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的一個大晴天,我們一行三人從水城出發乘車往南約45公裡來到果布嘎鄉。早飯後,鄉委副書記羅畢榮帶路,車沿蜿蜒曲折的盤山便道,行約15公裡到達牯牛河邊,再徒步趟過牯牛河,攀緣到半山間,半月形大洞口在望。
大硝洞地處果布鄉楓香村牛角山山脈底部,果布嘎鄉與蟠龍鄉交界處的牯牛河畔。兩岸懸崖峭壁如刀壁斧削,洞傍草木蔥蘢,河床上怪石林立,絕壁上古木橫生,峽谷上空燕飛鷹旋,谷底流聲洪鳴,驚、險、奇融為一體。置身其間,你不僅能充分體驗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豪邁情懷,還可以慢慢享受清香徐來,牧歌悠悠的原野風味,高山流水加上古木幽谷形成了一道完美的風景線。初臨其境,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精妙絕倫。充滿傳奇色彩的大硝洞就座落在這一段峽谷的中間,兩邊的絕壁臨洞而上,在大硝洞門前形成一片坡度較緩的山坡。坡上長滿了棕竹、龍麾竹等熱帶林木,洞口寬約20米,高約40米,距牯牛河床約60米,入口處的頂端就懸掛著數十根長短不一,粗細不等的石鐘乳,預示著此洞為鍾乳奇洞。初到洞邊,先聽到的是洞中傳出的各種怪叫聲,陰森恐怖,猶如一種魔音陣陣襲來,又好像漆黑的洞中會突然竄出毒蛇猛獸將你包圍或躍出妖魔鬼怪之類的怪物將你吞噬似的,令人不寒而慄。
據當地老年人講,山洞特別深,曾有好幾班人進去探索都沒有找到盡頭。到解放初期,十幾位年輕膽大的漢子準備了7天7夜的盤纏和照明燃料進去探索,最後也因燃料不足只好調頭。這班人出來後,帶出了不少令人驚奇故事,比如說洞中的陰河、龍床、石凳、田埂、谷薦等,並說他們每到地勢複雜處都用米草在壁上作了記號,用石灰在地面上打點作標記,但在回來的時候發現一個原先撒過石灰的地方,不見石灰的影子,卻留下蟒蛇睡過的溝渠痕,由此他們分析來時可能是從蟒蛇背上走過卻未察覺,人們聽後毛骨悚然。從此,大硝洞成了神秘的代名詞。
我們從洞口往洞內下行約50米處就到了第一個大廳,面積約為3000平米,給人以廣闊、靜謐而莊嚴肅穆之感。地面全為芝麻狀的泥沙鋪就,很乾淨,踩上去很有彈性,不留痕跡,大廳內的景觀不多但卻搭配得很具體,高高的洞壁上懸吊著千姿百態的石鐘乳,小巧玲瓏,其形如刀如劍如樹如花似玉,遠近高低各不同,大部分像冰鉤,左邊的洞壁上形如瀑布,隱隱有飛流直下的感覺。大廳的入口處是一根4米高的石筍,形如孫悟空的金箍棒,旁邊有一狀如猴猿的石鐘乳,極像孫悟空。兩邊的巖壁上全為各式各樣的「展覽品」,都是巖漿形成,大廳盡頭的左邊洞壁上有一處坡度較緩的巖壁,梯級造型,清白明亮,如白玉鑲嵌一般,沿此臺階往上30米左右便有一平臺,狀如古時兵家的將臺。臺的後方有大小不等的數十根石鐘乳、粗者居多、大部分首尾相連,中間形成高矮不一的「門」,門內有洞,洞中有景,景中出奇。洞群左右串聯,內有「棋盤」「獨凳」,有些地方狀如屏幕,這一景點全為螢光閃爍的星宿石構成,高雅玲瓏,聖潔莊嚴,「門」外有塊方圓30平方米的平臺,站在臺上可俯視大廳全景,「孫悟空」、「金箍棒」、「雄獅」等盡收眼底,一覽無遺。
大廳後面是通往「田莊」的曲經,先是一水井,由洞頂的巖漿水下滴匯成,滴水每隔30秒鐘一滴,四季如一,不沽也不漲。水井過後是一處一丈多高的絕壁,前人用鑿刀在上面鑿了十多個腳屯,上爬的人必須手腳並用才能上去,再經過百餘米的「河西走廊 」,便到「田莊」。「田莊」的面積約有五六百平米,有「田」數百塊,大小不等,大者幾十平方米,小者如茶盤般大小。「田埂」很奇特,有的像爬行的蛇,有的像舞動的飄帶,大部分像長城,在「高山峻岭」之間蜿蜒盤旋,「田」中有水,水很清很靜,清得幾乎看不到水的存在,一不小心就誤入水中,靜得沒有一絲漣漪,像一塊平整的玻璃。水中有「山」,系巖漿滴成的石鐘乳,像人工仿造的假山,「山」頂有水,形成「天池」,「天池」中的水全為洞頂巖漿水下滴匯成,每七八分鐘一滴,很規律,「田」中還有「谷薦」,也是巖漿水滴成,大部分為寸把高,稀密不一,「黃河」從田間走過,但已斷流,只有到了雨季,「河水」才會復甦。「田莊」過後再上一個緩坡,便到了「玉牆」,洞壁全為銀白色,如北極的冰天雪地,燈光到處,鱗光四射,晶瑩剔透,地上的每一段泥沙都是一樣的白亮透明,就像無數的星星在閃爍。潔白無瑕的洞壁像瀑布、像小溪、或像白色的大屏幕,千差萬別,形態各異,整個景點就像玉鑲成的火樹銀花。
從此往裡,洞的走向呈上升趨勢,越過幾個臺階便到「乳林大世界」,寬約200米,高約100餘米,坡上林立著數百棵石鐘乳,如山、如樹、如筍、如柱,形態萬千,有十多根高數十米,十人合抱也未能圍圓,從洞底直達洞頂,形成巨柱,像巨大的擎天柱,有力地把洞頂支擎起來,讓人到此處覺得有一種穩固的安全感,從低處往上看,大部分狀如人形,金盔銀甲,全副武裝,隱隱有手握兵器之感,幽暗的光線下,宛如昏暗的夜空中,無數神兵從天而降,又像是莊嚴肅穆的南天門外布著「天門陣」把守天宮的天兵天將,一個個英氣襲人,讓人望而止步,不敢造次登「天」。
這一片石鐘乳林佔地約5000多平方米,全部紮根在陡坡中的石堆上,陣容宏大,氣勢恢宏,場面極為壯觀,是洞中最壯麗的景點,是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天門陣」後方,大自然沒有安排天宮之類景點,大洞似乎到了盡頭,但細心的人會在左邊的洞中發現一小孔,只能容人匍匐通過,其形如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述的「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但小孔中發出的不是光而是白霧如浪,勢如潮水,在洞中澎湃,溫度很高,令人窒息,很像溫泉所發,據洞附近的老人講,另有一小洞可入,裡邊景色更為奇特,但危險,內有陰河、吊洞、白霧等,不慎則會迷路,失足等,其深不可測,進去過的人都沒有走到盡頭,傳說可達昆明。 (摘自《中國涼都》胡小柳)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