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學堂丨憨山大師與五臺山:憨山大師二訪五臺山

2021-02-19 五臺山佛教

內容提要:憨山大師在五臺山弘法護教八年之久,辯才無礙,具菩薩行,多次力挽狂瀾,化險為夷,為臺山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了難得契機,是臺山佛教史上一位傑出的護法功臣。而臺山的禪修體悟與世法錘鍊也使憨山大師對佛法宗旨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對世法人情的把握更為練達圓熟,為其後期的佛法修持與弘法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憨山大師在五臺山的弘法活動

萬曆四年(1576),晚明四大師之一的雲棲祩宏(1535-1615)行腳至五臺,並造訪憨山,雲棲是晚明佛教淨土信仰的堅定弘揚者,比憨山(1546-1623)年長,但法臘較憨山晚(雲棲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即1566年出家。而憨山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即1557年出家)。他瘦削孱弱,難以承受臺山的酷寒,與憨山晤談後不久即南返餘杭。此後,二人雖鴻雁往來,但未能謀面。雲棲圓寂後,憨山應雲棲弟子之邀,撰寫《雲棲蓮池禪師塔銘》,盛讚雲棲乃「法門之周、孔,以荷法即任道」。

據《年譜》三十一歲條,憨山該年尚有一次發悟,但詳情未載於年譜中,且因「無人請益,乃展《楞伽(經)》印證。初未聞講此經,全不解義,故今但以現量照之,少起心識,即不容思量。如是者八閱月,則全經旨趣,瞭然無疑。」「現量」即現實量知,以直覺量知色等外境諸法實相,為尚未加入概念活動,亦無夾雜分別思惟、籌度推求等作用的認識活動。《楞伽經》為相宗經典,也是禪宗寶典,重在闡述萬法惟心所造的原理。此書強調「迷」之根源是未能了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若徹悟心為萬法之源,舍離能取、所取對立,即可臻於無分別之境界。禪宗的入定或發悟,「現量」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而現量一旦打成一片,形成思維定式,或有不可思議的收穫。《楞伽經》本就鼓唱離言絕相,頓證一心,所以,憨山以「現量」貫穿全經,對其奧義瞭然於心也在情理之中。

憨山機敏過人,應世處世能力在南京已得到認同,在京師時又曾與官僚墨客推挹往來,更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五臺為佛法聖地,他雖弔影木食於孤峰雪嶺之上,卻不斷有宰官貴戚慕名造訪。萬曆四年(1576)秋七月,已轉任雁平兵備的胡順庵入山相訪,二人靜室晤談,深澗敲冰,其樂融融。

五臺山林木茂密,遮天蔽日,正是禪僧修行的絕佳場所,但附近山民勾結不法之徒,經常盜伐山中林木,僧侶出面阻止,卻因勢單力薄,反遭毆打。萬曆四年,力阻砍伐的塔院寺大方法師遭奸商誣陷,「擬配遞還俗,叢林幾廢」,大方在臺山德高望重,對憨山更是恩重如山,所以,當他聞知此事後,旋即拜謁胡順庵,請他出面公斷。因後者的幹預,大方之冤得伸。憨山順水推舟,並「為胡公言,臺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薩道場將童童不毛矣。公為具疏題請,大禁之。自後國家修建諸剎,皆仗所禁之林木,否則無所取材矣。」林木蔥蘢不僅是臺山僧眾之福,更為其他佛剎的修建提供了優良的木材。憨山的應世之才首次在臺山展露出來。

不過,鎮澄空印《懷妙峰澄印二師長歌(有引)》一文中,卻認為制止砍伐林木是憨山、妙峰二人所為。他說:「蒲坂妙峰、金陵澄印,居龍門。蓬壺道人(即胡順庵—引者注)守河東,因視戍,登清涼,聞其道,過龍門而見訪。本分外事,言及臺山之廢。二師泣曰:『茲山賴有幽林深谷,禪者藏修。今山民砍伐殆盡,公如不護,則菩薩勝境,不久殘滅矣。況茲山實國家內藩,保固邊防,亦國宰之職也。』公頷之,呈於撫臺高君(高文薦),奏請禁革,砍伐乃寢焉,實二師之力也。」

同年冬,憨山應邀至胡順庵寓所,撰述他生平第一部著述——《憨山緒言》。這篇著作「旨出於西方聖人,而文似老莊者也」。全文以格言式筆調,詮釋合會三教,融通萬法的思想。福徵《年譜疏》同歲條云:「在胡公館所說《緒言》,信口信手,彌月而成。胡公命人錄之成帙,即付梓工,請名《緒言》以行,實為發軔之著作。其中章法句法,似擬老子,而立言大旨,則在教三道一。後此十四年,在牢山,作《觀老莊影響論》,實先後發明也。」

萬曆五年春,憨山從雁門返回臺山,「因思父母罔極之恩,且念於法多障。因見南嶽思大師《發願文》,遂發心刺血泥金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上結般若勝緣,下酬罔極之恩。」

用血液作朱墨,書寫經書,稱血書或血寫。《梵網經》卷下云:「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四十《華嚴經》卷四十述之尤詳:「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晚明高僧如紫柏、智旭等也曾以血書形式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憨山與妙峰刺血書經的消息傳到皇宮後,受到神宗及其生母,號稱「佛老娘娘」的慈聖皇太后的鼓勵,神宗並賜以金紙。

為表示對血書《華嚴經》的慎重,憨山撰《刺血和金書〈華嚴經〉發願文》,不同於一般的散文體裁,此文純是詩偈格式。文中稱:「我以手書持,點畫心自在。願此虛幻身,恆得金剛體。身似紫金山,端嚴最無比。聞名及見形,心生大喜悅。」據《年譜》三十三歲條,憨山在「血書」過程中,確實做到了「點畫心自在」,淡泊如水,令觀者心悅誠服:

予三十三,刻意書經,無論點畫大小,每落一筆,念佛一聲。遊山僧俗至者,必令行者通說,予雖手不輟書,然不失應對,凡問訊者,必與談數語。其高人故舊,必延坐禪床,對談不失,亦不妨書。對本臨之,亦不錯落。每日如常,略無一毫動靜之相。鄰近諸老宿,竊以為異,率數眾來驗,故意攪擾,及書罷,讀之良信。因問妙師曰:「印師何能如此耶?」妙師曰:「吾友入此三昧純熟耳。」

萬曆六年(1578),憨山除血書《華嚴經》外,在臺山基本平靜度過的。不過,《年譜》也詳述了他當年中發生的三個不可思議的夢境。

第一夢:夢見了他久慕的澄觀法師。「初一夕,宿,入金剛窟,石門榜『大般若寺』。及入,則見廣大如空,殿宇樓閣,莊嚴無比。正殿中唯大床座,見清涼大師,倚臥床上,妙師侍立於左。予急趨入,禮拜立右。聞大師開示,初入法界圓融觀境。謂佛剎互入,主伴交參,往來不動之相。隨說其境,即現睹於目前,自知身心交參涉入。示畢,妙師問曰:『此何境界?』大師笑曰:『無境界境界。』及覺後,自見心境融徹,無復疑礙。」[50]這一夢可謂憨山長久以來「清涼」情結的圓滿呈現。於清涼山得聞「清涼」法語,醍醐灌頂,五內清涼,且有妙峰相伴,資益良多。

第二夢:夢見上兜率天聽彌勒說法。「又一夕,夢自身履空上升,高高無極,落下則見十方迥無所有,唯地平如鏡,琉璃瑩徹。遠望唯一廣大樓閣,閣量如空,閣中盡世間所有人物事業,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來無外。……頃之,見座前侍列眾僧,身量高大,端嚴無比。忽有一少年比丘,從座後出,捧經一卷而下,授予曰:『和尚即說此經,特命授汝。』予接之,展視乃金書梵字,不識也,遂懷之。因問和尚為誰,曰:『彌勒。』予喜,隨比丘而上,至閣陛,瞑目斂念而立。忽聞磬聲,開目視之,則見彌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禮,仰視其面,晃耀紫金色,世無可比者。禮畢,自念今者特為我說,則我為當機,遂長跪取卷展之。聞其說曰:『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至此則身心忽然如夢,但聞空中音聲歷歷,開明心地,不存一字。及覺,恍然言猶在耳也。自此識、智之分,瞭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彌勒樓閣耳。」憨山此處所言的彌勒說教即唯識學「轉識成智」之說。

《成唯識論》卷十云:「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即(1)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轉至無漏時,得成所作智(又稱作事智),此智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2)第六識(意識)轉至無漏時,得妙觀察智(又稱觀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能依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教化眾生。(3)第七識(末那識)轉至無漏時,得平等性智(又稱平等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4)第八識(阿賴耶識)轉至無漏時,得大圓鏡智(又稱境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光明,能遍映萬象,纖毫不遺。具此四智,即達佛果。

憨山夢見彌勒開示自己,或與他苦參《楞嚴經》有關,《楞嚴經》卷五云:「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第三夢:與文殊菩薩有關,臺山正是其道場。「又一夕,夢僧來報云:『北臺頂文殊菩薩設浴請赴。』隨至,則入一廣大殿堂,香氣充滿,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見有一人先在池中,視之為女子也,予心惡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則知為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水澆予,從頭而下,灌入五內,如洗肉桶,五臟一一蕩滌無遺,止存一皮,如琉璃籠,洞然透徹。時則池中人呼茶,見一梵僧,擎髑髏半邊,如剖瓜狀,視之腦髓淋漓,心甚厭之。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此不淨耶?』即入口噉之。如是隨取隨噉,其甘如飴,腦已食盡,唯存血水。其池中人曰:『可與之。』僧乃授予。予接而飲之,其味如甘露也,飲而下透身毛孔一橫流。飲畢,梵僧搓背,大拍一掌,予即覺。時則通身汗流如水,五內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輕快無喻矣。」]憨山此夢中,「主人公」文殊菩薩並未現形。文殊表智,他設浴邀請憨山,使後者五內「蕩滌無遺,止存一皮,如琉璃籠,洞然透徹」,這或許暗示憨山已脫胎換骨,智慧增進。關於這三個奇異之夢,福徵《年譜疏》同歲條云:

一夢親見清涼大師於金剛窟中,倚床授記,便得涉境現前,身心無礙。照前數數不忘清涼,不忘妙師因緣。再夢至兜率天,彌勒樓閣,親見莊嚴寶座,彌勒佛命僧授經,登座,覿面聞說染淨,歷歷在耳,便得識、智之分,瞭然心目。三夢親赴文殊菩薩北臺頂設浴,惡女,泛男,自是憨祖童身現相,一心不亂,本來清淨,無絲毫牽染,才得入香水海中,脫皮換骨。又複雜現好醜淨垢,驚厭愛戀,種種諸相,徹底變怪,五色無主。……雖然,若非放捨身命,深住冰雪堆裡,活埋六年,大死幾遍,安得死裡發活,大夢出頭,包天裹地,耀古輝今,作沒量大人去。……將捉筆伸楮,自敘《年譜》之日,不過海內一苦行老人,皈心尊宿而已。諸方禪衲,於在日見三夢之譜者,必且笑為囈談。於化後聞三夢之說者,甚將呵為魔境。惟憨祖自信得及,天下後世,斷無一人信得及也。而今乃知彌勒授經,全證當來劫如無始劫。文殊設浴,專浴皮肉身成堅固身。


圖:網絡  文:《中國佛學》 作者:戴繼誠

相關焦點

  • 清涼學堂丨憨山大師與五臺山:對五臺山的認識與初訪
    內容提要:憨山大師在五臺山弘法護教八年之久,辯才無礙,具菩薩行,多次力挽狂瀾,化險為夷,為臺山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了難得契機,是臺山佛教史上一位傑出的護法功臣。而臺山的禪修體悟與世法錘鍊也使憨山大師對佛法宗旨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對世法人情的把握更為練達圓熟,為其後期的佛法修持與弘法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晚明四大高僧之中,憨山德清大師對五臺山情有獨鍾,因緣尤深。他在五臺山前後弘法八年,勞苦功高,聲動朝野,與臺山僧眾結下了深情厚意。萬曆十一年(1583),正當他功成名就、深孚眾望時,卻甘居人後,悄然遠遁。
  • 憨山大師開悟經歷不可思議
    憨山德清大師(1546~1623),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氏,俗家姓蔡。十九出家,受具足戒。萬曆元年遊五臺山,愛憨山之奇秀,遂以憨山為號。天啟三年示寂,世壽七十有八,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學通內外、著述等身,圓寂之後,由門人福善、通炯、劉起相編輯刊行《憨山老人夢遊集》四十卷。今天這篇故事,介紹憨山大師參禪悟道傳奇經歷。念佛感應不可思議,參禪悟道際遇神奇憨山大師,明代著名禪師,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年方七歲,叔父染病而死,其嬸撫屍痛哭:「天哪!
  • 黃公元:憨山大師為何選擇在廬山度過晚年?
    憨山大師的匡廬淨土勝緣憨山大師對慧遠大師及其東林結社的仰慕由來已久,早年經遠公故鄉,即有效遠公故事結蓮社之願,並在五臺山修行時結金蓮社而付諸行動。五臺金蓮社,是對廬山白蓮社的效法與繼承,可謂憨山大師匡廬淨緣的先聲。因此,憨山大師有很深的匡廬情結,這是他晚年最終決定投老匡廬的內在動因,並在諸緣具足時得以滿願,前後居匡廬長達六年多。
  • 憨山大師-------被忽視的書法大師
    自號憨山 隆慶五年(1571),他北遊參學,先至北京聽講《法華》和唯識,並參徧融(真圓)、笑巖(德寶)二巨匠,請示禪要。繼往遊五臺山,見北臺憨山風景奇秀,即有取為自號之意。不久又回北京西山,獲識當時名士王鳳洲、汪次公、歐楨伯等,以詩文相唱酬。
  • 佛教文化大縣全椒走出來的憨山大師
    在明萬曆以後的數百年間,是華夏大地從北到南婦孺皆知的一位禪宗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被稱為明代「四大高僧」。作為全椒人,我對憨山大師知之甚少,僅僅只限於他那最為人所知的《醒世歌》,而並非是佛教界聲名顯赫的憨山大師。
  • 佛教『南懷瑾』憨山大師入定二十一天!
    2、大家都看了明朝憨山大師的年譜,憨山大師在五臺山打坐,他在五臺山打坐,不能入定,一個人在那裡,打坐不能入定,聽到那個溪水,譁啦啦,吵得他不能入定。所以你們講入定,結果憨山大師看到這個溪水這一鬧不能定,他一生氣拿個蒲團乾脆坐到這個橋上來,開始定不了,慢慢一下聽不見了,一出定二十一天了,這個憨山大師年譜記載。
  • 憨山大師:念有物有,心空法空
    為了盡遍法界虛空一切如母有情眾生,早日脫離輪迴苦海,獲得圓滿無上正等覺佛陀的果位,當下我要聞思修習一五七五年,大師三十歲。這年新春正月同妙峰大師從河東出發一起到五臺山去,直至年底十二月十五日才登上五臺山。塔院的大方法師請二位大師卜居北五臺龍門,這是個最幽峻的地方。第二年的三月三日,大師在雪堆中撥出數間老屋,同妙峰大師住了下來。
  • 憨山大師的一生(上)
    西林和尚圓寂後,他的師弟少師祖法師擔任了報恩寺的住持,就在這一年,雲谷大師在天界寺舉辦了一期盛大的禪七專修活動,召集了全國名德高僧五十三人,弘揚禪宗的參悟法門。 憨山大師聽到這一消息異常高興,況且能與許多名德高僧在一處參禪,這進步該是多快啊。雲谷大師向來對憨山大師非常器重,這次他極力提拔憨山大師前往參加。
  • 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明.憨山大師這是明朝佛門一代宗師憨山大師《費閒歌》當中的四句。原本這篇偈頌是四十句,分十個小節,每一小節闡述一個實際修行當中的過患。但猶以這個小節,這四句更為學佛善信們所稱道和讚嘆。當然受到一些居心不良之輩的曲解,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的爭論和非議。
  • 憨山大師:儒釋道三家缺一不可
    明朝憨山大師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可見在憨山大師的眼裡,儒釋道三家缺一不可,缺一個就不圓滿,缺兩個則學問難以通達,要是都缺的話,那就很嚴重了。所以做學問不可有門戶之見,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儒家主入世,憨山大師說:「若不知孔子,單單將佛法去涉世,決不知世道人情,逢人便說玄妙,如賣死貓頭,一毫沒用處。」
  • 《古椒新考》系列--- 憨山大師的鄉愁
    憨山大師乃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名聞遐邇,其生平事跡網絡上一搜便知,況且前幾年在其故鄉,還成立了全椒縣憨山大師研究會,在此我就不贅述了。本篇結合邑志記載、《憨山年譜實錄》、《憨山老人夢遊集》以及憨山故居探訪結果,感受憨山大師的濃濃鄉梓情。
  • 明代兩位高僧與五臺山的故事
    但不管道路多麼不同,他們在行走中,均閃射出了耀眼的人格光環,為五臺山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遺產。憨山大師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6)憨山出生在今安徽全椒縣的一戶蔡姓人家。母親洪氏虔誠信佛,據說一天夜裡,她忽然夢見佛龕裡的觀音大士,抱著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說:"這孩子與你有緣,送給你好了"。她接過孩子時就醒了,後來就生下了德清。
  • 五臺山妙德庵
    五臺山妙德庵位於北臺南麓紫霞谷,在臺懷鎮北8公裡處,北有龍門,下有留雲石,「雲出為雨,雲入為霽」,為五臺山一大奇觀。門側有金沙泉,清冽甘甜,汲之不竭,為清水河源頭之一。妙德庵緊臨北臺有名的龍山掌,東面隔河與寶華寺相望,北上2公裡是聞名的文殊聖跡澡浴城,西南不遠處還有妙德庵五百比丘尼聖僧塔、佛手石、憨山大師打坐石,是一個人文景觀交匯、頗具深山古韻的遊覽勝地(現為尼庵)。
  • 賞析|含蓄凝鍊、秀潤中和——憨山大師的書法你見過嗎?
    憨山大師(1546-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晚明「四大高僧」之一,明金陵全椒縣古蔡淺人(今安徽和縣綽廟先鋒村)。俗姓蔡,生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師幼結佛緣,十二歲尋佛金陵報恩寺,十九歲削髮為僧,尤其歷經千辛萬苦重修南華寺,影響深遠,被譽為中興祖庭宗師。
  • 聖法原一味 | 憨山大師所遇密法境界
    真理是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的,象漢地憨山大師大成就者們依靠自證境界,現量體驗到甚深不共的大乘秘密加持,只不過因緣沒有成熟時大多秘而不宣而已。對此等深密莫測的大乘聖境,若以凡夫心妄加分別、貶毀,顯然是十分危險的行為。所以,顯宗和密法是佛法的次第,佛法為一體,顯密本圓融,聖法原一味,無偏應普弘。蓮花生大師曾說「顯密二宗的差別,就宛如陶器所形成的器物一般,它們的體質是完全相同的。
  • 憨山大師如是說
    洞山一禮:「我不明白,請大師指點。」溈山禪師輕輕嘆了一口氣,豎起手中的拂塵,問他道:「知道什麼意思嗎?」洞山老實回答道:「不知道,請大師慈悲一說。」溈山禪師放下了拂子,說道:「父母所生之口,終不為你說。」
  • 憨山大師:天地一幻具 死生一幻場
    文章:憨山大師 編輯:慧圓 攝影:菩提子 -
  • 憨山德清的唯識學思想
    在給一位居士的書信中,憨山德清感慨地說:「每思法門,一旦陵替至此,回望興盛之時,難再得也。」憨山德清認為,唯識義理組織細密、條分縷析,尤其是其轉識成智理論對修行步驟與階段都有明確詮釋。對初學後進者來說,它是打開悟道之門的一把鑰匙,「所謂佛法之精髓也。」在憨山德清看來,唯識學凡聖共尊,是三教中最為精深與高明之道,他鼓勵弟子們認真學習鑽研。其次,憨山德清啟用「唯識」理論融通三教。
  • 【古德開示】憨山大師:即塵勞作佛事,轉穢邦成淨土,又豈直以堅白同異目之哉?
    【古德開示】憨山大師:即塵勞作佛事,轉穢邦成淨土,又豈直以堅白同異目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