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僅把招聘會開到家門口,還幫我落實了一份好工作。」近日在翔安區政府有關部門牽線搭橋下,大嶝陽塘青年小張與廈門新機場片區某駐場國有企業籤訂了勞動合同。下個月初培訓結束,他將作為儲備幹部正式入職。而作為陽塘的搬遷戶,小張的父母也已辦理「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等手續,一家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是翔安區推動轉產增收、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的有力抓手,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說,小張一家人都是翔安區「新民生十五條」的受益人。
近年來,翔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海域退養漁民生活出路問題,圍繞落實中央提出的「六穩」「六保」要求,多措並舉促進海域退養漁民增收。在助力農漁民轉產就業方面,打出漂亮的民生組合拳。
一場招聘會 讓居民在家門口擇業
「我有保安證,想找個離家近的工作。」小康話音剛落,翔發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兩名負責招聘的女生,抓起手中崗位信息表,推薦了一份寫字樓保安工作,工作地點在翔安南部新城,有五險一金。
小康是大嶝東埕社區人,目前在新店某安置房工地做保安。聽說新企業的工資待遇比自己目前收入高,工作環境更優越,他在工作意向表格上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與聯絡電話。
7月驕陽似火,比陽光更熾熱的是招聘會現場的火爆場面。7月11日上午,2020年翔安區「保民生,促就業」大嶝專場招聘活動在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舉行,34家企業招工「檔口」前擠滿當地求職者。「我想做幼兒園保安,有沒有推薦?」「我可以做保潔,有沒有適合的?」「我這歲數,可以做綠化工嗎?」……
「沒想到有那麼多適合中年人的普工崗位。」求職者郭秋珍說,這場開在家門口的招聘會,對「4050」本地退養漁民來說,就像一場及時雨。嶝崎社區的老王也讚不絕口,他說,自己是退養漁民,還沒達到退休年齡,每月領取政府發放的300元保障性就業補貼,並打零工貼補家用。「下半年,孫子上小學需要我接送,我希望能在大嶝周邊做些綠化修剪的工作。」
福建源潤建設有限公司提供了陽塘安居小區安置房建設項目的保安等崗位。該公司辦公室主任林水治透露,這個安置房項目將來用以安置陽塘本地搬遷居民,前來諮詢應聘的人很多。
參加當日招聘會的,既有新機場駐場單位象嶼集團、翔業集團、住宅集團、市政集團、建發兆陽、海翼物流等大型國企或下屬公司,也有轄區內天馬微電子、友達光電、弘信電子、如意情集團等知名企業。34家企業提供742個崗位,吸引近千名大嶝、小嶝居民前來應聘,現場共有103人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
面向大嶝街道退養漁民提供針對性崗位,讓退養漁民在新機場開發建設中受益,這是翔安區推進就業精準幫扶的一個縮影。
近期,翔安區多家單位聯合攻堅,針對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退養退耕人員等重點群體,有計劃開展就業精準幫扶工作,同時區人社局協調對接駐新機場片區單位、轄區大型企業,特別是市屬國有企業,深入新機場周邊社區開展崗位推薦。據了解,2019年以來,翔安區共組織企業進社區舉辦專場招聘會18場,線上向翔安轄內34個退養社區推送崗位3.92萬個(次)。
一場精準幫扶 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
廈門新機場的建設讓張家生活發生變化:海域退養了,「洗腳上岸」的老張夫婦要重新擇業;陽塘整村搬遷項目啟動,家裡的老宅子即將被徵拆;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嚴峻,剛剛大學畢業的兒子面臨就業難。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如今,張家父子在翔安區政府有關部門的牽線下,已先後找到工作。兩年前,老張成為新機場建設工地保安。上個月,小張與廈門新機場片區某駐場國有企業籤訂勞動合同。令小張激動的是,公司以前都直接參加「985、211高校」校招,很少從社會上招聘,他們幾個大嶝青年是特例,且公司有意將他往管理和行政幹部方向培養。
最近,張家的老宅徵拆進入商談階段。小張說,母親從去年開始每月領養老金750餘元;明年父親退休後,也可享受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待遇;78歲的奶奶,每月領取廈門市城鄉居民養老待遇和區政府給的老人養老補助。「奶奶平時還種點蔬菜,家裡吃不完拿到菜市場賣,她每月能存下600元。」
翔安區針對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退養退耕人員等重點群體,有計劃地開展就業精準幫扶。此前在張家坐困愁城的時候,是翔安區用一記組合拳,幫他們破解難題。
今年7月初,機場片區翔安分指揮部、區人社局、大嶝街道、社區多方聯合成立專門機構。由區人社局安排專人專班,負責數據獲取、臺帳梳理匯總、家政培訓、發動企業招聘等工作的統籌協調;街道負責發動群眾、安排場地、社區日常工作的牽頭協調;社區負責走訪調查,全面摸清勞動年齡內人口的基本情況、「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底數,以及未就業人員就業意願等情況,為分批分類施策和對接機場駐場單位、國有企業崗位支持提供依據。
近年來,翔安區出臺並升華「新民生十五條」,通過優惠政策、資金保障、宣傳引導,努力創造用人單位招用本地工、優先招用退養漁民的良好用工氛圍。不僅如此,還將以發展股份經濟為方向,力爭每個被徵地和海域退養村(居)都規劃預留發展用地,策劃生成項目,增加村民的財產性收入。
翔安區還將生活困難的海域退養群眾納入低保、特困、低收入等保障範圍,及時走訪、分類匯總、因戶施策、掛鈎幫扶,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目前,翔安區34個退養社區中有低保人員1091人、特困人員88人、低收入家庭107戶,已基本實現退養漁民困難人員兜底幫扶全覆蓋。同時,翔安區還落實「財政補助+銀行貸款+國企擔保+政府貼息」的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扶持模式,目前海域退養漁民村居因「村改居」政策均被納入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退養漁民實現「零負擔」參保。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被徵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累計參保6.47萬人,辦理退養按月領取養老金4.7萬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一場家政培訓 讓居民有技傍身可創業
「沒想到擦個桌子,還有這麼多門道。」 7月7日,大嶝街道家政技能培訓班(第一期)正式開課,來自大嶝街道的30多名有意願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的女性參加培訓學習。有學員說:「把技能學好,我們可以就業,也可以創業!」
廈門好邦伲家政服務有限公司承辦此次培訓,學員們學習了擦洗家具、拖地板、維護家用電器等家政服務技巧。「你們在大嶝設個點,我們可以合作。」40多歲的海燕不僅對家政經紀人感興趣,還動起了創業念頭。
據介紹,翔安區人社局還將繼續在大嶝、小嶝組織多場相關培訓課。主辦方透露,讓退養漁民有技藝傍身,將來新機場啟用後,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合適的工作。
2019年以來,翔安區舉辦退養漁民職業培訓班38期,有1714人參加培訓,發放培訓生活補貼和工資性補貼近30萬元。同時,還引導國有企業加大開發保潔、保綠、保安等公益性崗位,扶持珠秀、雨傘、無紡布等手加工業發展,促進退養漁民就近就業。目前,34個退養社區共有41個手加工點吸納1240人就業,從業者每人每年增加近20000元工資性收入。
動員被徵地群眾和海域退養群眾積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翔安區不斷加大創新創業扶持力度,增加退養漁民收入的又一舉措。
以大嶝為例,大嶝科創眾創空間已成功孵化大嶝古帆船、西奈山映畫、嶼厝民宿、大嶝網等項目近20個,組織開展創業、就業培訓講座10餘場,創業項目交流40餘次,帶動就業500多人。不僅如此,大嶝街道的民宿示範段已初見成效,遊客服務中心、時光郵局等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餐飲行業業態得到規範,初步探索出退養漁民轉產致富的新路子。
把航空新城建設全面融入「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戰略中。對此,翔安區領導信心倍增。
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海域退養社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舉措,實施特色產業帶動,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對於加快退養漁民轉移就業意義重大。澳頭就是鮮活的榜樣。現在,澳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通過藝術與科技雙輪驅動,成為翔安乃至廈門的一張新名片。「科學規劃、項目帶動,重點推進海洋高科、海洋漁業、海洋文旅三大產業發展。」翔安區有關領導介紹,如今的澳頭不僅著力於「美術+美食」特色品牌,還把居民的文化需求、藝術創作與文化旅遊等環節相結合,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通過文創產業的發展帶動旅遊、餐飲、民宿等消費,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目前,澳頭已吸引15家著名文化企業、「澳海一號」等9家主題民宿、「大厝宅」等15家海鮮餐飲品牌入駐,海鮮乾貨店有50餘家,帶動351人轉產就業,年接待87萬人次,旅遊年營收約1.74億元。(記者 曾嫣豔 通訊員 餘慶東 王偉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