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名片】:萬蒼鄉安宅村的「陳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初年,現有面積400餘平方米。前後有兩幢主樓,中間以一閣樓將它們連接起來,閣樓兩旁有天井。拾級而上,中門黑漆高大,設有左右耳門。前後兩幢都開著對應水門,便於人們進出。後幢三根後小步間,秋面特寬,中間上方斜掛著又長又寬的「國戚」匾額,朱地金字,蓋有宋皇寶寶璽(夢弼公被文思王招為駙馬,屬國戚)。下方是立式加斜邊、雕著金龍的「狀元及第」匾。其他如「進士」匾三方,「亞魁」匾多方,還有「貢生」「德並三尊」「有勇知方」等方匾。
尋根祭祖
走進安宅村,村口樹木參天,村莊「隱藏」在一個避風向陽的小盆地中。村後飛鳳朝陽,村前有形似握拳的五指山勻稱排列,村中鳳池如鏡,與地物、天景相映成趣。九曲流水環繞,流入玉虹溪。
安宅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宋嘉泰年間,陳夢弼榮登進士,宋文思王愛其才貌,招為王府郡馬,留下一段佳話。陳夢弼當年來安宅遊玩,被這裡的山水深深吸引,流連忘返,於是在附近造郡馬府,逝世後就安葬在安宅村的鳳山腳下,郡馬墓至今仍保留完好,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夢弼年少時刻苦攻讀,崇尚儒家風範,為官清廉,他的美好品德也作為一種文化流傳了下來。安宅村的陳氏宗族,就是郡馬後代的一個分支。據宗譜記載:「陳姓,系名門望族,源遠流長……十七世夢弼公,以才貌俱佳,被宋文思王招為郡馬,趙香亭公主隨歸故裡。其曾孫子楷公,官授兩浙奏差。喬遷安宅,禮儀傳家,耕讀勵志,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七百多年。」陳氏的郡馬文化、耕讀文化使得安宅村有了耐人尋味的文化底蘊。
每年清明節,凡是安宅村的子民都要到祖先墓地掃墓、祭祖、每人焚香三叩拜,以前在祭拜結束後,還有到祠堂分麻餅的習俗。每到年末,村裡老人會在宗祠內掛起祖先畫像,讓人們前往瞻仰、祭拜。祭拜是後人對先祖的緬懷,不是為尋求先祖保佑,而是在此時此地感悟先祖賢人的寬厚和仁愛。
鄉俗傳承
從前,每逢大旱,安宅村有一個民間習俗——接「龍」求雨,求雨需選定黃道吉日,三牲祭禮。接「龍」這天,彩旗飄飄,鑼鼓喧天,場面壯觀。由「山迎」領隊,口念求雨咒語,一路手舞足蹈,帶領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去「龍潭背」接「龍」求雨。村民不能戴笠帽、雨傘,每人只拿三柱香火,只有「山迎」一人穿長衫、戴墨鏡、左手雨傘、右手柳枝、口中念念有詞。一路翻山越嶺,來到「龍潭」,由「山迎」宣讀祭文,此時鑼鼓喧天,眾人吆喝,響徹雲霄,震耳欲聾;此時,「龍潭」內魚躍蝦跳,「山迎」把傘倒過來放入「龍潭」中,「龍潭」上魚蝦不斷跳躍,當某一個動物跳入傘內就是「雨神」龍,「山迎」把它捉起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龍橋」內抬回。回村繞村大田(地)畈一圈後,送到本保殿——東山廟供奉。過幾天後,選個吉日,三牲祭「龍」後,再送回「龍潭」。每次接「龍」,「雨神」龍所到之處,頃刻就下起傾盆大雨,緩解了乾旱天氣,保證了年成的豐收。接「龍」求雨習俗早已遠去多年,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安宅祖祖輩輩的血液裡不斷傳承。陳氏族譜中有一條家規:今日之柴薪即他年之喬木,以為長遠之計,不許私自盜伐,如有犯者,立即會審做罰,不尊者送官究治,斷不輕饒。
每當有學子高中或出遠門經商、打拼的子民衣錦還鄉,村裡會在祠堂內為該子民舉行開賀儀式(即為表彰優秀子民的一種儀式),開賀的子民可享受村裡給予養賢田耕種,以示勉勵。民國時期,安宅村青年陳撮來應徵入伍當兵。陳撮來此人,無比精壯,有勇有謀。據81歲的村民陳洪德介紹:「村裡人至今對他的故事津津樂道。以前山上的野獸經常到陳撮來家裡偷雞,陳撮來健步如飛,跑起來比偷雞吃的野獸還快,就算野獸跑進山裡去了,他也能追上把野獸和雞一併擒獲。民國時候,河裡有一種動物叫水獺(現在沒有了),經常把農戶家的鴨子吃掉,陳撮來憋氣潛水的功夫也非常好,他能潛入水底把被水獺拖走的鴨子扯回來,本事了得。後來去當兵,因武藝高強,且打戰英勇,退伍回鄉時,當時的總統黎元洪親授『有勇智芳』的牌匾給他。回到安宅以後,村裡為他舉行開賀儀式,表彰他為安宅村帶來的榮譽,給予良田560寸以示嘉獎。」在先祖開拓創業精神的影響下,安宅村現在的年輕人也是勇於開拓,不斷進取,在全國各地為國家做貢獻的就有十多人。
從正月十三開始,安宅村就在「陳氏祠堂」和「餘慶堂」裡起燈。掛起大小不等的宮燈、花燈,燈片裡有各式各樣的圖,有八仙過海、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故事插圖,也有花卉、動物類的插圖。人們觀賞花燈,敲起銅鑼銅鼓,一派熱鬧景象,一直持續到正月滿。
以文化人
走進陳氏祠堂後面的主樓,牆上整齊掛著六幅祖先畫像,形態莊嚴,栩栩如生。主樓兩側的牆上各掛六塊木匾,上面寫著陳氏家規十七條。陳氏家規主要可歸納為「孝、悌、忠、信、禮、義、廉」七個字,其中又以孝順最為重要。一直以來,安宅村都提倡百善孝為先,在陳氏祠堂的四面圍牆上,分別刻著百裡負米、親嘗湯藥、盧衣順母等故事。安宅村百歲老人特別多,這與安宅人孝順是分不開的。
今年89歲的陳大爺每天都會到祠堂門口坐坐,抽一根煙,偶爾會和別人殺兩盤象棋,更多時候是聊聊天,逗逗隔壁家尚在襁褓中的小孩。據村委會主任陳凡民介紹:「 因多年風吹雨打,年久失修,2013年時,祠堂後面的泥巴牆倒塌,經村民商議決定將祠堂進行翻修,籌資30多萬元,換掉了腐爛的柱子,對牆體進行了加固,屋頂上的瓦片也換新了。平時村裡老人都會在祠堂裡休息、乘涼。清明節和年底,祠堂裡會舉行一些民俗活動。」祠堂裡書寫著安宅百年輝煌與變遷,不管是遠在千裡的遊子,還是在此地生活一輩子的白髮老者,走進祠堂就找到了歸宿。
祠堂門前的池塘在陽光照射下波光漣漣,一位五六歲的小孩牽著媽媽的手走進祠堂。她吃力地抬起右腳,跨過門檻,眼睛裡充滿好奇。小孩迫不及待地問媽媽「這是什麼?這個人是誰?」媽媽耐心地講解著。也許這就是傳承吧,歷史悠悠,尋根溯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