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泰華街上,違停車輛導致非機動車紛紛走上機動車道。河北日報記者高珊攝
「開車太堵,公交太慢,騎車……騎車心煩。」11月23日,早尖峰時段,看著手機地圖的堵車路段,準備去上班的省會市民孫豐偉再次陷入「選擇困難」。
隨著城市交通擁堵的加劇,騎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重新受到市民青睞,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城市路段沒有劃定非機動車專用道,或者非機動車車道太窄,加之違停、停車位佔道,非機動車行走空間不斷被壓縮。
你擠他佔 非機動車在「夾縫中求生存」
早上7時45分,經過一番「心理鬥爭」,孫豐偉還是決定騎車上班。孫豐偉工作的公司在廣安大街上,距離他居住的藏龍福地小區約7公裡,騎行時間大約半小時。
「現在騎自行車,連條痛快的路都沒有。要不是堵車容易遲到,我真是不願意騎車了。」孫豐偉告訴記者,騎行路上就像「闖關」一樣,除了要應付路上洶湧的非機動車潮,還要不時跟身邊駛過的機動車保持「若有似無」的距離。
「想好好騎車,真太難了!」孫豐偉感慨地說。
孫豐偉的話道出了現今不少「騎行族」的感受。「車輛霸佔自行車道現在太常見了,路好像就是給汽車修的,根本沒考慮我們這些騎車的人。」每天騎車買菜的省會市民王阿姨也抱怨連連。
類似的場景,我們身邊並不鮮見。比如,非機動車道被違停機動車擠壓成了「一線天」,有的路段甚至直接畫成了汽車停車位;車道劃分不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雜……
石家莊市和平西路上,違停車輛和川流不息的機動車使得非機動車幾乎「無路可走」。河北日報記者高珊攝
這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現象,不僅讓非機動車陷入「行路難」的窘境,而且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11月23日中午11時40分,記者來到石家莊市中華大街與寧安路交口以北路段,中午下班、下學的時段,道路兩側已被停放的機動車佔滿,為了方便通行,許多非機動車都在機動車道通行,騎車人貼著機動車走的場面,看著格外危險。
「你以為在機動車道騎行危險啊,貼著停車位騎車更危險。」一位市民告訴記者,有一次他沿著非機動車道騎行的時候,停車位上的一輛汽車突然打開車門,差點把他撞倒,「還好我騎得慢,沒出啥大事。」
覺得危險的不僅是騎車人,開車的司機也倍加小心。
「非機動車道被佔得就剩這麼一點,自行車肯定全跑到機動車道上來,這就是人為製造機非混行。」計程車司機劉師傅頗為擔心地說:「自行車和汽車走得那麼近,萬一撞上,肯定就是傷筋動骨。騎自行車的要是老人和孩子,就更容易出危險了。」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65億輛,其中汽車2.75億輛。自行車社會保有量去年底已近4億輛、電動自行車近3億輛。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機動車、非機動車數量激增,一些道路原先的規劃已經趕不上交通發展的腳步,不少城市的車道已顯得擁擠不堪。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在道路兩側設置停車位,不斷壓縮非機動車出行空間,這不符合現在綠色出行的理念,也不是長久之計。」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李茂認為,面對交通壓力加大,有關部門應重視自行車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的角色,不要讓非機動車在「夾縫中求生存」。
合理分配路權 還非機動車安全順暢通行
在石家莊生活了半輩子的老高今年63歲,平時出門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騎行,可他說現在自己出門騎車少了。
「馬路上到處都是汽車,能放心騎車的地方太少了。」老高說,希望有關部門能重視一下他這種騎車人的需求,讓非機動車道寬一點、通暢一點,讓人能安心順心地騎車。
老高的話說出了不少騎行人的心聲。
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在世界無車日前夕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003人參加),75.6%的受訪者認為道路被停車佔用等問題影響了慢行體驗。提升慢行體驗,62.8%的受訪者建議嚴格停車位設置規則,60.8%的受訪者希望拓寬非機動車道。
「非機動車這種慢速出行方式,屬於城市慢行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慢行系統是綠色出行的系統,既環保又有利於健身,是現今倡導的出行方式。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城市建設考慮得更多的是滿足汽車的出行需求。」李茂認為,忽視慢行系統,已是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普遍現象。這體現在道路空間的分配上,就是對機動車過於「傾斜」,比如道路的改造,總是著眼於機動車的需要,一味拓寬機動車道,擠壓非機動車道空間。
「行走在路上,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都擁有路權。」李茂認為,在滿足汽車通行需求的同時,應為非機動車出行創造暢通的道路條件。「還路於非機動車,不僅能夠體現公平原則,另一方面如果非機動車的路權得到有力保障,也能夠引導廣大群眾更多選擇非機動車這種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這對於緩解交通擁堵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
可喜的是,這一情況已經受到重視,有些城市已經邁出了嘗試的第一步。
2019年北京市開通了首條自行車專用道,道路全長6.5公裡、淨寬6米,明確禁止行人、電動自行車及其他車輛的進入,成為了許多騎行愛好者的「打卡地」。目前,這條自行車專用道的總騎行量已突破240萬人次。
「北京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對於交通量較大的城市中心區而言,改造道路、優化利用現有資源更為現實。」李茂建議,可以從「合理分配」「開放共享」這兩方面著手。
「解決問題,首先要糾正道路分配偏差,給予非機動車更大的出行空間。這需要改變以往機動車優先的理念,讓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深入人心,合理分配道路資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不佔用非機動車道,對現有的狹窄非機動車道適度拓寬。」李茂建議。
「開放共享」則是針對目前停車位佔用非機動車道的現象。李茂認為,停車不應一味佔用公共道路,應該盤活現有的停車資源,「道路的基本功能是通行,不是停車。停車設施的主體空間也不應是道路空間。可以在現有的停車場中多修建一些立體式停車位。公共道路資源有限,但有許多機關、小區內部有大量可供利用的閒置空間,可以將這些資源開放共享。」
「當然,這些落到實處絕非一日之功,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當務之急,還須多從加強管理方面發力。」李茂建議,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像治理機動車道交通亂象一樣,重視非機動車道的管理,讓機動車、非機動車各行其道。(河北日報記者 高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