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瀏陽遭遇了罕見的洪水,你們熱情伸出援手,家鄉人民十分感動……」8月4日上午,瀏陽赴臺代表團與臺北市瀏陽同鄉會的文化交流座談會上,瀏陽市博物館黨支部書記李麗的一番話,使這場座談會,一開始就充盈著濃濃的鄉情。
經相關部門批准,8月3日至9日,我市譚嗣同紀念館、瀏陽市譚嗣同文化研究會及譚氏後裔代表一行8人,赴臺進行了文化交流活動。在為期7天的活動中,代表團分別與臺北瀏陽同鄉會、臺北湖南同鄉會、臺北中華仁學會、臺北譚氏宗親會進行了文化交流座談會。
「為這次行程,我們前後準備了2個多月,收穫也非常豐厚。」瀏陽市譚嗣同文化研究會會長邱紀錄說,他們帶回來整整三箱資料,有民國時期出版的、許嘯天等編著的《譚嗣同集》,馮志鈞等編著的《戊戌時期的學會與報刊》、《譚嗣同全集》、《譚嗣同遺墨》以及臺北中華仁學會自成立以來的論文和成果報告等。此外,還有譚嗣同胞兄譚嗣襄在任職期間、譚嗣同夫人李閏的相關信息。
「這些資料,既是兩岸文化交流真實而又寶貴的依據,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譚嗣同的思想和文化提供了素材。」市博物館館長、瀏陽市譚嗣同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尋春林說,經過整理,這些文獻資料或將在新建的譚嗣同文化園中展出。
在臺北圖書館,打開電腦搜尋引擎,輸入關鍵詞「譚嗣同」,跳出來的數據讓瀏陽代表團所有成員眼前一亮。
「粗略一看,以譚嗣同為研究對象的臺灣高校碩士、博士論文就有十多篇,研究範圍包括其生平、思想、詩詞等多方面。」 市文聯副主席、瀏陽市譚嗣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正初感到驚喜,在他看來,譚嗣同憑藉其堅定的政治信仰和人格魅力,引起了海峽兩岸共同的關注,甚至有望成為聯通瀏陽與臺灣的文化符號。
「通過這次活動,瀏陽與臺灣相關社會團體建立了情感,邁出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市博物館副館長、譚嗣同紀念館館長、瀏陽市譚嗣同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任伶俐表示,今後,還將繼續加強溝通,真正搭建起兩岸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橋梁,使文化交流活動常態化。
明年9月28日是譚嗣同殉難120周年紀念日。為打造歷史名人遺蹟為代表的文化旅遊品牌,目前,瀏陽正在規劃建設譚嗣同文化園。同時,也在加快推出《譚嗣同年譜》和譚嗣同長篇小說等作品。(來源《瀏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