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辰風
衣索比亞的卡法省地勢險峻,人們通過牧羊來維持生計。一位名叫卡爾迪的牧民在放牧時遇上了怪事,他的羊群突然變得十分亢奮,難以控制。卡爾迪推測這件事可能與路邊的野果有關,於是親自品嘗這些紅色果實。果然,卡爾迪品嘗後感覺十分興奮,甚至與羊共舞。人們聽說這件事後,用地名卡法來稱呼這種果實。卡法後來演變為我們經常聽到的詞——咖啡。
01
咖啡起源於非洲的衣索比亞,至於是誰先發現這種果實,眾說紛紜。現在人們較為認同牧羊人的傳說。咖啡的發現充滿神話色彩,而它在世界的傳播過程中也不乏趣事。
衣索比亞的人們發現咖啡果後,並沒有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他們只是簡單地食用咖啡果實的果肉,用來提神。於是咖啡首先在醫學和宗教中得到應用,僧侶用來提神以便提高傳教效率,而醫生用來治病。
13世紀,衣索比亞人跨過紅海的曼德海峽入侵葉門。咖啡在這次戰爭中意外得到傳播,開始被阿拉伯人當作一種飲品。從13世紀到17世紀,阿拉伯人在葉門大量種植咖啡果樹,並通過貿易使咖啡傳入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地區。15世紀末,咖啡進入伊斯蘭聖地麥加與麥地那,在16世紀進入埃及開羅。
咖啡在阿拉伯世界被人們重新認識,逐漸變為一種飲品,可以說是必然事件。阿拉伯半島氣候乾燥,沙漠地帶廣闊。一些犯人在流放途中發現將咖啡煮沸後飲用十分解渴,同時還可以緩解疲勞。於是越來越多的阿拉伯人開始飲用咖啡。
不過,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後,有人認為這種飲品使人神經亢奮,應該禁用。好在埃及蘇丹覺得咖啡不違反教義,允許人們飲用。同時伊斯蘭教禁止喝酒,於是咖啡迅速成為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風靡伊斯蘭世界。可以說,衣索比亞人發現了咖啡果,而阿拉伯人發明咖啡這一種飲品。
葉門作為咖啡種植的佼佼者,成功地壟斷了咖啡的生產。著名的摩卡港就是古代葉門最大的咖啡集運地。今天的摩卡港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但是摩卡咖啡作為最古老的咖啡仍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02
咖啡在伊斯蘭世界站穩腳跟後,開始向歐洲傳播。15世紀,奧斯曼帝國強勢崛起,成為歐洲基督教國家的強敵。奧斯曼帝國不斷向巴爾幹半島以及中歐地區進軍,咖啡也隨之傳播到歐洲。
1683年,奧斯曼帝國包圍了維也納,並與奧地利和波蘭展開大會戰。最後奧斯曼帝國戰敗撤退,留下大量的物資。一名波蘭士兵發現奧斯曼人留下的咖啡種子,於是在維也納開辦咖啡店,有人認為這就是歐洲第一家咖啡館。
實際上,這名波蘭士兵不是第一個利用咖啡種子獲利的人。1616年,一名荷蘭船長旅行到葉門,他知道咖啡在歐洲價格不菲,於是就打起偷盜咖啡種子的念頭。在當時,葉門為了壟斷咖啡生產,下令所有的咖啡種子必須煮熟後才能運走,嚴禁一切活體咖啡樹苗出口。然而這名船長還是成功盜取了咖啡樹苗,藏在船艙中運回荷蘭。
荷蘭的氣候不適宜咖啡的生長,咖啡樹苗只能在溫室中種植,這次偷盜行動的結果沒有船長想像中完美。不過,這名荷蘭船長的行為可以說是作了一個壞榜樣。咖啡以後的傳播方式中,偷盜行為佔據了很大一部分。
咖啡在歐洲同樣引起人們的追捧。但是,咖啡是從異教徒伊斯蘭世界傳入歐洲的,同時使人精神亢奮,因此被一些宗教人士視為「魔鬼飲料」。這些傳教士向教皇克萊孟八世提議禁止飲用咖啡。
教皇對這種新飲品十分好奇,於是自己親自品嘗。教皇飲用後覺得咖啡味道不錯,決定不禁止飲用,咖啡從此順利在歐洲得到推廣。
03
葉門禁止咖啡種子出口,實現了咖啡的壟斷,但是任何壟斷都會有被打破的一天。不過,令阿拉伯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偷盜者不是基督教徒,而是一名朝聖者。
1670年,一名來自印度的教徒前往麥加朝聖,離開時偷偷地吞下七顆咖啡果實,成功地將種子帶到印度。印度的氣候適合咖啡樹的生長,於是葉門的壟斷就這樣被打破了。今天印度有一部分咖啡樹就是這幾顆果實的後代。
17世紀,咖啡開始在歐洲流行,而這時碰巧是歐洲的大航海與殖民時代。咖啡被歐洲人視作重要的經濟作物,從此開始了它全球傳播的旅途。
1690年,荷蘭人再次前往葉門,盜取了幾顆咖啡樹苗。這一次荷蘭把種植地選在東南亞,將咖啡種植的任務交給荷屬東印度公司。與此同時,法國人把目光投向新大陸。法國將咖啡種植在海地和圭那亞等地區,咖啡在中南美洲得到廣泛種植。
咖啡最後來到巴西,使巴西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產區。事實上,這裡有一個小故事。巴西剛開始想要種植咖啡,但是法國人認為巴西不是他們的殖民地,提供種子給巴西將使自己增加競爭對手。
於是巴西利用與法屬蓋亞那談判的時機,派遣一名軍官前往圭那亞竊取種子。巴西軍官決定從圭那亞總督的妻子下手。他通過施展自己的魅力,成功吸引了總督妻子。在軍官將要回國時,總督妻子將幾顆咖啡種子藏在一束鮮花中,交給了軍官。於是咖啡成功來到巴西,成為巴西的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咖啡蘊藏了巨大的商業價值,使得每一個國家都想壟斷貿易,卻也使得無數人想要竊取咖啡種子,這或許是咖啡的魅力所在。
04
講到咖啡,就不能不提到咖啡館。當咖啡開始流行後,咖啡館也隨之出現。因為煮咖啡需要笨重的的器皿,不利於流動販賣,於是咖啡館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街頭巷尾。最初的咖啡館只是簡單地售賣咖啡飲品,同時作為宗教活動的地點。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喝咖啡,咖啡館逐漸增加新的功能。
人們在咖啡館中喝咖啡,同時一些人在進行唱歌、跳舞等演藝活動,使咖啡館成為一個休閒的好去處。人們經常在咖啡館裡聊天下棋,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絲樂趣。
當時人們聚集在咖啡館,使咖啡館成為了傳播新思想的重要地點。而咖啡館在迅速發展,封建國王們為了控制思想,下令關閉咖啡館,禁止人們喝咖啡。法國著名的文學家伏爾泰就是一名「最顯赫的咖啡癮君子」。巴士底獄暴動前夕,法國革命家卡米耶德穆蘭就在咖啡館門口向公眾發表演說。自由思想的傳播不利於封建君主的統治,於是咖啡館被迫關閉。
歐洲君主關閉咖啡館,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卻鼓勵人們喝咖啡。
1773年,波士頓發生了著名的傾茶事件,從此美國走向獨立戰爭。茶葉在美國成為了英國殖民剝削的象徵,於是咖啡就成為了愛國飲品。許多美國權貴推崇咖啡,美國人逐漸養成喝咖啡的習慣。到了今天,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費國。
茶葉與咖啡文化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咖啡文化能夠後來居上的原因就在於價格。歐洲的咖啡消費量在18世紀出現暴增,從900多噸增加到5.5萬噸;而茶葉只從450噸增加到1.8萬噸。
咖啡在全球的廣泛種植,使咖啡的價格迅速走低,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能喝上咖啡。茶葉的種植區主要在東亞,當時清朝的茶葉貿易量有限,茶葉不能夠像咖啡一樣大量存在於外國人的生活中。
歐洲人率先完成大航海,於是將咖啡推向全球各地,讓人們習慣喝咖啡,使咖啡的銷售成績迅速戰勝茶葉。1969年,美國的咖啡售價僅為3美分,咖啡甚至在某些場合免費供應給公眾。在美國,沒有低廉的價格,咖啡僅憑愛國飲品的稱號無法達到今天的高度,也無法乘阿波羅11號登月的時機獲得人類在外星上喝的第一種飲品的殊榮。
咖啡從非洲走入人們的生活,為人們帶來另一種飲品文化,這既是上天的饋贈,也是人們不斷發明創新的結果。能夠喝上一杯美味咖啡,是人們勞苦工作後不錯的回報。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辰風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