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行】瑞安:深山裡一群有著紅色革命基因的村民

2020-12-12 溫州新聞網

村主任黃章慰為記者講述革命故事

   溫州網訊(記者 陳克力) 溫州瑞安,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之一,板寮村、梅山長灣等地,都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革命印記。然而,隨時光流逝,許多革命故事深藏山間,舊址也面臨保護難題。在此情況下,當地一群有著紅色革命基因的村民,主動擔起「傳聲員」「守護者」的職責,讓革命先烈留下的紅色精神得以發揚和延續。

   老教師退休當起義務講解員 15年間講解1800餘場

  15年、1800場、9000公裡......這一個個數字,勾勒出河上垟村村民張維通人生「半後場」的工作輪廓。

張維通為來客做講解

  張維通原是瑞安湖嶺鎮桂峰鄉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成為該校校長後,卸去教書任務的他,與浙南遊擊縱隊司令部舊址結下一段不解之緣。

  1995年舊址紀念館開館後,學校裡原先有位詹老師一直在舊址紀念館做義務講解。「2005年,我接過『接力棒』,做起義務講解員。」

  這接力棒一拿起,便是15年。與如今講解革命歷史如數家珍的熟練不同,在剛開始做講解員時,張維通常常遇到遊客提問自己卻答不上來的窘境。「於是我買了《龍躍回憶錄》等許多書,反反覆覆的看。」講解現場,張維通已達到憑藉一張照片,就能一一列舉每個革命先烈所有英勇事跡的程度。

  平均一年120場,15年就是1800多場......對於講解這件事,張維通似乎從來不會厭倦。73歲的他,每每為來客講解時,總會穿上他認為最正式的服裝:一套略顯陳舊的西服,配上領口已經泛黃的襯衫,腳上則是一雙沾滿黃泥的皮鞋。

講解前,張維通打開紀念館電閘

  這些黃泥是張維通徒步5裡路來到舊址紀念館時沾上的。張維通家住河上垟村,離紀念館所在的板寮自然村有5裡多路,他被通知要進行講解時,都會花不少時間徒步前往。記者粗略估計,15年間,因講解需要來回行走的路程,已超過9000公裡。

  張維通講解前有個習慣,就是用隨身攜帶的擴音器播放紅歌,如果山間響起革命歌曲,那麼就是他又來做講解了。張維通說,只要走得動、講得動,義務講解員這件事會一直繼續幹下去。

   延續紅色記憶 村民自發集資建紅色紀念堂

  時至今日,瑞安梅山村的所在地仍稱得上「深山老林」。從高樓鎮出發,要經過多段山路和一條曲折的盤山公路,行車50多分鐘後,才能到達目的地。

  偏居一隅的梅山村,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是浙南重要的革命根據地。1936年春,革命先烈粟裕將軍化名「金米」率領的紅軍挺進師來到梅山開展革命活動;1942年2月下旬和1947年10月3日至11月2日,浙江省委常委、浙南特委書記龍躍在梅山長灣主持召開特委緊急會議和浙南特委第八次擴大會議,為浙南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方向。

  為保存曾經的紅色印記,當地村民自籌資金,捐款建紅色革命紀念堂。由於梅山村地處高山,村民世代以種田為生,收入甚微,一開始只籌到5萬多元。當地政府得知該情況後,給予了支持。最終,在梅山村村主任黃章慰等幹部的努力下,前前後後籌得80餘萬元。

  2017年7月,該紀念堂開工建設,2018年8月1日建軍節,正式開館。開館後,村民們紛紛把祖輩留下來的大刀、土槍、米袋等革命物品捐給紀念堂,做陳列、觀賞使用。

  現任村支書黃章輪說,對於梅山村未來的發展規劃,自己還是設想往紅色旅遊這一主題靠攏,「但目前交通問題是最為關鍵的制約因素。」他說,雖然村裡現在通了城鄉巴士,但離符合旅遊發展的程度還相去甚遠,「我希望梅山村的新路能早日到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裡的紅色革命精神。」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浙江四明山革命老區「走紅」 紅色基因遇「活態」傳承
    70多年前,在曲折迂迴的複雜地形中、在一片片深山密林裡,寧波以四明山為中心,建立起了浙東抗日根據地,抗日武裝隊伍也由不足一千人的編制發展成一萬餘人的規模,浙東抗日根據地經歷大小戰鬥643次,攻克大小據點110個,斃傷俘日偽軍9000餘人。
  • 紅色文化壯東江 革命老區煥新顏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嶺東雄郡」之稱,近現代留下孫中山、周恩來、彭湃等革命前輩戰鬥的足跡,誕生了廖仲愷、葉挺、鄧演達等眾多革命志士,經歷了大革命時期的「東徵」,孕育了土地革命時期的「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抗戰時期的「東縱」、解放戰爭時期的「邊縱」等革命火種,深厚的紅色基因和豐富的紅色資源,成為惠州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奮勇向前的動力。
  • [革命老區新貌]餘姚梁弄:讓紅色精神伴老區騰飛
    餘姚市梁弄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以梁弄為中心的浙東革命根據地是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和南方七大遊擊區之一,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致力打造精神家園  作為紅色古鎮,梁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 弘揚老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興化市革命老區發展史》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江蘇網7月22日泰州訊 近日,由興化市黨史方志辦、興化市老促會聯合編纂的《興化市革命老區發展史》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發行。《興化市革命老區發展史》採用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編寫體例,運用時經事緯、點面結合的方式記述史實,採取夾敘夾議、敘論結合、以敘為主的方法展開內容,做到了史料與史論、歷史與現實、政治與學術的統一,文獻性、學術性、知識性相兼容。全書設「概述」「苦難深重 覺醒抗爭逐浪高」「救國救民 水鄉大地燃烽火」「軍民團結 建設抗日根據地」等8章31節,28萬餘字。
  • 增城大埔圍:緬懷革命先烈 重溫崢嶸歲月 傳承紅色基因
    ,在抗戰歷史紀念館中重溫革命歷史,在紅色文化講習所中堅定理想信念、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片……如今,大埔圍村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家庭親子紅色旅遊以及企事業單位黨建、團建的目的地。該村人文底蘊深厚,是增城市有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每年清明節, 村民都會到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為抗日而犧牲的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的革命烈士。
  • 以革命老區精神加快全面小康建設
    我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革命老區工作的各項部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快革命老區全面小康建設。其中茂南區革命老區建設呈現出「紅色+特色」、「紅色+綠色」、「紅色+教育」等特點,體現「勇於取勝、無私奉獻」的革命老區精神,值得學習和借鑑。一是「紅色+特色」。茂南區羊角鎮革命老區村——祿段村委會,地處羊角鎮西北部,過去這裡的人民生活十分貧困。
  • 讓紅色旅遊「紅」遍革命老區
    文化是旅遊最好的資源,旅遊是文化最大的市場,二者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強大的融合力。而以重溫革命歷史為目的,以休閒旅遊為手段的紅色文化旅遊,作為一種新型主題性旅遊形式,近年來在神州大地蓬勃興起。紅色文化+新興產業,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既為旅遊發展注入靈魂,讓休閒旅遊更富魅力,也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載體,讓紅色文化更富活力。
  • 梧州市長洲區平浪村將建成「廣西革命老區第一村」
    建設過程中注重突出革命老區村的品牌效應,以「紅色基因融血脈,綠色產業促發展」為主題,以「一帶兩館一基地」(一帶即紅色文化帶,包括薪火路、復興路、希望路三個部分;兩館即革命老區文化館、農會舊址陳列館;一基地即農產品體驗基地)為載體,打造集愛國教育、旅遊觀光、農產品體驗三位一體的特色產業鏈,匯聚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改善、農民全面發展。
  • 這個革命老區變身紅色旅遊景區
    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   文物,承載著民族的歷史,革命文物是固化的黨史和革命史。梅花村會議舊址,幹坑村西南區農代會史跡,山洋革命根據地的被服廠、大後方醫院、修械所遺址,上金村縣委縣政府誕生地舊址……在革命老區岔路,每處歷史遺址遺蹟的背後都有無數讓人感動的故事。如今,歷史的硝煙散去,而鐫刻在這些歷史遺蹟上的革命精神,仍散發著光芒,代代傳承,成為岔路弘揚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
  • 弘揚革命老區精神!聊城市出版《聊城革命老區調研資料彙編》
    大眾網·海報新聞聊城5月21日訊(記者 楊瀟瀟)5月21日上午,由聊城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編纂的《聊城革命老區調研資料彙編》出版座談會在市東昌賓館舉行。該書詳細記錄了聊城市革命老區基本情況大調研活動所取得的成果,為研究聊城市革命歷史提供了翔實全面的資料,為今後做好老區建設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 革命老區官莊的紅色遺蹟
    革命老區,簡稱老區,泛指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下創建的紅色根據地及所在區域。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養育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提供了堅持長期鬥爭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壯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後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極大貢獻。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永泰官烈村:傳承紅色基因 革命老區煥發新活力
    永泰縣塘前鄉官烈村地處永泰、閩侯、福清三地交界,是革命老區基點村。1944年至1946年,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從南平建陽轉移到官烈村,領導全省人民開展革命鬥爭。福建省委舊址(官烈)紀念館解說員 江娟影:我們官烈村和兔耳山是山脈連著山脈。
  • 探尋紅色革命老區——新縣!
    探尋紅色革命老區,感悟紅色革命情懷!新縣,一座充滿紅色歷史遺蹟的英雄之地!近日,終於有機會實地到訪領略它的風採!因為這裡是一位又一位身功偉績革命將軍與很多省部級領導幹部的故鄉,將軍縣便由此得來。如大家熟知的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
  • 【鄉村振興之窗】「美麗鄉村行」之巴日嘎斯臺鄉 革命老區 紅色巴鄉
    這裡有光榮的革命歷史,也有光明的發展前途。近年來,巴日嘎斯臺鄉著眼革命老區脫貧,有條不紊加強了對紅色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弘揚。紅色旅遊景區從主題開發到主題化發展轉變,進一步發揮了紅色旅遊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獨特作用。
  • 他們在革命老區新縣,聆聽一段段紅色故事
    這是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區的歷史寫照。11月15日上午,「2020北京網絡媒體紅色故土行·河南站」活動媒體團來到信陽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緬懷烈士豐功偉績,汲取奮進精神力量。
  • 清明時節再訪婺城銀坑村:紅色薪火永續 革命精神永存
    在武義、遂昌、婺城區三縣(區)交界,距離金華市區60多公裡的深山裡,有一個紅色山村:這裡群山滴翠、風景優美;這裡聽不見城市的各種喧囂,卻有潺潺流水奏響的音符;這裡寧靜祥和宛如世外桃源,卻也曾經歷戰火,成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堅持遊擊戰的根據地。
  • 中紅網:興國舉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基因傳承」論壇
    保護好、利用好這些紅色記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遺址,革命文物保護有過多次論述,並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址,書寫在古典書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要讓文物說話、教育人、激勵人。特別是在井岡山考察時強調:「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時代的光芒」。
  • 梁弄鎮:傳承光大紅色革命精神的「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
    如何讓紅色革命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成為推動革命老區快速發展的持久動力?在梁弄鎮的採訪中我們找到了答案。2003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來四明山老區進行考察時指示,「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老區巡禮】玉環:傳承革命基因 打造...
    (大青村遠景)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8月21日訊(中國藍融媒體中心 浙江之聲記者陳博文 玉環臺記者倪孔法報導)上午,搭著渡輪航行15分鐘後,記者來到了位於樂清灣中的革命老區——玉環海山鄉大青村。
  • [革命老區新貌]四明山革命老區經濟騰飛 老區精神引領精神文明建設
    ,憶古撫今,為六十六年來老區面貌的巨大變化而歡呼;寧波各地傳承和弘揚革命老區精神,在老區精神的引領下,革命老區的經濟騰飛,展現了社會主義新面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共建美麗寧波。  1984年,四明山革命老區的人均收入僅212元,是浙江省重點扶貧地區。2008年,老區的農民人均收入為5627元,是1984的26倍;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1.17億元,是1984年的46倍。  「和其他革命老區一樣,原本這裡經濟基礎相對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