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辛棄疾詞作中有沒有提及嶽飛的?作為志向相同情操相似的同時代英雄人物,稼軒為什麼極少在詞作中提及嶽飛?
前言
宋室南渡之後,當時的將領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戰功最為卓著, 被譽為「中興四將」。
特別是嶽飛,是南宋歷史上有名的悲劇英雄。不過,直接提到他的宋代詩詞確實不多。在辛棄疾傳世的600多首詞中,也看不到明確提到嶽飛的作品。
一、嶽飛冤死於莫須有之罪
嶽飛(1103年 —1142年 ),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
嶽飛二十歲起從軍,先後參戰鬥數百次。紹興十年(1140年),嶽飛揮師北伐, 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並準備直搗黃龍府。
但是宋高宗趙構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詔令嶽飛班師。 1142年1月,南宋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嶽飛。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主和派秦檜病逝,時年66歲。
1162年,宋高宗禪位,宋孝宗為嶽飛平反昭雪,追諡武穆,後來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二、陸遊楊萬裡作詩為嶽飛鳴不平
辛棄疾(1140年 -1207年 )與嶽飛並沒有交集。
嶽飛去世(1142年)時,辛棄疾僅僅兩歲,那時候的辛棄疾還在濟南生活。 嶽飛的隊伍北伐時,僅僅到了河南,還沒有進入山東。
1162年,嶽飛死去20年後被平反,也就是這一年,22歲的辛棄疾南下歸宋。
所以說,嶽飛已經被平反,辛棄疾似乎應該沒有什麼顧忌,但是在辛棄疾的詞中,並沒有見到寫嶽飛的內容。
辛棄疾南下歸宋後,並沒有機會領兵北上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南宋不宣而戰,但是北伐失利後,隆興二年與金籤署了隆興和議。雙方進入了幾十年的和平時期。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了六十四歲的辛棄疾,但是辛棄疾對於這次北伐並沒有信心,不久被言官彈劾,從鎮江調往了後方。
開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胄再次發動北伐。南宋再次慘敗。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但是他已病重臥床不起, 同年九月,辛棄疾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八歲。 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三、辛棄疾同時代人,關於嶽飛的作品
陸遊(1125年—1210年)比辛棄疾大了十五歲,他和辛棄疾有來往,曾經在辛棄疾被韓侂胄啟用參與北伐備戰時,專門為辛棄疾送行。
陸遊有一首《夜讀範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中寫過嶽飛:
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
另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楊萬裡(1127年-1206年)也有詩也寫過嶽飛:
德壽宮前春晝長,宮中花開宮外香。太皇頤神玉霄上,都人久不瞻清光。今晨忽見肅天仗,翠華黃屋從天降。一聲清蹕萬人看,天街冰銷樓雪殘。北來又有一紅繖,八鸞三騑金轂端。輦中似是瑤池母,鳳舄霞裳剪雲霧。太皇望見天開顏,萬國春風百花舞。乃是慈寧太母回鸞圖,母子如初千古無。朔雲邊雪旗腳溼,御柳官梅寒影疏。向來慈寧隔沙漠,倩鴈傳書鴈難託。迎還騩馭彼何人,魏武子孫曹將軍。將軍元是一縫掖,忽攘兩臂挽五石。長揖單于如小兒,奉歸慈輦如折枝。功蓋天下只戲劇,笑隨赤松蠟雙屐,飄然南山之南北山北。君不見【嶽】飛功成不抽身,卻道秦家丞相嗔。
從陸遊和楊萬裡的詩中可以看出,這兩個人寫嶽飛似乎並沒有什麼顧忌,楊萬裡的詩中甚至對於太上皇趙構多有譏諷之意。
但是辛棄疾的作品中,沒有明確提到嶽飛的。有人認為辛棄疾有一首《滿江紅·漢水東流》提到過嶽飛:
漢水東流,都洗盡,髭鬍膏血。人盡說,君家飛將,舊時英烈。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想王郎,結髮賦從戎,傳遺業。腰間劍,聊彈鋏。尊中酒,堪為別。況故人新擁,漢壇旌節。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但從今,記取楚樓風,裴臺月。
君家飛將,舊時英烈。這個飛將是嶽飛嗎?不好說。《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寫到: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人右北平。」
古詩詞中的「飛將軍」一般是指李廣。如果說辛棄疾暗指嶽飛,也未必沒有道理。
四、辛棄疾與嶽飛孫子嶽珂
辛棄疾與嶽飛的兒子嶽霖(1130-1192)同一個時代,但是不知道他們之間是否有交集。
但是辛棄疾與嶽霖的兒子嶽珂(公元1183~公元1243年)之間有一段佳話,據《古今詞話》記載:
幼安每開宴,必命侍姬歌所作詞。特好歌賀新郎,自誦其中警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我狂耳。」顧問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特置酒召客,使妓送歌,自擊節,遍問客,必使摘其疵。客遜謝不可,或措一二語不契,又弗答。相臺嶽珂年少,率然對曰:「童子何知而敢議,必欲如範希文以千金求嚴陵祠 記一字之易,則晚進竊有議也。」幼安促膝,使畢其說。珂曰:「前篇豪視一世,獨前後二警語差相似,新作微覺用事多耳。」於是大喜,謂坐客曰:「夫夫實中予痼。」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未竟。
辛棄疾在宴席上,吟誦了自己的《賀新郎》和《永遇樂》,請在座的人點評一下。當時嶽珂年紀還小,給辛棄疾提了一點意見,說第一首前後有重複之意,第二首用典太多。
辛棄疾非但不生氣,還接受了嶽珂的意見,把這兩首詞改了幾十稿。不知道今天我們讀到的,是不是嶽珂提意見之後的最終版。
結束語
辛棄疾的詞作中,似乎沒有提到嶽飛的作品。首先詩人用典,都是用古人的故事,嶽飛的故事太新了。
辛棄疾的時代,大多處於宋金和平時期,喜歡談北伐恢復的官員大多受到排擠。辛棄疾曾經在《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說過:
臣生平則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
可見,辛棄疾也是一個擔心禍從口出的人。
在開禧二年(1206年),害死嶽飛的秦檜被宋寧宗追奪了王爵,改諡謬醜。但是兩年以後的嘉定元年(1208年),執政的史彌遠積極奉行降金乞和政策, 又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諡號。
另外,即使嶽飛被平反後,賜死嶽飛的宋高宗趙構還活了25年。可以想到,嶽飛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名字。這可能就是辛棄疾的顧忌吧。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35|楊炎正與辛棄疾唱和,辛棄疾勸其不要羨慕投筆從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