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身在城市還是農村,一年辛苦到頭,最讓人期待的節日莫過於春節。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過去快兩周,臘月二十三,小年來了,這兩周時間裡,大家都能感覺到年味兒越來越濃。尤其在農村,備年貨、殺年豬,這些事兒都被放進了日程中,但在小年到來的這一天,農村的家家戶戶還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灶王爺。在農民朋友眼裡,這可以算是地位非常高,的一位神仙,也是最受農民愛戴的一位「男神」,人們尊他「灶君司命」不說,早年間,很多人家的神龕裡都要給他留一個位置,各種年畫中都能看得到灶王爺的形象:大都是一副頭戴發冠,闊臉長鬚的富態模樣。雖然和門神這種面相兇狠的神仙不是一路,在農民心目中的威望卻是很高的。
關於灶王爺的身份,各地農村有很多個版本的說法,粗略一算有五個灶王爺,打麻將都還多出一個觀眾。最開始有人說是黃帝,然後版本更新成了炎帝,後來人說「火神」祝融會燒火是他沒錯了。而更為廣泛的說法是灶王爺本姓張,還有民間流傳的歌謠為證(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兒扛著槍),於是人們又給灶王爺起了張單、張宙、張奎等不同的名字。
雖然灶王爺的身份五花八門,但大家都很清楚灶王爺是幹啥的。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灶王爺終日端坐在家家戶戶的廚灶間,將每個人的言行詳細記錄下來。灶王爺對世間每個人的善惡行徑都一清二楚,到每年臘月二十三的這一天,灶王爺會將這些記錄匯報給天庭。他的每一句話都影響著對老百姓未來的日子有著重大影響,如果過去一年被灶王爺認定為犯了錯誤,不僅來年的日子過不順利,嚴重的還會縮減百天壽命。所以為了讓灶王爺給自己說點好話,農曆小年這一天,祭灶這個習俗是絕對不能免的。
祭灶最主要的目的,是送灶王爺回天庭。讓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記得小時候在農村,長輩們非常注重祭灶這件事,每到小年家家戶戶都要起早,給灶火旁貼一張「灶君之位」的紅色字條。家鄉的先生會叮囑,這一天要在灶君之位下燒紙點香,講究一點的,還要再擺上與祭奠祖先相仿的貢品,大約不免是果蔬肉類。
這個過程,在我的家鄉被稱作:「送灶馬爺」。有的地方還有迎回灶王爺的說法,不過各地習俗有所不同,我們那裡的灶馬爺似乎比較自覺,送走後不需要我們接回,用家裡長輩的說法,是「到了正月初,他上天開完會,自己就回來了」。
整個祭灶儀式雖然不算隆重,但祭品還是很豐盛的,小時候每年祭灶,除了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這類物品,還要特別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製成的芝麻酥,也就是「祭灶糖」,農民朋友的想法是很樸素的,請灶王爺吃了糖,他上天向天庭回稟的時候,嘴巴應該就會甜一些了吧?
當然,祭灶也有不少規矩。比如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前一句是說中秋節的時候男性不能拜月(月亮的化身是嫦娥),後一句的意思是到了小年,女人不能參與祭灶儀式。為什麼有這個規矩?原因也簡單:避嫌。男性要避嫦娥這位女性神仙,女性當然也得避開灶王爺這位男性神仙。
不過話說回來,家庭婦女才是最有資格祭灶的人吧?尤其在農村,畢竟一天到晚在灶臺邊忙活的都是她們,男人估計連灶王爺都沒見過幾回。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的也不是沒有,比如河南安陽等地,家庭主婦就是祭灶儀式的主力軍。
大人們祭完灶,就輪到小孩兒們開心了。「二十三,糖瓜粘」,這一天街頭巷尾都能看到很多賣糖果的小商販,家裡的長輩也會買一些關東糖給小孩吃。關東糖就是麥芽糖,外表微黃酥脆的麥芽糖吃起來也是香甜,黏牙。現在看這一塊糖隨時都能吃到,但回到小時候,能痛痛快快地吃上幾根關東糖,可不是平日裡能享受到的待遇。
現如今人們經濟條件好了,城市裡早就沒有老灶臺,也沒有灶神的位置了。但在農村,祭灶這一習俗得以保留,在老輩農村人心中,灶王爺的地位仍不可取代。今年小年,你的家鄉有準備祭灶嗎?各位有沒有吃到灶糖呢?如果你們的家鄉在小年這一天還有其它特別的習俗,也歡迎在留言中和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