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內參導讀:從女護士流產10天一線抗疫,到懷孕堅守戰「疫」,再到女護士集體剃光頭……媒體報導這些「正能量」事跡時為何總被質疑,是該反思了!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唐瑞峰(轉載須授權)
在疫情防控這場持久戰中,一線醫護人員為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近期的媒體報導中,我們看到了這樣幾個事跡:
沒來得及從流產的悲痛中完全走出來,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腫瘤一區疼痛科「90後」護士黃杉就擦乾眼淚,奔赴戰「疫」一線,她在日記中寫到:「我親愛的戰友們啊,我們萬眾一心,終究會是戰役的勝利者,難過害怕焦慮了就哭,哭完還是一條好漢」;
新聞裡的趙瑜是中部戰區總醫院漢口院區急診科的護士,已經懷胎九個月,還是堅持工作在第一線,視頻裡的她大著肚子,路都走得不是很穩了,還戴著面罩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走進病房工作;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派出的14位女性護士在出發前被集體剃光了頭髮,這一過程不僅粗暴而且示眾般被全程記錄了下來,在視頻中,有幾名女護士流下了眼淚,表情憂傷。
從女護士流產10天一線抗疫,到懷孕堅守戰「疫」,再到女護士集體剃光頭……媒體在報導這些事跡時,用的大多是「感動」「巾幗不讓鬚眉」 等稱讚,但也引發了爭議。
這樣的報導爭議不斷
從媒體新聞報導策劃角度來看,大部分媒體通過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來展現一線基層人員抗擊疫情情況,這本身無可厚非,我相信大部分媒體的初衷都是善意的,但通過大力渲染弱者自虐式自殘式的行為來展現基層抗疫人員抗疫事跡,未免顯得少了些人文關懷。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新聞,筆者也很佩服和心痛在一線的白衣天使,但媒體若以自虐自毀的方式換取道德優勢,讓弱者做出無畏的犧牲來刻意塑造英雄,筆者卻一點也感動不起來,甚至還有一種冷冰冰的寒心。
從非典到新冠,媒體環境、傳播形態、傳播渠道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眾的媒介素養也進一步提高,此類報導在當下的社交化媒體傳播時代也更容易引發網友諸多質疑和爭議:
媒體不該聚集現場拍視頻、拍照片宣揚女護士集體剃光頭去支援湖北,在這些男人給女人剃頭的照片裡,是一張張毫無遮擋哭泣的眼睛,這樣做本身就是不尊重女性!
我覺得有些媒體過於報導女護士剃光頭這件事情真是太離譜了,心裡說不出來的厭惡。
一開始就覺得這種行為有點畸形,一開始的善舉經過媒體的大肆宣揚,反倒變成一種要求和標準,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在關愛的框架下理性引導
輿論歷來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戰役中,輿論場也是主戰場,宣傳戰線也是抗擊疫情的前線,而宣傳輿論工作也要加大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疫情冷酷無情,但宣傳輿論卻不應是冷冰冰的,而應是有溫度、有情懷、有擔當的,具有注重情緒引導和人文關懷的暖色調。
除了女護士報導引發爭議之外,疫情之下,另一類「老人捐款」正能量報導也引發爭議:退休環衛工人捐出10萬元積蓄,卡裡只剩13.78元;八旬殘疾夫婦捐出3年積蓄抗疫,98歲李阿婆自己縫口罩用卻捐錢為別人買……
有網友甚至呼籲,全社會募捐機構停止接受低保邊緣,甚至低保之下的人士捐贈,也呼籲媒體不要誇讚助長對低收入人口捐贈的讚歌。看到媒體宣傳收廢品的大爺,賣鹹菜的老奶奶去捐贈,我只感到心疼,收起你們那些不費力的表揚吧,那是他們的養老錢,買命錢!
在海量的疫情報導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悖論式的現象:很多時候「壞消息」更加使人淡定,而有的「好消息」卻讓人不知所措。事實證明,原汁原味的普通人故事最能拉近人心與人心的距離。
如果說女護士系列報導漠視人性,且有可能對曝光的群體造成二次傷害,那麼「老人捐款」的爭議在於,在這些令人「淚目」的報導中,有的老人在自身經濟條件窘迫的情況下捐出了自己的全部存款,媒體不宜過度宣傳老人傾囊式捐款,在關愛的框架下進行理性引導才是媒體的責任。
別再犯「正能量臆想症」了!
近年來,在各地《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中,將「不顧個人安危」表述刪除,強調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鼓勵、倡導科學、合法、正當的見義智為。懷孕9個月和流產10天的護士上一線「抗疫」,顯然不是法規條例所鼓勵提倡的「見義智為」。
疫情期間,隨著公眾對媒體報導更加依賴,大家對報導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每一家媒體機構和每一個新聞從業者,都應該自問,是否經得住時間和真實的考驗,以及這些信任與期待。
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朱永祥表示,在新聞報導中,一些媒體報導的敘事技巧和關注點出現了跑偏失焦,出現了所謂的「正能量報導臆想症」,這不僅折射出新聞專業主義素養和人性關懷的缺失,也在損耗媒體的公信力。
同樣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正能量報導」往往訴諸情緒,而不是事實,以及對事實的求證互證,從而降低民眾的媒介素養,這樣,他們就容易被情緒包裹的謠言帶跑,進而信謠傳謠。
新聞的特性是真實。真實才有力量,才令人信服,才能持久。要傳播真正的正能量,不能把那些片面化、絕對化、庸俗化的東西當成正能量,防止高級黑低級紅「負向正」。
正如自媒體大V和菜頭所言,「不應該特寫拍戰士的傷疤,不應該特寫拍戰士截肢的斷面;戰損本身就是他們的奉獻和犧牲,不應該再次去消費這種損傷。」
部分資料、觀點來自:《媒體不宜過度宣傳老人傾囊式捐款》《真實可信的「壞消息」更加使人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