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區多措並舉推動轉產增收 民生組合拳助退養漁民就業

2020-12-25 醒獅評論

「政府不僅把招聘會開到家門口,還幫我落實了一份好工作。」近日在翔安區政府有關部門牽線搭橋下,大嶝陽塘青年小張與廈門新機場片區某駐場國有企業籤訂了勞動合同。下個月初培訓結束,他將作為儲備幹部正式入職。而作為陽塘的搬遷戶,小張的父母也已辦理「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等手續,一家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是翔安區推動轉產增收、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的有力抓手,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說,小張一家人都是翔安區「新民生十五條」的受益人。

近年來,翔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海域退養漁民生活出路問題,圍繞落實中央提出的「六穩」「六保」要求,多措並舉促進海域退養漁民增收。在助力農漁民轉產就業方面,打出漂亮的民生組合拳。

一場招聘會 讓居民在家門口擇業

「我有保安證,想找個離家近的工作。」小康話音剛落,翔發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兩名負責招聘的女生,抓起手中崗位信息表,推薦了一份寫字樓保安工作,工作地點在翔安南部新城,有五險一金。

小康是大嶝東埕社區人,目前在新店某安置房工地做保安。聽說新企業的工資待遇比自己目前收入高,工作環境更優越,他在工作意向表格上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與聯絡電話。

7月驕陽似火,比陽光更熾熱的是招聘會現場的火爆場面。7月11日上午,2020年翔安區「保民生,促就業」大嶝專場招聘活動在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舉行,34家企業招工「檔口」前擠滿當地求職者。「我想做幼兒園保安,有沒有推薦?」「我可以做保潔,有沒有適合的?」「我這歲數,可以做綠化工嗎?」……

「沒想到有那麼多適合中年人的普工崗位。」求職者郭秋珍說,這場開在家門口的招聘會,對「4050」本地退養漁民來說,就像一場及時雨。嶝崎社區的老王也讚不絕口,他說,自己是退養漁民,還沒達到退休年齡,每月領取政府發放的300元保障性就業補貼,並打零工貼補家用。「下半年,孫子上小學需要我接送,我希望能在大嶝周邊做些綠化修剪的工作。」

福建源潤建設有限公司提供了陽塘安居小區安置房建設項目的保安等崗位。該公司辦公室主任林水治透露,這個安置房項目將來用以安置陽塘本地搬遷居民,前來諮詢應聘的人很多。

參加當日招聘會的,既有新機場駐場單位象嶼集團、翔業集團、住宅集團、市政集團、建發兆陽、海翼物流等大型國企或下屬公司,也有轄區內天馬微電子、友達光電、弘信電子、如意情集團等知名企業。34家企業提供742個崗位,吸引近千名大嶝、小嶝居民前來應聘,現場共有103人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

面向大嶝街道退養漁民提供針對性崗位,讓退養漁民在新機場開發建設中受益,這是翔安區推進就業精準幫扶的一個縮影。

近期,翔安區多家單位聯合攻堅,針對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退養退耕人員等重點群體,有計劃開展就業精準幫扶工作,同時區人社局協調對接駐新機場片區單位、轄區大型企業,特別是市屬國有企業,深入新機場周邊社區開展崗位推薦。據了解,2019年以來,翔安區共組織企業進社區舉辦專場招聘會18場,線上向翔安轄內34個退養社區推送崗位3.92萬個(次)。

一場精準幫扶 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

廈門新機場的建設讓張家生活發生變化:海域退養了,「洗腳上岸」的老張夫婦要重新擇業;陽塘整村搬遷項目啟動,家裡的老宅子即將被徵拆;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嚴峻,剛剛大學畢業的兒子面臨就業難。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如今,張家父子在翔安區政府有關部門的牽線下,已先後找到工作。兩年前,老張成為新機場建設工地保安。上個月,小張與廈門新機場片區某駐場國有企業籤訂勞動合同。令小張激動的是,公司以前都直接參加「985、211高校」校招,很少從社會上招聘,他們幾個大嶝青年是特例,且公司有意將他往管理和行政幹部方向培養。

最近,張家的老宅徵拆進入商談階段。小張說,母親從去年開始每月領養老金750餘元;明年父親退休後,也可享受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待遇;78歲的奶奶,每月領取廈門市城鄉居民養老待遇和區政府給的老人養老補助。「奶奶平時還種點蔬菜,家裡吃不完拿到菜市場賣,她每月能存下600元。」

翔安區針對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退養退耕人員等重點群體,有計劃地開展就業精準幫扶。此前在張家坐困愁城的時候,是翔安區用一記組合拳,幫他們破解難題。

今年7月初,機場片區翔安分指揮部、區人社局、大嶝街道、社區多方聯合成立專門機構。由區人社局安排專人專班,負責數據獲取、臺帳梳理匯總、家政培訓、發動企業招聘等工作的統籌協調;街道負責發動群眾、安排場地、社區日常工作的牽頭協調;社區負責走訪調查,全面摸清勞動年齡內人口的基本情況、「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底數,以及未就業人員就業意願等情況,為分批分類施策和對接機場駐場單位、國有企業崗位支持提供依據。

近年來,翔安區出臺並升華「新民生十五條」,通過優惠政策、資金保障、宣傳引導,努力創造用人單位招用本地工、優先招用退養漁民的良好用工氛圍。不僅如此,還將以發展股份經濟為方向,力爭每個被徵地和海域退養村(居)都規劃預留發展用地,策劃生成項目,增加村民的財產性收入。

翔安區還將生活困難的海域退養群眾納入低保、特困、低收入等保障範圍,及時走訪、分類匯總、因戶施策、掛鈎幫扶,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目前,翔安區34個退養社區中有低保人員1091人、特困人員88人、低收入家庭107戶,已基本實現退養漁民困難人員兜底幫扶全覆蓋。同時,翔安區還落實「財政補助+銀行貸款+國企擔保+政府貼息」的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扶持模式,目前海域退養漁民村居因「村改居」政策均被納入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退養漁民實現「零負擔」參保。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累計參保6.47萬人,辦理退養按月領取養老金4.7萬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一場家政培訓 讓居民有技傍身可創業

「沒想到擦個桌子,還有這麼多門道。」 7月7日,大嶝街道家政技能培訓班(第一期)正式開課,來自大嶝街道的30多名有意願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的女性參加培訓學習。有學員說:「把技能學好,我們可以就業,也可以創業!」

廈門好邦伲家政服務有限公司承辦此次培訓,學員們學習了擦洗家具、拖地板、維護家用電器等家政服務技巧。「你們在大嶝設個點,我們可以合作。」40多歲的海燕不僅對家政經紀人感興趣,還動起了創業念頭。

據介紹,翔安區人社局還將繼續在大嶝、小嶝組織多場相關培訓課。主辦方透露,讓退養漁民有技藝傍身,將來新機場啟用後,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合適的工作。

2019年以來,翔安區舉辦退養漁民職業培訓班38期,有1714人參加培訓,發放培訓生活補貼和工資性補貼近30萬元。同時,還引導國有企業加大開發保潔、保綠、保安等公益性崗位,扶持珠秀、雨傘、無紡布等手加工業發展,促進退養漁民就近就業。目前,34個退養社區共有41個手加工點吸納1240人就業,從業者每人每年增加近20000元工資性收入。

動員被徵地群眾和海域退養群眾積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翔安區不斷加大創新創業扶持力度,增加退養漁民收入的又一舉措。

以大嶝為例,大嶝科創眾創空間已成功孵化大嶝古帆船、西奈山映畫、嶼厝民宿、大嶝網等項目近20個,組織開展創業、就業培訓講座10餘場,創業項目交流40餘次,帶動就業500多人。不僅如此,大嶝街道的民宿示範段已初見成效,遊客服務中心、時光郵局等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餐飲行業業態得到規範,初步探索出退養漁民轉產致富的新路子。

把航空新城建設全面融入「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戰略中。對此,翔安區領導信心倍增。

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海域退養社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舉措,實施特色產業帶動,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對於加快退養漁民轉移就業意義重大。澳頭就是鮮活的榜樣。現在,澳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通過藝術與科技雙輪驅動,成為翔安乃至廈門的一張新名片。「科學規劃、項目帶動,重點推進海洋高科、海洋漁業、海洋文旅三大產業發展。」翔安區有關領導介紹,如今的澳頭不僅著力於「美術+美食」特色品牌,還把居民的文化需求、藝術創作與文化旅遊等環節相結合,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通過文創產業的發展帶動旅遊、餐飲、民宿等消費,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目前,澳頭已吸引15家著名文化企業、「澳海一號」等9家主題民宿、「大厝宅」等15家海鮮餐飲品牌入駐,海鮮乾貨店有50餘家,帶動351人轉產就業,年接待87萬人次,旅遊年營收約1.74億元。(記者 曾嫣豔 通訊員 餘慶東 王偉聰)

相關焦點

  • 今年前11月翔安區交地1.26萬畝 總量全市第一
    朱毅力林木陽供圖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袁曉敏 通訊員 葉曉菲 餘慶東)大統籌、大協同、大攻堅,翔安區在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島外大發展」決策部署中,沿著「保重點、攻難點、搶節點」的工作思路,在土地房屋徵收工作中再獲佳績。截至目前,翔安區交地1.26萬畝,總量全市第一,省市重點項目土地房屋徵收工作綜合考評總分暫居全市第一。
  • 松桃正大鎮:賦能增收!多措並舉打出林業經濟「組合拳」
    扶樹、覆土,兩人一組,協同合作……水竹(薅菜村)壩區精品水果基地上,200多戶1000名群眾投入到搶抓春耕時節的農村產業革命突破戰中。水竹壩區薅菜村經果林種植基地(龍曉警/攝)「目前,我們正在水竹壩區基地拓種梨樹。
  • 手工藝培訓助力 退捕漁民轉產就業
    手工藝培訓助力 退捕漁民轉產就業 2020-12-16 2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川島鎮:精準幫扶有特色 多措並舉助脫貧
    川島鎮:精準幫扶有特色 多措並舉助脫貧 2020-04-22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穩就業就是穩大局
    就業,一頭連著經濟運行、企業發展,一頭連著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穩就業就是穩發展、穩改革、穩民生,是大局穩定、人心穩定的基礎樁、壓艙石。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外新冠肺炎蔓延擴散的巨大衝擊,從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從「防止出現大規模裁員」到「注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再到「有針對性地開展援企、穩崗、擴就業工作」。各級政府多次強調要千方百計穩定就業、拓寬就業渠道,按照切實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經濟發展總體戰」的要求,多措並舉、精準發力,打好穩就業「組合拳」。
  • 西藏吉隆縣多措並舉大力推動發展村集體經濟
    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保證村村「有錢辦事」,近年來,吉隆縣狠出實招,多措並舉大力推動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  藉助能人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吉隆縣成立了吉普村竹編專業合作社,並對當地20多名農牧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群眾編制出的合格竹編產品全部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
  • 華潤萬家多措並舉「穩就業」積極發揮表率作用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也給就業環境,特別是應屆高校畢業生及貧困人員就業帶來嚴峻考驗。就業即民生,是關乎千家萬戶的大問題。為緩解就業難題,確保民生安穩,華潤萬家在做好疫情防控、保供穩價的基礎上,持續為市場提供工作崗位, 重點關注應屆高校畢業生及貧困人員就業問題。
  • 貴州遵義市深入推進長江流域漁民退捕轉產
    遵義市深入推進長江流域漁民退捕轉產 一是全面摸清底數,精準建檔立卡。對全市退捕漁船和漁民相關信息進行全面核查,認真摸清退捕漁民家庭人口、生活狀況、轉產去向需求等,健全完善退捕漁船和漁民信息檔案,實行「一船一檔、以船定人」精準管理,確保不漏一人,不落一戶,為落實補償資金和後續幫扶提供依據。
  •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就業開啟新生活
    原標題: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就業開啟新生活   (通訊員&nbsp何少志&nbsp尹俊和&nbsp吳冬梅)近年來,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牢固樹立和踐行
  • 蒲城縣黨睦鎮:多措並舉穩就業 助力脫貧攻堅
    為貫徹落實中省市縣關於穩崗就業工作部署,提高全鎮貧困勞動力就業率,確保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助力脫貧攻堅。黨睦鎮制定了《黨睦鎮關於開展穩崗就業創業實施方案》,召開專題會議周密部署,多措並舉穩就業,出實招穩固脫貧成效。
  • 告別「以湖為生、以船為家」 鄱陽湖傳統漁民轉產就業
    九江都昌縣薌溪鄉井頭村村民在翻曬小魚乾(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九江12月18日消息(記者謝元森 通訊員江建峰)「鄱陽湖實行禁捕退捕政策是好事,我們雖然離開了漁船,但還在從事水產加工的傳統產業,我們熟悉這一行,一個月也有三千多塊錢收入。」
  • 多措並舉 鞏固就業向好態勢 1-10月江蘇城鎮新增就業超百萬 繼續...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江蘇通過減負穩崗擴就業等多措並舉,實現新增就業逐步回升,1-10月江蘇新增就業總量超百萬。為此,江蘇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六穩」「六保」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積極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大力挖掘崗位潛力,目前全省已舉辦高校畢業生線上線下招聘會近3000場次,提供崗位近200萬個次;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今明兩年事業單位招聘中高校畢業生比例不低於70%、國有企業和政府購買基層崗位的不低於50%,並設置見習崗位吸納就業,提供諮詢輔導、落實各項補貼來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 池州市人社局:穩妥轉產就業確保漁民安置到位
    池州市人社局:穩妥轉產就業確保漁民安置到位 2020-08-12 16:47:44   來源:池州日報 池州新聞網
  •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江湖水美岸美 漁民轉產轉業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江湖水美岸美 漁民轉產轉業2020-11-02 15:4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九江新聞網        瀏覽量: 878 次 我要評論 金秋時節,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風景區,遊客正在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的「五點合一」文旅項目景點觀江覽湖。而在一年之前,這裡長年停泊著眾多在鄱陽湖、長江捕撈作業的漁船,環境也較為髒亂。
  • 江蘇漁民退捕轉產見聞:告別"水上漂" 打魚變護魚
    聚焦民生需求,儘可能實現「同湖同策」「同湖同步」。  轉業:打魚變護魚 「玩轉」新業態  有的漁民「離湖不離水」,從打魚人轉身為護魚員;有的轉崗就業,開網店銷售農副產品……漁民退捕轉產,「退得出」還要「穩得住」。考慮漁民歷史生產生活習慣,江蘇多地積極開發護魚員、護堤員、藍藻打撈員等漁民上手快、適應性強的公益性崗位。
  • 退捕漁民轉產安置,有力度也要有溫度
    如何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不僅要有「抓鐵有痕」的力度,還要有用心用情做好漁民轉產安置工作的溫度。  長江禁漁要實現穩得住,就要堅決防止漁民有朝一日「重返江湖」;要實現能致富,就不能留下「因禁致貧」的後遺症。也就是說,要確保廣大漁民在告別「水上漂」的日子後,真正實現就業上有門、致富上有路、生活上無憂。
  • 杭州工會「三助三保」穩就業保民生
    在日前杭州市總工會舉辦的2020年就業服務月網上招聘周活動上,來應聘的職工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杭州各級工會累計開展網上助力企業招工活動9280場(次)。如今,杭州工會從「線下活動」轉向「線上服務」,綜合施策,打出助就業、助創業、助學業,保安全、保生活、保福利的「三助三保」組合拳,千方百計「穩就業保民生」。  為待崗職工送崗位的同時,杭州市總還千方百計「助創業」。
  • 肥城市新城街道:精準幫扶助脫貧 多措並舉保長遠
    聚焦精準 精準幫扶落實到位咬定目標、苦幹實幹,落實政策、改善民生,累計投入200餘萬元,因人制宜、精準扶貧,確保了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貧困村脫貧摘帽。尹啟安和張甲增雖年紀不大,但因患有大病、肢體殘疾造成勞動能力降低,無法從事重體力活動,考慮到這一情況,沙溝村多番考察對接,充分利用農村電商發展契機,將就業崗位「引進來」,建立起快遞驛站,交由尹啟安和張甲增經營,由扶貧幹部幫助他們聯繫快遞公司、安裝倉儲貨架、講解收發流程,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 昭通:全力推動農民工就業增收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形勢帶來的勞務輸出困難,為讓全市224萬外出勞務大軍就業增收致富,昭通市把切實抓好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頭號工程」,聚焦「三個精準」,實施「四個一批」,依託「兩個平臺」,以高度組織化全力推動外出務工勞動力健康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