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若有人問對於香港的印象,相信不少人都會提到「叮叮車」。
所謂的「叮叮車」就是我們所說的有軌電車,歷經百年,早已成為香港一道亮麗的風景。

其實香港並非最早開通電車的,最早出現電車的是北京。
1899年,西門子公司在北京馬家堡承建中國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於是開始出現了「咣鐺咣鐺」響的有軌電車,可惜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拆除,直至1924年,才又重新開通。

正是因為電車與軌道摩擦時發出的「咣鐺」聲,加之停站時發出「叮叮叮」的提示音,故而香港人將電車俗稱為「叮叮車」。

1901年,英屬香港政府頒布《香港電車條例》,欲在香港島興辦以電力推動的電車系統。

1903年,香港電力牽引有限公司(1910年改名香港電車有限公司)開始進行路軌鋪設,初期由堅尼地城至銅鑼灣,單向行車;其後延長至筲箕灣。

1904年7月30日,香港電車正式啟用。
首批電車共26輛,為第一代電車。其車型為單層式設計,分頭等和三等。

其中10輛為頭等電車,車身中央是密封式,靠邊直放兩行長椅,而車頭、尾部分則採用開放式設計,可載客32人,車資為1角;

其餘16輛為三等電車,車身是全開放式,兩旁沒有旁板,橫放6排背對背長椅,可容納48 人,車資為5仙(英語cent的音譯,1仙相當於1分)。

1912年,電車公司引入10輛雙層電車,用以緩解日益增加的乘客量。此為第二代電車,款式為上層無蓋,設公園式座椅,分頭等、三等;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車廂劃分為頭等,其餘則為三等。

1913年,因雙層電車上層無蓋,乘客在下雨天不能安坐,遂在上層加設帆布帳篷,此為第三代電車。

1923年,電車上層開始裝置永久性木質上蓋,四邊有帆布捲簾。



1925年,全密封式電車投入服務,上層為頭等,下層為三等,此為第四代電車。




1941年香港淪陷後,只餘下12輛電車維持服務,進行有限度的運作,在銅鑼灣至上環街市行駛。


1945年二戰結束後,電車逐步恢復運作,至10月,可服務的電車增至40輛。

1950年,電車公司重新設計,並自行組裝車身,形成第五代電車,外形與第四代類似。

1965年,引入單層拖卡。拖卡是附設於普通雙層電車後面,作頭等車廂之用,可載36人;直至1982年,單層拖卡才全部退出車隊。

1972年,取消車廂的等級制度。
1976年,引入收費錢箱,不設找贖。

1986年,電車車廂進行內部改善,形成第六代電車。

如今,有軌電車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而香港的有軌電車始終未曾停步。
聽,「叮叮叮」,車來了,你要上來看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