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宅祠堂:鄉俗傳承 以文化人

2020-12-21 磐安新聞網

  【古祠堂名片】:萬蒼鄉安宅村的「陳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初年,現有面積400餘平方米。前後有兩幢主樓,中間以一閣樓將它們連接起來,閣樓兩旁有天井。拾級而上,中門黑漆高大,設有左右耳門。前後兩幢都開著對應水門,便於人們進出。後幢三根後小步間,秋面特寬,中間上方斜掛著又長又寬的「國戚」匾額,朱地金字,蓋有宋皇寶寶璽(夢弼公被文思王招為駙馬,屬國戚)。下方是立式加斜邊、雕著金龍的「狀元及第」匾。其他如「進士」匾三方,「亞魁」匾多方,還有「貢生」「德並三尊」「有勇知方」等方匾。

尋根祭祖

  走進安宅村,村口樹木參天,村莊「隱藏」在一個避風向陽的小盆地中。村後飛鳳朝陽,村前有形似握拳的五指山勻稱排列,村中鳳池如鏡,與地物、天景相映成趣。九曲流水環繞,流入玉虹溪。
  安宅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宋嘉泰年間,陳夢弼榮登進士,宋文思王愛其才貌,招為王府郡馬,留下一段佳話。陳夢弼當年來安宅遊玩,被這裡的山水深深吸引,流連忘返,於是在附近造郡馬府,逝世後就安葬在安宅村的鳳山腳下,郡馬墓至今仍保留完好,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夢弼年少時刻苦攻讀,崇尚儒家風範,為官清廉,他的美好品德也作為一種文化流傳了下來。安宅村的陳氏宗族,就是郡馬後代的一個分支。據宗譜記載:「陳姓,系名門望族,源遠流長……十七世夢弼公,以才貌俱佳,被宋文思王招為郡馬,趙香亭公主隨歸故裡。其曾孫子楷公,官授兩浙奏差。喬遷安宅,禮儀傳家,耕讀勵志,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七百多年。」陳氏的郡馬文化、耕讀文化使得安宅村有了耐人尋味的文化底蘊。
  每年清明節,凡是安宅村的子民都要到祖先墓地掃墓、祭祖、每人焚香三叩拜,以前在祭拜結束後,還有到祠堂分麻餅的習俗。每到年末,村裡老人會在宗祠內掛起祖先畫像,讓人們前往瞻仰、祭拜。祭拜是後人對先祖的緬懷,不是為尋求先祖保佑,而是在此時此地感悟先祖賢人的寬厚和仁愛。

鄉俗傳承

  從前,每逢大旱,安宅村有一個民間習俗——接「龍」求雨,求雨需選定黃道吉日,三牲祭禮。接「龍」這天,彩旗飄飄,鑼鼓喧天,場面壯觀。由「山迎」領隊,口念求雨咒語,一路手舞足蹈,帶領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去「龍潭背」接「龍」求雨。村民不能戴笠帽、雨傘,每人只拿三柱香火,只有「山迎」一人穿長衫、戴墨鏡、左手雨傘、右手柳枝、口中念念有詞。一路翻山越嶺,來到「龍潭」,由「山迎」宣讀祭文,此時鑼鼓喧天,眾人吆喝,響徹雲霄,震耳欲聾;此時,「龍潭」內魚躍蝦跳,「山迎」把傘倒過來放入「龍潭」中,「龍潭」上魚蝦不斷跳躍,當某一個動物跳入傘內就是「雨神」龍,「山迎」把它捉起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龍橋」內抬回。回村繞村大田(地)畈一圈後,送到本保殿——東山廟供奉。過幾天後,選個吉日,三牲祭「龍」後,再送回「龍潭」。每次接「龍」,「雨神」龍所到之處,頃刻就下起傾盆大雨,緩解了乾旱天氣,保證了年成的豐收。接「龍」求雨習俗早已遠去多年,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安宅祖祖輩輩的血液裡不斷傳承。陳氏族譜中有一條家規:今日之柴薪即他年之喬木,以為長遠之計,不許私自盜伐,如有犯者,立即會審做罰,不尊者送官究治,斷不輕饒。
  每當有學子高中或出遠門經商、打拼的子民衣錦還鄉,村裡會在祠堂內為該子民舉行開賀儀式(即為表彰優秀子民的一種儀式),開賀的子民可享受村裡給予養賢田耕種,以示勉勵。民國時期,安宅村青年陳撮來應徵入伍當兵。陳撮來此人,無比精壯,有勇有謀。據81歲的村民陳洪德介紹:「村裡人至今對他的故事津津樂道。以前山上的野獸經常到陳撮來家裡偷雞,陳撮來健步如飛,跑起來比偷雞吃的野獸還快,就算野獸跑進山裡去了,他也能追上把野獸和雞一併擒獲。民國時候,河裡有一種動物叫水獺(現在沒有了),經常把農戶家的鴨子吃掉,陳撮來憋氣潛水的功夫也非常好,他能潛入水底把被水獺拖走的鴨子扯回來,本事了得。後來去當兵,因武藝高強,且打戰英勇,退伍回鄉時,當時的總統黎元洪親授『有勇智芳』的牌匾給他。回到安宅以後,村裡為他舉行開賀儀式,表彰他為安宅村帶來的榮譽,給予良田560寸以示嘉獎。」在先祖開拓創業精神的影響下,安宅村現在的年輕人也是勇於開拓,不斷進取,在全國各地為國家做貢獻的就有十多人。
  從正月十三開始,安宅村就在「陳氏祠堂」和「餘慶堂」裡起燈。掛起大小不等的宮燈、花燈,燈片裡有各式各樣的圖,有八仙過海、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故事插圖,也有花卉、動物類的插圖。人們觀賞花燈,敲起銅鑼銅鼓,一派熱鬧景象,一直持續到正月滿。

以文化人

  走進陳氏祠堂後面的主樓,牆上整齊掛著六幅祖先畫像,形態莊嚴,栩栩如生。主樓兩側的牆上各掛六塊木匾,上面寫著陳氏家規十七條。陳氏家規主要可歸納為「孝、悌、忠、信、禮、義、廉」七個字,其中又以孝順最為重要。一直以來,安宅村都提倡百善孝為先,在陳氏祠堂的四面圍牆上,分別刻著百裡負米、親嘗湯藥、盧衣順母等故事。安宅村百歲老人特別多,這與安宅人孝順是分不開的。
  今年89歲的陳大爺每天都會到祠堂門口坐坐,抽一根煙,偶爾會和別人殺兩盤象棋,更多時候是聊聊天,逗逗隔壁家尚在襁褓中的小孩。據村委會主任陳凡民介紹:「 因多年風吹雨打,年久失修,2013年時,祠堂後面的泥巴牆倒塌,經村民商議決定將祠堂進行翻修,籌資30多萬元,換掉了腐爛的柱子,對牆體進行了加固,屋頂上的瓦片也換新了。平時村裡老人都會在祠堂裡休息、乘涼。清明節和年底,祠堂裡會舉行一些民俗活動。」祠堂裡書寫著安宅百年輝煌與變遷,不管是遠在千裡的遊子,還是在此地生活一輩子的白髮老者,走進祠堂就找到了歸宿。
  祠堂門前的池塘在陽光照射下波光漣漣,一位五六歲的小孩牽著媽媽的手走進祠堂。她吃力地抬起右腳,跨過門檻,眼睛裡充滿好奇。小孩迫不及待地問媽媽「這是什麼?這個人是誰?」媽媽耐心地講解著。也許這就是傳承吧,歷史悠悠,尋根溯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相關焦點

  • 談一談記憶中的鄉俗,龍燈,祠堂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過年家裡那些鄉俗。當然,那些對聯,拜年,紅包,鞭炮玩法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今天阿良要說的就是我自己老家的一些習俗。NO1祠堂玩法:在我們村頭有一座祠堂,很小的時候就覺著它有一種神秘感(裡面有幾座不知名雕像),每當村裡有什麼事好像都會到這裡來開個會什麼的。
  • 農村祠堂承載傳承與傳統文化的聖地
    認祖歸宗,落葉歸根是農村人最本質的思想傳承,也是埋在骨子裡面最深厚的文化習俗。農村人講究血脈相連,一脈傳承不能忘本,幾千年的的傳統習俗讓人一生謹記。現在農村為什麼都喜歡建祠堂?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一個逢年過節都會去祠堂拜祭的農家人,我是深有體會,個人感想與君分享。第一點,現在農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農村的生活質量也變的高了起來。在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以後,農村人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開始慢慢提現出來。
  • 餓底出動廣府廟會祠堂飯 以味道傳承廣府文化!
    為期7日的2016年廣府廟會,除了每天要表演看,非遺的展示,還有美食街等等,今年其中一個新亮點,當然是廣府廟會分會場——越秀區礦泉街祠堂飯!秉承以飲食為文化載體,邊吃邊傳承的精神,餓底出動今次出動到祠堂,感受最接地氣、最有年味、最具有廣府特色的祠堂飯!
  • 江西祠堂文化——每個農村人的文化印記
    村落作為中華民族最小的基本單元,既是維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基礎,又是維護本鄉本村本土民眾特有習俗的屏障。中國村落絕大部分是由一姓或多姓氏居民組成,而又以一姓居多。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基本上是宗法社會,宗法即為調整家族關係的制度,有族長、家長管理的意思,這是中國有別於世界的最主要特徵。
  • 客家文化|客家祠堂
    客家祠堂,供奉著祖先神聖牌位,有先祖的遺風與仙氣,有客家人的習俗與規矩。在那裡,有我們童年的美好記憶,有長輩的諄諄教誨與親切關懷,有祖輩望子成龍的目光;在那裡,有客家人滿滿的鄉愁,有客家文化的傳承,有客家人血脈的綿延,傳承賡續,生生不息的臍帶。
  • 廣東探索祠堂文化保護 將建成1500座「文化祠堂」
    陳啟任 攝  中新網揭陽4月20日電 (記者 陳啟任)由廣東省文明辦、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主辦的第二屆廣東祠堂文化研討會,18日至20日在揭陽普寧市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廣東祠堂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廣東省文明辦副主任劉海斌稱,按照規劃,廣東各地級市每年建成10個以上文化祠堂,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1500個文化祠堂。
  • 潮汕祠堂文化圖文展在深圳首展
    汕頭澄海南砂鄉林氏大宗祠明萬曆年間創建,至今400多年,歷經無數次的損壞與重建,至今依然保留著原來的結構、布局與風格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林麗麗 林海):由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主辦的「潮汕祠堂——用千年信仰世代傳承為中華文化代言
  • 傳承祠堂文化,為你點讚!
    簡訊:梁氏永保族群南溪公裔陽江法安公祠的重修信息在梁氏宗誼群發布後,得到各地宗親族賢廣大關注,眾多宗親通過各種途徑向陽江梁氏法安梁公祠的重修給予以鼎力支持,表達傳承文化之優秀家風的心意
  • 均安蒸豬:傳承祠堂古風
    被西江環繞的均安,受庇佑於水鄉的溫潤,在相對隔絕的空間形成自有的村落文化,均安蒸豬的獨特風味正是它風土人情的見證。在古代,蒸與祭同義,與祠堂文化相承的均安蒸豬,以最完整最自然的方式呈現,維持天然。以美味為載體,以情感為紐帶,世代子孫在村宴上品味豬肉的同時,祖祖輩輩的鄉情也得以傳承。當地的村民深信,蒸豬必定是整隻的,這是地方風情,也是對先祖至上的敬禮和最完整的傳承。
  • 寧都縣小源村:祠堂裡的古韻新風
    6月30日,恰逢與曾燦有關的《易堂九子的故事》新書首發式暨易堂文化講座,在曾氏祠堂裡舉行。此時的曾氏祠堂,儼然擁有了另一個雅號——鄉村大學。把祠堂變成講壇、把「大學」搬進祠堂,是寧都正在進行的傳承、弘揚祠堂文化的創新之舉。今年的4月23日,經過了數月的籌備,寧都縣鄉村大學揭牌儀式在小源村曾氏祠堂舉行。
  • 上高農村祠堂變身「文化殿堂」
    「走,到祠堂裡讀書看報、下棋去。」上高縣泗溪鎮杜家村杜氏祠堂,每天都會聚集許多前來觀看電視、讀書看報的村民。在上高縣,農村祠堂如今成了村民學習政策法規、接受道德教育、傳承先進文化的「文化殿堂」。
  • 第二屆廣東祠堂文化研討會在普寧召開
    揭陽大溪村李氏宗祠古祭禮  4月18日-20日,為落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精神,促進廣東各地文化祠堂的建設工作,探討各地祠堂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介紹和推廣各地祠堂及古建築保護經驗,由廣東省文明辦、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普寧市文明辦、普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的第二屆廣東祠堂文化研討會在揭陽普寧市召開。
  • 客家的祠堂及飲食文化
    而青磚白瓦、高牆大院的一座座圍屋散落於古老鄉村,矗立於鄉村的青山綠水之間,則是以厚重歷史與獨具魅力的文化品位的另一種傳承,它們或雄渾或婉約,引來八方遊客駐足驚嘆。例如江西的龍南關西新圍、定南虎形圍、廣東的河源蘇家圍、梅州圍龍屋、福建的龍巖土樓,都有中原建築遺風,都獨具客家特色。客家圍屋高牆大院裡的祠堂規模宏大、建築精美,用料很是講究,磚要用上好青磚,木料要用粗直、結實的。
  • 潮汕祠堂文化體系能否「申遺」?(組圖)
    廣東的祠堂建築和傳統民俗文化,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  在此次研討會上,廣東省政協委員張見悅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能不能把潮汕祠堂文化體系整體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揭西大溪李氏宗祠古祭禮。另一方面,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新蓋祠堂家廟中求大比奢,空有形式而毫無內涵,有的甚至不惜毀田毀林,亟待有效規範和引導。  其實,從全省範圍來看,廣東堪稱國內祠堂文化傳承較好的地區,相關的保護和文化推廣做得也不錯。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暨南大學教授、博導王元林說,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要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都可利用。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祠堂由一個姓氏而建,比如李氏宗祠、陳氏宗祠等。而北方的祠堂相對較少,許多宗族都是靠族譜記載,而南方的祠堂相對較多,而且很興盛,這都是由歷史各種原因造成的。在南方中,著名的祠堂有客家文化的祠堂,因客家文化比較獨特,又屬於漢文化。因此,它的祠堂文化比較濃重,客家人也重視自身宗族文化。為了突出祠堂的隆重和宗族文化,在建設上,追求精益求精。
  • 異姓共建祠堂的文化現象———以石城溫、黃兩姓為例
    摘要:客家區域內姓氏宗族建祠堂,是客家人尊祖敬宗重要的表現形式。元代以前,石城縣的祠堂由各姓氏宗族單獨建造,而從明朝中期開始,石城縣有一定數量的祠堂是由不同姓氏之間共同出資合建,共同使用,世代傳承。本文對石城縣這一異姓間共建祠堂的客家文化現象作一初步分析。關鍵詞:異姓 共建 祠堂 客家文化尊祖敬宗,是客家精神之一,從古到今,在客家區域姓氏宗族建祠堂,是客家人尊祖敬宗重要的表現形式。
  • 客家祠堂文化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討論族中大事的議事廳,還是客家宗族的教育中心。它們不僅數量眾多、規模宏偉,且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表現出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質。
  • 現代韓國的祠堂及祭祀文化,比中國保存得更好
    唐宋以前,天子、諸侯的祠堂叫宗廟,其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和家族的祠堂叫家廟。自朱子《家禮》問世後,中國民間普遍建祠堂。朱熹在《家禮》中,將《祠堂》一節置於卷首,足見其重要性。朱子認為,祠堂之所以重要,是「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守,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
  • 【祠堂文化】懷貞義之單姬,慕古人之貞節
    中國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主要分為先賢祠、宗祠、神祠。
  • 廣州番禺龍舟文化興盛背後:不遺餘力傳承與活化傳統文化
    每年的龍舟節日,成為番禺區文化傳承、宗族情感凝聚的重要節點。番禺人為什麼對傳統民俗、非遺工藝厚愛有加?不難發現,番禺在活化文物、民俗過程中,讓其與現下時尚的都市生活發生碰撞與融合,年輕一代從這一場場活動中,追尋本土文化的根與魂,並成為最有活力的全域旅遊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