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是村長打架?中國網友為何稱日本戰國是村戰

2020-12-19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日本戰國是村長打架?中國網友為何稱日本戰國是村戰

日本戰國時代,到底是不是村長打架這個問題,在網絡上引來不少大V自媒體參與其中,大家各有自己的觀點,也喜歡和古代中國進行對比。更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在如此狹小的地區內,還分成68國,打得有聲有色,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非要說村長打架(後文簡稱「村戰」),這也是錯誤的,畢竟小學數學簡單地除法問題可知,30萬平方公裡(日本戰國面積)除68國,平均每國大約是4411平方公裡,已經相當於一座城市的面積。但從實際角度來看,自應仁之亂後,表面上被分成的68國,但實際能夠完整統治一國的大名屈指可數。

就算是能夠統治一國的大名,排除掉自身和家臣掌握的領地外,其餘都是國人或者地頭控制,對於統治不穩定的主君而言,並不會真心把這些人計算在內,因為他們總會隨著形勢的變化,倒向更強勢的大名。

就如同上杉家強勢時期,倒向上杉家的國人不知凡幾,而在上杉家面對北條、武田而寸步難進後,這些國人又分別倒向北條及武田,將牆頭草的「優良傳統」發揮到了極致。面對這種情況,身為主君是否生氣?除了部分暴戾的主君外,其餘均表示理解,這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常態,大家都不容易,互相理解一下多好。

上文提到了北條家,那麼就不得不提到北條早雲,當然這裡就不再重複北條早雲的真名,網上資料頗多,不了解的自行搜索,有人願意「科普」的話,就直接在評論區流言即可。

北條早雲受室町幕府命令,來到今川家處理繼承問題能夠順利執行,隨後執行幕府命令,對上杉家(這個時候的上杉謙信還不知道在哪)進行壓制。當時的上杉家主要分為扇谷上杉和山內上杉,兩家經常處於嚴重內鬥狀態,迫使日本關東地區的領主、國人、武士選邊站。

北條早雲就趁著這個機會,發展自身實力,隨後進行擴張。這位北條早雲同學,被後人認為是戰國第一位大名,但從他的發跡史來看,實力其實並不強。他第一次發起對外擴張戰爭時,實際兵力就是武士加上足輕也不到百人,從這點來看「村戰」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

畢竟,日後威震日本關東地區的北條家先祖,起家人數也就這麼一點,村戰不過如是。但考慮到當時的統治者,對於領地的控制力度極為有限,實力足夠的國人甚至可以無視這些名義上的統治者,讓這些主君也是愁的只能「人間五十年」。

隨著戰國時代繼續向前推進,有志向的戰國大名,決定對這些不聽話的國人進行統一管理,如後來被織田信長消滅的朝倉家,就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命令朝倉家領地內的國人,禁止建立城寨、必須居住在指定的城市內。各地區的戰國大名,通過類似的方法,進一步加強對於國人的控制力度後,戰鬥規模開始逐步提高。

那麼,戰鬥規模提高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說之前就是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村戰」,現在終於提高到「千人團戰」。

以日本西國的毛利家為例,在毛利元就還未從為家督之時,戰鬥規模也就是百人級,再往上就不是毛利元就能夠承擔的。成為毛利家督後,戰鬥規模進入「千人團戰」。不過,這個時期的毛利家仍然屬於國人,只是實力大於普通國人。

隨著戰事及領土逐步擴張,對內控制進一步加強,毛利兩川制建立後,「千人團戰」已經可以隨時打響。於是,打著替主君報仇的口號,驚險地消滅了殺害主君的陶晴賢,實力進一步擴張後,毛利家終於可以萬人大戰了。當然是騙你的,沒有必要的話,誰也不會動員如此多的兵力。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動員。戰國時代,大名麾下除了直屬部隊外,其餘就是家臣及國人。根據面對的對手,會動員相應的兵力,不到生死關頭,絕對不會動員全部力量。畢竟,各地需要人員駐防,而且動員的兵力中,絕大部分是農兵。

所謂的農兵,就是平時是農民,耕種農地、繳納各項賦稅,而到了戰時則會被動員起來,成為戰鬥中最微不足道的的炮灰。戰鬥中,則被下級武士指揮、驅趕。這才構成了日本戰國時代最基礎的軍隊。

到了織田信長的兵農分離時期,這種情況多少進行了改變。這位桀驁不馴的戰國大名,利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對自己的直屬部隊進行兵農分離,建立了一支不事生產,專門戰鬥的部隊。目前,並沒有詳細的資料確定這種類型的直屬部隊,到底有多少人。不過,織田信長確實對於農忙季節發動進攻情有獨鍾。

不過,織田信長的軍隊中,農兵佔據的比例同樣不小。你可以建立一支脫產軍隊,但臣服於你的小大名、國人則無法做到。加之農兵的主業是種田,副業才是農兵。因此,戰力不強不說,如果離開故土進行長時間的戰爭,本身就戰力堪憂,出現大規模逃兵、畏戰等情況自然就是家常便飯了。

因此,在進入萬人戰鬥時代,表面上已經脫離了「村戰」範疇,實際能夠有效戰鬥的人員數量,仍然維持在「千人團戰」時代。當然,這個時候的「千人團戰」可是實打實的團戰,農兵屬於吶喊助威,以壯聲勢的狀態。

到了豐臣秀吉徵伐北條家時期,萬人戰爭時代正式到來。當然,能夠加入這個萬人戰爭俱樂部的大名,同樣屈指可數。想要擺脫「村戰」有一個門檻,那就是錢。沒錢自然就沒人,別說招募武士了,想給家臣發點福利都會讓一個貧窮大名一夜之間長出白髮的戰國時代,萬人戰爭俱樂部就是頂尖玩家才有資格參與的。

憑藉著這個俱樂部的高門檻,成功將其他競爭對手擠下的豐臣秀吉,不但成為該俱樂部的實際控制人,隨便還成為日本的「天下人」載入史冊。而日本同樣在這個時期,由萬人戰爭邁入偽十萬人戰爭門檻。

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也不是「天下人」豐臣秀吉能夠組建的,除了自己的部隊外,各地大名的軍事力量同樣計算在內。豐臣秀吉的實際兵力,仍然屬於萬人戰爭俱樂部的範疇。而戰國大名們,終其一生,也沒有一人能夠建立十萬人戰爭俱樂部。

日本戰國時代,從開始到結束,經歷了「村戰」、千人團戰、萬人戰爭俱樂部、偽十萬人戰爭,就此結束。「村戰」確實符合日本戰國初期狀態,而在進入日本戰國中期後,主要的幾個能夠影響日本走向的地區,戰爭規模基本都是一舉跨入萬人戰爭俱樂部範疇。

其他的大名們,進入戰國中期後,只要不是涉及到生死存亡,扣除農兵後,基本維持在「千人團戰」規模,倒不是他們不想進入萬人戰爭俱樂部,實在是養兵太貴,負擔不起而已。人窮志短,自然不會想著一統日本,只要能保證自己不會衰弱到「村戰」,那就謝天謝地了。

而人口問題,說實在的,被分成68國,大家分一分,每國能分到多少呢?

至於說日本戰國是「村戰」,不算正確,也不算錯誤,大規模戰鬥有,但更多地是小規模戰鬥。畢竟,我們總是會關注大場面,而小場面則是較少關注。更不用說又是外國歷史中的日本歷史,能記住大場面已經很好,小場面當然是刻意遺忘了!

相關焦點

  • 國土面積30萬平方公裡,卻分成68個國家,日本戰國戰爭是村戰?
    提起「亂世」這個詞語,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亂兵匪患、命如草芥、成者為王,比如春秋戰國、三國亂世、五代十國等,但如果提到日本戰國,近幾年來大為流行的一種觀念是:日本戰國等於村戰?所以我們今天就要來研究一下:日本戰國到底是不是村戰?
  • 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屬於村戰這個級別?真要這麼想您就錯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只要是看日本戰國相關的影視作品或遊戲時,總有人評論「村戰」或是「村長互毆」,彈幕更是刷的不亦樂乎。說句寒酸話,日本歷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歷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所以今天咱們來討論一下日本的戰國時代的這些名戰爭究竟是不是村戰?
  • 怪不得現代人都是調侃日本的戰國時代僅僅是村戰!
    說句寒酸話,日本歷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歷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日本戰國時代一度分裂為了68國,而日本國土面積為377972.28平方千米(略小於中國雲南省),以中國一省的面積分為68國,這些所謂的國放到中國恐怕也不比一些鄉鎮大。僅從面積看,這個調侃倒也沒太大問題。
  • 縣長們的野望:為何數十萬人參戰的日本戰國,卻被人調侃成村戰
    那麼日本戰國到底是不是縣長們的村戰呢?說日本戰國是否是村戰的,這個標準實際上還是要看的他對比的側重來看,通過參照點來看,就一目了然。因此日本的戰國的無論是從動員的人數,還是戰場的強度(武器)上來說日本的戰國時代的,在世界範圍內都算不得是村戰,如果這也叫村戰那麼的歐洲的戰爭,是不是也可以被人稱之為歐洲村長宗族間的家暴呢。
  • 日本戰國時代,為何「村長們之間」的戰爭也精彩紛呈?
    日本的戰國時代,可以說得上是日本的歷史上最為繽紛的時代,戰爭頻仍、跌宕起伏,各大名你方唱罷我登場。在2016年,在日本國內有機構調查統計,日本國民最嚮往的時代。戰國時代僅次於幕末年代(明治維新前夕),而位居第二位。而我國有許多網友,出於對日本的敵意。
  • 日本:所謂「日本戰國時代」在中國人眼裡不過一場「村戰」而已!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國家強盛,進行了許多舉世聞名的改革和創新,湧現了一大批英雄,為子孫後代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故事。另一方面,日本實際上有一個「戰國時期」。同戰國時期一樣,中國也是一個戰爭、分裂、霸權的時期。這也是日本一代又一代人推崇的一段歷史,甚至拍攝了大量的電影和電視劇。
  • 日本戰國時代戰爭規模太小,怎麼能和中國的三國做比較
    近年來,由於日本對中國三國那段歷史的興趣越來越痴迷,在三國的基礎上設計了很多的三國遊戲,並且經常把日本的戰國時代和中國的三國時代進行比較。除了用中國的三國題材出了不少的遊戲外,以日本戰國為題材的遊戲也是出了不少,日本的光榮公司,除了《三國志》《三國英傑傳》《真三國》等遊戲,也出了一部分《織田信長》《太閤立志傳》之類的以日本戰國為題材的遊戲。
  • 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是不是村民械鬥?中國的例子告訴你答案
    提到戰國,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戰國七雄,諸侯爭霸。不過今天要講的戰國,並不是中國氣勢恢宏,縱橫聯合的戰國,而是日本的戰國。雖然兩者都叫戰國,但是不論從國家領土的規模,還是戰鬥投入的兵力數量,雙方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 漢卿說:如果把日本戰國時代戰爭放到中國來看,相當於什麼規模?
    日本戰國時代,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織豐時代的這段歷史。最早出自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的《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開篇寫道「天下戰國之上」。因其酷愛中國兵法,便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以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 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很小?為何會被人說成是村子之間的械鬥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那就是戰國時期,當時各國之間相互攻伐,非常混亂,最後實力超強的秦國逐個滅掉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在日本歷史上也曾有過類似中國戰國時期的「戰國時代」。
  • 日本戰國時期,擁有66個國家,換我國的話,戰爭就是村長的械鬥
    中國和日本的距離比較近,因此日本在古代的時候也一直都是按照我國來照本宣科,什麼都是拿過去直接套用的,幾乎就可以說成是個小中國。而在明朝前中期的時候,日本也發生過諸侯割據的局面,有限的領土上存在了66個國家,大家能夠想像到這是什麼一種場景嗎?
  • 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上洛有區分?目的不同上洛方式也不同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除了對內穩定局勢,排除異己分子,對外逐步擴張增加自家實力外,最讓這些大名魂牽夢繞的就是上洛。當時,有實力的大名都希望通過前往京都達到目的,這才有了影響日本局勢的上洛。那麼,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所謂的上洛,意指朝日本京都移動的行為。當時日本的首度是京都,日本人模仿中國,稱呼首度為「洛」,因為周朝以後的朝代經常定都洛陽,這極大影響了日本。因此朝京都移動的行為就被稱作「上洛」了。
  • 中國的春秋戰國與日本的戰國截然不同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貧乏,信仰詭異。號稱800萬鬼神,戰亂必將成為一個常態,在最強者倒下之後,日本迎來了一個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把中國的戰國名,套用在日本這段混亂的歷史上是不準確的。
  • 日本戰國三雄之——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畫像織田信長(1534.6.23—1582.6.21),幼名吉法師,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日本戰國時代名將,政治家,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織田信長處在日本戰國歷史開端的這個時期,相當於明朝中後期,當時中國的皇帝是明神武宗,後來和戰國三雄另一人豐成秀吉在朝鮮和日本大戰了兩次,狠狠挫敗了日本囂張氣焰,挽救了幾乎亡國的朝鮮。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等,設有專門的三國課堂和三國知識考試等,還經常把他們的戰國時期和中國的三國時期相提並論。 中國的三國時期,廣義上講是從190年董卓進京,至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結束; 日本的戰國時期,廣義上是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開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結束。 那麼,年代相差千年、發生地點完全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為何會被放在一塊做比較呢?
  • 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
    摘要: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日本戰國時代,相比於九州地區,四國地區明顯離京都更近,但四國四面環海,地理上也疏離於政治與經濟中心,整體陷入極為混亂的交戰狀態,由於交戰方勢力相當,一直處於互相牽制的尷尬局面中。
  • 日本戰國時期,清州同盟為何能夠改變戰國格局?
    日本戰國中前期,特別是這個時代,前三雄(今川義元,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就要謝幕,後三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則即將登上歷史舞臺。公元1560年5月,在日本戰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桶狹間合戰」以後,有著「東海道霸主」之稱的足利氏名門今川義元身死。緊接著蟄伏多年的德川家康,終於掙脫了牢籠,而德川家康會有何作為。不僅今川織田翹首以盼,整個天下都將拭目以待。
  • 《麒麟來了》:島國觀眾仍然鍾愛「村長打架」
    這意味著,作為日本放送協會(NHK)每年電視劇中的重中之重,「大河劇」的選材又一次回到了日本人熱衷的「戰國時代(1467-1615年)」……《麒麟來了》海報反派當主角,太難了 「麒麟」是中國文化裡的一種「瑞獸」,當君主賢明時就會降臨人間。
  • 為何日本戰國歷史上名將無數?其實真正牛的是日本遊戲公司!
    hello,大家好,感謝觀看聊遊齋,我是齋長相信玩過《信長之野望》《太閤立志傳》《戰國無雙》這類遊戲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本戰國史上有很多的歷史名將,其名聲與數量甚至要比中國歷史上的名將還要高上一籌。這就令我相當不解,日本論面積,頂多就相當於中國一個小省之大,怎麼就冒出這麼多牛逼的名將。
  • 日本也有戰國時代,號稱比中國戰國場面更大?看過地圖後我笑了
    中國「戰國時代」一詞的出現,最早記錄於西漢末年史學家劉向的《戰國策》中,從此這個名詞開始被後世接受和使用;而日本的戰國時代,則是在劉向之後1500年的15世紀,由日本人武田信玄提出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武田信玄是個中國迷,酷愛中國軍事戰略,所以他將中國的戰國直接搬到了日本歷史上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