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辭職,請勿大驚小怪

2021-01-18 新京報書評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與174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兩年十個月後,2014年12月1日14點,擔任了一千天台灣「文化部長」職務的龍應臺終於正式發表辭職聲明,重新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


龍應臺在任職期間就感嘆這部長做得太辛苦,辭意也常浮上心頭,卻一直舉棋不定。兩年多前,她帶著滿腹理想入閣、想為臺灣再做點事,卻漸漸發現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感日增,新政策動輒遭到負面解讀,加上「立法院」及媒體生態始終讓她難以適應。想一走了之卻又不忍讓內閣團隊雪上加霜,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令她分外痛苦。


另一個辭職原因是為了她罹患失智症的老媽媽。不論公務再怎麼繁忙,也即使媽媽早已不認得她,龍應臺每兩周都會南下屏東潮州探望媽媽,為了不抱憾,她希望往後能多留一些時間給媽媽。 以下為龍應臺辭職聲明。


第一裡路


「文化部」一千天,是一個披荊斬棘的拓荒工作。在這一千天中,糾結長達三年的公視僵局解決;藝術銀行正式推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電影中心」、臺灣戲曲中心、臺灣攝影中心逐一底定;「博物館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電影法」、「公廣法」等等新立或翻修;「文化外交」網絡規模初建;影視音及出版政策成熟,蓄勢待發。「文化部」的「第一裡路」雖然萬分艱辛,但已氣魄跨出。


能為自己的人民低頭流汗服務,是人生最光榮的付出。我向馬英九先生、江宜樺先生深深鞠躬,感謝他們給了我「俯首甘為牛」的機會。雖然「在水泥地裡種花」備極艱辛,但仍是看得見許多青翠嫩苗從地底鑽出,迎向燦爛陽光。


我們處在一個被「不信任」緊緊籠罩的時代氛圍中。支撐著我逆風邁進的,是許許多多文化界、企業界、小區界的朋友。他們放下手邊的工作,為每月百場的各種政策諮詢奔走,為文化做超級志工。企業家在聽完我的理念陳述後,為文學、為電影、為藝術、為臺灣的「文化外交」,以捐款作為行動。小區工作者挽起袖子帶我走遍部落和城鄉的角落。


與我並肩工作的453個同仁,加上從臺灣頭到臺灣尾在小區、在博物館、在各種工地裡埋頭幹活、服務「國民」的總共是兩千位公務員。對所有勤勤懇懇、任怨任謗的公務員夥伴,我想垂眉低聲說:親愛的,你辛苦了。對所有過去兩年嚴厲批評的,我想說,謝謝你,畢竟批評也讓我們成長。但是對那深知實務艱難而從不吝嗇給我們一個溫暖的簡訊、幾句公開鼓舞的,我想說:感恩,請給我們公務員更大的鼓勵吧,他們會因而更有力量,為臺灣的進步更加努力,真的,因為善念吸引善念,陽光輻射陽光。


即使是人在香港的九年期間,我隔周必飛臺灣,「跋涉」到屏東鄉下探視母親。母親明年初將跨入90歲,我決定以更多時間陪伴她走人生的「最後一裡路」。


「文化部」的「第一裡路」只有一次,母親的「最後一裡路」,也只有一次,同屬人生中不可錯失的飲水思源報答時機。


接受任命之初衷已達,我滿懷感恩之深情,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


龍應臺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一日




這一千天,她唯一的「武器」是誠懇


文 | 蘇潔

本文來源於中國新聞網(有刪節)


1999年12月的一個凌晨,臺北冬夜的雨仍在下。


龍應臺坐在臺北市議會的大廳一隅,看著細細的雨打在窗玻璃上,嘀嗒作響,感到全身徹骨的寒意。


「局長,你說吧,什麼叫做文化?」凌晨三點鐘,龍應臺站上了質詢臺,為臺北市的文化預算辯護。對面站著的議員剛從外面進來,似乎喝了點酒,滿臉通紅,大聲問道。


對著空蕩蕩的議事大廳,龍應臺一下子變得很感性。拋開預算、項目、艱深的學術定義,在連著數月的質詢期末尾,她好像忽然找到了情緒的宣洩口。


「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系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從賣菜的小販手裡接過找來的零錢?


如果他在會議、教室、電視屏幕的公領域裡大談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在自己家的私領域裡,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嗎?他對家裡的保姆和工人以禮相待嗎?獨處時,他,如何與自己相處?所有的教養、原則、規範,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他怎麼樣?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講這番話時,龍應臺的腦袋仍是半暈眩狀態。當天接連十幾小時的質詢,議員發言多半用怒吼咆哮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擴大音量,震得她耳朵嗡嗡作響。


走下質詢臺,她抬眼看著窗外,臺北的雨仍在下。


很多年後,再回憶時,龍應臺坦言,那是她做臺北文化局長時最難忘的場景之一。那時的她,一天花15個小時處理政務,被外界形容是「掙扎在臺灣官場」。一度被議員質疑「不是臺灣人」時,龍應臺曾憤怒地高舉著右手大喊「我抗議!」在極度的壓抑和挫折感下,她也曾半夜打電話給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求救。但無論受到怎樣的捶打,龍應臺還是學不會打躬作揖的規則。「如果是作家龍應臺,早就拂袖而去了!」說到激動,她握著拳頭。


2003年,卸任臺北文化局長後,龍應臺去大學教書,像逃一樣地回到了學術的樂土。後來她搬去了香港,在香港大學任教期間,除了寫字和教書,偶爾會和兒子坐在家裡的陽臺上,端杯酒,看著傍晚的大海,說說話。另一個海島上曾經歷的那幾年恍如隔世。


2009年,龍應臺出版了《大江大海1949》,繼《野火集》後再掀兩岸閱讀風潮。


五年後,這本書仍擺在臺灣各大書店暢銷書榜的前列時,龍應臺卻在為即將參加的「立法院」質詢胃痛,仿佛多年前臺北市議會經歷的那一幕又回來了。她要去做臺灣「文化部長」任職兩周年的施政報告。2012年,回臺灣接掌「文化部」,任臺灣首位「文化部長」時,龍應臺沒和任何人商量。



第一天上班,龍應臺一個人在辦公室打掃,慢慢有人走進來,她一個一個地認識,「剛開始會覺得,好像面對一群可愛的『烏合之眾』。他們都是來自完全不同部門的人,自己都不知道『文化部』要幹什麼,既沒有共同的目標,也沒有共同的工作方法,彼此間也沒有默契。」


臺灣「文化部」,是2012年5月從「文建會」「新聞局」「研考會」「教育部」等四大塊業務部門正式合併而成的。不僅業務變成原先的四倍,內部人員彼此也不太熟悉。對於剛上任的龍應臺來說,如何整合「老樹與雜草」,讓「文化部」的地下管線接起來,並非易事。


「頭一年,我的感覺是,每天晚上精疲力竭回到家的時候,會問自己『天哪,我來這裡幹什麼?』這感覺蠻黑暗的。直到第二年的時候,每天晚上也是精疲力盡回到家,我開始會覺得『嗯,今天又做到了一點事情』。」龍應臺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部長」最初的感覺,好像是自己站在沙灘上,腳還沒站穩,一個浪頭就打下來,還沒準備好,第二個浪頭接著打下來了。


於不信任,龍應臺有些無奈。「如今媒體的生態已經變成,它拿著弓箭對著你,不管你每天做什麼,它是要找地方可以去放箭,而且是四面包圍的狀況。也就是說,它是帶著不信任去看你的,所以這個讓我整整有一年時間,覺得蠻沮喪的。」


龍應臺坦言,她不習慣在一個不被信任的環境裡工作。「我以為我沒有什麼私利的考慮,只是做一個公僕,你為什麼不信任我?這是整整頭一年半,我每天都在掙扎的狀況。一直到慢慢被迫接受,這就是現實。並且接受以這個為前提來工作。大概是兩年來,我覺得這是最艱難的一件事情。」



工作時的龍應臺一絲不苟,甚至有些咄咄逼人。她會有一連串的追問,似乎一定要把對方掌握的所有有效信息都「榨乾」。而一旦工作結束,她會馬上用燦爛的笑臉迎接你,「怎麼樣,還好吧?」


身邊的人透露,「跟『龍部長』一起工作很不容易,因為很累。但也因此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臺灣公共電視董事會選舉,就是龍應臺無數次想放棄,但最終還是做成了的其中一樁事。


「我唯一擁有的『武器』,就是我的誠懇。由「立法院」推舉的公視董事會評審會成員充滿了政治猜忌。所以我只能找所謂社會公正人士,有身份有地位、有社會信任的人,來做我的候選人,結果還是被一個充滿猜忌的評審團羞辱。因此是,一批又一批的社會清流,同意被我請進來做『炮灰團』,一次一次被否定掉。但我還是堅持。」龍應臺回憶,那段推進董事會選舉的日子,她不是沒想過放棄。「有時候想說,就算了吧。」甚至一度說出「廢除公視」的氣話的龍應臺,幾個月後還是重頭來過。


最終,在董事會「難產」的第934天,2013年6月26日,歷經5度審查的臺灣公視第五屆董事會終於誕生。「我想,誠懇還是有用的,我沒有私心。因為沒有私心,所以最後那個充滿猜忌的評審團也不好意思了,在社會壓力下,經過了四五十個『炮灰團』,最後董事會成功選出來了。」



2012年2月,以「黑馬」姿態進入馬英九行政領導班子的龍應臺,在當年的民調滿意度調查中高居榜首。兩年後,臺灣指標民調公司再做調查,龍應臺的施政滿意度也呈現下降、不滿意度升高的趨勢。


龍應臺似乎並不太在意,大方地給自己的同仁打了100分。一直在「補數位化課程」的她,不久前段用WhatsApp(類似微信的世界通用聊天軟體)給工作群發了條信息,「親愛的同仁,我是政務官有天會離開,你們是事務官,一切都要謹慎再謹慎。」


龍應臺說她喜歡美國詩人佛羅斯特的一首詩,「我們永遠是站在三叉路口選一條路走,不可能走回頭路,不可能回到原點。既然不可能回到原點,那就不存在後悔的事。差別只是,每條路的風景都不一樣。」採訪完,從她遠離市中心的辦公室眺望臺北,這個城市已經有星星點點的燈亮起了。

回復關鍵詞 查看往前精彩內容:

黃霑 | 馬克·呂布 | 年度好書入圍 | 伍迪·艾倫 | 太平輪

…………


合作or投稿郵箱:ibookreview@163.com

相關焦點

  • 龍應臺訪澎湖石滬
    龍應臺參訪澎湖的篤行十村,她一看到老眷村斑駁圍牆的青苔,驚呼「太美了!」趕緊用手機拍下。「文化部長」龍應臺昨天特地造訪白沙鄉吉貝嶼石滬,她表示「最美的古蹟,就是它還活著!」澎湖縣文化局表示,石滬展現早年漁民的生活智慧,也是最原始的漁具,漁民就地利用石材在礁硼堆砌石牆,讓漲潮洄遊岸邊的魚群,退潮時被「卡」在陷阱內,輕而易舉就能抓魚。
  • 龍應臺:我的南方
    龍應臺攝1.藍調6月5日如果沒有黑夜,這個世界會多麼不可愛。黑夜裡,露水沉靜,草葉凝神,蚯蚓感覺泥土的潤溼,青蛙傾聽南風划過含羞草的聲音。盛夏時,必須清晨五點前到達草原。這時,夜露相濡以沫成一抹山嵐,像一群飄忽的綿羊悠悠過境。
  • 祖籍湖南衡陽的龍應臺:用心觸摸「夢鄉」
    在書房裡秉筆直書,憂國憂民的龍應臺;在講壇上時而壯懷激烈,時而喁喁細語的龍應臺;與友人餐聚時往朋友碟中夾菜的龍應臺;初為人母時滿心喜悅給孩子餵奶的龍應臺;一身運動短裝、流連菜場巷尾、像一個青春期的女孩一樣興奮地去買花的龍應臺。 「大男人」的龍應臺,「小女人」的龍應臺,哪個才是真正的龍應臺?
  • 龍應臺收到大陸來信,大讚兩岸郵局
    信封上的地址這樣寫——臺灣西屏東縣……潮州村 東港溪畔河流拜託 早上5.鍾(菜市場\粉麵館)附近(派信)可以嗎 拜託了龍應臺收(收信人,可以問,附近村民應該知道)謝謝,不好意思一名安徽人給龍應臺寄信,這是信封 龍應臺說,她確實有時清晨五點到東港溪畔走路
  • 臺灣大選後國民黨辭職潮續:「行政院」81名政務官今天總辭
    但無論馬英九辭職不辭職,國民黨的辭職潮已然波濤洶湧,臺灣「行政院長」江宜樺於11月29日晚閃電請辭,為馬英九擋下敗選的第一波壓力。隨後,臺北市長郝龍斌辭去黨副主席、龍應臺辭去「文化部長」。 江宜樺結束臨時院會後,率81位「閣員」拍攝畢業照,「文化部長」龍應臺不斷和旁邊官員說笑,「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則抿著嘴不發一言。拍照結束後,大批媒體搶拍江宜樺,造成現場一度混亂。
  • 龍應臺:虎頭蜂
    南方手記 03/06 ❸ 虎頭蜂文:龍應臺天長地久 龍應臺針對文章內容的交流及提問,可發郵件至askmeanything@126.com購書:請戳閱讀原文
  • 組圖:龍應臺邀大陸記者同訪金瓜石、水湳洞
    龍應臺訪金瓜石邀陸媒記者同行。(中評社 王宗銘攝)東南網4月10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9日下午前往新北市金瓜石與水湳洞礦業聚落,考察金瓜石太子賓館、戰俘營遺址公園,以及水湳洞山城美館等地。
  • 「大驚小怪」別說成「surprised at normal things」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大驚小怪, 這個短語的別說成「」make a fuss about 大驚小怪I don't know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對這種情況大驚小怪--它不會對我們的底線有任何影響。Everyone's been making a fuss about the famous Hollywood actor who's in town, but I just don't get it.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圖)
    臺灣「文化部前部長」龍應臺呼應兩岸雙方應該多傾聽。圖/龍應臺提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 龍應臺新書<傾聽>書封。作家龍應臺4月20日發表首部演講文集《傾聽》,書中收錄她30年來的20篇講稿。她表示,這部書是寫給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牆」,需要用「傾聽」打破。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龍應臺自認準備演講很「龜毛」,「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她很少答應演講、一年多半只答應一場演講。
  • 龍應臺真的「謎之尷尬」嗎? 親歷者:現場很融洽
    在問臺下的一名聽眾人生啟蒙是哪首歌時,因為對方回應是《我的祖國》,再加上隨後的聽眾合唱,龍應臺報以「謎之尷尬」笑容回應「走紅」。  傳媒狐找到了當天演講現場的兩位「陸生」和完整視頻。他們並不覺得龍應臺「尷尬」,其實現場氣氛還挺融洽的。  龍應臺「被打臉」?
  • 是時候給龍應臺「科普」下:大河不只是一條河
    近日,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時,臺下觀眾合唱《我的祖國》的片段刷遍社交網絡。對此,龍應臺本人親撰短文《大河就是大河》授權《南方周末》發表。當坐在第一排的周偉立教授回答《我的祖國》時,龍應臺表示,她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首「紅歌」。因為自己「沒有聽過這首歌」,所以她想聽聽看。龍應臺沒有想到的是,「原以為大陸人之間會有代溝--也許年輕人不太會唱,但是發現年輕人一樣純熟地唱;原以為港人可能不太會,發現港人能唱的也很多。」就這樣,臺下觀眾不僅唱了,還來了個大合唱。
  • 龍應臺訪樂生療養院 建議設立醫療紀念博物館
    臺「文化部長」龍應臺今天表示,解決樂生療養院問題在於經費不足;她同時認為樂生不需要透過申請世界遺產才能證明它的價值,建議可以先從成立醫療紀念博物館著手。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30日預定審查「樂生療養院保存現況與臺灣人權博物館籌備情形」,龍應臺今天先行訪視樂生療養院。龍應臺表示,在她擔任臺北市文化局長任內就已關注到樂生問題,很了解樂生的重要。
  • 龍應臺:想邀莫言一起去臺灣鄉下給孩子讀書(圖)
    龍應臺近日在法國巴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期待見到莫言  據鳳凰衛視消息,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正在進行為期十天的法英兩國文化的考察。5日,她在巴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說,隨時歡迎大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適當的時機再次訪問臺灣。
  • 龍應臺走訪戰俘遺址 應允為臺灣籍日偽兵寫歷史
    龍應臺走訪戰俘遺址 應允為臺灣籍日偽兵寫歷史 2013年04月10日 20:0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1972年龍應臺讀大學時曾為蔣介石念祝壽詞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月15日證實,文化部已經邀請龍應臺女士以適當身份來大陸參觀訪問。馬曉光說,文化部蔡武部長已經向龍應臺發出邀請。龍應臺,1952年生於生於臺灣高雄縣,1970-1974年就讀於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現任臺灣「文化部長」。
  • 龍應臺 花樹
    點擊上方藍字,輕鬆關注公眾號:禪園聽雪,閱讀更多雪小禪經典文章在文中,龍應臺談到了王陽明的「巖中花樹」: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得到不一樣的
  • 龍應臺形容香港「以卵擊石」被駁:只見雞蛋不見炸彈
    來源:人民日報龍應臺在社交媒體上寫了一段長文,以「花園的地上有一顆雞蛋」形容香港,形容香港年輕人,試圖營造出一種「以卵擊石」的悲情,然而對於這樣的言論,網友顯然不買帳因此,龍應臺的「雞蛋」中到底藏的是什麼?是一貫的偏見。對這場長達近三月的騷亂,龍應臺視而不見,完全將矛頭對準了內地,挑唆香港和內地的關係。說什麼不了解香港篳路藍縷的艱辛歷史。正是因為太了解,我們才不忍看香港再亂下去。香港和祖國的命運始終相連,中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香港好。
  • 臺中大都會歌劇院升級 "文化部長"龍應臺被迫埋單
    「文化部長」龍應臺在朝野協商時坦言,對此案「深有疑慮」;媒體會後詢問龍應臺「是否被硬逼著吃下來?」龍說:「對。」她表示,當初當局承諾補助臺中市21.3億元興建經費的前提,就是臺中市必須採取促參BOT且要自養到底;如今卻要當局負責,目前新北市跟屏東也都在爭取當局預算,「此例一開何以為繼?」
  • 中國新歌聲呂俊哲《大驚小怪》信樂團原唱完整歌詞
    在本期節目【第5期完整歌單】中,學員呂俊哲【呂俊哲資料私照家庭背景】演唱了信樂團《大驚小怪》+AC/DC《Back in black》,讓我們來聽聽這首歌吧。2016好聲音學員 呂俊哲《大驚小怪 + Back in black》:呂俊哲《大驚小怪》高清視頻在線觀看大驚小怪 + Back in black (Live) - 呂俊哲詞:
  • 龍應臺港大演講問啟蒙歌 聽眾合唱《我的祖國》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前段時間赴香港大學演講。當她問及在場聽眾的人生啟蒙歌時,臺下多名聽眾唱起了大陸愛國歌曲《我的祖國》。據臺灣「中央社」17日報導,龍應臺在演講中表示「一首歌能夠經歷數十年依然不被忘記,是因為它是時代、是歷史,更是每一個人的回憶與安慰」,接著提問臺下聽眾「你們的啟蒙歌是哪一首」。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發言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的《我的祖國》」。龍應臺反問道,「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她的話剛講完,場上多人開始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