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臺積電南京設廠:張忠謀老了還是臺灣愚蠢?

2020-12-13 和訊科技

  1.臺積電確定在南京建12寸晶片廠 投資30億美元;2.新聞分析-急在此刻申請登陸為哪樁?;3.臺積電12寸廠花落南京 集成電路產業大轉移;4.是張忠謀老了?還是政府蠢了?;5.12個Q&A 臺積電自問自答為何西進;6.兩大因素 成臺積赴陸關鍵

  老

  1.臺積電確定在南京建12寸晶片廠 投資30億美元;

  新浪科技訊 12月7日下午消息,據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今日確定在南京設立12寸晶片廠。臺積電計劃對該廠投資約30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臺積電現有設備、以及大陸政府在集成電路產業上的政策優惠。

  「臺灣經濟部投審會」今日下午表示,待臺積電文件補齊後,會在兩個月內核准該建廠計劃。

  根據臺積電規劃,新廠的月產能為2萬片12寸晶片,預計於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奈米製程;同時,臺積電也在當地設立設計服務中心,以建立臺積公司在大陸的生態系統。

  臺積電稱,在南京設廠,主要考慮南京有地理與交通優勢,且已逐漸發展出較完善半導體供應鏈,並有充足人才,南京當地政府也有較強的合作意願。

  臺積電錶示,南京地方政府的確提供一些設廠優惠,只是優惠細節不便透露。未來並不會減少在臺灣擴產,臺積電最先進的製程技術、最主要的生產與研發基地都在臺灣,在大陸新設工廠主要是為進一步增加商機。

  據了解,「臺灣行政院」9月公布新規定,準許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大陸新設12寸晶片廠,不過,前提是大陸新設的工廠須與臺灣保持「N-1」代的技術落差,且主導權要由臺灣半導體產業掌控、對臺灣有相對投資。同時,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大陸設廠,將不限時、但以三座為限。(丁壯)

  2.新聞分析-急在此刻申請登陸為哪樁?;

  臺積電昨(7)日向投審會遞件申請赴大陸南京設立12吋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多數設備業者都感到意外。幾位業界人士指出,日前臺積電還在評估是否一定要到南京設廠,卻突然拍板,恐怕或多或少考量到明年總統及國會大選之後,兩岸關係可能充滿不確定性,才急於搶先卡位。

  再者,臺積電提出的登陸建廠申請,總投資金額僅30億美元,只規劃建立月產能2萬片的12吋廠,與聯電與廈門政府合資案,聯電總計投入62億美元相比,顯然臺積電的南京建廠申請,「試水溫」的意味濃厚。

  OneAD InRead 廣告插入點

  臺積電是臺灣最具指標性的龍頭企業,一舉一動受到市場矚目,由於現階段到大陸設立12吋廠,生產成本並沒有較臺灣12吋廠低,臺積電一直在評估何時才是申請到大陸建廠的最佳時機。

  業界人士認為,若以成本考量,現在登陸設廠的確沒有成本上的效益,排除這個考量後,臺積電決定申請登陸,應該就是「卡位」。

  近年來,大陸官方積極要求電子產品生產在地化,還成立大基金收購國外半導體廠,一再強調要在大陸建立半導體生產鏈,滿足內需市場的龐大需求,臺積電若沒有早點在大陸的半導體生產鏈卡好位,等於把機會讓給了競爭同業。

  業內人士說,臺積電當年登陸設立8吋廠,原本是要在南京設廠,但南京完成相關基礎建設後,最後卻選擇在上海松江設廠。由於近期內有關臺積電可能放棄南京轉赴深圳設廠的傳言不少,臺積電昨天宣布赴南京建廠,除了有向投審會遞件申請及等待核准的時間壓力,某種程度也是向大陸當局說明還是會選擇南京,也還了當年的人情。

  由全球半導體競爭態勢,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許多大型系統廠已開始自行開發專屬的特殊應用晶片(ASIC),如華為旗下海思已開始以16奈米量產Kirin 950手機晶片,中興旗下中興微電子已獲大陸大基金投資,要自行開發ASIC。在大陸官方要求在地生產的壓力下,臺積電登陸的確有其必要性,一來可貼近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掌握產業變化及趨勢;二來也能以本身技術上優勢,搶先拿下系統廠ASIC代工訂單。工商時報

  3.臺積電12寸廠花落南京 集成電路產業大轉移;

  臺積電12寸廠花落南京 集成電路產業大轉移

  記者 李興彩 編輯 全澤源

  在全球集成電路向中國大陸轉移的態勢下,臺灣地區的集成電路龍頭臺積電也終於移情大陸。12月7日,臺積電宣布將在江蘇南京設立12英寸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並計劃2018年量產。

  臺積電此次落戶南京頗有誠意。據悉,新廠將引進16nm技術,該項投資約30億美元;產能規劃方面,初期規劃月產能2萬片,預計2018年量產,後續產能將會擴展到4萬片。同時,臺積電將在南京設立設計服務中心,以建立臺積電在大陸的生態系統。

  "市場"是臺積電下定決心來大陸的最重要原因。」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微博]表示,「臺積電在大陸的銷售額去年已經上升到7%,超過日本區和歐洲區;現在,華為海思是臺積電16nm製程工藝的全球第一個客戶,展訊也是其戰略客戶,大陸對臺積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顧文軍同時表示,臺積電在大陸建16nm生產線,有利於其同Intel和三星[微博]競爭。「在大陸引進16nm,可以就地服務大陸客戶,擠壓16/14nm的競爭對手,從而騰出更多精力在先進工藝上與Intel和三星競爭。」

  此次臺積電拿出16nm工藝的「誠意」也證明了大陸在集成電路領域的市場優勢和發展;而對於中芯國際、華宏宏力等大陸廠商來說,當知恥後勇,更加奮力追趕。

  「首先要感覺到急迫的應該是中芯國際和華宏宏力」,接受採訪的半導體業人士表示。「按照臺積電的規劃,其16nm晶片將於2018年量產,彼時中芯國際的16/14nm也應該剛好小荷才露尖尖角,而華宏宏力還尚在研發中。」

  面對晶圓代工廠紛至沓來,顧文軍也表達了對產業「殺雞取卵」的擔憂。一年不過,聯電、力晶、臺積電競相登陸,而記者獲悉Global Foundry與某地方政府的合作也即將公布。「可能某個地方政府的GDP起來了,但產業卻並沒有起來,有關部門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顧文軍表示。上海證券報

  4.是張忠謀老了?還是政府蠢了?;
  過去20年未積極考慮赴中國投資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雖然年歲已高,但掌握市場趨勢與推動研發方向的能力依然銳利如昔。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訊頭 2015.12.07 文/林介平 世界第一、臺灣龍頭的晶圓代工廠臺積電7日正式宣布,向政府申請赴中國南京投資設立12吋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這不是臺積電第1次赴中國設廠,卻象徵著臺積電面對市場、中國資金、設廠成本等因素綜合考量後的策略性思考的轉變,臺積電的動向標示著臺灣半導體供應鏈的成功故事,可能加速在中國進行複製。

  據研調機構IC Insights調查,英特爾(Intel)第2季營收119.46億美元,蟬連全球半導體龍頭寶座;三星(Samsung)仍居第2位,臺積電第2季營收66.29億美元,位居第3。韓國的海力士(Hynix)排名第4,手機晶片廠高通(Qualcomm)排名第5,臺灣的聯發科則排名第13。臺積電與聯發科在全球激烈的市場資金與技術競爭中,得以持續居於優異的市場地位與獲利能力,無疑是臺灣的驕傲。

  20年來,當眾多的臺灣電子廠商浮沉在毛利率只有3%、4%的經營困境時,臺積電長期維持在40%的水準,臺積電持續的發展先進技術與高獲利,非但在臺灣培養了大量的高階技術人力,更讓數萬名員工的所得傲視同儕。

  臺積電內部估算,世界上每賣出一支低階智慧手機,就貢獻臺積電4美元。每賣出一支中階智慧手機,貢獻臺積電6美元。每賣出一支高階智慧手機,貢獻臺積電9美元。

  臺積電20年前在上海松江所設的晶圓廠並不算成功,原因很多,但核心問題在於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策略成效遠不如預期。如今在聯發科積極爭取引進中資入股之際,臺積電也決定赴中國投資設立先進的12吋晶圓廠,顯示今昔相比,中國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決心、市場的壓力與臺灣本身的競爭條件都出現顯著的變化。

  過去20年未積極考慮赴中國投資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雖然年歲已高,但掌握市場趨勢與推動研發方向的能力依然銳利如昔,日前他在馬英九總統視察的場合親自對馬表示,對臺灣未來供電的穩定與環保政策的憂慮。與此同時,中國打造紅色供應鏈的企圖卻愈來愈急迫。

  10月29日,北京微電子會議上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對著臺灣半導體業者說,「商業是對等的,你不對中國半導體開放投資,我們只能去臺灣挖人、臺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禁止在臺灣生產的產品在中國銷售。」雖然臺灣半導體業者多數對趙偉國囂張的態度與狂妄的辭彙很不以為然,然而有業者表示,「這就是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霸氣,中國是專制政權,透過證券市場的高本益比,他們以金融手段、市場換技術等策略,爭取建立自己供應鏈的決心,3、5年內是不可能逆轉的。」

  此所以,聯發科希望開放中資入股,讓中資持有一定比率的聯發科股權可以讓中國將聯發科視為「自己人」,以免中國運用對付高通的反壟斷法動輒處罰10億美元。

  對臺積電而言,雖然不能與聯發科的處境完全類比,但在高科技產業高度競爭的壓力下,也容不下絲毫差池。中國在政治指導經濟的大戰略下,要求高通入股中芯半導體,要求英特爾入股紫光集團旗下的展迅,目標固然是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但意在言外的挑戰壓力自然落在聯發科與臺積電身上。

  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綱要〈中國稱半導體為集成電路〉於2014年6月24日公布,並迅速成立1200億人民幣規模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中國宣稱,中央投資將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投入累計超過5000億人民幣,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反觀臺灣,面對中國在半導體領域來勢洶洶的挑戰,非但沒有提出相關因應策略與措施,一年半來投資環境反而持續惡化;包括臺灣兩大政黨對未來供電穩定性的承諾仍未讓包括臺積電在內的廠商安心,產業界企盼的員工分紅遞延課稅遲遲未能完成修法,財政部甚至因歲入不足打算賣出開發基金的臺積電持股,部分團體抗爭臺積電中科設廠案,地方政府仍因應無方,在在顯示臺灣自我弱化的政治結構正持續敗壞臺灣的未來。

  如今,臺積電終於下定決心前往中國投資12吋晶圓廠,這樣的決策不是張忠謀老了,而是我們的政府蠢了,民眾也許該愁了! newtalk

  5.12個Q&A 臺積電自問自答為何西進;

  為何選在此時?

  Q1:為何此時決定赴大陸設12寸晶圓廠?

  A:大陸半導體市場近年成長快速,臺積在大陸業務過去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已超過50%。為了更進一步增加在大陸商機,因此做此決定。

  為何選在南京?

  Q2:為何選在南京設廠?過程中還考慮過那些城市?

  A:臺積七月派遣以資深副總何麗梅為首的12人考察團隊,到大陸好幾個城市實地考察,結果選定南京,因為南京位於長江三角洲,具地理與交通優勢,在過去幾年已逐漸發展出較完善的半導體供應鏈,且就近有優秀且豐沛的工程技術人才;再加上當地政府也有合作意願。

  陸給政策優惠!

  Q3:此投資案的投資金額?

  A:整個計畫總金額約30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臺灣現有晶圓廠的機臺設備價值、大陸政府在集成電路產業上的政策優惠,所以臺積電的淨投資金額會低於30億美元。

  Q4:臺積電在中國大陸的12寸廠有無其他投資夥伴?

  A:沒有,是臺積電獨資。

  Q5:中國大陸政府提供臺積那些設廠優惠?

  A:大陸中央與地方政府產業政策,的確提供我們一些設廠優惠,但細節不方便透露。

  月產2萬片晶圓

  Q6:此晶圓廠製程、產能與量產時程為何?

  A:規畫月產能二萬片12寸晶圓,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奈米製程。此廠產能僅是2015年臺積電全部產能的百分之二點五。而且在2018年,臺積電也已在臺灣量產10奈米一年多了。

  Q7:此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預計聘任多少人?

  A:目前規畫晶圓廠聘一千二百人、設計服務中心聘五百人。初期將由臺灣總部與上海松江廠派駐員工協助建廠與產能建置,並依建廠時程陸續招募當地人員,在該廠量產之前,臺灣派駐的員工佔比將超過50%。

  「獨資」保護智財

  Q8:臺積電赴大陸設12寸晶圓廠,是否增加先進技術與機密資訊外洩給大陸競爭對手風險?

  A:在當今網路時代中,機密資訊外洩與否,取決於一家公司對機密資訊的保護是否完備。臺積一向將研發成果、技術資訊視為公司重要資產,不論在臺灣或全球其他廠區,都充分落實機密資訊保護。再者,臺積是以「獨資」的投資形式在大陸設廠,有利公司保護其智慧財產不受侵犯。

  Q9:臺積赴大陸設廠後,是否意味將減少在臺灣擴廠?

  A:否。臺積最先進的製程技、最主要的生產與研發基地都在臺灣;而且赴大陸投資主要目的是為臺積進一步增加商機,因此對未來繼續在臺灣擴廠有正面助益。

  大陸市場可期

  Q10:臺積電對中國大陸市場的看法?

  A:近年來大陸半導體市場成長快速,加上大陸政府的支持,未來市場成長可期,是任何半導體公司在思考其全球布局時必須重視的市場。

  Q11:臺灣水電的供應問題,是否有加速臺積電赴大陸設12寸晶圓廠的安排?

  A:否,主要目的是為進一步增加商機。未來還是要靠臺灣穩定的水電供應

  Q12:赴大陸設12寸廠,是為服務那些特定的客戶?其產能是否僅供中國大陸客戶專用?

  A:否。每一個臺積電的廠,無論位於何地,都是為全球客戶服務。經濟日報

  6.兩大因素 成臺積赴陸關鍵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詹文男昨(7)日表示,臺積電仍握有技術優勢,貼近市場和大陸官方要求自給率,應是臺積電決定赴陸的兩大關鍵因素。

  詹文男指出,全球3C產品的製造端集中大陸,又以應用IC最多。

  另一方面,半導體晶片的進口金額,在大陸進口品項排名居高不下,促使大陸強力推行進口替代政策。

  去年中,大陸官方提出「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目標到2020年,有40%的核心基礎零組件必須自主生產;到2025年,自產晶片比率要達70%,被視為扶植半導體產業的白皮書。

  詹文男說,大陸對自給率要求,「讓英特爾、三星、高通都往中國去了」,臺積電此時赴陸設廠,可獲得大陸官方在政策、投資的利多挹注,才能和國際大廠站在同一競爭立足點。

  詹文男分析,當初臺灣就是慢了一步開放,對面板業造成極大衝擊。

  他相信,臺積電在智財權保障上已做足功夫,如能積極看待赴陸設廠,拉近和大陸主要客戶、市場的距離,「握有主控權,才能靈活發揮在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張春元 )

相關焦點

  • 再見,臺積電張忠謀!
    40年後,這群少年裡一個叫張忠謀的人,創立了全球三大晶片代工廠之一的「臺積電」,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華人企業。終其一生都被裹挾進中美競爭、大陸臺灣問題;被裹挾進到底是臺灣人、還是美國人,又或是中國人的問題中。如果拍成電影,張忠謀大概就是個人奮鬥、家國情懷、社會動蕩、歷史起伏最好的劇本。
  • 臺積電押錯寶,張忠謀與蔡英文暗生嫌隙?
    當天,島內科技界大佬紛紛出席,甚至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來了一個時隔二十多年後的首次同臺,二人握手破冰。 不過民進黨當局卻沒有對這有意義的40周年有更多的表示,當天,蔡英文、賴清德還有蘇貞昌都未到場。據臺媒披露,蔡英文等人不到場可能是為了避免尷尬,雖然在前些時候,蔡英文和張忠謀還相談甚歡。
  • 斷了臺積電後路,蔡英文沒臉見張忠謀?
    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周年慶,蔡英文不敢出席近日,「臺灣之光」新竹科學園區成立40周年,臺積電、聯電、宏碁董事長們都出席了歡慶會,然而當天民進黨當局蔡英文並沒有露面,只派了個行政機構副手出席。有評論說,臺灣高層選擇缺席,是因為民進黨當局無法為科技行業提供有效扶持,沒臉面對科技大佬張忠謀。
  • 押寶川普,臺積電騎虎難下,張忠謀對蔡英文心生不滿?
    「臺灣之光」新竹科學園區15日歡慶成立40周年,島內科技界大佬悉數出席,臺積電、聯電、聯發科、宏碁董事長們都來到現場。島內媒體熱炒「王不見王」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多年後再次同臺,握手破冰。堪稱「臺灣半導體界兩顆太陽」的張忠謀和曹興誠,從30年前就結下「瑜亮情結」。
  • 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正式退休,把臺積電交給了一個班子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6月5日,隨著臺積電股東大會上的一聲宣告,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榮休。自此,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強人時代」也終於落下帷幕。張忠謀在6月5日的臺積電股東大會上因1美元而選擇半導體張忠謀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隨後,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並於1940年定居香港。
  • 臺積電大佬張忠謀,身為美國華人,他是如何被「忽悠」到臺灣的?
    年幼時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先後到過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在遍地烽火的年代,張忠謀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香港度過。 在銀行工作的父親張蔚觀收入豐厚,如果沒有別的變故,就可以這麼一直優哉遊哉。直到1941年年底,香港也遭到日本飛機轟炸,一家的生活霎時失色。
  • 臺灣新聞臉:張忠謀的「半導體人生」
    在頒獎典禮上,曾被指有「瑜亮情結」的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演了一場「世紀大破冰」,吸引了臺灣媒體輿論的焦點。臺積電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作為創辦人,張忠謀早已蜚聲半導體產業界,號稱臺灣「半導體教父」。那麼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他的傳奇人生又有什麼故事?
  • 張忠謀:臺灣半導體不能拱手讓人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表示,臺中大肚山投資案預計六月動土,明年中完工,以十奈米為主;他強調,很多先進國家都很痛心早期沒有投資或吸引半導體大廠投資,中國現在更急起直追,搶著要發展
  • 晶片巨頭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發展壯大,而非在中國大陸,為什麼?
    1983年,張忠謀52歲,決定離開待了二十幾年的德州儀器。1984年,張忠謀到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裁。有人分析,在那個年代,在美國的華人,還是存在著被當地白人歧視的因素。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張忠謀當年在德州儀器就突然升不上去了。(三)1980年代,中國臺灣地區正積極推動科技產業。
  • 臺積電等4大晶圓廠攀比登陸 角逐臺灣3張許可證
    4大晶圓廠攀比登陸 角逐臺灣3張許可證
  • 再見,張忠謀!
    40年後,這群少年裡一個叫張忠謀的人,創立了全球三大晶片代工廠之一的「臺積電」,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華人企業。終其一生都被裹挾進中美競爭、大陸臺灣問題;被裹挾進到底是臺灣人、還是美國人,又或是中國人的問題中。如果拍成電影,張忠謀大概就是個人奮鬥、家國情懷、社會動蕩、歷史起伏最好的劇本。
  • 晶片領域的「執牛耳者」:張忠謀如何將臺積電打造為世界之最?
    同年6月5日,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被譽為「晶片大王」的張忠謀在股東大會上宣布退休。他的隱退,標誌著世界半導體行業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7nm製程變為現實,並投入量產。作為晶片製造行業的領軍人物,張忠謀創造了有史以來最掙錢的華人公司。
  • 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臺灣雙雄,這個曾經聲震全球半導體的名詞,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然而就在前兩天,這兩位半導體圈的傳奇人物又碰面了。12月15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共同參加了竹科40周年國際論壇。令人驚訝的是,這兩位曾經的老對手竟沒有想像中的劍拔弩張,曹興誠一上臺就主動跟張忠謀握手,領完獎後還熱情地交流了好一會兒,並互祝身體健康,現場歡呼響起掌聲。與兩人世紀大和解相比,竹科40年慶的風頭反倒像是被蓋下去了。
  • 臺積電:掌握華為晶片命運的臺灣晶圓代工巨頭
    沒有市場基礎、新的商業模式尚未被認可,所以剛成立的一兩年,臺積電只能靠少量訂單艱難維持生存。業務人員經常四處碰壁,一整年都開發不出一個新客戶。 逆境之中,張忠謀的個人領導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要求「每個人都應設定目標,達到了,再設一個更高的目標,逼迫自我達到」,同時善於激勵,讓員工「產生新的勇氣、新的信心,就能重新衝刺」。
  • 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 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令人驚訝的是,這兩位曾經的老對手竟沒有想像中的劍拔弩張,曹興誠一上臺就主動跟張忠謀握手,領完獎後還熱情地交流了好一會兒,並互祝身體健康,現場歡呼響起掌聲。與兩人世紀大和解相比,竹科40年慶的風頭反倒像是被蓋下去了。
  • 臺海觀瀾 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六)
    王義偉/文 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源頭企業之一,是1960年設立的、位於江蘇無錫的江南無線電器材廠(國營第742工廠,又稱江南廠)。上個世紀70年代,當臺灣的孫運璇牽頭成立工研院,並從美國無線電公司(RCA)購買全套的晶片設計、製造專利技術時,大陸也開始從日本引進技術和生產線。
  • 是什麼原因促使臺積電在美國設置新晶圓廠?
    SBoednc而Steff的訪臺行程與當時Thurston參與的一個項目有關,該項目集合了多家有意在美國投資的公司,臺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Morris Chang)也是參與者之一。「Ian與Morris的會晤非常成功,從那時候開始,Ian又陸續訪臺約3次,與臺積電和其他公司協商投資美國事宜。這是美國總統川普(Trump)政府自執政以來的重要目標之一。」
  • 臺積電,這家卡脖子企業如何起於臺灣
    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所有晶片公司都以擁有晶圓鑄造廠為榮的背景下,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創立的晶片垂直分工時代的開幕,並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故事。 當時主導這個行業的是英特爾與AMD,兩者都對此非常不屑。 有個小插曲可以說明臺積電當時的境遇。
  • 臺積電,這家卡脖子企業如何起於臺灣?
    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所有晶片公司都以擁有晶圓鑄造廠為榮的背景下,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創立的晶片垂直分工時代的開幕,並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故事。當時主導這個行業的是英特爾與AMD,兩者都對此非常不屑。有個小插曲可以說明臺積電當時的境遇。
  • 張忠謀:臺積電擁有最先進的晶片技術,臺灣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半導體身為各項科技產品的原料,成為各大強國爭奪科技霸權的重要基礎,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身為握有最好的先進位程的半導體廠商之一,專欄作家Ruchir Sharma撰文指出, 臺灣擁有的最先進半導體技術,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