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我的南方

2021-02-22 龍應臺

潮州東港溪畔。龍應臺攝

1.

藍調

6月5日

如果沒有黑夜,這個世界會多麼不可愛。

黑夜裡,露水沉靜,草葉凝神,蚯蚓感覺泥土的潤溼,青蛙傾聽南風划過含羞草的聲音。

盛夏時,必須清晨五點前到達草原。這時,夜露相濡以沫成一抹山嵐,像一群飄忽的綿羊悠悠過境。

這時,南國的天空是藍裡透青的,大武山是青中染黛的,草原是黛裡浸綠的。

你的腳沒在露水浸透的草叢裡,聽見銅鈴聲響,一回頭,大眼睛的黃牛,就閒閒散散地走過來了。


潮州東港溪畔。龍應臺攝

2.

活水

6月7日

將來寫臺灣史的人,一定會給1949戰亂中遷徙來臺的兩百萬移民—難民「公道」。

時間的河流拉長了,扞格、爭奪和較勁逐漸隨時光淘洗褪色,更寬闊更宏大的歷史視野就出現了。那時的人會說:

外來移民是一個社會的活水,多元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福氣。1949來自大江南北混雜人口的巨量湧入,激活了臺灣,攪動了臺灣,豐富了臺灣。

時間還不夠長,此刻仍在扞格、爭奪、較勁中。房子,就破了;牆,就垮了;樹,就老了。

眷村都殘破;即使不殘破,也多半變成委外招商、空有虛殼的餐廳,販賣淺淺的文青小資情調,供人打卡、拍照、上網——到此一遊。

其實,歷史那麼深沉,故事那麼壯闊,人物那麼驚心動魄,而且,那驚濤駭浪都距離我們不是太遠,哪裡需要依靠勉強的情調去支撐呢?

燃燒似的鳳凰花依依繞在歲月斑駁的紅磚牆上,樹雖垂垂老矣而紅花瘋狂奔放,我仿佛看見那一整代人的身影,在牆角養雞,在芒果樹下摘果,在廚房裡炒菜,在書房裡寫字,在客廳裡神色凝重地談家國大事。「漢室中興收故居/平原決戰定乾坤」,是誰家伯伯的字?他不知道歷史會轉彎.

一隻貓,走過一扇青色的窗,淡淡看了我一眼。

屏東市勝利新村。龍應臺攝

3.

一個黑一個白

6月10日

真的不明白,芒果怎麼可以美成這樣?還香得令人情不自禁。

芒果王是第二代掌門,清秀得像個研究生。問他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以為他會談氣候、土壤、產銷鏈,沒想到他睜著大眼誠實地說,「兩代人經營理念有差距,溝通很累。」我趕快回頭看看他爸在不在。

太好笑了,我說,「那麼是你武功不夠,還是爸爸太過自信?」

他露出「姊你怎麼那麼冰雪聰明」的神情。答案果然是,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武功高強。

蓮霧王帶來了剛採下的巴掌蓮霧,託在手上,其實比我的巴掌還大,驚心動魄簡直像柚子。和高雄農改場剛剛育種出來的「夏之戀」蓮霧並肩坐著,如同「野獸與美女」,不敢相信他倆都是蓮霧。

高樹的棗子王和東港的蓮霧王也並肩坐著。我問,「為什麼你們兩人同樣務農,卻一個那麼黑,一個那麼白?」

他們給我特權問各種愚笨的問題。

答案教人拍案驚奇。種棗子的,早晨五點出門到果園工作,七八點就回家了。種蓮霧的,早晨五點到果園,做到中午才下工。

他們嘿嘿笑說,「你還沒見到那種鳳梨的,那才叫黑……」

果園還有樹蔭可遮,鳳梨田可真是日正當中,堂堂曝曬,無處可逃啊。

再來一個愚笨問:「既然蓮霧的收益高,那豈不人人搶種蓮霧?為什麼蓮霧的種植面積不是最大的?」

「因為種蓮霧的技術門檻很高,不是人人能種的。」

「那麼門檻低的是什麼?」

「香蕉、鳳梨,」他們說,「怎麼種都能長。」

土芒果吃了,吃愛文;巴掌蓮霧吃了,吃夏之戀。我發現,我們其實是同行;農人種果,文人種字,農人黑白在皮膚上,文人黑白在心裡頭。

東港的巴掌蓮霧。

枋山的芒果。龍應臺攝

紅的像口紅的,是夏之戀。

芒果女王的背,龍應臺攝

4.

徐徐

6月23日

連日暴雨後天空逗留著大卷大卷的雲,風隨著雲大股大股湧動,吹起黃蟬的花,吹過扶桑的苞,吹破芭蕉的葉,吹亂美君的裙。

坐在她身旁,在徐徐的風裡,在搖晃的陽光裡,展書晨讀。

扶桑有個英文名字叫做「中國玫瑰」。中國玫瑰的苞還沒開綻成花,書已讀畢。

川本三郎寫日本的六零年代。因為感覺自己是「失敗的」,仿佛身上帶著傷,因此寫來特別真誠,沒有一般自豪曾是激進時代一份子的耽溺和姿態。

「無法相信任何親密的夥伴」。目睹過偉大的運動中各種怯懦、虛偽和背叛的人,說話時聲音比較輕。


針對文章內容的交流及提問

可發郵件至askmeanything@126.com

購書:請戳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龍應臺:虎頭蜂
    南方手記03/06 ❸ 虎頭蜂文:龍應臺屏東185號沿山公路沿著的山是莊嚴又嫵媚的大武山。平常獨自開車,即興遊走,看山看水,這次就帶著久違的老友去看我平常遊走的部落。比較麻煩的是,失業的他人人一眼就認得。族人驚奇又開心地說,怎麼會來到我們這種小地方?(意思是,在這種小地方你也找不到工作吧……)也不知道他說了什麼,這看起來只有三歲的小女孩如此瞧得起這個老頭,慷慨賜予他一個天真爛漫的開懷大笑。
  • 龍應臺辭職,請勿大驚小怪
    一度被議員質疑「不是臺灣人」時,龍應臺曾憤怒地高舉著右手大喊「我抗議!」在極度的壓抑和挫折感下,她也曾半夜打電話給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求救。但無論受到怎樣的捶打,龍應臺還是學不會打躬作揖的規則。「如果是作家龍應臺,早就拂袖而去了!」說到激動,她握著拳頭。2003年,卸任臺北文化局長後,龍應臺去大學教書,像逃一樣地回到了學術的樂土。
  • 是時候給龍應臺「科普」下:大河不只是一條河
    近日,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時,臺下觀眾合唱《我的祖國》的片段刷遍社交網絡。對此,龍應臺本人親撰短文《大河就是大河》授權《南方周末》發表。「走著走著,幾個雨點打在我臉上,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為創作《紅孩子》的電影劇本,我去當時的中央蘇區江西得經輪渡過長江,那個場景很壯觀。當時過長江可不得了啊,要兩小時才能到對岸,這給了我極其鮮明的印象。」喬羽談道,「我老家濟寧,接近黃河,屬北方,在那之前,我還從未見過南方的水稻,不知道稻子長在水裡是什麼樣兒的。我種過莊稼的,小麥、高粱我都知道。但是第一次見到漫山遍野、一片碧綠的水稻,我非常震驚。
  • 龍應臺港大演講問啟蒙歌 聽眾合唱《我的祖國》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前段時間赴香港大學演講。當她問及在場聽眾的人生啟蒙歌時,臺下多名聽眾唱起了大陸愛國歌曲《我的祖國》。據臺灣「中央社」17日報導,龍應臺在演講中表示「一首歌能夠經歷數十年依然不被忘記,是因為它是時代、是歷史,更是每一個人的回憶與安慰」,接著提問臺下聽眾「你們的啟蒙歌是哪一首」。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發言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的《我的祖國》」。龍應臺反問道,「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她的話剛講完,場上多人開始合唱。
  •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問啟蒙歌曲 觀眾席合唱《我的祖國》
    【觀察者網綜合】近日,香港媒體放出了一段龍應臺在港大的演講,令觀者振奮。倒不是因為演講內容,而是演講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龍應臺問臺下聽眾,你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一位中年聽眾,操著廣普答道:是大學師兄們教的《我的祖國》。然後,措手不及地,全場開始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
  • 祖籍湖南衡陽的龍應臺:用心觸摸「夢鄉」
    人物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龍應臺 文丨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黃廣明 發自香港 我們想報導一個內心深處的龍應臺。她告訴我們,要先看她的書。龍應臺說,「有時我有點哀怨,我要是有個女兒多好。可是安德烈,他可能陪我逛街嗎?可能陪我買內衣嗎?就像今天,我來之前問他,我穿什麼衣服比較好?——我是自取其辱啊,他甩都不甩你。」 會場上一片笑聲。 中年龍應臺上身著一件白色開襟絨線衣,下身著黑色絨線裙,一改往日的幹練冷峻,顯得溫婉可親。
  • 龍應臺慘遭打臉的《我的祖國》 電影還未上映歌已火
    昨天台灣著名學者龍應臺在港大演講時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火了,刷爆了各大網站和APP。這是她10月份演講時向臺下提問給自己人生帶來啟蒙的歌曲是哪首?坐在臺下的一位中年男性,據說是香港浸會大學的副校長周偉立拿著話筒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許多師兄帶我們唱《我的祖國》」!
  • 除了《我的祖國》,龍應臺港大演講還出現了這些歌
    【觀察者網 文/趙可心、朱八八】昨天,龍應臺港大演講視頻火了,其中全場合唱《我的祖國》是絕對的高潮。 在這場題為《大學問:一首歌,一個時代》的講座中,龍應臺說:一首歌就像一組密碼,其中有著多少時代的含義。
  • 龍應臺回應香港大學聽眾《我的祖國》事件 網友們怎麼看?
    【觀察者網綜合】針對《我的祖國》強勢刷屏,龍應臺昨日(18日)在港媒發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應此事。 當聽到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我的祖國》時,龍應臺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首「紅歌」,「身為大學副校長的周偉立在一千個師生面前不避諱地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一首『紅歌』,需要勇氣。」
  • 龍應臺收到大陸來信,大讚兩岸郵局
    信封上的地址這樣寫——臺灣西屏東縣……潮州村 東港溪畔河流拜託 早上5.鍾(菜市場\粉麵館)附近(派信)可以嗎 拜託了龍應臺收(收信人,可以問,附近村民應該知道)謝謝,不好意思一名安徽人給龍應臺寄信,這是信封 龍應臺說,她確實有時清晨五點到東港溪畔走路
  • 龍應臺訪澎湖石滬
    龍應臺參訪澎湖的篤行十村,她一看到老眷村斑駁圍牆的青苔,驚呼「太美了!」趕緊用手機拍下。「文化部長」龍應臺昨天特地造訪白沙鄉吉貝嶼石滬,她表示「最美的古蹟,就是它還活著!」澎湖縣文化局表示,石滬展現早年漁民的生活智慧,也是最原始的漁具,漁民就地利用石材在礁硼堆砌石牆,讓漲潮洄遊岸邊的魚群,退潮時被「卡」在陷阱內,輕而易舉就能抓魚。
  • 龍應臺真的「謎之尷尬」嗎? 親歷者:現場很融洽
    在問臺下的一名聽眾人生啟蒙是哪首歌時,因為對方回應是《我的祖國》,再加上隨後的聽眾合唱,龍應臺報以「謎之尷尬」笑容回應「走紅」。  傳媒狐找到了當天演講現場的兩位「陸生」和完整視頻。他們並不覺得龍應臺「尷尬」,其實現場氣氛還挺融洽的。  龍應臺「被打臉」?
  • 龍應臺說: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你怎麼看?
    「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龍應臺這句話,現在被很多公知高舉為真理。當年龍應臺在北京大學演講,語出驚人:誰在乎 「 大國崛起 」 ?至少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份子。這,才是我在乎的。誰又在乎 「血濃於水」?至少我不那麼在乎。如果我們對於文明的尺度完全沒有共識,如果我們在基座的價值上,根本無法對話,「 血濃於水 」 有意義嗎?請不要跟我談 「 大國崛起 」,請不要跟我談 「 血濃於水」。
  • 龍應臺生活筆記:臺中
    (資料圖/圖)本文首發於2018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1. 上一次在臺中公開見讀者,大概是十多年前了。讀者當場給龍應臺的「手寫信」(資料圖/圖) 4. 謝謝你那麼不羞怯、不吝嗇地告訴我: 「第一線照顧我失智的母親八年以來,我深深痛苦,但是《天長地久》療愈了我……」 「在一個男中教國文,覺得很困難。今天之後,我知道怎麼教了……」 「讀了美君之後,我第一次帶媽媽出國旅行。
  • 龍應臺 花樹
    點擊上方藍字,輕鬆關注公眾號:禪園聽雪,閱讀更多雪小禪經典文章在文中,龍應臺談到了王陽明的「巖中花樹」: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得到不一樣的
  • 龍應臺:想邀莫言一起去臺灣鄉下給孩子讀書(圖)
    龍應臺近日在法國巴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期待見到莫言  據鳳凰衛視消息,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正在進行為期十天的法英兩國文化的考察。5日,她在巴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說,隨時歡迎大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適當的時機再次訪問臺灣。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圖)
    臺灣「文化部前部長」龍應臺呼應兩岸雙方應該多傾聽。圖/龍應臺提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 龍應臺新書<傾聽>書封。作家龍應臺4月20日發表首部演講文集《傾聽》,書中收錄她30年來的20篇講稿。她表示,這部書是寫給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牆」,需要用「傾聽」打破。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龍應臺自認準備演講很「龜毛」,「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她很少答應演講、一年多半只答應一場演講。
  • 龍應臺丨青春迷惘後,我發現的12件事
    文丨龍應臺選自龍應臺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演講假設時間是一條流動的大河,今天的你們站在大河上遊,我站在下遊,已經走過中間的夾岸桃花也看過漩渦深處的黑洞;你們有一天會走到我今天的位置,那時我已不在,就如同當我走向素書樓去修復它的時候,錢先生早已不在。可是在中年迷惘之後,我覺得我比從前更有能力理解錢穆。所以今天要跟你們分享的十三件事,很可能也要等你們親身經歷時代性的迷惘之後,才明白;所以今天就姑且聽聽吧。
  • 1972年龍應臺讀大學時曾為蔣介石念祝壽詞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月15日證實,文化部已經邀請龍應臺女士以適當身份來大陸參觀訪問。馬曉光說,文化部蔡武部長已經向龍應臺發出邀請。龍應臺,1952年生於生於臺灣高雄縣,1970-1974年就讀於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現任臺灣「文化部長」。
  • 組圖:龍應臺邀大陸記者同訪金瓜石、水湳洞
    龍應臺訪金瓜石邀陸媒記者同行。(中評社 王宗銘攝)東南網4月10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9日下午前往新北市金瓜石與水湳洞礦業聚落,考察金瓜石太子賓館、戰俘營遺址公園,以及水湳洞山城美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