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黃章慰為記者講述革命故事
溫州網訊(記者 陳克力) 溫州瑞安,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之一,板寮村、梅山長灣等地,都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革命印記。然而,隨時光流逝,許多革命故事深藏山間,舊址也面臨保護難題。在此情況下,當地一群有著紅色革命基因的村民,主動擔起「傳聲員」「守護者」的職責,讓革命先烈留下的紅色精神得以發揚和延續。
老教師退休當起義務講解員 15年間講解1800餘場
15年、1800場、9000公裡......這一個個數字,勾勒出河上垟村村民張維通人生「半後場」的工作輪廓。
張維通為來客做講解
張維通原是瑞安湖嶺鎮桂峰鄉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成為該校校長後,卸去教書任務的他,與浙南遊擊縱隊司令部舊址結下一段不解之緣。
1995年舊址紀念館開館後,學校裡原先有位詹老師一直在舊址紀念館做義務講解。「2005年,我接過『接力棒』,做起義務講解員。」
這接力棒一拿起,便是15年。與如今講解革命歷史如數家珍的熟練不同,在剛開始做講解員時,張維通常常遇到遊客提問自己卻答不上來的窘境。「於是我買了《龍躍回憶錄》等許多書,反反覆覆的看。」講解現場,張維通已達到憑藉一張照片,就能一一列舉每個革命先烈所有英勇事跡的程度。
平均一年120場,15年就是1800多場......對於講解這件事,張維通似乎從來不會厭倦。73歲的他,每每為來客講解時,總會穿上他認為最正式的服裝:一套略顯陳舊的西服,配上領口已經泛黃的襯衫,腳上則是一雙沾滿黃泥的皮鞋。
講解前,張維通打開紀念館電閘
這些黃泥是張維通徒步5裡路來到舊址紀念館時沾上的。張維通家住河上垟村,離紀念館所在的板寮自然村有5裡多路,他被通知要進行講解時,都會花不少時間徒步前往。記者粗略估計,15年間,因講解需要來回行走的路程,已超過9000公裡。
張維通講解前有個習慣,就是用隨身攜帶的擴音器播放紅歌,如果山間響起革命歌曲,那麼就是他又來做講解了。張維通說,只要走得動、講得動,義務講解員這件事會一直繼續幹下去。
延續紅色記憶 村民自發集資建紅色紀念堂
時至今日,瑞安梅山村的所在地仍稱得上「深山老林」。從高樓鎮出發,要經過多段山路和一條曲折的盤山公路,行車50多分鐘後,才能到達目的地。
偏居一隅的梅山村,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是浙南重要的革命根據地。1936年春,革命先烈粟裕將軍化名「金米」率領的紅軍挺進師來到梅山開展革命活動;1942年2月下旬和1947年10月3日至11月2日,浙江省委常委、浙南特委書記龍躍在梅山長灣主持召開特委緊急會議和浙南特委第八次擴大會議,為浙南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方向。
為保存曾經的紅色印記,當地村民自籌資金,捐款建紅色革命紀念堂。由於梅山村地處高山,村民世代以種田為生,收入甚微,一開始只籌到5萬多元。當地政府得知該情況後,給予了支持。最終,在梅山村村主任黃章慰等幹部的努力下,前前後後籌得80餘萬元。
2017年7月,該紀念堂開工建設,2018年8月1日建軍節,正式開館。開館後,村民們紛紛把祖輩留下來的大刀、土槍、米袋等革命物品捐給紀念堂,做陳列、觀賞使用。
現任村支書黃章輪說,對於梅山村未來的發展規劃,自己還是設想往紅色旅遊這一主題靠攏,「但目前交通問題是最為關鍵的制約因素。」他說,雖然村裡現在通了城鄉巴士,但離符合旅遊發展的程度還相去甚遠,「我希望梅山村的新路能早日到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裡的紅色革命精神。」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