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亦稱東江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廣東三大菜。客家菜餚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著中州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
在廣東菜的三人流派中,廣州菜、潮州菜都曾經歷過秦代以後的「漢越融合」階段,而東江菜則否。這是因為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歷盡艱難險阻,多群體有組織而遷,整村整族而徙,遷至廣東東江流域後,成片聚居,地域寬廣,其範圍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區以及東莞、清遠、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區。在這樣一個相對而言的廣闊地區內,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為主,自然其生活習俗就不易被當地土著同化,反而同化了當地生活習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區遷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習俗。
因此,作為古中原特色的菜餚風味自然也保留下來。第二個原因是,就地理條件和物產而言,東江地區與客家人祖籍中原較為接近,兩者都屬內陸腹地,遠離海邊,用以入饌的副食品都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品較少。
客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餚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續,此外,還與東江封閉的交通環境有關,粵東屬山區,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響,從而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裡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現今保留於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法。
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雙鴿。其法是,將雙鴿宰淨,抹乾,覆攤於瓦缽內,鴿下橫放竹筷兩根,使鴿身與缽底有一點距離,以暢熱力,取玫瑰酒一杯置於兩杯之間,然後整缽放入鐵鍋,加瓦盆作蓋,取中火燒鍋,鴿熟時杯中還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蕩然無存,只是鴿肉酒香撲鼻而已。此法僅見於客家菜譜,現時農家為更省時簡便,在此基礎上創出「三杯雞」作法,更是簡單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醬油、一杯水,混置鍋內,鍋半腰用幾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雞一隻,加蓋旺火燒半小時開鍋,即可食其甜香滑軟的美味雞肉。
另外,現今客家烹飪技藝中,有許多做法,溯本追源,極其古老,在現代菜譜中獨具特色,如東江肉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禮記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搗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為「跳丸炙」,是因其彈性能跳而名。可見,客家菜系的「搗珍」技法,出自古人,來自中原。如此種種,都說明客家烹飪術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勘稱古意濃厚,是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生活中凝鍊出的智慧結晶。
現在,飲食界返樸歸真之風日濃,發揚光大客家飲食文化的精華,繼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飪技藝,無疑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客家飲食的文化內蘊
1.客家飲食民俗古風濃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飲食習俗,就會發現,不論是其烹飪技藝諸如「搗珍」、「酒」之類古法的繼承和演變,還是日常習俗中諸多禮儀禮規,都證明了客家人將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傳承下來,根基源遠流長;印證了客家民系歷盡滄桑,多次變遷的歷史。
2.奇巧的烹飪技術是客家人勤勞、聰慧的結晶。生活的動蕩,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客家人在與自然鬥爭中,磨練出了頑強的生存意志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奮鬥精神。客家菜講究功與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於奇妙中窮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為天」,客家人注重烹飪之術,正是其生存觀的體現。
3.客家飲食習俗反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觀念。其一儉樸好客。客家人平素飲食節儉,不事奢華,而待客則十分大方,講究「六碗八盆十樣」,菜餚實惠量足,盛器多用盆、缽、大碗,有古民遺風;其二尊老知禮。客家人設筵用八仙方桌,依輩份排座次,席間禮規繁多,吃雞以雞頭敬老,上座留空位於已故先祖,以示敬禮,席間小輩給長輩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雞,有「無雞不成筵」之說,既取「雞、吉」諧音,又取雞為掌管人間吉祥之鳥之意。過年吃「團圓飯」,元宵吃湯丸,都為取「團圓」的好兆頭。
4.客家飲食民俗中的養生保健意識尤為鮮明。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講究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於消化;膳食講安搭配,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清降補瀉,並根據時令增減食物品種。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勤於探索養生之道,善於總結保健經驗,注重利用自然中潛藏的科學道理。
來源:網絡
編輯:林萍
新聞天下 情聚客家
客家新聞網是由中共江西省贛州市委主辦、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的國家一類新聞網站、全國重點新聞網站。網站立足客家搖籃贛州,面向全國,輻射海內外客家族群,致力打造全球客屬世界知名新聞網站。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微信運營服務商:沃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