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全球大約有10億人,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喝咖啡,以此開始他們新的一天;
每年,全球消耗的咖啡是4000億杯,咖啡已成為僅次於水的世界第二大飲品;
在全球天然商品銷售金額中,咖啡僅次於石油,排在第二位……
咖啡大事記
1510年 傳到埃及開羅。
1530年 傳入大馬士革。
1554年 傳入伊斯坦堡。同年,在土耳其的剛斯坦奇挪布爾,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館。
1616年 荷蘭人布魯克,從阿拉伯的摩卡帶咖啡到荷蘭。
1650年 牛津大學街出現了英國第一家咖啡館——亞可布咖啡館。
1652年 倫敦的第一家咖啡館「羅西咖啡館」開張,此店以「咖啡的好處」為題,印刷宣傳單,是世界上第一份咖啡廣告單。
1669年 土耳其駐法大使所羅門阿卡,向法王路易十四獻上正統的土耳其式咖啡。
1672年 亞美尼亞人巴斯卡爾在巴黎開了第一間咖啡館。
1689年 西西里人弗蘭索瓦普羅可布在巴黎開了「普羅可布咖啡館」,成為當代作家、思想家、藝術家聚集的文化沙龍,
開啟了巴黎文化的新紀元。
1720年 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上,開了一家「弗羅裡安咖啡館」,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咖啡館。
1727年 荷蘭少校de Melo Palheta 從蓋亞那取得咖啡種子,並將種子帶到巴西種植。
1730年 英國開始在牙買加栽種咖啡。
1773年 美國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引發獨立戰爭,由此美國人開始改喝咖啡。
1800年 巴黎大主教達貝洛發明水滴式咖啡壺。
1840年 英國開始在印度栽種咖啡。同年英國的海洋工程師羅伯奈畢爾發明虹吸式咖啡壺。
1908年 德國的梅莉塔賓茲發明濾紙式咖啡壺。
1960年 日本發明即溶咖啡。
(資料來源:中國咖啡網)
公元6世紀的非洲衣索比亞高原。牧羊人加爾第發現,每當羊群吃了一種野生灌木的紅色果實後,就會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加爾第把果子帶給附近修道院的僧侶們,僧侶們嘗試用這種果實做提神藥,這種果實就是最早的「咖啡豆」。
用水煮咖啡喝的風氣由衣索比亞興起,並傳到阿拉伯各國,成為伊斯蘭教國家的代表性飲料。一千多年來,咖啡從東非高原傳播至阿拉伯世界,從歐洲大陸來到美洲國家。藍山、摩卡、拿鐵、曼特寧、聖多斯等咖啡品牌,甚至成為國家形象的代表。
「咖啡,是衣索比亞獻給全世界的禮物」,每一個衣索比亞人都有理由這樣自豪。
大航海時代的商業利益
荷蘭人讓咖啡走向世界
1587年,伊斯蘭教徒阿布達爾·卡迪著作了《咖啡的來歷》一書,最早敘述了牧羊人發現咖啡的故事。
喝咖啡的文化可追溯到十一世紀,咖啡最先從衣索比亞出口到阿拉伯,波斯人對於這種新的「伊斯蘭酒」所產生的興奮作用相當狂熱,因為回教嚴格禁止飲酒。十五世紀中期,咖啡經由麥加和麥地亞市普及到整個阿拉伯帝國,在1510年傳到了開羅。十六世紀前半期,奧斯曼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咖啡在阿拉伯小亞西亞、敘利亞、埃及等地逐漸風靡,第一間咖啡館分別於1530年和1532年開在大馬士革和阿勒坡。
真正讓咖啡走向世界的,是荷蘭人。目前,全世界有76個國家種植咖啡,三大主要咖啡生長地區分別是:非洲、印度尼西亞及中南美洲。除非洲外,另外兩個地區的咖啡種植背後,都有荷蘭人的身影。
荷蘭是十六、十七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他們龐大的商船和戰艦航行在世界許多重要的航線上,不僅對外開疆拓土,還進行規模巨大的貿易活動。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貿易公司,他們在進行咖啡貿易的過程中,發現了咖啡帶來的極高利潤,於是他們設想能夠形成自己的咖啡生產基地,從而最大限度地攝取咖啡貿易中的利潤。
在對外殖民的過程中,荷蘭人先在印度的馬拉巴種植咖啡,又在1699年將咖啡帶到了現在印尼爪哇的巴達維亞。目前,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第四大咖啡出口國。
咖啡首次在美洲種植是18世紀20年代,又是荷蘭人最先將咖啡傳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咖啡由荷蘭的殖民地傳到了法屬蓋亞那和巴西,後來又由英國人帶到了牙買加。到了1925年,種植咖啡已成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傳統。同年,夏威夷也開始種植咖啡,它是美國唯一的咖啡產地,而夏威夷咖啡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迄今,巴西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約佔全球咖啡產量的30%;而哥倫比亞則是第二大咖啡生產國,佔全球咖啡產量的12%左右。
在咖啡種植中,海拔、土壤、氣候以及栽培方式的不同,逐漸出現了特色鮮明的咖啡,並成為各國的「名片」。其中著名的有:牙買加藍山、葉門摩卡、蘇門答臘曼特寧、夏威夷科納、巴西聖多斯、哥倫比亞翡翠咖啡、衣索比亞哈拉爾等。
咖啡館:歐洲的「一文錢大學」
現代報業起源的催化劑
1994年,英國愛丁堡的單身媽媽羅琳,酷愛寫作童話,但因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身上常常只有一杯咖啡錢,於是時常到附近的咖啡館,把一個個故事情節寫在小卡片上。好在,羅琳在咖啡館創作的童話出版並風靡全球了,這就是《哈利·波特》。
17世紀以來,咖啡館在整個歐洲大陸繁榮興起,這裡被稱作歐洲的「一文錢大學」。
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帶入了歐洲。不久,這種飲料就風靡一時。1637年的一個下午,有位名叫卡諾皮亞斯的學者,坐在牛津大學的辦公室裡,端起一杯親手煮的濃咖啡。歷史記載,卡諾皮亞斯就是英國第一個喝咖啡的人。1650年,一個名叫亞可布的猶太人在牛津開了英格蘭的第一家土耳其咖啡館;在巴黎甚至超越紅酒,咖啡館的數量每月都在增加。普羅可布咖啡館曾是丹東、馬拉特、德穆蘭、穆賽特、繆塞和伏爾泰常去的地方;貝多芬也喜歡咖啡並精於此道,總是要求「每杯用60粒咖啡豆衝泡」的濃咖啡。
到了1794年,法國人幾乎每人每年消費12磅咖啡。咖啡的消費隨西方世界的被徵服而擴大,而且人均消費的咖啡量也保持穩定增長。此後,咖啡幾乎在歐洲各地取代了酒和水的地位。
咖啡館的出現,為會議、學習、傳播新聞、閒聊等活動提供了場所,現代報業也與咖啡館聯繫緊密。
英國人愛德華·勞埃德是一個精明的咖啡館老闆,他意識到顧客的價值,並對他們的信息需求做出了響應。1696年,他發行了「勞埃德船舶日報」,其中包括船隻到港和離港的信息、船上及海上的情況。這些信息由陸地上主要港口的記者提供。後來,報紙上不斷擴大每日所提供信息的範圍,最終包括股票價格、外國市場行情、倫敦橋的高水位時間、輪船到達與起航的時間、事故和沉船報告等信息。
咖啡改寫商業規則
最早的金融業誕生地
咖啡館甚至改寫了商業規則。
愛德華·勞埃德不僅僅是咖啡館老闆和報紙創始人,他的咖啡館還是世界最大保險公司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的前身。
愛德華·勞埃德咖啡館1687年在泰晤士河的倫敦塔街附近開業,是讓水手們流連忘返的地方。咖啡館「寬敞豪華,可供有錢商人居住」,非常受歡迎,以至於1691年勞埃德將它遷至更大、更奢華的倫巴第街。新咖啡館的桌子「非常整潔,被擦拭得熠熠生輝」。
和現在一樣,人們需要保險時總是先找經紀人,由他們把這種風險兜售給聚集在咖啡館或皇家交易所中的人。交易完成後,風險承擔者要在合約條款下簽名,以確定他同意在發生損失時給予補償,作為特定保險費的回報。從一開始,勞埃德咖啡館就是海事保險承保人的總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出色的商業和航運關係。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對國內的經濟至關重要,而獲得消息最好的地方就是咖啡館。隨著航運量的不斷增加,對最新信息的需求也相應增加,例如有關預測各目的地之間的航行時間、天氣情況和陌生海域所潛藏的風險等等。
1698年,英國人喬納森的咖啡館第一次列出了股票和商品價格,後來逐漸發展成現在的倫敦證券交易所。
而在咖啡館的拍賣室中進行的拍賣,是索斯比和克裡斯蒂這類大型著名拍賣行的開端。
品味優雅香甜
咖啡背後的衝突與革命
咖啡與政治又是怎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2010年辭職的英國首相布朗是自由黨黨魁。而自由黨的前身輝格黨就是1689年在咖啡館中建立的。在17世紀的英國,每個教派、政黨、時尚流派都有自己的會議場所,而咖啡館中的幽默談話使倫敦的生活越來越有活力,從而逐漸成為了情報和學術交流的中心。
就是在巴黎的一個咖啡館,法國革命者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1789年7月12日,法國記者、政治家卡米立·德穆蘭跳上皇宮花園中一間咖啡館外面的桌子,向人們宣布了改革者被免職的消息。他的演講激發了公眾的激情,大喊「武裝起來」!這個時刻是法國革命的真正開始。在德穆蘭之後,巴黎城內開始起義。在7月13日通過暴力獲得武裝的市民中,有一部分組織起來成為巴黎民兵,也就是後來的國民預備隊。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攻陷。
咖啡1607年進入北美洲。到1668年,咖啡取代啤酒成為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費城和其他地方咖啡館裡最受歡迎的早餐飲料。像歐洲的咖啡館一樣,美國的咖啡館成為政治會議以及作家、畫家、藝術家和各種卓越人士尋找靈感的知名場所。著名的波士頓「綠龍」咖啡館,成為約翰·亞當斯、波·瑞沃爾以及其他革命者圖謀反抗英國的集會地。
「波士頓傾茶事件」在美國獨立歷史上非常著名。在「自由之子」組織針對英國的一次抗議行動中,他們銷毀了波士頓港口中停泊船隻內存放的成箱茶葉。這個事件發生在1773年12月6日,被認為是美國革命的起點。「波士頓傾茶事件」和隨後的響應為13個殖民地的革命者提供了支持,並成功地取得了獨立。這是一段美國人如何對茶葉說「不」,而對咖啡和獨立說「是」的歷史。在此之後,咖啡取代了茶,成為北美洲最受歡迎的飲料。
咖啡登陸中國,有記載的是在1902年,一個中文名叫田德能的法國傳教士走進雲南大理一個叫朱苦拉的彝族山村,為中國帶來了第一株咖啡樹苗。
上世紀二十年代左右,咖啡館在上海成了一股文化熱潮,法租界和日租界出現了許多仿效巴黎的咖啡館。曾留學法國的自由主義海派文人張若谷,在其著作《咖啡》一文中,把咖啡館作為現代都會生活的象徵。上海的咖啡館最為著名的是位於虹口的公啡咖啡館。
在白色恐怖極端嚴重的歲月,一些文藝界的秘密會議固定在公啡咖啡館召開。據鄭伯奇回憶:「公啡咖啡館是外國人開的,因為這個地方一般中國人是不去的,外國人對喝咖啡的人又不大注意,開會比較安全。」因此,不僅「左聯」籌備會多次在公啡咖啡店召開,而且其他左翼文化團體也在這裡召開會議。
在現代,咖啡的優雅、香甜背後,仍舊時不時閃爍著陰謀、衝突。埃及首都開羅有咖啡館2萬餘家,20世紀初開業的埃及利什咖啡館,是反英人士的聚集之所。1970年9月,時任埃及總統納賽爾在會見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時,納賽爾喝了助手薩達特親手調製的一杯咖啡,兩天後,他就撒手歸西了。當年和納賽爾一起出入利什咖啡館的「自由軍官」組織成員薩達特成為了他的繼任者。
而接替薩達特執掌埃及30年的,則是剛剛辭職的穆巴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