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6月27日電(劉志媛 顧婷婷)如何讓好山好水實現生態價值的轉化?以「綠」為本底的麗水遂昌,深入踐行和創新「兩山」理念,走出了「紅綠」融合的新路子,老百姓收穫「金山銀山」。
圖為遂昌航拍。新華網發 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傳承紅色基因 實現鄉村振興
連日來,王村口鎮浙西南幹部培訓中心的電話真正成了「熱線」,工作人員吳豔通過一組數據道出了今年紅色教育的火爆:去年3月,培訓中心共開展了4期培訓班;今年在「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活動的帶動下,3月份開展培訓達30期。
「王村口鎮是有名的紅色古鎮,1935年,紅軍在此開闢了以王村口鎮為中心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王村口鎮黨委書記斯科說,今年以來,鎮裡不斷加大紅色旅遊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幹部培訓、研學旅行、黨員教育等各類紅色旅遊教育主題活動,推進王村口紅色旅遊風情小鎮建設。
圖為烏溪江畔的王村口。新華網 顧婷婷攝
活化空心村 建設未來鄉村
在遂昌王村口鎮「1935文旅古街」上開店的72歲低保戶張榮貴說,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困難群眾走上了致富新路。
「水源涵養,5152.19萬元;氣候調節,5449.46萬元;負氧離子,8.44萬元……」在遂昌縣大柘鎮大田村生活了大半輩子,85歲的村民程萬能頭一回聽說村裡的山、田、林、水甚至空氣都有價。2019年5月,大田村作為全國首個村級GEP核算試點村,完成了2018年GEP核算評估工作,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達1.6億元。
在遂昌,優越的生態資源和超前的生態價值轉化理念吸引了一批社會資本的進入,對這裡的空心村進行活化,建設未來鄉村,幫助村民致富。
圖為遂昌茶園村。新華網發 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茶園村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山南麓,這裡有流傳百年的省級非遺項目茶園武術,有400年以上的參天古樹群。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美麗的茶園村沒有留住不斷離開的村民,只剩下三四十位老人留守,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為了不讓人文和生態資源荒廢,2017年因緣巧合,村裡引進了深圳樂領公司的鄉村旅居項目,並邀請北大人文學院及深圳做社區研究的研究機構開展了鄉村「活化」調研。「我們希望項目不是侵入式的開發,而是和當地村民混居的模式,還原鄉村本來的樣子。」該項目負責人表示。
該鄉村旅居項目還藉助遍布全國各地的會員打開了茶園村的土特產銷路。茶葉、玉米、黃豆、花生、菜籽油、鮮筍和筍乾,甚至梅乾菜,迎來了身價翻倍的「逆襲」,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今年,茶園村的筍賣掉5000多公斤,每公斤的收購價格是以往村民自銷價格的5倍。
短短一年間,茶園村從只有留守老人的半空心村,變成了年輕人紛至沓來的理想就業之地,儼然一個古樸與現代並存的當代桃花源。
引進開源產業 撬動鄉村「二次開發」
好山好水引「金鳳凰」棲息。遂昌不僅有好山好水,更有創新求變的思維。
仙俠湖萬頃湖面之上,生機湧動。一座座5G信號塔拔地而起,地心溫泉公園蓄勢待發,環湖綠道即將串珠成鏈……作為遂昌縣首批「未來鄉村」建設試點村,湖山鄉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發展生態經濟及智慧產業。
看似「混搭」的背後實則是精心謀劃。遂昌縣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美麗鄉村建設,遂昌村莊的外在美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較為欠缺,智慧科技元素幾乎空白,「我們要把更多的科技創新元素導入到未來鄉村的界面上來。」
圖為航拍遂昌仙俠湖。新華網發 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身居群山之間,卻能精準感知世界脈動。眼下,遂昌正積極謀劃以分時經濟、軟體開發、數字服務、生命健康為主導的開源產業,撬動鄉村「二次開發」。「天工之城「就是培育這些開源產業的大平臺。名字取自《天工開物》的「天工之城」,旨在堅持生態保護修復和必要適度發展為首要原則,引進低能耗、無汙染的生態環保項目,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給這片鄉村百姓帶來的是更好的生活環境、更完善的配套設施以及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同時,通過「文創、農創、科創」三創融合發展,全力推進「天工之城」生態價值轉化,打造新時代天工開物的創新天地,成為引資引智的磁極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實現紅綠融合、建設未來鄉村都是「兩山」理念指導下,實現生態價值的生動實踐。在鄉村看見未來,鄉村振興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正在遂昌變得真切、可觀、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