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楊萬裡作詩為嶽飛鳴不平,辛棄疾600首詞傳世,卻不提及嶽飛

2020-12-10 老街味道

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辛棄疾詞作中有沒有提及嶽飛的?作為志向相同情操相似的同時代英雄人物,稼軒為什麼極少在詞作中提及嶽飛?

前言

宋室南渡之後,當時的將領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戰功最為卓著, 被譽為「中興四將」。

特別是嶽飛,是南宋歷史上有名的悲劇英雄。不過,直接提到他的宋代詩詞確實不多。在辛棄疾傳世的600多首詞中,也看不到明確提到嶽飛的作品。

一、嶽飛冤死於莫須有之罪

嶽飛(1103年 —1142年 ),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

嶽飛二十歲起從軍,先後參戰鬥數百次。紹興十年(1140年),嶽飛揮師北伐, 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並準備直搗黃龍府。

但是宋高宗趙構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詔令嶽飛班師。 1142年1月,南宋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嶽飛。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主和派秦檜病逝,時年66歲。

1162年,宋高宗禪位,宋孝宗為嶽飛平反昭雪,追諡武穆,後來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二、陸遊楊萬裡作詩為嶽飛鳴不平

辛棄疾(1140年 -1207年 )與嶽飛並沒有交集。

嶽飛去世(1142年)時,辛棄疾僅僅兩歲,那時候的辛棄疾還在濟南生活。 嶽飛的隊伍北伐時,僅僅到了河南,還沒有進入山東。

1162年,嶽飛死去20年後被平反,也就是這一年,22歲的辛棄疾南下歸宋。

所以說,嶽飛已經被平反,辛棄疾似乎應該沒有什麼顧忌,但是在辛棄疾的詞中,並沒有見到寫嶽飛的內容。

辛棄疾南下歸宋後,並沒有機會領兵北上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南宋不宣而戰,但是北伐失利後,隆興二年與金籤署了隆興和議。雙方進入了幾十年的和平時期。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了六十四歲的辛棄疾,但是辛棄疾對於這次北伐並沒有信心,不久被言官彈劾,從鎮江調往了後方。

開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胄再次發動北伐。南宋再次慘敗。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但是他已病重臥床不起, 同年九月,辛棄疾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八歲。 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三、辛棄疾同時代人,關於嶽飛的作品

陸遊(1125年—1210年)比辛棄疾大了十五歲,他和辛棄疾有來往,曾經在辛棄疾被韓侂胄啟用參與北伐備戰時,專門為辛棄疾送行。

陸遊有一首《夜讀範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中寫過嶽飛:

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

另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楊萬裡(1127年-1206年)也有詩也寫過嶽飛:

德壽宮前春晝長,宮中花開宮外香。太皇頤神玉霄上,都人久不瞻清光。今晨忽見肅天仗,翠華黃屋從天降。一聲清蹕萬人看,天街冰銷樓雪殘。北來又有一紅繖,八鸞三騑金轂端。輦中似是瑤池母,鳳舄霞裳剪雲霧。太皇望見天開顏,萬國春風百花舞。乃是慈寧太母回鸞圖,母子如初千古無。朔雲邊雪旗腳溼,御柳官梅寒影疏。向來慈寧隔沙漠,倩鴈傳書鴈難託。迎還騩馭彼何人,魏武子孫曹將軍。將軍元是一縫掖,忽攘兩臂挽五石。長揖單于如小兒,奉歸慈輦如折枝。功蓋天下只戲劇,笑隨赤松蠟雙屐,飄然南山之南北山北。君不見【嶽】飛功成不抽身,卻道秦家丞相嗔。

從陸遊和楊萬裡的詩中可以看出,這兩個人寫嶽飛似乎並沒有什麼顧忌,楊萬裡的詩中甚至對於太上皇趙構多有譏諷之意。

但是辛棄疾的作品中,沒有明確提到嶽飛的。有人認為辛棄疾有一首《滿江紅·漢水東流》提到過嶽飛:

漢水東流,都洗盡,髭鬍膏血。人盡說,君家飛將,舊時英烈。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想王郎,結髮賦從戎,傳遺業。腰間劍,聊彈鋏。尊中酒,堪為別。況故人新擁,漢壇旌節。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但從今,記取楚樓風,裴臺月。

君家飛將,舊時英烈。這個飛將是嶽飛嗎?不好說。《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寫到: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人右北平。」

古詩詞中的「飛將軍」一般是指李廣。如果說辛棄疾暗指嶽飛,也未必沒有道理。

四、辛棄疾與嶽飛孫子嶽珂

辛棄疾與嶽飛的兒子嶽霖(1130-1192)同一個時代,但是不知道他們之間是否有交集。

但是辛棄疾與嶽霖的兒子嶽珂(公元1183~公元1243年)之間有一段佳話,據《古今詞話》記載:

幼安每開宴,必命侍姬歌所作詞。特好歌賀新郎,自誦其中警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我狂耳。」顧問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特置酒召客,使妓送歌,自擊節,遍問客,必使摘其疵。客遜謝不可,或措一二語不契,又弗答。相臺嶽珂年少,率然對曰:「童子何知而敢議,必欲如範希文以千金求嚴陵祠 記一字之易,則晚進竊有議也。」幼安促膝,使畢其說。珂曰:「前篇豪視一世,獨前後二警語差相似,新作微覺用事多耳。」於是大喜,謂坐客曰:「夫夫實中予痼。」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未竟。

辛棄疾在宴席上,吟誦了自己的《賀新郎》和《永遇樂》,請在座的人點評一下。當時嶽珂年紀還小,給辛棄疾提了一點意見,說第一首前後有重複之意,第二首用典太多。

辛棄疾非但不生氣,還接受了嶽珂的意見,把這兩首詞改了幾十稿。不知道今天我們讀到的,是不是嶽珂提意見之後的最終版。

結束語

辛棄疾的詞作中,似乎沒有提到嶽飛的作品。首先詩人用典,都是用古人的故事,嶽飛的故事太新了。

辛棄疾的時代,大多處於宋金和平時期,喜歡談北伐恢復的官員大多受到排擠。辛棄疾曾經在《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說過:

臣生平則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

可見,辛棄疾也是一個擔心禍從口出的人。

在開禧二年(1206年),害死嶽飛的秦檜被宋寧宗追奪了王爵,改諡謬醜。但是兩年以後的嘉定元年(1208年),執政的史彌遠積極奉行降金乞和政策, 又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諡號。

另外,即使嶽飛被平反後,賜死嶽飛的宋高宗趙構還活了25年。可以想到,嶽飛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名字。這可能就是辛棄疾的顧忌吧。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35|楊炎正與辛棄疾唱和,辛棄疾勸其不要羨慕投筆從戎

相關焦點

  • 陸遊寫了好幾首詩讚美嶽飛,辛棄疾的作品為何對嶽飛一字不提
    廟謀尚出王導下,顧用金陵為北門」,在另一首《絕句》中更是直言不諱地寫道:「帷幄無人用嶽飛」,都表達了對嶽飛深切的讚美與追思之情。令人不解的是,南宋另一個大文人辛棄疾,與陸遊的表現截然不同。辛棄疾也是南宋抗金主戰派的標杆人物,他的詞作中,很多都表達了熱血澎湃的抗金為國之心,耿耿丹心讀來令人感喟不已。
  • 陸遊嶽飛辛棄疾,三位抗金英雄都是豪放詞人,你更欣賞誰的文採?
    既然三個人都是宋朝人,拋開詩與文不談,從詞的方面來看,我更欣賞的人是辛棄疾。一、嶽飛的豪放三個人中,嶽飛傳世的詩詞作品最少。其兩首《滿江紅》和一首《小重山》堪稱佳作。不過這首《滿江紅·怒髮衝冠》總有後人提出疑問,懷疑是明朝人的作品。
  • 嶽飛的一首很悲壯的詞作,寫盡心中苦楚,不是《滿江紅》!
    但除此之外,嶽飛還擅長書法和詩文。嶽飛雖出身行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勤奮好學,堪稱是文修武備、文武雙全。時至今日,尚有嶽飛的書法作品流傳於世,其擅長行、草,運筆暢快淋漓,剛勁不柔。至於詩文,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滿江紅》了,這首詞作奔放豪邁,偏頗具英雄之氣。除此之外,嶽飛還有很多詞作傳世,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首《小重山》。
  • 辛棄疾最為得意的詞作,膾炙人口,卻被嶽飛的孫子提了一個意見
    其中詞又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詩人中,在北宋是以蘇軾為領袖,在南宋則是以辛棄疾執牛耳。辛棄疾與蘇軾的詞各有千秋,但辛棄疾曾經親自帶兵打仗,軍旅生涯讓他的詩詞更富有從容報國的慨然之氣,其中最著名的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辛棄疾一生六百多首詩詞,又力主抗金,為何卻一字不提嶽飛?
    不幸的是,在南宋朝廷中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逐漸佔據了上風,嶽飛身為主戰派中流砥柱,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遭到他們的瘋狂攻擊陷害。嶽飛長期手握重兵,且威望越來越高,也找來了宋高宗趙構的猜疑防範之心,嶽飛因此在劫難逃,在公元1142年被冤殺在臨安府詔獄中,釀成千古奇冤。
  • 精忠嶽飛:嶽飛真實的文武造詣如何?
    嶽飛的詩作:有律詩《題翠巖寺》《寄浮圖慧海》,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題記《五嶽祠盟記》《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東松寺題記》《永州祁陽縣大營驛題記 這首詞代表了嶽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詞裡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顯示了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它作為愛國將領的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發圖強,雪恥若渴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爭的名篇。
  • 同是《滿江紅》,嶽飛夠經典辛棄疾也不差,開篇11字足見不凡筆力
    相信說起《滿江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南宋著名將領嶽飛的那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哪怕是歷經千年,嶽將軍的豪情仍令人動容,而這首《滿江紅》也成流傳千年的經典。不過比起他的武將之名,他最為大家所熟知的還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他就是辛棄疾,宋代豪放詞派代表人物之一,有著「詞中之龍」的美譽。而他也曾寫下一首極為豪邁的《滿江紅》,尤其是起首「點火櫻桃」句,可謂擲地有聲,僅11字足見其不凡筆力!下面就來這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詞。《滿江紅》-(南宋-辛棄疾)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 2020歲末讀嶽飛兩首詞,句句經典,收穫的不僅是對歲月的感懷
    祖國的山河早已被糟蹋的不成樣子,還要「從頭收拾舊山河」,最終要「朝天闕」,回京都向皇帝報捷。在古代詩歌裡,《滿江紅》這樣能振奮人心,給人戰鬥力量的詩詞是很少見的。半夜驚醒,欲將心事付瑤琴而嶽飛在另一首詞《小重山》中,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 《滿江紅》與嶽飛一生事跡毫不違和,為何有人說不是嶽飛所寫
    (嶽飛畫像) 一直以來,這首詞的作者,都公認為是嶽飛。不過,從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關於這首詞的作者,就出現了一些爭議,認為《滿江後》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觀點甚囂塵上。 那麼,《滿江紅》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嶽飛呢? 認為這首詞的作者不是嶽飛的人,主要持以下觀點。 其一,嶽珂編撰的《金佗粹編》中並沒有收錄這首《滿江紅》。
  • 嶽飛一生有兩首詞十分精彩,一首是《滿江紅》,另一首卻知者甚少
    嶽飛是中國歷史上的抗金名將,是中國有名的民族英雄。他在民間也有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創建"嶽家軍""嶽母刺字",這些故事都是非常的膾炙人口。但是除此之外,嶽飛還寫過一首十分出名的宋詞。便是下面的這首《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 嶽飛的《滿江紅》家喻戶曉,卻被另一首詞取代,這樣做合理嗎?
    愛國情懷滿滿的《滿江紅》 南宋愛國將領嶽飛,曾寫下一首家喻戶曉的《滿江紅》,這首詞上片寫中原被金人佔據後作者內心的悲憤,和對目前局勢不利的痛惜
  • 那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究竟是不是嶽飛所寫
    但趙寬對這首彌足珍貴的詞作之出處卻沒有提及。在這之前,從未見有宋、元時人提到此詞。 而研究嶽飛生平的重要史料、其孫嶽珂所編的《鄂國金佗粹編》(《以下簡稱《粹編》)也不見敘述。要知道,嶽珂在收集嶽飛遺文時,是相當不遺餘力的。從選材到刊印,前後歷時達三十一年,卻為何仍無此詞的記載?
  • 《滿江紅》這首詞是出自嶽飛手筆嗎?一代詞宗夏承燾提出質疑!
    《滿江紅》這首詞早就有爭論,除了著名學者夏承燾提出質疑外,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古文獻學家、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餘嘉錫也提出了質疑。講真這兩位都是重量級的學者,夏承燾先生被稱為一代詞宗,對唐詩宋詞頗有研究,我很贊同兩位德高望重學者的質疑。我支持《滿江紅》這首詞不是嶽飛所作,而是後人的偽作。
  • 為什麼說嶽飛必須死,南宋時期四次北伐,看南宋滅亡原因
    而後完顏兀朮再度領軍南下,嶽飛領兵馳援淮西,這也是嶽飛最後一次戰鬥。完顏兀朮無力攻宋,決定和宋議和,宋廷也收回韓世忠、嶽飛、張俊的兵權。完顏兀朮敗於嶽飛,咽不下這口氣,跟宋廷說議和首要前提就是說嶽飛必死。
  • 《跟著書本去旅行》:走進嶽飛故居,重溫抗金英雄的故事
    《跟著書本去旅行》本期走進抗金名將嶽飛故居,在這裡我們可以了解他青年時代的學習和生活,感悟他那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的胸襟和氣魄。嶽飛,出生在相州湯陰(今天的河南湯陰)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歲以前他都是在故鄉江陰成長。
  • 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滿江紅》,或許並非嶽飛所寫?(上)
    首先聲明,筆者認為我們現在所賞閱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應當是經嶽飛本人修改過的作品或者是經後世修改潤色的作品,很大可能不是一開始的版本。歷史上, 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 是在明朝的中前期才廣泛傳播開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 這樣一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詞作, 在宋、元兩代幾乎不見於記載。
  • 嶽飛的一首詞滿江紅
    嶽飛的滿江紅是我童年時,就能背誦的一首詞,七歲的時候,聽劉蘭芳先生播講的評書《嶽飛傳》時,學會了這首詞,當然那時候還不懂什麼是詞,也不知這首詞是什麼意思,只是覺得背誦起來,特別帶勁,特別有氣勢,仿佛背誦這首詞的時候,自己就成了大英雄嶽飛。長大後才真正懂得了這首詞的含義,但卻已經失去了童年時的那股熱誠。
  • 嶽飛筆下的那些千古絕唱,背後藏著怎樣的故事
    一代抗金名將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家喻戶曉,嶽母刺字的典故更是千古流傳!嶽飛文武雙全,戰功卓著,軍事才華突出,為人剛正,私德近乎完美!「時人至今號為賢將」是當時人對嶽飛的評價,也是迄今為止對於嶽飛為人最主流的評價。
  • 同樣的《滿江紅》,嶽飛寫了,郭沫若也寫了,你更喜歡哪個
    說起詞牌名《滿江紅》,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嶽飛的那首詞,我是小學的時候都到了他的這首詞,隨著年齡的增長,心中的熱血依然沸騰,那種磅礴大氣,那種鐵馬金戈,隨時隨地都能夠出現在腦海,那種精神鼓勵著我們一路成長。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