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字體2關注人文新化
洋溪女子羅玉蘭首創玉蘭片清末民初時期,新化在諸多領域居於全省前列,是公認的「一等縣」,響噹噹的富庶縣,其物產,其人物,其文化,在全國都廣有影響力。那時,資江河面上擁有上千艘各類船隻,平時排筏滿江,船桅如林;一到春夏漲水季節,就千帆競發,浩浩蕩蕩,熱鬧非凡。
新化作為一個地處群山綿亙的山區縣,開發較晚,在那段可謂是新化人的光輝歲月裡,一度異軍突起,狂飆突進,經濟上空前繁榮,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工業手工業全面振興,城市高度發展,優秀人才雲集,聲名遠播江南,廝時,新化獲得得眾多榮譽:
從經濟的角度上看新化是「楚南望邑」;從人才的角度看新化是「同盟會薈萃之鄉」;從建築的角度看上梅古鎮是「民國一流縣城」;從商業的角度看毛板船創造了「湘商航運史上的傳奇」;從文化的角度看《資水灘歌》是珍貴的「長篇湘商史詩」……
一、商品經濟高度繁榮
清末民初時期,在資江航運的推動下,又加上當時新化版圖龐大,冷水江、錫礦山作為工業重鎮沒有被分割出去,全縣農業、工業體系完整,這樣,新化商品經濟一度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
1、資江兩岸碼頭多,商鋪多。
2、城鄉貿易活躍。
3、工農業產品遠銷各地。
4、外地商人云集新化。
萬壽宮即江西會館
5、茶業發達,茶葉貿易紅火。
6、木材得到開發。
7、玉蘭片遠銷全國。
相傳「玉蘭片」為洋溪人羅玉蘭(另一種說法是劉玉蘭)所首創,以筍去殼蒸煮而成,為著名的南方土產食品,被譽為「南參」。有冬片、桃片、春片之分,其中冬片用冬筍製成,也叫「寶尖」;桃片用清明節前長的春筍製成;春片用清明節後的春筍製成。
民國年間,洋溪人羅次莊在漢口寶慶碼頭開設的「陸安堆站」,為當時最大的玉蘭片轉運銷售點。
隨後,新化人在武岡、城步、邵陽、新寧、黔陽、綏寧,甚至到江西、福建等竹筍較多的地方,承包山地就地生產加工玉蘭片。
玉蘭片是新化著名的土特產,具有肉質肥厚,色白鮮豔 ,鬆脆爽口,風味別致的特點,其中冬片、桃片主銷東北、華北、漢口、上海、廣州、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春片則銷省內長沙及濱湖地區。
8、土靛大量生產。
六、毛板船和寶慶碼頭寫下精彩傳奇
清末民初時期,新化發揮了資江主航道的優勢,把大量的物資,包括農副產品中的土紙、茶葉、木材、楠木、玉蘭片、茶油、苡米、棕片、五倍子、花生、土布、生漆等,工業手工業中的煤炭、銻品、熟鐵、石灰、鼎鍋、陶器等大量外銷,在運輸中不斷積累經驗,創造性地發明了資江河道中獨有的運輸工具——毛板船。
嘉慶四年(1799年),洋溪楊家邊船戶楊海龍運輸蝕了本,回到新化,賒購了羅顯章、陳冬生的「三叉子」船,運煤到武漢去賣。
船到漢口,煤炭賺了錢,他見那艘「三叉子」已經破舊,返航又多費時日,就把它拆掉當木材賣了。漢口木材昂貴,賣木材的錢帶回去再添一點就可再造一艘新船,既贏得了時間又可以及早還清賒船的欠款,可謂一舉兩得。
楊海龍輕裝回鄉,比駕船返航省了個把月時間。還清了買「三叉子」的賒帳,手裡買煤炭的錢和造新船都有了,就趕造新船運第二次煤去漢口。
這回他有了經驗,既然把船當木材賣可以收回大部分造船的本錢,就索性省工省料,只要船能把煤載運到漢口就行了,又按裝載煤的特點,在「三叉子」底寬肚大的原型上加以改進,造成了第一艘「毛板船」。
楊海龍成功了,十多年間積資數十萬,「毛板船」也不斷改進,從業的隊伍不斷壯大,遍布資水沿岸有煤炭資源的各地,採煤業也因此蓬勃發展。
楊海龍發了大財,在洋溪買了四百多畝田,以後定居益陽,在益陽買了四十多棟鋪,幾百畝湖田,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他年逾古稀,捐出益陽的鋪面與湖田的一半做為毛板行會基金,舉薦陳冬生為負責人,創建了新化毛板公會。
從此毛板行業與從業的船工水手有了組織,對行業的發展與員工的福利保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46年又成立漢陽縣毛板同業公會,會員73戶,其中漢陽武聖廟河沿有50戶,其餘分布在漢口朱家巷、寶慶碼頭一帶。
毛板船無疑是資江兩岸人們智慧的結晶,在湘商史上寫下了很得意很輝煌的一筆,在世界航運史上寫下了一段精彩的傳奇。
同時,毛板船促進寶慶碼頭的形成和發展。寶慶碼頭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
寶慶碼頭儘管地處大都市武漢,離新化縣城遠隔上千裡,但這一帶當時有上萬戶住戶,百分之八十至九十都是新化人,到了寶慶碼頭,到處聽到的都是新化話,就像到了新化縣城一樣,因而曾被稱為新化的一塊「飛地」,也被譽為新化人的第二縣城。
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