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這部誕生於7000年前的奇書,在中國人心裡,一直都帶有一層神秘和迷信的色彩。有的人認為他能夠預測未來,預知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有的人則認為那不過是「愚昧無知」的古人在故弄玄虛,無中生有。
據傳當年焚書坑儒,秦王本打算將其與一堆諸子百家的言論一起付之一炬,有臣子建議:《易經》不過是鄉野草民用來算卦玩的小抄本罷了,不妨留給他們一個茶餘飯後消遣的樂子。俗話說,給孩子一個奶嘴,他就不會搗蛋了。
秦始皇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得益於那個沒見識的秦朝下屬,《易經》才得以保全。
01 《易經》到底有什麼功用?
伏羲當年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再通過觀察和總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發明出了先天八卦,認為世界由兩種力量所主導,那就是陰陽,世間的一切都可以用八個常見的場景來「套」,那就是八卦。
伏羲的初衷,是探索宇宙自然和人間各種事物發展的規律,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一種指導。不過後世對於這套系統的應用,遠遠超出了羲皇的想像。
有人覺得它是至理之銘言,治世之寶典,把《易經》應用在國家治理和現代企業管理之中,大放異彩;有人認為它是陰陽平衡之學,是古代術數的集大成者,用它來勘查風水,尋找寶藏和墓穴;也有人深信,《易經》是上古神王窺探天機的天書流落人間,其中蘊含著預知人類未來命運的密碼。
甚至有人堅定不移,易經的爻辭符號,就是中國古代的「二進位」,西方科技之所以能發明出計算機,就是有賴於它的神力加持。
以上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實很多古代經典只要你讀通了,讀透了,就可以應用在現實的方方面面。坊間多有流傳:半部《論語》治天下,《呂氏春秋》也可以作為治國的借鑑,《資治通鑑》裡也有很多歷史故事對於治理國家大有裨益,還有老子的《道德經》、王陽明的《心學》,很多領袖都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
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眼中,也可能有一千本《易經》。《易經》不過是一本工具,有時候是讀它的人超越了它本身,有時候是讀它的人拉低了它的檔次。讀書本來就是一種互動的活動,讀者的因素有時候也可以起到決定作用。
至於二進位的說法,最早來自於一個外國學者,他就是一直提倡二進位理論17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這其實是一種「馬後炮」式的反推,在一個沉醉於自己發明的二進位制的學者眼中,很容易就戴上「自戀」的有色眼鏡。就像一個手中有錘子的人,在他的眼中看什麼都像釘子。
那麼客觀地說,《易經》到底有哪些基本功用呢?
可以分為四方面來講。第一是象學,天文學看的是天象,地理學看的是地象,判斷一個人的命運,看的是面相。所謂的象,本質上就是陰陽,就是平衡,判斷標準其實還是自然規律,沒有那麼玄乎。
就像你看一個房子明顯已經傾斜向一方,就可以判斷它會倒塌一樣,只不過生活中有些現象比這個要複雜和隱秘而已。
第二是術數。這不是指現在我們說的什麼「吉祥數字」,因為6和「溜」諧音,所以代表一切順利;因為8和「發」同音,就代表著發財,這最多只能算是小兒科的「諧音梗」,不過是一種心理暗示,沒有任何的科學根據。
《易經》中的術數,背後還是陰陽博弈,陰陽平衡。比如「九六」的爻辭是「亢龍有悔」,因為日中則昃,盛極必衰,過了一定的度,勢必就要走下坡路了。
第三是理學。因為《易經》是從天文地理、現實生活中萬事萬物中總結出來的,既有形象的類比意義,又符合自然規律和邏輯理性。這一套系統是通過嚴密的推導和縝密的思維總結出來的,因而按照它的指導,自然就能推到出事物的發展軌跡,可以用來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
第四就是卜卦了。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後,就是因為這只是《易經》最末端的一種功能,其實你如果前面三個易經應用得很好,根本就不需要算卦,自然就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易經》確實可以用來算卦,而且是大炮打蒼蠅,殺雞用牛刀,大材小用。
02 孔子和荀子都反對卜卦,背後有什麼隱秘?
事實上,古代先賢,很多都是反對人們卜卦的。比如儒家始祖孔子,他在看完《易經》之後就告誡弟子最好不要用它來卜卦,就像孔子對待鬼神的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一樣,孔子的原話是「不佔而已矣」。
孔孟之後,著名思想家荀子也提出「善易不卜」的觀點,認為真正讀通了《易經》的人,把它活學活用的人,根本不用去搞佔卜這麼低級的事情。
坊間傳聞,古代那些算命的人,一般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因為他們「洩露」了天機,這是命運對於他們的懲罰。這種說法才是為數不多真正的「封建迷信」。因為不管是從邏輯上,還是從人情世故上都說不通。
其實孔子和荀子反對卜卦,不是因為洩露什麼天機。要說洩露,伏羲當年發明了太極八卦就是最大的洩露,簡直就是「盜取天書」,為什麼他會是萬世景仰的聖王?
他們之所以不提倡普通人盲目卜卦,其實另有根由。
首先,如果你面臨的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根本不用卜卦,做就對了。如果佔卜,反而是多此一舉,如果是上上籤,只是肯定了你的形勢和想法而已;如果是個下下籤呢?反而會影響你做事的積極性,會讓你猶豫不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其次,佔卜這個活動體現的其實是人們的一種「偷懶」心理,背後暗戳戳的是想走捷徑,直接跨過過程,提前知道結果。而人一旦知道一件事情的結果,動機就會變得不單純,就會忘了初心,做事的方向就錯了。
這就是為什麼《琅琊榜》中的最後,蘇哲和太子不願意提前告訴長公主當堂手捧謝玉手書揭發他罪行會得到什麼好處的原因。因為如果先告訴他結果,她的動機就不一樣了,遇事就可能會權衡,然後退縮。
再次,不管佔卜的準確率有多高,它都不是一個好的導向,因為它是直指結果的,容易誤導人們急功近利只求結果不重過程,但求收穫不問耕耘。這將會引發一種十分惡劣的社會風氣。
03 佔卜既然不準,要它有什麼用?
其實說實話,佔卜本身的準確率有待商榷,有時準有時不準,常常還會關鍵時候掉鏈子。
周朝時代的姜尚很厲害吧,他當然對於《易經》是信手拈來,但是就是因為它有算卦這個功能,還曾經「坑過」這位賢能的丞相一次。
故事發生在周武王伐紂動身前夕,因為父親周文王一向主張仁義治天下,武王要通過武力推翻商朝,心中難免有些猶疑。於是他就請教姜尚佔卜一卦,測測此事的吉兇。結果大失所望:下下籤。
姜尚當時就寬慰他,卜卦只是一種末流技藝,只是一種可供參考的思路,並不能全信。而當時伐紂天時地利人和齊備,武王應當打消顧慮,順天應人。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顯然是一個絕好的結果。
既然如此,佔卜到底有什麼意義,是不是說它就是毫無用處的垃圾,我們應該棄之如敝履?
也不是。很多高人之所以反對卜卦,是因為卜卦是有前提條件的,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對其加以肯定,會對大眾造成誤導。
古人有一個秘而不宣的規定。凡是佔卜有「三不佔」。其一,只占卜家國大事,比如天象雨水戰事如何,絕不占卜個人的小事,不能用來用於謀取私利。
其二,萬事俱備條件成熟事可人斷者不佔。只要你所作所為符合自然人倫,條件已經成熟,做就是了,還卜個毛線,這時候卜卦,不但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反而會讓當事人徘徊不前。
其三,已有決斷之事不佔。人生於世,萬事不能只看結果,如果你心中已經有了決斷,覺得應該去做,就不要再猶豫,勇敢去做就對了。這時候的佔卜,反而會讓人忘了初衷,事情的性質就變了。
那麼什麼時候才應該佔一卦,佔卜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佔卜其實就相當於一種「思想實驗」,一定的條件對應一定的結果,就相當於一種事前推演,有什麼資源,做什麼選擇,會有什麼結果。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讓我們對當前的形勢進行一場理性的梳理,看看還有什麼思路可供選擇。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已經讓你走投無路毫無頭緒的時候,完全可以利用《易經》來一卦,說不定就能為你提供一個不錯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