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2020-12-19 我心無礙即菩提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明.憨山大師

這是明朝佛門一代宗師憨山大師《費閒歌》當中的四句。原本這篇偈頌是四十句,分十個小節,每一小節闡述一個實際修行當中的過患。但猶以這個小節,這四句更為學佛善信們所稱道和讚嘆。當然受到一些居心不良之輩的曲解,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的爭論和非議。

我們完整的看待憨山大師這四句偈頌,沒有半點問題。只不過有的版本把「徒然」寫做成了「枉然」,但其中義理不失,這也不是什麼大的問題。關鍵是多年來有很多人斷章取義,把「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後二句單獨拿出來說事兒,因此就於某些現在淨土宗的善信大德們所說有了衝突。

其實,即使單獨拿出憨山大師這兩句偈語來看也沒有一點點錯,但不知何故就是觸動了某些「大德菩薩」的那顆敏感而脆弱的神經了,好像這兩句話就破滅了他們往生西方淨土美好「泡影」了,似乎就妨礙了他們得見阿彌陀佛的希望了。好不怪哉!真心的想問一句,你們這些人口裡宣說揚的這個「淨土」還是佛陀所宣講的那個「淨土」嗎?還是慧遠大師,善導大師所弘揚的那個「淨土」嗎?

憨山大師是明朝一代高僧。一生的經歷猶如一部傳奇。大師雖以振興禪宗為己任,但學識淵博,於儒釋道皆有涉獵且精通。

憨山大師在外號召三教合流共弘,在內則主張禪淨教合參同修。大家有所不知,憨山大師雖是禪宗臨濟宗門下,但恰恰是在聽聞《華嚴玄談》時,恍然大悟的。據說憨山大師因仰慕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大師的德範修為,還自字「澄印」,以表自己追思仰慕之情。

我們一定要清醒的知道,我們的祖師和古時大德都是在倡導一門深入的同時,也提倡廣聞博學。沒有任何一位祖師大德是閉門造車或是心胸狹隘到只知有己,不是有人的地步。更不會偏執的贊己毀他,攻擊其他佛教宗派。因為佛陀的教誨也是讓我們「無量法門誓願學」啊!

憨山大師不僅精通禪法,而且也非常精通佛教教理,大師對諸如《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等經論都有專著的疏論文章。甚至憨山大師還為道家經典《道德經》做過專門的註疏。有興趣的可以去請一本拜讀一下,讓我們也了解一個大師為什麼能稱之為是大師。

憨山大師非常提「自性淨土」,不遺餘力的倡導禪淨雙修。

明萬曆四年,憨山大師與淨土宗的蓮池袾宏大師相會於五臺山。兩位大師一見如故,朝夕相處,探討佛法妙義達五日有餘。從此開始了他們一生的情誼交往,同時也開始了他們一生的佛教思想的融合。後來在明萬曆四十五年,蓮池袾宏大師圓寂之後,親赴杭州雲棲寺為一生的至交道友做《蓮池大師塔銘》。所以歷史上真正的大師都不會有佛教法門教派之爭。他們不但私誼很好,而且都提倡合參合修的重要性。

這種爭端到了民國時期愈演愈烈,直至近年又甚囂塵上。這些人動不動就拿一本《印光文抄》說是說非。其實真的是錯解印光大師的一片好心本意了。等有機會我會專門逐篇解讀《印光文抄》,還他老人家一個「清白」。

念佛容易信佛難。這是我們任何一個修學佛法都會碰到的問題。念佛亦是學佛,而學佛又何嘗不是「學佛容易信佛難」呢。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當中也多次強調: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所以說,憨山大師此處講的是我們所有學佛修行所面臨的共性問題,難不成淨土宗學人就沒有這類問題了嗎?那天天將「信願行」掛在嘴上的又是誰家的兒孫呢?

我以前也多次講過,「信願行」是我們佛教一切法門所共修的基礎,「信願行」不是哪個法門的專利,它「信願行」尤其不是淨土宗的專利。我們不論修學哪個法門,怎麼能少的了「信願行」呢?

如果我們念佛,學佛沒有信心,沒有真信切願,那麼自然就「心口不一總是閒」了。心裡沒有對佛法僧三寶沒有皈依信仰之心;心裡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沒有依教奉行之心;心裡對阿彌陀佛沒有皈依投靠往生之心,你嘴巴裡念幾句「佛號」就可以往生了?這純粹就是自欺欺人之論,掩耳盜鈴之行。

在「念佛容易信佛難,心口不一總是閒」的前提之下,憨山大師宣講出了「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的震聾發聵的「獅子吼」。可是,這麼多年來被那些不學無術,別有用心的所謂的「淨宗大師」詆毀殆盡!難道這豈不是淨土宗之悲哀,佛門之大不幸嗎?

我們真的應當覺醒了!

六度波羅密法是佛陀金口所講,即布施波羅密,持戒波羅密,忍辱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定波羅密,般若波羅密。難道修學淨土宗的學人不修「六度波羅密」法?而六度波羅密法裡的禪定度的就是散亂啊!憨山大師「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哪裡有問題嗎?

很多修學淨土宗的都聽說過「一心不亂」,那麼什麼叫「一心不亂」?我們且看在《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如何教導我們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指我們信奉佛教的善信男女。如果不信奉佛法,那就只是男女了。「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指念佛法門也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之殊勝教法。

「執持」二字不可輕忽,很多善信認為「執持」只是針對「阿彌陀佛聖號」而言,其實大謬。此處更需要「執持」阿彌陀佛之教誨以及阿彌陀佛功德事跡的感召。不然你我嚮往西方淨土的信心由何而來呢?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此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慈悲方便之說法。用以勸進無量眾生面對殊勝佛法莫要生起畏難之意,而非實指「一二三四五六七」日。信願行具足了,終究有一天會親見彌陀的。但最為關鍵和殊勝的竅要是「一心不亂」四字真言!如果我們具足了「信願行」,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乃至可以憶念阿彌陀佛無量功德者,且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的地步,其實何須「一二三四五六七」日啊,一念就可以往生親見阿彌陀佛的。而如果我們只是念佛聖號,沒有生發真實的「信願行」,做不到「一心不亂」,那你就還得等一等;那你就還得好好努力的修!

所謂的「三根普被」是諸佛菩薩的慈悲,不論根基如何,只要能發真切的「信願行」的心,只要能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憶念阿彌陀佛功德至「一心不亂」的地步才可以網上西方極樂的。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無比,所謂不退菩薩為伴侶,又如何會收錄「業障深重」,「無德無能」,「不信三寶」薄地凡夫呢?果真如此,那地獄豈不空設?下三道豈不徒有?輪迴豈不是虛說,地藏王菩薩又何必「勞斯菩薩,久經劫數」的在地獄之門守候無量的墮落眾生呢?慎思之!學佛沒有捷徑,老實念佛方是正行!

頂禮憨山大師!望天下佛門弟子再不要詆毀曲解憨山大師悲心智慧之教言了。「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誠不虛言也!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憂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二五

相關焦點

  • 佛教文化大縣全椒走出來的憨山大師
    書中收錄了先生研究憨山大師的成果文章及大師的詩文。書的封面顏色如翡翠,雖不是正規出版社出版,卻非常厚重,是一本值得凝視和深品的珍貴讀物。於我而言,更是如獲至寶。憨山大師是全椒人的驕傲,全椒的山水也滋養了那個叫澄印的少年。這是一個佛教文化的大縣,境內有神山寺、龍山寺、三塔寺三座千年古剎,殿宇亭榭,清磬悠鍾,梵音繚繞。
  • 憨山大師:儒釋道三家缺一不可
    明朝憨山大師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可見在憨山大師的眼裡,儒釋道三家缺一不可,缺一個就不圓滿,缺兩個則學問難以通達,要是都缺的話,那就很嚴重了。所以做學問不可有門戶之見,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儒家主入世,憨山大師說:「若不知孔子,單單將佛法去涉世,決不知世道人情,逢人便說玄妙,如賣死貓頭,一毫沒用處。」
  • 清涼學堂丨憨山大師與五臺山:憨山大師二訪五臺山
    內容提要:憨山大師在五臺山弘法護教八年之久,辯才無礙,具菩薩行,多次力挽狂瀾,化險為夷,為臺山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了難得契機,是臺山佛教史上一位傑出的護法功臣。而臺山的禪修體悟與世法錘鍊也使憨山大師對佛法宗旨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對世法人情的把握更為練達圓熟,為其後期的佛法修持與弘法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憨山大師的一生(上)
    西林和尚圓寂後,他的師弟少師祖法師擔任了報恩寺的住持,就在這一年,雲谷大師在天界寺舉辦了一期盛大的禪七專修活動,召集了全國名德高僧五十三人,弘揚禪宗的參悟法門。 憨山大師聽到這一消息異常高興,況且能與許多名德高僧在一處參禪,這進步該是多快啊。雲谷大師向來對憨山大師非常器重,這次他極力提拔憨山大師前往參加。
  • 佛教『南懷瑾』憨山大師入定二十一天!
    1、首先我們大家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大家學打坐,都想入定,對不對,什麼叫做定,這是一個問題了,那麼,一般認為定,打起坐來,有些人,他入定了,睡著了,這是昏沉,不算定,對不對。2、大家都看了明朝憨山大師的年譜,憨山大師在五臺山打坐,他在五臺山打坐,不能入定,一個人在那裡,打坐不能入定,聽到那個溪水,譁啦啦,吵得他不能入定。
  • 黃公元:憨山大師為何選擇在廬山度過晚年?
    」,杭州師範大學黃公元提交了論文《憨山大師匡廬淨土緣——兼說〈八十八祖道影傳贊〉附錄之〈蓮宗十祖贊〉》,黃公元在論文中闡述分析了憨山大師與匡廬佛教淨土法門的殊勝因緣,並就其在匡廬時所撰《諸祖道影傳贊》(亦稱《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在清初刊刻時附錄之《蓮宗十祖贊》這一未引起足夠重視的淨土文獻,作了初步探析,鳳凰網佛教編發黃公元論文如下:
  • 憨山大師開悟經歷不可思議
    天啟三年示寂,世壽七十有八,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學通內外、著述等身,圓寂之後,由門人福善、通炯、劉起相編輯刊行《憨山老人夢遊集》四十卷。今天這篇故事,介紹憨山大師參禪悟道傳奇經歷。念佛感應不可思議,參禪悟道際遇神奇憨山大師,明代著名禪師,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年方七歲,叔父染病而死,其嬸撫屍痛哭:「天哪!
  • 憨山大師-------被忽視的書法大師
    ),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眾,為臨濟宗門下。憨山大師在廬山憨山大師在廬山 萬曆四十四年(1616)四月,他離湖南,至九江,登廬山。九江四眾弟子為建靜室於五乳峰下,他很愛其環境幽寂,有終老其地之意。後到徑山,即為達觀舉行荼毗佛事並撰塔銘。 萬曆四十五年(1617)正月,他又去杭州雲棲寺為袾宏作《蓮池大師塔銘》。時各地僧徒領袖在西湖集會歡迎他,盛況一時。歸途經蘇州、華嚴學者巢松、一雨請入華山遊覽。
  • 憨山德清的唯識學思想
    憨山德清唯識學研究的初衷主要是針對晚明佛教「宗風衰息」、「積弊已久」,他希望通過對佛教經典的註解和講讀來挽回晚明佛教宗、教分途,特別是禪宗空疏放誕的流弊。明末禪學危機主要表現為禪門在修證上「只貴知見,不尚操履」,虛浮玄空,捨棄言教,徒生狂解而遊談無根等現象。在憨山德清等高僧看來,挽救這種局面的最好辦法是對佛教義學的重新提倡。
  • 《古椒新考》系列--- 憨山大師的鄉愁
    憨山大師乃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名聞遐邇,其生平事跡網絡上一搜便知,況且前幾年在其故鄉,還成立了全椒縣憨山大師研究會,在此我就不贅述了。本篇結合邑志記載、《憨山年譜實錄》、《憨山老人夢遊集》以及憨山故居探訪結果,感受憨山大師的濃濃鄉梓情。
  • 清涼學堂丨憨山大師與五臺山:對五臺山的認識與初訪
    內容提要:憨山大師在五臺山弘法護教八年之久,辯才無礙,具菩薩行,多次力挽狂瀾,化險為夷,為臺山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了難得契機,是臺山佛教史上一位傑出的護法功臣。而臺山的禪修體悟與世法錘鍊也使憨山大師對佛法宗旨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對世法人情的把握更為練達圓熟,為其後期的佛法修持與弘法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晚明四大高僧之中,憨山德清大師對五臺山情有獨鍾,因緣尤深。他在五臺山前後弘法八年,勞苦功高,聲動朝野,與臺山僧眾結下了深情厚意。萬曆十一年(1583),正當他功成名就、深孚眾望時,卻甘居人後,悄然遠遁。
  • 憨山大師:念有物有,心空法空
    雪浪法師為了尋找憨山大師,謁少林、涉伏牛、上五臺龍門,在冰雪堆裡尋到大師,他準備與大師一同修道,誓共生死,大師卻對他說:「人各有志,也各有緣。師兄的緣分在於宣揚佛法,續佛的慧命,不應在此枯寂終老。江南一帶真正的禪法久已湮沒,你上承無極大師的法席,荷擔囑累;下可化導眾生,作人天的眼目,才不至辜負出世的大事因緣啊!」雪浪法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與大師鄭重而別。
  • 聖法原一味 | 憨山大師所遇密法境界
    有些人認為視師為佛和其他一些密宗行為只有藏傳佛教創造獨有的,其實不是!
  • 大安法師開示什麼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
    那麼這裡我們來看看「一心不亂」這四個字,這個眾多的解釋非常多,一心不亂,怎麼談?「一心」和「不亂」它的表述的是是樣的一種情況,「一心」是從正面表述;「不亂」是從反而來表述。那一般又分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以那種如子憶母的那種懇切的心啊來念;事相上去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念在這句佛號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可以伏滅煩惱,伏滅見思惑,就是事一心不亂初步的功夫能夠伏住煩惱,伏住見思惑。那麼功夫深到家了,就能夠斷見思惑。
  • 賞析|含蓄凝鍊、秀潤中和——憨山大師的書法你見過嗎?
    憨山大師(1546-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晚明「四大高僧」之一,明金陵全椒縣古蔡淺人(今安徽和縣綽廟先鋒村)。俗姓蔡,生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師幼結佛緣,十二歲尋佛金陵報恩寺,十九歲削髮為僧,尤其歷經千辛萬苦重修南華寺,影響深遠,被譽為中興祖庭宗師。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淨土宗
    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淨土宗獨尊念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該宗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淨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該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
  • 憨山大師:天地一幻具 死生一幻場
    睹東坡老人代張方平手書《楞伽經》,與佛印禪師留作金山常住。是時舉身毛孔,熙怡悅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後覽教乘印證,乃知為習氣橫發於中,燻然不自覺耳。自爾行腳雲水閒,此海闊天空虛明昭曠之境,時時如大圓鏡,懸於眉睫閒也。 頃為幻業所弄,直走瘴鄉,舟行過曹溪口,下湞陽峽,經小金山而抵羊城,未暇登眺。戊戌秋日,始得覽其勝。
  • 【古德開示】憨山大師:即塵勞作佛事,轉穢邦成淨土,又豈直以堅白同異目之哉?
    【古德開示】憨山大師:即塵勞作佛事,轉穢邦成淨土,又豈直以堅白同異目之哉?
  • 憨山大師如是說
    洞山一禮:「我不明白,請大師指點。」溈山禪師輕輕嘆了一口氣,豎起手中的拂塵,問他道:「知道什麼意思嗎?」洞山老實回答道:「不知道,請大師慈悲一說。」溈山禪師放下了拂子,說道:「父母所生之口,終不為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