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星標「西江網」,與肇慶相約
相信不少街坊
經過立新街的時候,
都會看到這外立面已發黑的石墩。
▼▼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攝
那麼,你有了解過它嗎?
它又有什麼作用?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
它的存在對周邊居民特別重要。
它是水閘 見證先輩的抗洪歷史
從端州區正東路轉入立新街,
往前走不遠便能見到這水泥石墩,
它就是立新街水閘遺址。
只見左側水閘墩頂部長有雜草,
墩體已有破損,鋼筋外露;
右側水閘墩因城牆需維護,
被施工方用蓋布包裹。
▲左側水閘墩旁的牆體還嵌有一塊已嚴重破損的石碑,上面刻有「民國二十三年口口口立」等字樣。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攝
《端州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記載,立新街水閘建於1934年,總面寬4米,左右閘墩間距寬2.5米,閘墩寬0.53至0.88米,高1.83米,深1.05米,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水閘墩內設槽2道。
在後東街和後西街,
這裡有著兩個同樣的水閘,
一前一後「圍」住了後西街一帶的民居。
▲後東街水閘。
▲後西街水閘。
上兩圖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攝
《端州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記載,兩個水閘均建於民國時期,磚混結構。其中,後東街水閘總面寬3.4米,左右閘墩間距寬1.8米,閘墩寬0.73至0.87米,高2.2米,深1.3米,水閘墩內設槽2道。後西街水閘總面寬3.6米,左右閘墩間距寬1.8 米,閘墩寬0.88至0.93米,高1.83米,深1.4米,同樣設有兩道槽。
填充式擋水可阻「水浸街」
▲後東街水閘。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攝
這些水閘如何起作用?
「洪水來時,用兩塊木門或杉木插在水閘的兩道槽口處,木板或木材之間用黃泥、砂石填滿、填實,用來阻止洪水進入街道。」肇慶市博物館原館長馮詠浩介紹道。
水閘由何人建?
《端州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記載,水閘是居民自發修築的防洪小圍之一。記者走訪了立新街附近的多名街坊,他們紛紛表示不知道是誰修建了水閘。因為年代久遠,立新街水閘的修建者已難以考究。
後東街、後西街的兩個水閘
則有著更多的故事。
住在後西街84歲的陳叔和80多歲的陳姨都說,
後東街、後西街的兩個水閘都是由民國時期
最後一任國民黨高要縣縣長朱健雄所建。
▽▽
「朱健雄一家住在後西街,所以建了這兩個水閘。」陳叔介紹,當時與後東街水閘、後西街水閘相連的防洪堤東至龍頂崗、西至龜頂山,保護著北邊的民居、農田和水塘,而後西街一片則在防洪堤外,每當洪水來臨,百姓需想盡辦法阻擋洪水,甚至不得不暫時搬離。後西街水閘斜對面,原本還建有一個亭子,用來擺放砂石、土包、杉木、打樁臺等防洪工具。
街口有水閘,民居裡也有。
陳姨表示,後西街南邊的幾間房子裡
也有同一時期建的類似水閘,
與街口水閘一起阻擋南邊來的洪水。
難阻特大洪水
水閘使用了磚石甚至混凝土材料,堅固耐用,
在歷史上阻擋洪水效果如何?
今年90歲的朱姨
住在離立新街水閘不遠處。
她回憶,面對一般的洪水,
立新街水閘或許可以阻擋,
但對大洪水則「無能為力」。
▲立新街水閘。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攝
說到這些水閘的作用,
前文提及、住在後西街的陳叔
提到了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1949年大洪水。
「那年周邊都被洪水浸了,水深可以撐艇。大家將包公像抬出來遊街治水,砍『水鬼』。街坊還將木板插在後東街、後西街的水閘槽擋洪水。剛開始可以阻一下,但洪水太大了,水從階磚石板的縫隙和黃土地面冒出來,最終水閘內和水閘外的水位持平,房屋還是被淹。」陳叔說道。
▲後東街水閘連著以前的堤圍。現堤圍上建有民房。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攝
後西街的陳姨則
說起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一場洪水。
「在那場大水裡,人們用木板插在水閘裡阻擋洪水,但沒什麼用,後西街裡還是有幾幢房子在洪水中倒塌了。」陳姨所說的這場洪水有可能是1962年的那場洪水。根據《肇慶市端州區水利志》記載,1962年端州錄得的最高水位為12.50米。
防洪水利設施完善 水閘退出歷史舞臺
這幾處水閘,
是端城人民不屈不撓抗擊洪水的見證。
事實上,肇慶百姓從沒停止過與洪災的鬥爭,
努力修築了多個防洪水利設施。
如肇慶的防洪「生命線」景福圍。
據《道光高要縣誌》記載,
該堤圍已有600餘年歷史,
明洪武初知府開始築水基堤,
經歷代修築景福圍逐漸成形。
▲1953年建造的景福圍靈山水閘。
又如古城牆也起到了防洪作用。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賴小琴 攝
「古代城牆東西段連接景福圍,如文化名人、肇慶師範學校校長梁贊燊所說是第二重堤圍。」肇慶名城與旅遊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張致政介紹道。
馮詠浩則告訴記者:「1915年特大洪水過後,肇慶受災慘重。1916年至1917年間,政府從塔腳至現正東路築混凝土截水牆及水閘。1923年,粵桂兩軍交戰,東門正街兩邊的商肆全部被毀。在此基礎上,政府於1924年將東門街一帶泥基加高培厚,改為如今的正東路,並將城牆雉堞毀拆,化城為基。加高后的正東路起到了堤圍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洪水。」
張致政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在每年冬春組織興修水利,聯圍築閘,強幹弱枝,在鞏固提防的同時有系統地開展排水系統整治。至上世紀80年代末,江濱堤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加固。幾處位於新江濱堤內的水閘,包括古城牆基本徹底失去了防洪作用。」
1985年,
肇慶開始進行景豐聯圍的整體規劃建設,
將江濱堤升級為景福圍幹堤。
2007年年初,景豐聯圍加固工程被列入
廣東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
2017年,市政府結合城市建設、人文景觀、市政交通、歷史文化傳承等,對景福圍進行新一輪升級改造。工程完工至今,景豐聯圍應急加固工程充分發揮了防洪排澇的重要作用,為肇慶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原標題:《這些石墩的秘密曝光!原來它們對肇慶如此重要…》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