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第一次嚟廣府廟會,睇粵劇咯,識多D對粵語文化感興趣嘅人。」(註:第一次來廣府廟會看粵劇,認識更多對粵語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在前不久舉辦的2019廣府廟會活動中,一位「洋小夥」流利說粵語的視頻紅遍網絡,被網友稱讚「了不起」。
這位「洋小夥」是來自俄羅斯的瓦夏,目前是一名中山大學的在讀博士生。2010年,抱著對粵語和嶺南文化的極大興趣,他告別家鄉南下,在廣州開啟歡笑與淚水兼具的求學人生。如今,他儼然成為一名「嶺南通」,深諳嶺南傳統文化,還曾參與編寫粵語教材。未來,他希望紮根於此,投身於中俄文化的互動交流。
聽粵語歌成為外語系學生的時尚潮流
穿著襯衫牛仔褲,隨身帶著嶺南文化書籍,喜歡吃清淡食物,對廣州地理名稱侃侃而談,「85後」的俄羅斯小夥瓦夏身上已有著濃濃的「廣州味」。前不久,網上還流傳一段他在廣府廟會時接受的視頻採訪,流利的粵語更折服不少網友。
網絡截圖
瓦夏出生於俄羅斯中部的新西伯利亞,地鄰中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多元文化氛圍的影響下,他自小對外語興趣濃厚。2005年,瓦夏進入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外語系,學習英語和中文(普通話)。
在中文課上,他不僅學習書寫繁體字,打下紮實的發音基礎,也從任教老師口中了解到中國地理概況、儒家思想、傳統節日、八大菜系等資訊。在他心中,中國也逐漸從陌生國度變成魅力十足的異域。
2007年,大二的他參加院系舉辦的青島夏令營,首次踏足中國。那一次,除了日常上課外,他最喜歡的就是待在賓館裡收看原聲港片,或在網吧收聽粵語歌曲。「粵語原聲影片和歌曲,是當時同學們眼中的時尚潮流。」瓦夏回憶說。
之後,瓦夏又在本科期間兩次來到中國,且絕大部分的到訪地位於南方。2009年,他來到廣州,跟著地圖從廣州東站走到光孝寺,然後沿著江邊一直徒步到二沙島。「當時廣州天河區還遠沒有現在繁華,但老城區有很多迷人的建築。」
瓦夏說,原來他的人生規劃是留在家鄉繼續學習,但自從邂逅了中國文化後,他便決定要到中國南方翻開新的人生篇章。
愛上嶺南文化|曾幫忙編寫粵語教材
2010年8月,瓦夏告別家鄉,來到了數千公裡以外的廣州,先後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中山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習專業課程外,他四處尋找粵語學習資源,後來進入廣外教師賴婉琴免費開設的興趣班學習。
「學習粵語很難。」瓦夏說,單詞、語音、語調和語法是學習初期的「四座大山」。「粵語單詞分為文讀和白讀,同時又有九聲六調,在不同應用場景,同一個字要注意聲調變化。」
有趣的是,對於這項愛好,他不止步於「能夠溝通」,還曾投身於教材的編撰工作中。「那時正好碰上賴老師在編寫教材《粵語學習25講》,我有幸參與其中,幫忙按照讀音,整理出相對應的粵語用字書寫。」
憑藉著這份熱愛,瓦夏僅用了1年多時間就做到流利交談,還喜歡上探尋承載在語言背後的嶺南文化。像地道廣州人一樣,他喜歡周末流連北京路、上下九步行街,愛吃白切雞、蒸魚等清淡飲食,懂得用中醫原理和食療調理身體,將「豬潤」「吉屋」等地道用語掛在嘴邊,享受春節逛花街、龍舟節看「招景」、廟會季看粵劇等等。
就這樣,「洋面孔」的瓦夏頻繁活躍在嶺南文化的交流平臺,慢慢地吸引了本土文化界和媒體的注意。從2015年開始,他陸續受邀參與電視紀錄片拍攝、臺慶節目錄製等活動。其中,最令他難忘的莫過於在2017年參與的俄羅斯文化故事會。「故事會上,我全程用粵語交流和分享俄羅斯文化,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嘗試了。」
歡笑與淚水並存 九年間只回過兩次家
在瓦夏的記憶中,家鄉地廣人稀,被樹林包圍,冬天溫度多為零下40℃。自離家起,作為家中獨生子的瓦夏就堅持財務獨立,為了賺存足夠多的生活費和學雜費,在過去的9年間只回過兩次家。
說起「廣漂」生活,他坦言既有歡笑,也有辛酸與淚水。碩士學習期間,瓦夏在課餘時間兼職代購,由於競爭對手少、匯率穩定、商品種類多等因素,「生意」一度十分紅火,月收入能達上萬元甚至更多,「這段時間基本不愁吃穿,還能有餘錢實踐幾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掙錢的同時,瓦夏也體驗到超負荷工作的代價。那段時間,他每天都接到數十甚至上百份訂單,下課後盯著手機網購或跑到各種批發市場採購,然後核對訂單、打包裝箱、查收匯款,將40公斤的商品背到郵局發貨,睡眠時間被壓縮至3、4個小時。「現在身體容易感冒,也許和那時工作太拼也有關係。」
2014年,隨著代購競爭越發激烈,瓦夏選擇退出,轉而當翻譯,教學俄語、中文,在外貿公司兼職驗貨員,甚至參與電視臺影視節目的錄製,「有時候一周7天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務,但收入只勉強夠用。」
忙碌的生活也讓他在某種程度上脫離於學習研究狀態。面對本應完成撰寫的博士論文,他不得已一拖再拖。「取得博士學位一般花上3至7年不等的時間,我得抓緊一點了。」
「廣州是一座開放又傳統的宜居城市,廣州人十分親切,充滿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十分有趣。」在瓦夏看來,他的人生因這座南方城市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因此未來想通過入職高校或外貿公司紮根下來,繼續探索富有魅力的嶺南文化,結識更多熱愛粵語的朋友,更投身於中俄文化的互動交流。
(廣報全媒體記者葉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