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 踏著滑板「飛翔」
這騰空的一秒鐘,是反覆摔倒很多次換來的
據海峽都市報報導,隨著滑板翻轉、跳躍、騰空的,是一顆而立之年,卻仍活躍著夢想的心。
「我喜歡滑板,喜歡反覆摔倒後那一秒的成功。」30歲的鄭金泉綻開了笑容。玩滑板16年,他對滑板的熱愛不止如初見,而是日久情更深。
小時候學雜技 最喜歡呆在廁所裡
不安分,是鄭金泉幼年時的寫照。為了更好地管教他,忙於創業的父母將不到10歲的他,送到了福州,學習體操和雜技。
那是充滿汗水和淚水的4年。長跑10公裡、伏地挺身500個、引體向上200個……這是晨起的第一堂課。封閉而強度高的訓練,讓小金泉無比想家,想爸爸媽媽。偌大的學校,小金泉最喜歡呆的地方,卻是廁所,因為在那裡,他可以抹眼淚,享受幾分鐘的自由和鬆懈。每逢小的假期,一些家近的小夥伴都回了家,小金泉卻不行。「在學校的天台上,看著天空和明月,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來。」
但是,在這樣的約束下,他練就了靈活的肢體,保存了那顆跳動著自我的心。
14歲那年,他回到泉州的課堂,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學生。上課、放學,簡單的生活,讓他覺得幸福,卻又感覺少了些什麼。直到在網絡上看到一段滑板比賽的視頻,他躍躍欲試。他似乎明白了,自己天生喜歡挑戰,喜歡接受挫折,喜歡受挫後的飛翔和自由。
於是,滑板夢在泉州中山公園開始了。
滑板飆起來,隔很遠也能感受到一陣風
考上消防員卻辭職 一心經營滑板夢
2002年7月,鄭金泉在貼吧上看到消息,3個熱愛滑板的少年將在中山公園練習。他提著滑板去了。
從零開始,意味著從摔倒和傷痛開始。光右手就摔傷3次,最嚴重的一次,手肘著地,右小臂折成了V形。「摔傷的時候不疼,正骨的時候才疼,整個醫院都是我的尖叫聲。」鄭金泉忍俊不禁地自嘲道。
把周末泡在中山公園是常事。他專注玩滑板,不知道自己已成了女生們眼裡的焦點。直到汗流浹背時,總有女生遞上紙巾;歇下來想喝水時,身邊就有未開的飲料,他才有了大男孩的羞澀。
技藝漸漸成熟,花樣玩轉不再是難題,鄭金泉開始赴各地參加各種賽事。與此同時,他大學畢業後,經過重重篩選,成為消防官兵的一員。雖然工作繁忙,但他仍利用空暇時間參賽。比賽成績常常位列前三名。兩年前,滑板運動正式納入奧運會比賽項目,鄭金泉做了決定:辭職,經營自己的滑板夢想。
「喜歡每一次騰空時,0.5秒的飛翔。」那年,他28歲,他知道不能只停留在「獨樂樂」,對滑板運動,他可以做更多。
鄭金泉和同樣愛滑板的孩子們
讓更多人了解滑板,它是運動,是文化
「現在,大家對滑板的看法和10多年前大不同了。」鄭金泉說,以前,很多人會覺得,玩滑板的孩子流著痞氣,都是壞孩子,但現在,當年玩滑板的少年成了家長,他們願意主動讓孩子來學滑板。
鄭金泉接觸過年齡最小的學者是一個3周歲的小男孩。他說,玩滑板不是耍花樣,重要的是要懂得在摔倒中保護自己,做人做事也是這樣。
如今,他是福建省滑輪協會滑板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對於滑板,不只是愛好,也承擔著責任。他曾受邀去中學,教即將出國的孩子們滑板。「在美國,十個孩子裡有七八個會滑板,這是他們街頭文化的一部分,學習滑板,更是一種文化交流。」
今年6月,鄭金泉和所在的團隊,承接舉辦「世界滑板日」泉州站活動,600名滑手報名參與。鄭金泉回憶,2012年團隊首次做泉州站活動時,只有60個人參與,第二年100多個,第三年200個左右,每一年都翻倍增長。
現在,鄭金泉靠經營餐廳獲得收入,其他時間都投入滑板事業中。他說,很開心這些年越來越多人認識和喜歡滑板運動。
「未來,還要繼續跳,繼續飛,只是年紀大,玩動作的膽子可比從前小嘍。」眼前這個戴著鴨舌帽的男子,笑起來仿佛回到14歲的那個盛夏。
空中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