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由於異族入侵、戰亂頻繁,客家人遠離中原故土,顛沛流離,一路跋涉往南方遷徒。漫漫的遷徒長路上,客家先民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客家文化。為了防禦自保,客家人一般是按姓氏建築圍屋聚居生活,每一座圍屋內都有祠堂,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場所,也是客家人居住地的顯著特徵。一般來說,祠堂越大越能顯示這個家族的人丁興旺,所以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位、名望的標誌之一,凝成了別具一格的客家祠堂文化。
每一座客家祠堂都有一個堂號,也叫堂名。堂號是一個家族的源流世系,也是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誌。它不僅是家族興旺繁衍的象徵,還是客家人尋根溯源與崇敬先賢的體現,是客家文化中慎終追遠、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
堂號作為家族徽號和別稱,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和血緣內涵,帶有濃厚的宗親色彩,具有很強的精神紐帶作用。從地域來說,客家人祠堂的堂號大多來源於發祥地,客家人多以故土地名為祠堂名號,以此緬懷先祖、懷念故鄉。例如張姓的清河堂,其淵源便是張姓發源於清河縣,清河縣位於冀南平原,那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不但是張姓的發源地,也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千百年前張姓客家先祖背井離鄉從中原大地輾轉福建等地,為不忘先祖,張姓客家先民建立的祠堂基本上都是以清河縣的一些地名作為堂名。賴姓的潁川堂、趙姓的天水堂、葉姓的南陽堂、凌姓的滎陽堂等等,都是以發源地地名為祠堂堂號,當然有的祠堂也會以先祖的功業、德行、官爵、著述為依據作為堂號,是為紀念堂號。
一個家族要保留源遠流長的傳統,建立祠堂只是彰顯了家族的榮耀和祖先的功德,莊嚴的祠堂代表著的是一種文化根脈,象徵著的是一種用規制維繫的血緣關係。而青磚白瓦、高牆大院的一座座圍屋散落於古老鄉村,矗立於鄉村的青山綠水之間,則是以厚重歷史與獨具魅力的文化品位的另一種傳承,它們或雄渾或婉約,引來八方遊客駐足驚嘆。例如江西的龍南關西新圍、定南虎形圍、廣東的河源蘇家圍、梅州圍龍屋、福建的龍巖土樓,都有中原建築遺風,都獨具客家特色。
客家圍屋高牆大院裡的祠堂規模宏大、建築精美,用料很是講究,磚要用上好青磚,木料要用粗直、結實的。祠堂是磚木結構,飛簷鬥拱,兩根渾圓柱子立於大門兩側,門楣上方都有文字,兩邊貼有對聯,顯示出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文脈。一般情況下的客家祠堂共分三進,即上、中、下三個廳堂,中間闢有天井。客家圍屋被譽為東方的羅馬城堡、散落民間的皇宮。江西的龍南關西圍屋為九棟十八廳,前後三進並列,上、中、下的廳堂形成了分置且又組合的九棟十八廳豪華大宅,如此氣派的建築凸顯了家族地位的顯赫。
客家祠堂上廳是象徵家族權威的重要場所,一般都會供奉先祖牌位,上號某某祖先名諱,被認為是祖先的靈魂所在,因而也叫靈位。靈位安放是有規矩的,神龕正中間最為崇高,供奉本族始祖;左龕為崇德,供奉功名出仕、德澤於民的始祖;右龕為報功,供奉捐資贈產、大修祠堂、購置族田、創辦義學等有功於本族的先祖。此外的靈位則按左昭、右穆的順序分別安放於偏殿、側室。祠堂門前均有一口池塘,岸邊楊柳依依,那是祠堂最亮麗的風景。池塘學名叫做泮池,泮池是中國古代修建的一種水池名稱,—般呈半圓形。為什麼池塘會和祠堂聯繫在一起?老輩人說從風水學來說是為闢邪,其實祠堂門前挖一口池塘的真正目的是為防火,這是客家先民的智慧所在。
江西龍南有一座有名祠堂叫荷恩堂,始建於明代正德辛未年(1511年7月),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荷恩堂坐北朝南,佔地2000餘平方米,整座祠堂有四棟,左右兩側的主牆高達15米,青磚從牆腳到頂,牆體堅固。飛簷上有32對栩栩如生的青龍、鳳凰、孔雀、白鶴、天鵝等裝飾物,似騰空欲飛,巧奪天工。荷恩堂大門前的兩根方形石柱上有幅楹聯:「荷寵承庥仗祖宗在天之福,恩明誼美卜孫子奕世其昌。」
荷恩堂有一個流傳至今的感人傳說。據傳鍾姓開山鼻祖萬祿公生有九子,算命先生說他有十個兒子,一天晚上萬祿公做了一個奇夢,夢見一條烏龍纏繞在他家柱子上,第二天恰逢一個老乞丐帶一小兒沿街乞討,因衣衫襤褸,一隻惡狗狂追不已,那小兒嚇得爬上萬祿公家門口的柱子,似乎應驗了算命先生的說法。萬祿公如夢初醒,於是收養了那個小兒,取名康進,視為己出,並請先生教他讀書識字。那小兒刻苦好學,深得萬祿公喜愛,但卻遭來九個兄長的妒忌,他們處處為難他、經常欺負他。萬祿公看他漸漸長大,覺得他在這個家裡長久待下去也不是辦法,便拿出十錠元寶叫他外出求學、另謀生路。後來萬祿公惹了官司,事情原委是一年萬祿公放排時在桃江出了事故,桃江水流湍急,木排橫衝直撞把江邊浣衣的婦女撞死了數人,案情重大,官司從縣衙到州府一直未決,後來到了省裡,主審判官一看龍南來的犯人便大吃一驚,喝令馬上退堂。原來主審官就是當年的養子,他在堂上又不敢肯定犯人就是養父。萬祿公肚臍上有顆痣,養子於是派人趁萬祿公洗澡時察看,證實果真是其養父。第三天萬祿公養子庭審時設法免除了他的死罪。後來養父養子相認,養子並派人護送養父回到龍南。萬祿公回家後便修建了荷恩堂,堂前挖了一口深井為感恩井。萬祿公去世後一直等到千裡之外的養子趕回來才出殯下葬。祠堂取名荷恩堂,荷恩即承受恩惠,正是中華民族知恩圖報、崇先報本的千古美德的充分體現。
「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客家祠堂習俗也是與眾不同的,客家人重大的宗族活動、包括紅白喜事都是在祠堂裡舉行的,祠堂承載的功能就像家族裡的大型會議室和宴會廳。在祠堂舉行宴會的時候,上廳中廳主要安排男賓,下廳則是女賓和孩子。每年大年初一客家人都會在祠堂舉行宗族聚會,一大早,大紅蠟燭便在祠堂燃起,先是舉行隆重祭祖儀式,然後聚餐。祠堂裡十幾張八仙桌拼成長長的酒席,聚會的都是男丁,家家戶戶拿出自釀米酒,人們歡聚一堂、開懷暢飲。祠堂裡舉辦白事也相當隆重,族裡的老人過世都是在祠堂裡辦喪的,從入殮到出殯,整個流程極為莊重,風風光光地把去世的人送上山,入土為安。
一些地方的客家祠堂,大年初一還會放添丁炮,添丁寓意人丁興旺、家族繁榮,添丁炮是頭一年新生了男孩的人家到祠堂燃放的,以慶祝新生命誕生,祈禱先祖保佑延續香火。隨著時代發展,人們觀念也在悄然改變,如今在客家祠堂燃放添丁炮,更多的是表達對國富民強、興旺發達、迎春接福的喜悅之情。除此之外,每月的初一、十五人們還會給祠堂上香,以此緬懷先人的豐功偉績,祈求先祖的庇佑。現在徜徉於客家鄉村,最引入注意的是古老祠堂被修繕一新,人們改變了陳舊的傳統觀念,先前祠堂是宗族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個非常莊重的地方,如今古老的祠堂成了農民文化活動中心,辦起了農家書屋,繼承客家先民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祠堂成了休閒去處,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生活,而且讓延續千年的客家文化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客家飲食文化有自己的獨立起源、發展歷程、風格特點,在整個中華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客家飲食文化進行全面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對餐飲事業、旅遊事業具有借鑑和參考價值。
我國對客家飲食文化的研究總體來說重視不夠,比如客家飲食文化與中原飲食文化的淵源、客家飲食文化與其他民族或飲食文化的關係、客家飲食文化與各菜系飲食文化的關係、客家飲食文化的本質特徵、客家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趨勢、客家飲食文化的弘揚推廣、客家飲食文化的海外拓展、客家飲食文化的經濟學思考等等,對客家飲食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認識和了解客家的歷史文化成就及其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做出的貢獻。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客家飲食文化是一朵奇葩,即使在世界飲食文化中,客家飲食文化也是佼佼者。兩千年來,客家飲食文化一直維持它源於中原的傳統模式,富有創造性地給飲食注入新的文化因素,豐富發展了燦爛的中華飲食文化。對客家飲食文化的研究還有利於促進經濟創新,客家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更是客家文化的寶中之寶,挖掘整理其優秀成果,可使客家飲食文化轉化為經濟資源。臺灣的客家小炒、粉條、擂茶等客家美食早已成為跨族群共同經營的產業,客家菜已成為臺灣一個獨立菜系。客家飲食文化成功地創新了臺灣經濟,客家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作,它既充滿了客家人深深的中原情結,又閃爍出客家先民們的智慧光芒。客家豆腐是用自製石磨把土生土長的黃豆磨出豆漿,加入滷水或石膏點化降解沉澱而成。客家擂茶起源於三國時的中原,但元末明初後擂茶在中原地區逐漸消失,僅被客家和個別少數民族保留下來。擂茶這一活化石在改革開放中逐漸發揚光大,客家人在原有配方基礎上加入草藥,口味獨到,香味特別,不僅具有客家獨特風味和保健作用,而且成為一種展示客家禮儀和聯絡感情的交際工具。孫中山曾經說過:「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客家人飲食習慣獨特,既保留中原飲食傳統,又融合當地飲食習慣,最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客家飲食文化。一是食材使用廣泛多樣,客家食品原料以稻米、畜禽、河鮮、山珍、果蔬為主,客家地區主要是南方山區,生產稻米為主,旱作物有玉米、紅薯、芋頭、木薯、黃豆,畜禽為豬牛羊雞鵝鴨,水產有河鮮塘鮮,由此客家名菜有小炒魚、釀豆腐、八大幹、涮九品、香菇燜肉、東江焗雞、酸菜扣肉、薑絲鵝、白斬鴨等等。二是品味以香辣見長、清淡兼具,這一點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尤其突出。「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中國菜餚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國成為烹飪王國的根本原因之一,味美是中國古代飲食的最高追求,味道好壞、好吃不好吃是中國人評價食品好壞的第一標準。客家人山區勞動強度大,需要油多的飲食;流汗多,需要補充更多的鹽;客家菜起源於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與湘菜川菜一樣看重辣味,但客家菜的辣與川菜湘菜的辣不同,客家菜醇厚的鮮辣是用了辣椒、姜蒜、米酒、醬油的結果。三是烹飪技藝複雜精妙,以中原飲食文化為代表的8000多年中國飲食文化史表明,早在漢代烹飪技術就出現了兩大分工,即爐、案分工,紅案、白案分工。烹飪技術出現了雜燴、涮。唐代發明了冰制、冷淘,南北朝時期增加了消、糟、客家人烹製菜餚既繼承了中原傳統烹飪技術,又吸取了南方古老技法精華,除了運用其他菜系的水烹、油烹、火烹外,還精於古老的石烹、竹烹,並首創了鹽烹。烹製客家菜經常使用的方法有50種以上,且方法獨到。四是社會功能突出,飲食除了其自然屬性外,還有著廣泛的社會屬性,飲食賦予並反映了人的意識、思維、心理,它融入了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精神財富,已不再是簡單滿足生存和生理的需要,已經成為人們享受生活樂趣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方面客家飲食文化尤其突出,中國各大傳統菜系的審美評判標準概括為色、香、味、形、器、名六字,飲食活動中要求良辰、美景、可人、韻事、美食,即五美,講究飲食活動中的時間美、環境美、親情美、言行美和食品美的和諧統一。客家菜的審美標準自然兼具上述要素,尤其講究菜餚的人文內涵,講求物質與精神的聯繫與和諧,例如:釀豆腐蘊涵客家人的思祖情節,小炒魚反映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對客家菜的喜好和客家人的創新理念,炒東坡寓意為人處世要恰到好處,狀元菜寄語世人要勤奮好學、敢拼才會贏,文山雞丁教育年輕人要尊老敬老,元宵節吃湯圓、中秋嘗月餅、除夕年夜飯蘊含合家團圓、人事和諧的良好祝願,端午節吃粽子則把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和濃重的鄉情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