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過後只是比較容易出現彩虹,因為雨後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小水珠,所以只要空氣中小水珠的分布以及含量適當,即便不是雨後也可能出現彩虹。
下面就介紹一下小水珠在彩虹形成過程中起的作用:
我們先單獨分析一顆空氣中的小水球,當光線從空氣中傳播進水珠內部時,由於水與空氣屬於兩種不同的介質,因此光線會在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也就是折射現象;隨後光線在將要穿透水珠時,又會在水珠壁發生反射現象;隨後再次發生折射現象,進入空氣。
這個「折射—反射——再折射」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途中的實線代表光線路徑。
不過上圖是分析了一條光線的路徑,實際上進入水珠中的光線是由很多條組成的,那麼這些光線經過上述過程後,再次進入空氣中會發生什麼現象呢?在只考慮單色光的情況下,如下動圖所示:
我們通過動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再次進入空氣的光線在某一個角度上產生了較為密的聚集,(實際上由於水珠是球體,那麼密集部分的光線再次進入空氣時,是呈光錐形分散開的),而光線分布較密,也就意味著光強增加,人眼對其就更為敏感。
而不同顏色的光產生的密集部分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這也到導致了為什麼彩虹會有不同顏色(如紅、橙、黃、綠、藍、靛、紫等)的排序產生。
最後我們再發揮一下空間想像能力,之前都是對一顆小水珠進行分析,那麼現在假設你站在地面上,四周圍都布滿了小水珠,太陽也位於恰當的位置,那麼你會看到什麼呢?
沒錯,就是一個美麗的弧形彩虹。
如果看到的是倒掛著的「彩虹」,那很有可能是「幻日弧光」,聽著挺奇幻的,但原理上還是一種光學現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