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立博物館官網日前發布展覽信息,將於1月16日舉辦特別展。屆時,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顏真卿傳世名品,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以及懷素《自敘帖》等瑰寶都將在此展覽中與日本觀眾見面。
△東京國際博物館的展覽海報
互辦展覽本是文化交流互鑑的一種形式,但這次《祭侄文稿》外展的消息傳出,臺灣和大陸網友卻紛紛表達了擔憂和質疑。
網友擔心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展品太珍貴了。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臣擁眾不救塗去)。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
這篇文稿追敘了顏真卿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史之亂(公元755年至763年)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的歷程。戰事稍平後,顏真卿派人尋找其屍骨,卻只找回顏杲卿的一隻腳,和侄兒顏季明的頭骨。顏真卿在極度激憤悲慟的情緒下書寫了祭文,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
《祭侄文稿》全篇皆用一管禿筆寫成,情如潮湧,多處塗改。但其意不在字形美感,而在於顏真卿在特殊心境下的真情流露,這樣的作品無可重複,意義非凡。
此外,在「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已不存於世的情況下,《祭侄文稿》更是現存的天下行書之最。有人說「紙壽千年,絹保八百」,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祭侄文稿》還能保存多久呢?
《祭侄文稿》不宜遠赴國外展出的原因之二,就是文物脆弱,跨國借展存在風險。
有網友比喻稱,「《祭侄文稿》就好比家裡有個經綸錦繡但年已120歲的垂危老人,你好好養著還來不及,居然好意思偷偷摸摸把他架上輪椅,遠渡重洋,去讓別家人看?你家裡寶貝多麼?偏要挑限展品中的限展品、國寶中的國寶,扛出去給人看?」
微博網友@某個張佳瑋 提出,「縱然是臺北到東京,一路鄭重無比地運輸保存,然而陽光的紫外線會讓紙本泛黃褪色發脆。塵埃蟲卵會讓紙本風化。水蒸氣更是不能沾。換言之,除非這帖完全擱真空裡,否則是必然會受損的。」
對此,臺北故宮博物院還公開互相推卸責任,回應稱「這是在三年前馮院長時期就談定的交流展」,但遭馮明珠否認稱,「拿出合約來看看」。經她查實,《祭侄女文稿》外借東博是前任院長林正儀敲定的。看來對於鎮館之寶借出去辦展,誰都不敢承擔起這麼大的責任。
搞收藏的人都懂得最寶貴的東西不輕易示人,就像羅浮宮極少將《蒙娜麗莎的微笑》原作外借,歷史上外借情況僅有兩次:一次是在1963年,借給了美國;另一次在1974年,借給了日本。後來網上仍有大量請願書稱希望《蒙娜麗莎的微笑》外借,羅浮宮繪畫部主任卻回應:「《蒙娜麗莎》將不再外借,因為她太脆弱了。」如今這幅畫可是連恆溫室都不出,更別提跨國展覽了。
最後一個讓國人都不放心的原因,是中國瑰寶出國展後離奇丟失事件已有先例。
2011年,被譽為篆刻聖經的中國稀世寶書《西泠八家印存》在日本展覽後遺失,至今下落不明。當時全日本篆刻聯盟副會長內藤富卿向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氏後人借用該孤本展覽,展畢稱遺失。內藤的解釋是在上廁所時遺忘在公廁裡,後再也找不到,並願以200萬日元(合人民幣13萬元)的賠償來了結此事,遭到丁氏後人的拒絕。
當時,中國著名篆刻家兼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陳大中表示:「這對書法藝術來說是巨大的損失,不是錢的問題。如果查清這本書的確是在日本被遺失的話,那今後借用中國的珍貴文物在日本展出就不可能了吧。」
如今,又一件寶物去日本展出,我們能放心嗎?
(原標題:臺北故宮「大方」借《祭侄文稿》給日本展覽?兩岸網友因何炸了鍋)
晴二
流程編輯 TF003
來源 藝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