺「三十六仙嘉禮搬百萬兵」就是以少表示多,「搬戲頭,乞食尾」是形容舊時藝人悽涼晚景,「李固見員外一一無話通說"用來表示理虧。

(二)多種文化促融合

除了戲曲,閩南語也受到了荊楚文化的影響。歷史上多次漢人南下,帶來了他們的文化——荊楚文化。通過日常的接觸和交流,荊楚文化漸漸融進閩南語中。雖然時間已過了很久,可是當時的荊楚方言卻在閩南語中流傳下來,甚至成為閩南語中的一部分。如閩南語中會用荊楚方言「兮」表示虛詞「的」,「抱」表示 「擊」等。

另外一些閩南詞彙來源於國外。明清時期,因為生活所迫很多泉州人遠涉重洋到東南亞各國謀出路。當他們回到家鄉時, 就會帶來一些外國的語言文化,使閩南語與外語互相融合,甚至掀起一股流行潮流。例如「雪文」表示「肥皂」「舒甲」表示「中意」等。

(三)時代發展造新詞

時代的變遷也會帶來新的詞語,比如媽媽稱傷情加重為「患動」,兒子卻說「發炎」。這個就是老一輩和新一代在說閩南語時對詞語選擇的差別了。建房所用的水泥,老派會說『霸灰」,而新派則是「水泥」。使用新派詞語而放棄老派詞語,這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

(四)地域致強調差異

早在漢末,閩南語就已形成了基本的格局,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逐漸走向成熟。可由於地域的差別和未曾有過方言規範,閩南語在泉州、漳州和廈門,腔調會有所差異。三地各自還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詞(含少數短語)。如廈門的「過貢」(過頭),「無仁」(烏有,空洞無物);泉州的「惡魚」(帶魚);漳州的「粉鳥」(鴿子),「阿刀"(傻),等等。

3

日常對話含古意

在日常生活中,閩南人時常使用帶有「阿」的稱呼語,如媽媽稱女兒為「阿奴」,這是對晚輩的暱稱。在漢代以前,福建是閩越族居住的地方,百姓說古越語,閩南語實際上是古漢語與古越語交融的結果。

作為人類思維的表現和社會生活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直接關係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人類文化各方面的變化在語言中都會留下印記,語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文化的存在依賴於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

4

表現形式多樣化

在閩南地區的生產生活中,人們喜歡用形象、詼諧的語言來描述日常生活。這些語句來源於民間口語,結構風格隨意是它與普通話最大的不同,體現了獨具特色的閩南文化。

閩南話中還包含了大量俗語、諺語、歇後語等,它們都有一定的含義、固定的表達形式,經過長期積累和流傳,形成生動活潑、幽默風趣、亦莊亦諧、耐人尋味的閩南語言特色。

(一)閩南童謠

事實上,泉州對閩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一直不曾停歇,一些閩南童謠的教學、比賽更是讓像《天烏烏》《天上一塊銅》《噹噹當補雨傘》等童謠再次被廣為傳唱。《天烏烏》更是成為不少孩子們表演的首選曲目。

(二)閩南俗語

區別於閩南童謠的故事性和童趣味, 閩南俗語的字數並不多,一般只有單句,但都具有一定的說理意義。例如「一字不寫寫萬字」,用來說明事情不直截了當地去做,反而繞很大的彎子。此外還有對答式俗語,通常為兩個人的對話。一般前面是肯定,後面是否定,委婉風趣地反對他人的說法。

(三)閩南諺語

閩南人在聊天或者勸告別人的時候,時常會說一些閩南諺語。這些諺語一般都是對偶句:式,有的是遞進關係,有的則是相反意思。

(四)閩南故事

閩南故事主要有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三大類。這些故事大多口口相傳,也有部分是有文字記載的。

(五)閩南歇後語

閩南歇後語,主要來源於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和生活的總結,往往前面說的是話題,後面是用來解釋前面的意思。比如「腳踏水車——假進步」,諷刺某些人假裝積極,表現進步。

(六)閩南語歌曲

就像《酒幹倘賣無》一樣,閩南語歌曲描寫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場景,感嘆人生又勉勵進取,引起大家的共鳴。歌詞雖然通俗卻又感情豐富,旋律大多都帶著入骨的悲愴,充滿韻味又易於傳唱。

5

詞法獨特真趣味

博大精深的閩南語不僅有多種表現形式,還有著與眾不同的詞法。「鞋拖——拖鞋」「花菜——菜花」雖然詞序顛倒,在閩南語中表達的卻是同一種意思。而一些聽起來不太雅的詞彙,在閩南語中也被其他詞語所替代,讓聽到該詞的人們並不會被觸碰到情感,產生不好的情緒。

(一)詞序顛倒 詞義不變

現代漢語絕大多數雙音詞的詞序是固定不變的, 而在閩南語中,有許多雙音詞詞序可以前後顛倒,而且顛倒後詞義不變。其實這些詞大多來自古代漢語。閩南語在詞法和句法方面都有許多自己的特色,在閩南語中,中心語+修飾語」的構詞方式屬於正常現象,「風臺一颱風」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此外還有鞋拖一拖鞋、人客一客人等。

(二)替代詞語 以雅帶俗

在閩南語中,對一些特殊的事物或者場景,會採用其他的詞語來替代。用文雅代替粗俗,避免彼此產生不愉快的感覺。如忌說生病,而說「艱苦」「無爽」;忌說癌,而說「生歹物」。如果發現有人變胖了,則會說「這個人真有福相」,用吉利的話語不僅不傷害人,還會讓聽者心情愉悅。

此外,一些詞彙還有雅稱,如動物中的蠶叫「娘仔」,蝙蝠叫「日婆」,壁虎(守宮)叫「蟮螂」,青蛙叫「水雞」。

6

內涵豐富蘊深意

詞彙是記錄文化的符號,閩南語詞彙不僅記錄著閩南傳統文化,更是閩南文化的結晶,從閩南語詞彙中就可以感受到絢麗多彩的閩南文化。比如「過番」是出國的意思;「脫草鞋」是閩南泉州僑鄉的風俗,是「洗塵」的意思。

通過「請火、櫸旗、放銃、跳童、食敬、師公」可以了解到閩南語使用區域的宗教文化;通過「作田、耙田、播田、作水、沃肥、摳草、割稻、曝粟、鼓粟」了解到閩南語使用區域的農耕文化;通過「高甲戲、歌仔戲、南音、傀儡、提絲傀儡」了解到閩南語使用區域的戲曲文化。

7

分布遍及海內外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分布於福建省內及中國臺灣、東南亞等地區。不僅在地球上可以聽到閩南語,在廣袤無垠的太空中也可以聽到閩南語。1977年,美國就曾把閩南語錄製在「旅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向無邊無際的宇宙太空播放,以尋覓地球的知音。可見,閩南語是一個超地區、超國界的漢語方言。

閩南語會流傳這麼廣,主要是因為歷史上閩南人的遷徙和移居。

全國著名的漢語方言研究專家李如龍認為,閩南語最早形成於泉州,然後一直向南流傳到漳州、廈門、潮州、雷州、海南,又傳播到我國臺灣和東南亞,成為保留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編輯:賴珊珊二審:曾世彬

近期精彩活動

相關焦點

  • 閩南語飛出太陽係為上太空的語言之一
    鮮為人知的是,有一句閩南語:「太空朋友汝好!汝呷飽未?有閒來阮這坐坐!」隨著「旅行者1號」向外星人發出問候。飛離太陽系的「旅行者1號」若是碰上外星人,它就能聽到這句用閩南語講述的親切問候語。今年9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發布消息證實,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1號」無人太空探測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
  • 記憶中的閩南語歌曲!
    1、《愛拼才會贏》葉啟田《愛拼才會贏》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閩南語歌曲,發行於1988年,由陳百潭作詞作曲,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首歌,那時候也聽不懂唱的是什麼意思,只是單純的覺得旋律很好聽,如今再聽,內心五味雜陳,一陣陣回憶湧上心頭。
  • 閩南語歌曲如此時尚動聽 要讓世界聽到廈門的歌聲
    海西晨報訊(記者雷妤)「廈門親像一首歌,咱唱歌來全世界聽,讓全世界聽到廈門。」上周日,廈門沙坡尾,一首耳熟能詳的閩南語歌《廈門親像一首歌》被再次演繹。這是目前已知兩岸首支專業閩南語合唱團———A萌閩南語合唱團的首次亮相。團員中有專業歌手,也有業餘音樂愛好者,他們來自全國各地。
  • 「旅行者1號」大揭秘 閩南語「汝呷飽未?」問候外星人
    有一句閩南語:「太空朋友汝好!汝呷飽未?有閒來阮這坐坐!」隨著「旅行者1號」向外星人發出問候。內容揭秘精心挑選唱片 內容含圖片音樂祝福語  「太空朋友汝好!汝呷飽未?有閒來阮這坐坐!」(譯:太空朋友你們好!你們吃飽了沒有?有空來我們這兒坐坐!)
  • 閩南人 | 你們都在在講「蝦米碗糕」?
    閩南語擁有悠久的歷史。據傳,閩南語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唐朝、北宋時期,閩南語逐步遷移至福建南部,也就是如今的閩南地區。閩南語發祥於福建泉州,並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話,因此,閩南語也被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
  • 阿波羅10開展繞月任務,太空人太空中聽到音樂,是誰放的歌?
    ,正是這次任務的過程中出現了小插曲,他們在月球背後聽到了神秘音樂,究竟是誰放的音樂呢?月球背後的秘密這一事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的時間,可是卻遲遲沒有向眾人公開,所有的人的印象中此次任務非常順利,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可是只有他們三個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秘密,當著陸艙準備和指令艙分離的過程中,由於指令艙來到了地球背面,所以出現了信號無法傳輸的情況,這個過程中飛行員和地面失去了聯繫,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聽到了詭異音樂
  • 臺灣閩南語還是閩南語!
    比如說「蝸牛」,第一次聽到同學說的時候還以為是某種神奇的牛,因為在臺灣的讀音是「guā níu」。這裡面包含了許多大陸各地的方言讀音,在普通話中是錯誤的,但到了臺灣國語,卻變成了正確的講法,例如「暫時zhànshí」,「大廈dàxià」「一艘船yìsāo chuán」等,他們的差異不僅是聲調差異,也是拼法的差異。
  • 細思極恐的回憶,楊利偉在太空聽到「敲窗」聲怎麼回事?打破局限
    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人類掌握了踏入太空的技術。隨著第一枚載人火箭進入太空,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之後,經過不懈努力,中國也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楊利偉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然而,回到地球多年後,楊利偉曾經說過,他聽到有人在太空敲窗戶。這件事讓大家好奇,開始揣測。但10年後,專家們終於發現了真相,謎團也終於解開了。
  • 在太空中,沒有人能聽到你的尖叫,《異形》系列科幻電影
    異形由雷德利執導的電影《異形1》,講述了一艘商業太空飛船在返回地球的途中,接收到了一組奇怪的信號,飛船在前往一個小行星探測信號源時,落入了一個巨大的陰謀之中。《異形1》,1979年《異形1》中,導演把人性置於陰暗的氛圍裡,僅留一絲小小的希望。電影將未知、神秘、密室與壓抑表現的淋漓盡致,在狹小的宇宙飛船空間裡,恐怖的氣氛無處不在。
  • 當年太空中,楊利偉聽到的「敲門聲」是什麼?如今有答案了
    關於外太空到底有沒有外星人這件事情,全世界一直有著非常廣泛的討論,就連影視劇中也對外星文化地外文明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並在文學藝術加工成讓那些「證據」看起來十分的有說服力。不過我們都知道那只是藝術加工而已,現實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不存在的。
  • 太空人在太空聽到「敲窗」聲,到底是怎麼回事?十年後真相被解開
    好奇心是驅使科學發展的核心,太空是一個神秘而無盡的空間,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好奇心。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人類已經掌握了進入太空的技術。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經過我們逐漸的不懈努力終於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楊利偉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 閩南語方言誰才是最「正宗」?
    但閩南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目前關於方言地位的爭論中,閩南話不抑反揚。隨著央視、福建省和廈門、泉州地方臺的閩南語頻道 播放 的開播,「閩南話時間」越來越多,話語也越來越有生命力了。木樑說:「閩商是世界華商中勢力最強大的一支。」而在世界閩商中,唱主角的是閩南籍閩商,特別是泉州籍閩商。
  • 楊利偉曾在太空聽到「敲窗」聲?10年後謎底終於被揭開
    其中太空這個神秘而且無垠的空間,更是激發了人類極為強大的好奇心。在這種好奇心的推動下,人類掌握了踏足太空的技術。隨著第一艘載人火箭進入太空,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之後我國經過了不懈努力,也掌握了載人航天的技術,而楊利偉則成為了我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不過在回到地球多年之後,楊利偉曾說自己曾經在太空中聽到過有人敲擊窗戶的聲音。
  • 閩南語也有字典《彚音妙悟》
    的吳式鄙老人給記者翻看了他的心愛之物閩南語字典《增補彚音妙悟》。身為閩南人,您一定會講一口麻溜的閩南語,卻未必知道,原來咱們閩南語也有字典呢!  閩南語是中國八大古老方言之一,有古漢語的「活化石」之稱。作為硏究學習閩南語的字典,《彚音妙悟》是閩南文化的瑰寶。此書內容以韻母「五十字母」為經,以聲母「十五音」為緯,再以「八音聲調」梳櫛貫穿其間,而形成「三推成字法」。對於閩南地?
  • 僑鄉泉州閩南語音樂漸熱:鄉音匯成情感交流「音符」
    閩南語音樂學會遍地開花,為閩南語音樂愛好者打造了一個聚集地。 鍾欣 攝中新網泉州3月28日電 (陳龍山 孫虹)「談起閩南語歌曲,很多人會聯想到老派的經典歌曲和閩南童謠,但是閩南語歌曲也可以很潮、很時尚,而且聽起來特別親切。」
  • 閩南語|不會說本地話怎麼證明自己是廈門人?
    圖/蔡子健caizijohn此文僅為614活動預熱,連預告都不是呢90後的一個記憶,就是小時候學校推廣普通話,禁止說閩南語。身邊的很多朋友閩南語都說得吭哧吭哧,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反正潮流是說普通話。直到更長大,發現當年禁止說閩南語的學校開始開設閩南語課,不禁破口大罵「賽裡木,當年不讓林北共誒萌味,現在只會用誒萌味罵粗話」。再大些,身邊開始多了外地友人,所有疑問就變成「不會說廈門話你怎麼會是廈門人?」總理說:你這個廈門土生土長的廈門人要怎麼證明你是廈門人?
  • 閩南語方言小故事
    阿婆:「老伴…嗚…」  護士:「你不用傷心啦,待會你可以到隔壁棺材室(觀察室)去看他了。」3、有個阿婆到雜貨店去,問小姐說:阿你家甘五火爐?  小姐說:你要烤身體的還是烤肉用的?  阿婆說:烤你去死啦!我要洗頭毛的『飛柔』啦!
  • 閩南的獨特語言—閩南語中的古漢語的例子
    閩南地區千百年來以閩南語作為溝通的工具。閩南語,屬於漢語閩語的一種,是最具影響力的閩語。閩南話有著悠久文化,但除了臺灣、福建等地,其他地區的閩南話已經變味。但是,泉州的閩南語堪稱閩南語的一種標準發音標準。
  • 當閩南語碰上流行 再也不是苦情歌了
    提起閩南語的歌,好像記憶中存在的都是那些苦情歌,或是關於生活,或是關於拼搏主題的,尤其是那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愛拼才會贏》,還很少聽到過閩南語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其實這類歌曲還不少呢。你還以為閩南語歌就是日本演歌式的唱法那就大錯特錯了,聽聽這些可以顛覆你傳統印象的新式臺語歌吧!
  • 被後爹耽誤的蝦米音樂真就成了在線音樂中的「蝦米」
    「蝦米音樂月底關閉!」前幾天,微博認證用戶(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發布微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音樂大V@果殼放大燈也爆料,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目前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晚些時候,阿里巴巴回應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