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拔20米到4800米,浙廣融媒體新聞中心「大山西藏小分隊」披荊...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秦思漢 浙融媒

5G時代臨近,主旋律題材報導如何持續創新?浙江廣電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策劃的大型新聞行動《大山深處的浙江人》通過圖文、網絡直播、無人機航拍、短視頻、慢直播等形式,打開了主旋律題材及時、精準、生動融合傳播的新局面。

日前,《大山深處的浙江人》走進了西藏。為期15天,由浙江衛視資深記者楊川源帶領70後、80後、90後組成的8人「大山西藏小分隊」,從海拔20米到4800米,從東部沿海到青藏高原,行走拉薩、山南、那曲,深入蹲點學校、牧民家庭、高原市場、援藏項目等,紮實記錄浙江人在雪域高原奮鬥小康路的故事。

其間,「大山西藏小分隊」克服高原反應,在呼吸困難的條件下,發揮團隊作戰精神,完成新媒體播發21條,包括網絡直播、慢直播、短視頻和Vlog,全網點擊量超過1909萬。在網絡直播《生命禁區的浙江奇蹟》中,記者、攝像背著制氧機帶領網友走進海拔4500米的世界最高百畝連棟智能溫室,用直播的形式,記錄和見證世界海拔最高的蔬菜大棚,親眼目睹扶貧協作中的浙江精神、浙江奇蹟。而本場直播及回放觀看量累計超過807萬。「大山西藏小分隊」用實力與真誠,交出了一份足以讓人真切感受小康路上「浙江力量」的優秀融媒報導。

接下來,浙江衛視大型新聞行動《大山深處的浙江人》還將走進新疆,西南雲貴川渝等地。

帶隊記者楊川源

在凌晨5點的高原晨光中,我們記錄了那曲孩子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星光中的宿舍樓,和孩子們談論未來的理想;

在海拔4600米,背著氧氣包行走在世界最高蔬菜大棚,直播見證中國精準扶貧奇蹟;

在藏族老鄉下山搬遷的新社區,親歷一架架來自浙江的紡機,走近高原上的100個媽媽,編織出更豔麗的格桑花藏布。

句句平實,卻句句情深;場場家常,卻場場動人。這是小康路上的腳步聲,更是浙江力量。當然,也是讓我們背起氧氣機,拿起話筒、扛起攝像機,奔走在雪域高原的原動力。

沒有誰是天生的強者,只有永不放棄的「笨小孩」。還記得流著鼻血還在調試設備的「技術超」陳超;吸著氧跑著跟拍,喊都喊不住的「西西」王西和「大勤」許勒;一路扮演開心果跟拍記錄,卻倒在那曲賓館裡爬不起來的90後「晨小弟」程晨;嘴唇發紫、臉色蠟黃,吸著氧熬夜剪片的「王小鑫」王鑫;為團隊安全操碎了心,硬是吼出高反的「斌哥」徐斌……面對眼前正在發生的歷史,我們都是忍不住衝上去的人。你看我們那一張張合影裡,都透著不服輸、不認慫的光。

實踐證明:鳥飛得過去的地方,就會有浙江人!就會有浙江記者!

期待下一站,你我並肩同行!

西藏團隊製片徐斌

一句和川源的玩笑,讓我圓了10年之夢。在那曲這個被人稱做是「生命禁區」的地方,我體會到人的生命的渺小,同時也更加體會到,在困難面前,人意志力的強大作用。總以為我是一個小年輕,沒想到,早飯之後的4個電話讓我瞬間體會到了什麼叫高原反應,內心再強大,也抵禦不了自然規律。我一直開玩笑說我們這一次的隊伍是打不死的「小強」。雖然是一句玩笑,但真正體現了作為新聞人 ,他們的理想和操守。這次我是作為一個後勤保障人員,和我們的採訪隊伍一起進藏,說實在還是他們照顧的我更多,再次向年輕人學習。堅持就是勝利!

西藏團隊攝像王西

到西藏採訪,最擔心的就是高原反應。為了不拖團隊後腿,提前半個月我就偷偷開始吃了紅景天。進入那曲高原反應更為強烈,拍攝難度也大大增加,但是那曲老百姓的樸實善良,援藏幹部的艱苦付出,讓我們在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支撐。進藏十五天,我們完成了多篇大小屏的拍攝和發片任務,雖然大家都很累,也不同程度的出現了高原反應,但是這期間沒有一個人掉鏈子。我為自己是高原小分隊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因為我們站在世界屋脊,成功完成了蹲點!

攝像許勤

和隊伍中絕大多數小夥伴一樣,這是我第一次走進神秘而聖潔的西藏。被稱作日光城的拉薩,地處念青唐古拉山北麓的那曲和神秘的羌塘大草原無不深深吸引著我。可現實給我們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高反的各種不適紛紛出現在小夥伴之間。我們喝葡萄糖、含西洋參、吃緩解高反的膠囊,甚至「聚眾」在一起吸氧,克服重重困難從海拔3650米的拉薩一路踏上海拔4600米的那曲,拍攝了大屏+小屏近20篇的內容。當前拍攝任務接近尾聲,路途中的點點滴滴卻依然清晰,我們走過的每一步也讓我體會到了大山深處的「浙江人」更深刻的含義。

西藏團隊記者孫漢辰

這一路,收到不少哈達,有藏族同胞獻給我們採訪組的,也有藏族學生獻給浙江老師的。唯獨其中兩條哈達,甚為難忘:攝製組隨7名浙江援藏醫生進入那曲市羅瑪鎮進行義診,聽聞浙江醫生要來,甚至有村民提前半天騎馬趕到醫院,就為了能掛上浙江醫生的號子。採訪間隙,鏡頭面前,14歲的藏族姑娘斯塔措姆一家,飽含熱淚為援藏醫生胡忠軍先上哈達。只因為去年胡醫生把孩子帶回杭州免費手術,治好了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這條哈達,代表著藏北高原群眾對浙江醫生的深情厚誼;在走村入戶的尋訪中,62歲的層措老人,再次把哈達獻給胡忠軍。曾經,老人身患包蟲病,是浙江醫療隊幫他解除痛苦。九批浙江援藏幹部一任接著一任幹,到去年,那曲地區的包蟲病基本消滅。這條哈達,代表著那曲群眾對浙江25年援藏工作的深深謝意。

作為浙江衛視來到西藏採訪的「最強團隊」,我們努力實現大屏未播,小屏先熱,一路上新媒體短視頻《我心中的格桑花》系列引發熱關。「缺氧不缺精神」,為西藏組這支鐵打的團隊驕傲!

西藏團隊融媒體編輯王鑫

此次來西藏報導援藏,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陡然上升的海拔。缺氧導致的頭部脹痛、嘔吐失眠的身體反應,讓我第一時間感受到高海拔採訪對身體素質的挑戰。能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那曲做報導,我感到由衷地自豪。作為新媒體編輯,在此次報導中隨報導進程完成海報視頻、Vlog《我心中的格桑花》系列,在這裡見到了援藏醫生、老師、及一任接著一任幹的第九批浙江援藏幹部,他們讓我知道什麼是艱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最讓我感動的是,雖然團隊的小夥伴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高反,但大家都克服重重困難,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最真實、最感人的報導,用鏡頭見證了西藏的變化與發展,我為我們的團隊驕傲!

西藏團隊融媒體編輯程晨

這是入職以來第一次走出浙江進行新聞報導,也是第一次挑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從海拔60米的杭州到海拔3650米的拉薩,再到海報4510米的那曲,這一路上風景在變,我對這裡的認識也發生著變化。在拉薩那曲高級中學,孩子們眼神中透露的質樸和真誠,讓我感受到他們走出大山的渴望;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溫室大棚,當滿眼的綠色映入眼帘,我深深地感受到浙江援藏人內心的那份執著與堅持;在義診的現場,當一個個困擾藏區老百姓許久的疑難雜症得已解決,浙江援藏醫生在這裡所受的苦沒有白費……援藏25周年,一代又一代大山深處的浙江人從未停下步伐,正如那曲浙江援藏指揮部牆上的那句話——「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正是他們的努力,藏區的生活得以改變。

西藏團隊融媒體技術陳超

從第一天的頭痛嘔吐,到逐漸適應高原環境並進入平均海拔4500的那曲,15天的經歷告訴我,沒有什麼難關是過不去的。通過不斷磨合設備,不斷測試網絡穩定性,不斷優化後臺系統,我們順利完成了多次網絡直播。相信我們會用更默契的配合,以更好的姿態做好後續的工作。

—END—

監製 / 樓亮

原標題:《從海拔20米到4800米,浙廣融媒體新聞中心「大山西藏小分隊」披荊斬棘聚合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浙廣融媒體新聞中心「大山西藏小分隊」披荊斬棘聚合力
    浙江廣電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策劃的大型新聞行動《大山深處的浙江人》通過圖文、網絡直播、無人機航拍、短視頻、慢直播等形式,打開了主旋律題材及時、精準、生動融合傳播的新局面。日前,《大山深處的浙江人》走進了西藏。
  • 課目:雪山重裝行軍 海拔:4800米
    課目:雪山重裝行軍 海拔:4800米 西藏高原也已入夏 近日,西藏軍區某特戰旅 把官兵拉到海拔4800的雪山上 展開重裝行軍訓練 受領任務,偵查報知 按圖行進,淨化水源 ......
  • 海拔4800米的「極限」值守!蟲草季安保民警的酸甜苦辣
    海拔4800米的「極限」值守記者親身體驗西藏加查蟲草季安保民警的酸甜苦辣民警向採挖蟲草的群眾宣傳法律政策。賈貫濤 攝每年4月至6月,是採挖冬蟲夏草的最佳季節,也是民警開展採挖蟲草安保工作的關鍵時期。5月,西藏自治區加查縣的冬蟲夏草到了成熟期,聚集在加查縣16個蟲草採挖點的人員已經達到1萬餘人。在這裡,採挖蟲草一直是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確保採挖蟲草人員安全也考驗著當地公安機關的治安管理能力。5月16日,記者跟隨民警前往值守點,體驗蟲草季安保民警的酸甜苦辣。牧民的馬都不願意上去5月16日,天剛蒙蒙亮,加查縣公安局民警上山執勤的車早已出發。
  • 西藏一座寺廟,建在離地4800米處,很難到達
    你覺得還難到嗎? 遠處的西藏有一座「懸掛在天空」的寺廟,建在4800米的高山山頂上,是我國最難到達的古老寺院之一,3000多年來沒有人跡。孜珠山的平均海拔是4800多米,孜珠寺的寺院、佛堂、僧舍等散落在六座山峰的山頂上,成為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寺院的歷史非常悠久,其創建可追溯到第二代西藏王穆紅贊普時代,距今約有3000年, 既然建在「神山」上,這裡當然有著罕見的地位, 雍仲本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院之一。
  • 在海拔4800米展開重裝行軍訓練,畫面絕美……
    日前,西藏軍區某旅把官兵拉到海拔4800米的雪山上展開重裝行軍訓練,磨礪堅強意志品質,錘鍊官兵高寒山地作戰能力。「迅速下車!快,快!」猛士突擊車一個急剎,特戰隊員們迅速在雪山下進行集結,「戰鬥」一觸即發,特戰小隊分批次向著目標地域展開滲透。
  • 第五次進藏:海拔4800米的孜珠寺,看到你真的不容易
    孜珠寺位於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丁青縣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十多公裡的急彎土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從雲霧繚繞到豔陽高照,航拍西藏海拔4800米的寺廟。
  • CCTV《新聞周刊》播出臨夏市融媒體中心參與專訪《矣進宏:大山走出...
    CCTV《新聞周刊》播出臨夏市融媒體中心參與專訪《矣進宏:大山走出的草根扣籃王》 2020-01-19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德姆拉山口,海拔4800米,風景已經很美了
    第一天是從丙中洛到察瓦龍,這兩天的風景有所不同。第一天的路不是很好走,風景也就是兩邊的山,和奔騰的江水。這一天看到的風景很是震撼的,那就帶你一起去看看。眼前的草地,溪水,遠處的雪山與白雲相連,雲與雪根本就分不清楚,似乎是打通了天上人間。這裡的空氣乾淨到讓人窒息。光影裡,這就像是一幅被凍了的畫,很冷,很美。
  • 廣電人在一線|浙江衛視楊川源:蹲點「大山深處」 用心尋訪精準扶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助力脫貧攻堅,決戰全面小康成為各地主流媒體報導重點。從7月開始,浙江衛視《浙江新聞聯播》連續推出一系列聚焦脫貧攻堅奔小康的主題報導。
  • 西藏牧民的一天:海拔4800米的高原生活
    納木湖鄉位於當雄縣城以北30公裡處,落座海拔5100米的拉根山山口北部,平均海拔達4830米,因境內著名的「天湖」納木錯而被世人所知。「這100多隻羊羔是今年春天出生的,我家產羔數量在我們村小組48戶牧民中居中上。」仁青告訴記者,高原牛羊肉質好,羊毛、羊皮、肉乾等製成品種類豐富,銷路廣,當地牧民人均年收入逾萬元。
  • 穿越海拔5000米……
    到了一個瞭望臺,這裡是海拔4280米的雅江河谷,也算是休息點。我們向瞭望臺上面走去,又遇到老公在西藏工作中認識的幾個朋友。打過招呼,稍作停留便開車繼續上山。跑了一段路突然停車。咋的了?老公同事說:水箱開鍋沒水了。我和兒子帶的是冰綠茶,老公帶的是保溫杯,老公同事帶的紅牛飲料。翻翻後備箱,紙箱裡只剩一瓶礦泉水。真是杯水車薪啊!
  • 西藏昌都孜珠寺,海拔約4800米,不是一般人能去的
    孜珠寺,位於西藏昌都市丁青縣覺恩鄉境內的孜珠山上,海拔約4800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孜珠寺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目前是全藏區最大的苯教寺院,這裡山高路險、自然條件非常艱苦。
  • 建於4800米神山上的孜珠寺,中國海拔最高的寺廟,風光很美
    我國西藏平均海拔處於4000米之上,號稱世界屋脊。因為處在險遠之地,所以很多人對西藏都心生嚮往,近年來去西藏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由於西藏和國內其他許多地方有著不一樣的風情。因為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興建了不少寺廟。孜珠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寺廟。
  • 勤學的高度:海拔4800米,帳篷當教室
    勤學的高度:海拔4800米,帳篷當教室 西藏學子的線上學習是對身體和精神的挑戰 益陽職院老師專門制訂教學計劃 通訊員供圖 在雪域高原搭起了帳篷,與犛牛為伴;爬上了4800米的雪山,只為找尋更好的信號……紅紫的臉頰,長滿凍瘡的雙手,工整的筆記就是他們努力的見證。
  • 國內海拔極高的寺廟,建立在4800米的山峰上,只可遠觀不可爬
    在國內,像西藏那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省份很少,因為是危險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憧憬著西藏,近年去西藏旅行的人也多了,建了很多寺廟,但是這個和中國的城市有點像,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國內海拔極高的寺廟,建立在4800米的山峰上,只可遠觀不可爬。
  • 開鑿4800米海拔的山脊 一群男人的腳印踩進雪峰之巔
    帶著新的任務,第77集團軍某工兵旅的官兵再次登上4800米海拔高度的山嶺,在捶打間,把新的故事埋進雪峰之巔。又是一次急難險重的大戰,「敵人」是高原缺氧,瞬息萬變的極端天氣,日出而作、披星戴月歸營的疲憊,還有限時完工的要求等。
  • 海拔4800米,一群兵常年堅守雲端哨所
    他們都來自西藏邊防部隊,是一群90後的軍人,他們的眼神清澈如高原藍天,臉龐如皸裂大地般一塊塊脫皮。他們是父母的心頭肉,更是祖國的護身符,他們在平均海拔4800米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熱血築起共和國堅如鋼鐵的邊關屏障。
  • 黃山附近的皖浙天路美翻了,海拔1158米,網友:怕是沒去過西藏
    皖浙天路在安徽績溪縣境內,距離黃山僅有50公裡左右,這條路上的精彩美景一點都不輸於景區,海拔達到了1158米,這在處於丘陵地帶的安徽已經屬於高海拔的一條路了,從坎頭村開始到上胡家村結束,整個山道起起伏伏,共有351處彎道,行駛在這樣一條路上,隨時都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那種刺激和驚險的感覺吸引了很多自駕愛好者前來體驗。
  • 中國最危險的懸崖古寺,建立在4800米的海拔上,一般人都到不了
    這座海拔4800米的寺廟,它稱得上西藏乃至中國最危險的懸崖古寺之一,更是一般人無法到達的淨土中的淨土。孜珠寺並不是特別有名,但是絕對值得一去。它位於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丁青縣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孜珠山奇峰迭起,陡峭嶙峋,猶如天外之境。
  • 捷途X90自駕海拔4800米大雪山,莫斯卡邂逅土撥鼠,探秘西部
    而本次我們選擇的目的地是丹巴莫斯卡,以及莫斯卡背後那片神秘的大山。此前我們對這條路還是有所了解,畢竟莫斯卡已經是一個網紅地,那裡的土撥鼠不怯生,可以近距離接觸,吸引了許多遊客。但莫斯卡背後一直穿越到阿科雪山,走的人並不多,這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