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法國的原點與雨果的沉思

2021-01-07 饕餮小娘子

初識巴黎聖母院,是讀了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外貌醜陋、身體畸形,內心卻純潔的教堂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善良的吉ト賽女郎愛斯梅拉達而捨身。坐落於塞納河西岱島上的巴黎聖母院也因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粉絲前來爬上鐘樓,去尋找鐘樓怪人。

誕生了巴黎的西岱島形狀如同一個大搖籃,雨果在書中把它描繪為「一艘大船,擱淺在塞納河中遊的泥濘之中」。最早島上僅住著幾百名高盧人的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這也是巴黎名字的由來。

公元四世紀,羅馬人佔領了這裡。公元508年,法蘭克人佔領巴黎,國王克洛維一世將巴黎定為墨洛溫王朝的首都,他在這裡建立起木質的教堂和宮殿。而就在1200年前的這座小島上,如今撲克牌上的紅桃K,那個一統歐洲,並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的查理曼大帝,為巴黎人奠基了一座主教座堂,它就是承載著雨果浪漫主義色彩的巴黎聖母院,不過並不是我們今天眼前看到的這個樣子。

眼前的這個巴黎聖母院是1160年,主教莫裡斯·德蘇利為遵從法王路易七世的願望,希望建造一座以代表巴黎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都的紀念建築而建造的。他將舊教堂拆毀至地基,開始建造起一座更大、更高的教堂。

在路易七世的兒子腓力二世開始為首都修建城牆、城堡之前,西岱島的沙岸就是巴黎最早的城垣,塞納河則是它最初的城壕,巴黎一連好幾個世紀都保持在這座小島上,當然包括王宮和這座巴黎聖母院。

我們在講羅浮宮的時候說到過,由於人口增長,瓦盧瓦王朝的查理五世開始擴張巴黎城區,塞納河右岸曾經用於防護的城堡才升級成為王室的住所——羅浮宮。不過從那天起,巴黎城市的發展就一直是以西岱島為原點做圓形輻射拓展。

巴黎聖母院的大部分是在1260年完工的,但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它經常被修改和增建,以符合當時國王喜歡的風格。到了十五世紀,巴黎城內擁擠著年代、樣式、大小各不相同的幾十座教堂鐘樓,但巴黎聖母院依然無可替代地作為巴黎的中心屹立在西岱島上,接受著巴黎人以及整個法國人的祈禱。所以如今的巴黎聖母院廣場地面上有個銅製的八角星星標識,它是法國測量巴黎至全國各地裡程時的起點坐標,被稱為「原始零點」或「中心原點」。

如果不是要上到鐘樓去尋找雨果筆下的敲鐘人,僅參觀巴黎聖母院的大殿並不收費,但排隊的人真心不少,好在隊伍前進的也比較快。

1831年出版的《巴黎聖母院·原序》中記載,雨果在一次造訪巴黎聖母院時,偶然發現聖母院兩座塔樓之一的一個暗角上,有人用手在牆上刻了兩個大寫的希臘字母「命運「。這兩個字頓時使雨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引起了他深沉的思考:是誰會在這樣的地方刻下這兩個字,這兩個字裡究竟蘊含了怎樣的悲哀和不幸?他的《巴黎聖母院》便這樣誕生了。

第一次讀《巴黎聖母院》的時候,只覺得他在通過一部愛情小說揭露真正的「美」與「醜」。但自從真正見到了這座輝煌壯麗的建築回來再次品讀時,才發現作為法國人的雨果是那麼地愛著這座主座教堂。他無法忍受因為歲月的流逝和法國大革命對巴黎聖母院所造成的破壞和褻瀆,他痛心之極。

在第三章開篇的時候,他是這樣描述的,「毫無疑問,巴黎聖母院這座教堂今天依然是一座莊嚴宏偉的建築。儘管它日益古舊,但卻風韻猶存,可眼見歲月和人同時在使這座可敬的建築遭受無數損傷和毀壞,既不尊重給它放上奠基石的查理曼大帝,也不尊敬給它放上落成典禮石的腓力二世·奧古斯都皇帝」,這怎能叫人不痛心疾首,怒火中燒。」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在1831年出版後不久,人們對這座教堂重新重視起來。1845年開始了長達25年的大修復,1963年又對教堂的外立面進行了大清理,使其恢復了原有的顏色。1991年至2000年期間,又一次進行了修復和清潔,它在最終變成我們如今看到的樣子。不得不說,巴黎聖母院成就了雨果,雨果也為巴黎聖母院帶來了新的生機。

如今的巴黎聖母院被歸屬為哥德式建築,但其實經歷著漫長的歲月建造和修建,大教堂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賦予了不同形象。按照雨果的說法,「撒格遜建築家們替它立起了大殿的第一批柱子,而十字軍遠徵帶來了尖拱,像徵服者一般高踞在只應支撐半圓拱的那些粗大的羅曼式柱子的頂端。從此,尖拱變成了主要角色,構成教堂的其餘部分。然而,一開始,它沒有經驗,十分膽怯,所以只是在朝著橫的方向發展,有所節制,還不敢像後來在許多絕妙的大教堂那樣,高高伸出它那利劍般地的尖拱,仿佛是受了近旁那些笨重的羅曼式柱子的影響。」

巴黎聖母院的法文全名: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Notre Dame」的意思是「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而是耶穌的母親瑪麗亞,所以巴黎聖母院供奉的就是聖母瑪利亞。

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有三個拱門,每個拱門上的雕刻都是一系列《聖經》裡的故事,當時為了讓不懂拉丁文的民眾了解《聖經》,大多數教堂用了這種圖畫的方式,尤其是教堂中的彩色玻璃上,所以被稱為「窮人的聖經」。

中央拱門上描述著耶穌在天庭的「最後審判」,故稱「審判門」。左邊描繪著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相關的故事,故稱「聖母門」。右邊描繪著瑪利亞的母親聖安娜的故事,和懷抱聖嬰耶穌的聖母坐在寶座上,故稱「聖安娜門」。

仔細看審判門楣上的浮雕,坐著的耶穌舉著雙手,向眾人展示著他因被釘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洞,兩側的天使一位拿著長矛、一位拿著受難時的十字架。他們的下方,大天使米迦勒和魔鬼撒旦正用天平稱量著逝去人的靈魂,重的進左邊的天堂,輕的去右邊的地獄。他們的腳下是死去的人們正在慢慢甦醒,準備接受最後的審判,天使們在四周看著這場審判。在這些的下面,是分立兩旁的十二門徒,擁護著站在中間的耶穌。

在三個拱門的上方,是一排《聖經·舊約》中以色列歷任的28位國王的雕刻。法國大革命時被誤認為是法國的國王而被毀掉。就連雨果也認為那裡曾是法王們的雕像,因為他個年代這裡是空的,都是聽說。他在《巴黎聖母院》的書裡也描述了大教堂前牆失去的三件重要東西,其中一樣就是,「二樓迴廊上的二十八位法國古代君王的塑像,從希爾德貝爾到手裡拿著帝國疆域球儀的腓力二世·奧古斯都。」

那個時候,除了28位國王上方聖母瑪利亞抱著耶穌的雕像外,立面上所有的大型雕像都被摧毀了,現在看到的都是後來修復的。其實仔細看,前面石頭磚的顏色也是不同的,看起來像是一塊塊補丁,可見大教堂曾經已是千瘡百孔。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教堂甚至被用作了儲存東西的倉庫,直到拿破崙執政時,才恢復了它的原本作用,並在這裡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

最上方的兩個鐘樓,並沒有哥德式的尖塔。右邊鐘樓裡有一口13噸重的大鐘,也就是《巴黎聖母院》裡卡西莫多敲的那口。它也是法國大革命時,教堂內外唯一沒有被燒掉的金屬。

69米高的塔樓一直是艾菲爾鐵塔建成前,巴黎最高的建築。所以要想近距離與它合影全,就不得不像這位為女朋友拍照的小哥一樣躺在地上了。

雖然去英國旅行的時候看了很多哥德式教堂,但小娘子不得不說,從聖安娜門進入的一刻還是震撼到了我。巴黎聖母院要比英國的大多數教堂要明亮很多,128米的縱長,35米高的拱頂,碩大的玫瑰花窗,並不幽暗的彩色玻璃,再加上如今內部比一般教堂都多的照明,讓這裡完全沒有沉重、壓抑的感覺。尤其上部燈光與彩色玻璃的巧妙配合,沒有了教堂神秘,反而有一種美輪美奐的夢幻錯覺。

巴黎聖母院的彩色玻璃窗,尤其是三扇大玫瑰花窗是大教堂最出名的特色。南玫瑰花窗外圈描繪了耶穌生平的場景和聖經中的許多故事,內圈有十二門徒和對巴黎很重要的聖徒。

我們剛好趕上了一場彌撒,所以去後殿的通道被攔住了,也無法近距離看唱詩席,甚至連聖壇上由法國雕刻家庫斯杜雕刻的「聖母哀子像」也沒有看到,但置身在不同於自己日常生活的別人的日常生活中,倒是一種最有意思的感受,也是最真實的,所以我根本他們在講什麼。

唱詩席背後是由尚·哈維雕刻的唱詩屏風,同樣都是描繪了聖經故事裡的場景。

聖母院中有很多聖母抱著聖子的雕像,這一尊打造於14世紀,也是標誌性的一尊。

巴黎聖母院作為巴黎的中心,不僅是一座漂亮的哥德式主座教堂,它還見證了眾多歷史性時刻:1804年拿破崙的加冕;1853年拿破崙三世的婚禮;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宣讀;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

不過還有一次是法國人不願提及的,那就是「百年戰爭」的失敗,法國整個北部被英軍佔領,英國宣布由剛滿10個月的英王亨利六世同時成為法國國王,加冕典禮便是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這是法國人和巴黎聖母院的羞辱。

不過也是因為這場羞辱,法國誕生了一位民族女英雄——聖女貞德,她傳奇的經歷好像花木蘭的傳說故事,但她比花木蘭的初衷和成就大了太多。生於法國東北的農民女孩貞德目不識丁,16歲宣稱夢到「神的啟示」,在克服了一系列阻隔後得到法國太子的批准,率領一支軍隊連連擊敗英軍。1429年,查理七世終於從英國人手裡奪回王位。

不幸的是,18歲的貞德在1430年被勃艮第人捉住,並送給了對她恨之入骨的英國人。英國人的宗教判她為女巫,用火刑活活燒死了19歲的貞德。直到20年後法國人徹底把英國人驅逐出境,英國才在貞德母親的說服下,於1455年在巴黎聖母院為貞德舉行了隆重的平反昭雪儀式,並為她在教堂內塑了雕像。

聖母院廣場的右側是查理曼大帝牽著馬的青銅雕像,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的他奠基了聖母院的前身,使得這座承載著滄桑歷史的雄偉建築猶如一部記錄著風雲變幻的石頭書。

突然就不想去爬鐘樓尋找鐘樓怪人了,倚著靜靜流過的塞納河,看著眼前的人來過往,世間的塵煙和雨果的沉思都記錄在眼前這座強大有力的建築中,永恆、多變卻泰然自若。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相關焦點

  • 雨果《巴黎聖母院》優美句子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小說家雨果與巴黎聖母院
    1815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國外封建勢力的支持下復闢。 在復闢王朝統治下,法國宮廷和教會聯合起來,壓榨人民。當時的巴黎,在宗教勢力,封建等級制度十分嚴苛的壓抑下,人性扭曲墮落。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復闢王朝的封建統治。小說家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借15世紀的巴黎社會反映他所出的現實生活。 小說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聖母院。
  • 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成法國亞馬遜最暢銷書籍
    據英國《衛報》4月17日報導,巴黎聖母院失火後,法國人求助於小說來幫助他們悼念聖母院。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在法國亞馬遜網站上的銷量飆升,一躍成為最暢銷書籍。截至當地時間4月17日上午,《巴黎聖母院》的不同版本分別佔據了法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和第八名,排名第六的是關於巴黎聖母院的藝術史書籍,巴黎聖母院旅遊指南也榜上有名。
  • 巴黎|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世界最美教堂
    如今仍保留著當初由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給它起的名字,新橋。穿過古老的石橋,緊挨著南岸塞納河的,就是巴黎聖母院。在這裡,可以找到巴黎中心點。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裡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這個點大小類似於地下水井蓋,為8角形,旁邊刻有pointdefrance的字樣。
  • 法語文學學者董強:雨果將巴黎聖母院精神化了|獨家
    導語:當地時間4月15日下午6時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作為巴黎最著名的文化地標與宗教場所,聖母院的損毀引起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關注和痛惜。鳳凰網文化第一時間連線了中法文化比較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作為深耕法國文學、文化的學者,董強指出,巴黎聖母院藉助雨果的同名小說,由有形的建築轉化為無形的精神象徵深植於人們心中,這是它最獨特之處。
  • 被雨果拯救的巴黎聖母院,和它被侮辱的歷史-虎嗅網
    法國當地時間4月15日晚上19時,北京時間  4月16日凌晨,巴黎聖母院失火,引起世界惋惜。但在歷史上,這不是巴黎聖母院第一次著火,也遠遠不是最嚴重的一次。早在兩百多年前,它就差點被毀,是法國文豪雨果拯救了它。
  • 走近法國 | 不朽的經典 — 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1831年在巴黎聖母院被肆虐的大火部分吞噬整整一年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講話,再次感謝所有曾於昔日搶救這座大教堂和今天重建這座大教堂的人。4月15日是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一周年的日子。我們依然記得中國人民和政府從災難次日就做出的諸多聲援行動!我們非常高興地歡迎兩位中國專業人士來到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現場,他們將在此與法國團隊並肩工作數周!
  • 讀雨果《巴黎聖母院》思考什麼是般配的愛情?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說,同名改編電影《巴黎聖母院》與小說同樣精彩,直擊心靈,感染情緒,滲入思想,給人留下抹不去的經典映像。去年巴黎聖母院著火讓電影又火了,當然那是一樁悲傷的事件。作家雨果在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 紀念雨果誕辰 《巴黎聖母院》12月來京演出
    中新網10月21日電 法中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日前在巴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為紀念法國大文豪雨果誕辰200周年,法國巴黎聖母院劇組將於今年12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大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 法國著名的名勝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熊熊
    1831年,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便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悲劇故事。從小說問世的一個多世紀以來,它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它的影響也是超越時空的。而它也讓巴黎聖母院的名聲大震。對於我們六零後來說,學習西方文學,或者說熱愛文學的,都讀過《巴黎聖母院》。
  • 孤獨圖書館:雨果到底為什麼要寫《巴黎聖母院》?
    長期以來,《巴黎聖母院》被認為是表現宮廷和教會對平民迫害的鴻篇巨製。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讀過就知道,法國的「七月革命」只是小說的背景,小說的主線是愛情,這又和雨果自己的愛情糾葛不無關聯。作者:河西巴黎聖母院 新華社圖普魯斯特《駁聖伯夫》的主角聖伯夫(1804—1869)是法國的一位文學評論家,他在雨果的《頌歌集》出版以後在眾多的反對聲中寫文章讚揚了雨果的天才,並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見。
  •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積極浪漫主義小說,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裡程碑式代表作,其瑰麗的想像,奔放的語言,對真善美的熱烈追求,將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了文學史上的制高點。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講述了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絲美拉達。
  • 巴黎聖母院至少有一半的魅力是來自於維克多雨果的那本小說!
    巴黎聖母院至少有一半的魅力是來自於維克多雨果的那本小說。吉普賽姑娘艾絲美拉達,敲鐘人卡西莫多。是雨果給這個石頭的建築注進了血液和靈魂。 今天是到法國唯一的一個雨天。巴黎聖母院需要排隊進入,他和許多中世紀教堂一樣,今天依然在正常使用,很多人進來,在門口的盆前蘸聖水,點在額頭上,然後在胸前畫一個十字,還有人在祭壇前點一支蠟燭,然後靜靜地坐下來。巴黎聖母院位於6 Parvis Notre-Dame - Pl. Jean-Paul II, Paris。這裡交通便利,乘地鐵或公交來這裡都可以。
  • 法國「巴黎聖母院」——大文豪筆下的哥德式教堂
    法國「巴黎聖母院」——大文豪筆下的哥德式教堂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住著一個與世隔絕、相貌醜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難之際救下吉普賽女郎的故事。這位大文豪維克多·雨果也曾經說過:「人的一生要想幸福,就要最少和三件事情鬥爭,自然,宗教和政治。」巴黎聖母院就是將宗教鬥爭和種族歧視以及黑暗專制制度這三種扼殺幸福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寫出的一曲時代的悲歌。現在佇立在市區的巴黎聖母院就是這些時代的見證者和無字的歷史書,它將幾百年來人們對於宗教、神權與價值觀之間的交織碰撞,盡數鏤刻在它的每一塊磚石中,每一個神像上。
  • 震驚,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
    (2)火災位置:據法國《世界報》消息,大火起初發生在紀念碑的閣樓上,隨後蔓延至屋頂。(3)火災的原因:巴黎官員表示,火災可能與教堂修復工作有關,教堂的屋頂正在進行一項耗資600萬歐元的修繕工程。有人發現是維修用的腳手架處先起火。(4)損失巨大,還在撲救:巴黎市長伊達爾戈表示,巴黎聖母院的火勢嚴重,消防員正全力控制火勢,暫無人員傷亡報告。
  • 巴黎聖母院災後18個月後重開,地下室辦展致敬雨果
    開放期間,主辦方還舉辦了一場展覽,向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和建築師維歐勒·勒·杜克(Viollet-le-Duc)致敬,並追憶他們在19世紀大教堂修復中所作出的貢獻。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遭受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嚴重火災。大火吞噬了聖母院的內部,並摧毀了其著名的尖頂。
  • 見證過拿破崙和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遇劫,法國人眾籌十年也要修好它
    這是維克多·雨果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一段描寫。當地時間4月15日傍晚,這一幕變成了現實。一場始料未及的火災從這處法國的標誌性建築的穹頂燒了起來。這座擁有850年歷史的建築,每年要接受約1300萬人次全球各地遊客的拜訪。而這一晚,在附近的遊客卻在驚恐中目睹了它壯觀的哥德式尖頂在烈火中倒塌的景象。
  • 法國巴黎聖母院什麼時候著火 聖母院起火被燒毀時間
    法新社16日消息,當地時間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備註:中國北京比法國巴黎快6小時,按時間推算巴黎聖母院應該在北京時間16日將近凌晨一點的時候起火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塔尖已倒塌。目前無人員傷亡報告。CNN則引述一名法國官員的話說,塔尖的三分之二已被損毀,一名消防員受傷嚴重。
  • 巴黎聖母院大火卡西莫多的鐘樓沒了什麼梗 卡西莫多是雨果什麼小說
    今天凌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不僅將法國世界聞名的巴黎聖母院吞噬了,更讓全世界的文化藝術愛好者感到無比心碎!  根據多家外媒的報導,始建於1163年,並於1345年完工的巴黎聖母院,在此次失火之前正在經歷翻新工作。
  • ...巴黎聖母院》裡的卡西莫多是怎樣的《巴黎聖母院》優美語段分享
    [海峽網]《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