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南島的情思(散文)

2021-01-20 記錄人間真情

如果當初我真心對她,就不會有現在的後悔莫及。

在我二十歲的時候,正是七十年代。那時候的村不叫村,而是叫大隊。我是大隊唯一的初中生。大隊接到公社通知:每個大隊派一名初中文化以上的青年去海南島學習雜交水稻制種技木,學習時間是六個月,由縣農業局技術人員帶隊。

我們總共是六十六個人,從湖南東安縣上火車,經過一天一夜的運行才到達廣東湛江,再從湛江市乘輪船到海南島。我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看到大海,激動的心情如大海一樣澎湃。

我們的目的地是海南島樂東縣,駐紮在縣附近的一個叫八所的村莊,租用當地的稻田繁殖雜交水稻種子。

這是個平原地帶,一望無際的甘蔗綠油油一片,夕陽西下的地方就是大海。

在這裡我認識了她。

她叫周義春,大約十七八歲的樣子,我和六個夥伴就住在她家裡,這是一間青磚瓦屋,我們六人就在地上鋪墊一些稻草,再蓋上一整塊塑膠布,六個人各人鋪好自已帶來的被蓋和床單,連成一片就睡覺在這裡。

周義春沒有父母,只有哥嫂和她相依為命,他們兄妹就住在對面那間瓦屋裡。

周義春長相很好看,水靈的大眼睛閃著羞澀好奇的眼光,常常偷看我們這些從大陸遠方來的伢子們。

有一天我感冒了,沒有隨同夥伴去田間幹活,躺地鋪上有點發燒,周義春突然進來了,手裡端著一碗熱茶,說這是治感冒的茶,屋裡沒有座位,她站在地鋪旁看著我喝完了這碗茶,她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一天她好象沒有下地幹活,給我端茶倒水好幾次,下午四點我出了一身汗,感覺自已好些了,就出門透透新鮮空氣。她早就站在門外給我準備了一把小椅子,她自已也搬來一條小凳子坐我旁邊。她說她很嚮往大陸,不知大陸離海島有多遠,她說她想去大陸看看,問我願不願意帶她去。她說話是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夾著廣東白話,聽起來還挺有味的。

就這樣我們聊了很久,聊人生,聊理想,聊未來,直到我那些夥伴幹活回來,她才走開。

有一次我一個人在門外刷牙,她偷偷跑過來往我衣兜裡塞了一張小紙條,內容是要我晚上去她家看守甘蔗一個棚子裡見面,說要告訴我一個秘密。

當晚我對夥伴們撒謊外出買筆給家裡寫信,就偷偷去了她的甘蔗棚。這是個用蔗杆搭成的簡易棚子,裡面有張竹床,海南島四季如春,基本上不用蓋被子。

她早就在那等我了,見我氣喘籲籲跑來,急忙掏出手帕給我擦汗,並拉我坐在竹床上。

我們並肩坐著,我問有什麼秘密,她有點不好意思,過了一會才說:"你知道嗎?我們這裡有個風俗,如果一個小夥子喝了姑娘送給他的茶,那就意味著同意娶這個姑娘為妻",我說:"我沒喝哪個姑娘的茶啊",她一聽急了,"你哪天不是喝了我的感冒茶嗎?才幾天就不認帳了"?"怎麼治感冒的茶也算"?我也急了,她紅著臉蛋點了點頭"嗯"。

我有點莫名奇妙這海島上的風俗,但看她那深情的目光,我無法拒絕,只好點頭表示同意帶她回大陸。其實我心裡明白,我們是來搞水稻制種的,縣領導和鄉領導一再強調製種期間要象部隊一樣紀律嚴明,不許談戀愛,不拿當地群眾一針一線,專心專意做好水稻育種工作,把優良品種帶回家鄉,增產增收,造福家鄉人民。

我沒有告訴她我們的組織紀律,只是希望她今後不要在公開場合找我,我們約會一定要保密,她爽快地答應了。

從那以後,她隔三差五給我遞紙條,約我去棚子裡見面,還給我帶些好吃的,還送了我十幾雙用她一針一線繡出來的鞋墊。在這棚子裡留下我們的初戀和美好的回憶。

很快半年過去了,我們在這裡收穫了雜交水稻種子"父本,母本",我們即將帶著這批種子回家再繁殖,再擴大,讓千家萬戶增產增收。

由於制種隊紀律嚴厲,我確實沒有勇氣承諾給她的諾言,只能哄她說這次是連隊統一行動,車票船票是團購,先把種子運回大陸,我立馬返回接她,她很信任我,含情脈脈地說"我等你早日回來"。

其實我早就應該告訴她,我們回去就會投入繁忙的制種工作中去的,根本不可能返回海南島接她呀,那個年代各種制度是很嚴的,哪有現在這麼自由,想去哪就去哪呀?

不知我走後她是否在望穿雙眼看那一望無際的大海那邊,在等待我的消息……。

相關焦點

  • 漢韻楚風|情思綿綿,詩意盎然——讀郭世明散文詩《沛之秋》
    情思綿綿,詩意盎然——讀郭世明散文詩《沛之秋》趙玉銀將世明的《沛之秋》視為散文詩,我想大約不會有人持異議。因為它既有散文的情致,又有詩的語言和意境。這是一首詠物散文詩。其突出的特點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秋既是作家描寫的對象,又是作家抒情的依託。這同時又是一首以故鄉為題材的抒情散文詩。它通過對故鄉風物、風情、人和事的生動描述,盡情抒發了難以排遣的鄉思、鄉愁情懷。沛縣是世明的故鄉。
  • 散文薈|陳俠:泉河情思
    泉河情思陳俠今天真冷!天空藍得像剛洗過的一樣潔淨,泉河風景帶行人屈指可數。遛狗的給愛犬穿上了小花襖,狗主人把口罩捂得嚴嚴實實,咋看都像個棉花包。此時,我油然而生一種心動,為季節、為遠方、為生命......腳踏著泉河大壩,騎行道、人行道的分界線清晰可見。泉河大壩是以前阜陽城的城牆,堤南岸西二環以東座落著一所寺廟似的建築——劉琦祠。沿堤壩往東走,幾面「銅牆」呈現在眼前,上面銘刻著南宋抗金名將劉琦率領順昌(宋時阜陽地名)軍民抵抗金軍的徵戰場面。
  • ...散文連載】754期︱北京匡文留《我愛我的祖國(35)我愛五指山》
    出版詩集《愛的河》《女性的沙漠》《第二性迷宮》《西部女性》《情人泊》《女孩日記》《匡文留抒情詩》《愛獄》《靈魂在舞蹈》《另一種圍城》《古都·詩魂》《我乘風歸來》《回眸青春》,長詩《滿族辭典》,散文詩集《走過寂寞》《少女四季》,散文集《姐妹散文》《詩人筆記》《圍城內外》,詩論集《匡文留與詩》《匡文留詩世界》,長篇小說《花季不是夢》《體驗》《我的愛在飛》,長篇紀實《少女隱情》《我愛北京》《我愛我的祖國》
  • 楊柳牽念的情思(散文)
    我看見,翠堤柳色,鬱郁氤氳。庭前柳絮,團團如雪;樓畔柳葉,碧綠如雲。柳條舞動,如龍飛星漢;柳影婆娑,似鳳凰花紋。洞簫吹出《折楊柳》的曲子,全是傷別離情!唐-杜牧的《柳長句》則寫得纏綿緋則,意遠情深: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
  • ...情思華夏——『滿庭芳園誦清明』首屆清明詩會」亮相中國園林...
    《滿江紅》《過零丁洋》《盧溝曉月》《祖國啊,我的祖國》《我愛這土地》……生命流轉澆灌了一代代文人的詩情,家國情懷更是孕育出了無數動人詩篇。清明節晚間,走進中國園林博物館,聆聽經典誦讀,共同追思先賢。在4月5日晚間室外展區塔影別苑,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憶滿京城 情思華夏——『滿庭芳園誦清明』首屆清明詩會」。
  • 遊記散文/來自海南島的邀請/隨遇而安/雨神詩社241期
    來自海南島的邀請——海 南 遊 記原創/文/隨遇而安 應海南島的&34;。在興隆農場峇里村,感懷印尼歸僑的愛國情、思鄉感。遊覽電視劇《外交風雲》攝景地,凝固的熱帶雨林博物館,體驗大象、斑馬、蝴蝶,溪園、雀巢的浪漫,歸僑創業的艱難。仿佛身居海外,置身世外桃園。
  • 詩人白樺詩歌《情思》賞析
    從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15歲時便發表了第一篇詩作,第一次以白樺為筆名。1958年被劃為右派,擱筆多年,致使全部青春付諸東流。「文革」後中斷多年的創作得以繼續,曾因寫作劇本《苦戀》,表達一代人對現實政治的懷疑而受到批判。1979年平反,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協做專業作家。1988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寫作計劃,並在美國哈佛、哥倫比亞、明尼蘇達等二十餘所大學做巡迴演講。
  • 劉高娟:夏雨幽思|散文
    #夏季如一個愛哭的孩子,雨便化作夏天的眼淚,大顆大顆地滾落,在天際間肆意紛飛,尋著那份的執拗的情思……此刻,雨聲一陣急過一陣湧進屋來,伴隨著清涼的風。在雨簾的掩映下,那蒼翠便彌散成一副水墨丹青,在雨霧裡輕輕蕩漾開來, 我急切走近窗前,生怕錯過了一分一秒……時光在靜靜流淌,當我抬頭時,天已不再黯淡,只是一片濃稠的綠,低頭發現被雨水洗滌過的月季和冬青葉子在熠熠生輝,雨滴的拍打在上面,顫巍巍地抖動著。
  • 散文,陪伴人生的美好
    《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  李培禹 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散文在中國,尊為一切文體之源泉。古代文典中,堪稱經典的好散文比比皆是。梁實秋在《論散文》裡說:「散文是沒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處置,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裡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現地表現出來。」好的散文,無疑是人生的一束束折光。在閱讀它時,我們仿佛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那是受到作家筆下文字的叩擊而發出的。讀培禹的散文集《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正是這種感覺。
  • 七夕節,我的情思(詩)給梅花
    後來我很是懊悔我的憊懶,錯過一年一度的梅花香。有一夜,就做了一個夢,夢見梅花。今天是七夕節,我想把情思(詩)寫給梅花。《夢梅》我還沒有遇見你,卻把你的名字默念了許久!我想做一個夢,夢裡有你!夢裡,是誰的呼喚?
  • 復活海南島的歷史時光
    讀《海南島傳》之初,我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孔見先生與海南島一直在對視,伴隨著無數歲月的遺忘、黑夜的更替和海水的退去,他終於把許許多多沉入水底的事物,帶回寫作的現場,在蒼茫遼闊的藍到發黑的海洋上,他坐在一座被熱帶莽林和高山平原覆蓋的島嶼上,以一個人的敘事,打撈出一顆顆歷史的石頭,寫出關於這座島嶼的無數隱秘,讓我們看到海南的另一面,讀到海南的千般傳奇
  • 對於海南島來說,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書
    如孔見的此前的隨筆和現在的《海南島傳》,黃宏地的海南人物散文,崽崽的海口市井小說,林森、王海雪的海洋和小鎮小說,王卓森的海島「村莊系列」意象散文,李煥才的儋州海岸鄉土敘事,龍敏的黎族心靈史小說,葉傳雄和唐鴻南的黎族散文和詩歌等等,這些作品都是這些作家在南海邊的海洋氣息中書寫出來,展示了大海邊和島嶼上人們的生活、命運,展現了海洋的傳奇和海島的魅力。
  • 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
    袁氏把自己內在的浩然之氣與山水精神相往來, 與山水進行平等的情感交流, 從而達到物我合一, 情景相契的高度。  高明的作家在文學創作中總會將個人情趣與外在客觀景物描摹融為一體, 這與中國古典詩詞中所追求的意境渲染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意是作者的主觀情思, 境是外在客觀景物描摹, 而如何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情思轉化成讀者可以感知的外在客觀景物
  • 有人問我自駕遊去海南島,七天在海南島怎麼玩?
    趕緊去一趟海南島玩是不錯的選擇哦!再過一段時間海南島那邊就比較熱了,紫外線又強。雖說去海南島那邊隨時去都是一樣的熱鬧多人,但是我覺得還是在春天和夏天交際之時去好。但是會有朋友說,海南島四季長春呀,不一定在春天去就能看到花開鳥鳴。對的,但是春天去沒夏天那麼熱啊,也沒有冬天的涼快呢!在海南島還是有很多值得去玩的地方的,但我們今天就聊聊三亞怎麼玩吧!
  • 記敘文:紅燒肉牽動我的情思
    今天在宴席上看到的一盤紅燒肉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房。它香氣四溢,差點讓我當眾流了口水。同時也想起從小把我帶大的奶奶,她做的紅燒肉曾讓我留下無數次口水。紅燒肉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與奶奶的種種情境。我卻只能跟在奶奶的後面,緩步攀登。爬到半山腰,我坐在石頭上不肯起來。奶奶立刻往我後背上重重的錘了兩下,怒喊:「你再不起來,奶奶就自己回家啦,你一個人在這裡爬山吧。」說完頭也不回地向山下走去,我只能立刻站起來拉住奶奶的手。請求奶奶和我繼續往上爬。在快要到山頂的時候,我一個不小心,磕在一塊堅硬的大石頭上,膝蓋磕出了血。「哇——」我嚎啕大哭,像是要把所有的委屈都發洩出來一樣。
  • 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全國散文大賽獲獎名單出爐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楊浩軍報導:「臨川之筆」暨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全國散文大賽徵文活動近日落幕,陳林春的《既曾描鳳於前,何妨雕龍於後》和黃春祥的《遇見杜麗娘》獲得一等獎。  據悉,本次活動由中共撫州市委宣傳部、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散文百家》聯合主辦。活動旨在紀念偉大戲劇家湯顯祖,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臨川文化品牌,繁榮和發展散文創作。  活動評審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優秀獎20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賈興安、苗莉、崔東匯、李登建和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王聚敏擔任評委。
  • 原創散文:故鄉的小路
    從紅巖山下那纖陌縱橫的田野登上第一級石階,沿山路而上,經一道門、過二道門、上三道門,在睏乏與奮力,艱辛與毅力的跋涉中,登上紅巖之顛,就能鳥瞰家鄉美麗的風光,吟詩作賦,寫下對大自然的愛,也寫下對小路的情思。第一次踏上第一級石階,一種莊嚴而神聖的思緒向我腦海奔湧而來。
  • 臺灣義守大學張倍綺:我愛臺灣島 我愛海南島
    在尚未來到海南島之前,對於地廣物博的中國大陸,心中存著即興奮又期待的心情。借著此次夏令營的機會踏入大陸最南方的一省——海南島。 海南島素有「中國夏威夷」的美名。或許與海南島有著一份特殊緣分,所以我第一次離開臺灣就來到這個風光明媚的島嶼。
  • 《我愛海南島》鮮為人知的「樹皮布」傳奇
    我是海南人,我愛海南島。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思願,歡迎收聽這期的《我愛海南島》。今天我們要來說說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的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
  • 散文/又聞桂花香
    今晚,月亮高懸,我又尋著桂花的香味兒,踏著細碎的月光來到這裡。啊,這裡好不熱鬧啊!許多和我一樣愛桂花的人早早地就來了。有親密的戀人,有飽經風霜的伴侶,有和爸媽一起來的孩童,也有像我一樣獨自賞花的人。有的駐足於桂花樹下,靜靜地享受,有的來回踱步,在桂影下徘徊,有的孩子正在纏著媽媽講吳剛和桂樹的故事。桂花開得好熱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