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著名搖滾樂隊皇后樂隊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了大銀幕。這部皇后樂隊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以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默丘裡及其他三位成員在「拯救生命」演唱會上的開場鏡頭為開篇,回溯皇后樂隊從15年前在倫敦組隊,之後破裂、重聚,共同在「拯救生命」演唱會上締造搖滾歷史上最偉大表演的過程。
疊加180個聲部的「狂想曲」是理解弗雷迪的私人密碼
這部高分電影由好萊塢執導《飛鷹艾迪》的導演德克斯特·弗萊徹接棒,《黑客軍團》中的拉米·馬雷克飾演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默丘裡,格威利姆·李飾吉他手布萊恩·梅,本·哈迪飾鼓手羅傑·泰勒,約瑟夫·梅澤羅飾貝斯手約翰·迪肯,艾倫·裡奇(《唐頓莊園》《模仿遊戲》)飾演主唱弗雷迪·默丘裡的經紀人保羅·普倫特。
片中有三個轉折事件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首歌的誕生,這首歌由弗雷迪·默丘裡所創作,最初版本收錄在專輯《歌劇之夜》(1975年)中。它也是皇后樂隊跟前唱片公司分道揚鑣的導火索,最開始的經紀公司不肯給錢發行這張歌(因為它太長,而且名字不通俗易懂),後來這首歌成為搖滾經典曲目。這首歌也是一個證明無法簡單歸類皇后樂隊音樂風格的極佳例子。
從這張傳奇唱片《歌劇之夜》開始,皇后的音樂風格就開始從巴洛克流行轉向了更多元化的風格:硬搖滾、迪斯科、山地搖滾、朋克。《歌劇之夜》可能算得上是搖滾樂歷史上最華麗的篇章,把搖滾歌劇這個概念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據說,在錄製《歌劇之夜》期間,皇后的成員們都意識到自己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布萊恩·梅、默丘裡都興奮異常,靈感爆棚,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怎麼唱就怎麼唱。
曾經與皇后合作過的製作人羅伊·託馬斯·貝克談論過他第一次聽到《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故事:「弗雷迪坐在自己家,突然說『我腦子裡有了一首歌』。他就開始坐在鋼琴面前彈了出來……然後他突然就停下來說:『現在,親愛的,我要在這裡加上一段歌劇部分。』」從開篇開始,歌曲突然進入歌劇部分,然後又忽然轉入搖滾,最後又歸於抒情。
吉他手布萊恩·梅表示,「這首歌是(弗雷迪的)親兒子。」貝克和皇后為這首被稱為「弗雷迪親兒子」的歌曲錄了幾個星期,在歌曲裡疊加了大約180個聲部,形成了猶如大教堂合唱的感覺。這首歌將弗雷迪跨四個八度的音域特長突顯出來——他能從男低音的F2跨越到女高音的F6。傳記作者大衛·布萊特如此形容弗雷迪的聲音:「在幾小節之內從低沉沙啞的搖滾嗓轉換到溫柔明亮的男高音,然後到尖尖的完美的花腔,音域的最高部分像水晶般純淨。」
《波西米亞狂想曲》就成為了皇后第一支全英第一單曲,在美國也排到了前十。吉他手布萊恩·梅說:「弗雷迪的歌詞往往寫得很隱晦,但是你能從字裡行間讀出默丘裡很私人的想法和感受。」事實上,「狂想曲」正是理解默丘裡私人感受的關鍵。
另外還有兩個轉折點非常重要,值得導演花更多筆墨渲染。其一是,弗雷迪雨夜解僱同性戀經紀人保羅。同性戀保羅將自己自私的愛加諸於弗雷迪身上,讓他單飛,跟樂隊撕裂,沉迷於酒精、同性歡愉,並最終導致他患上愛滋病。
其二是,「拯救生命」音樂會前夕,弗雷迪帶著朋友吉姆到家裡跟家人喝茶,弗雷迪告訴家人,他將為在這場為非洲饑民募捐的慈善音樂會上演出並給家人一個飛吻,這遵循了弗雷迪父親做好人做好事的人生信條。「望子成龍」的嚴厲父親,親自走上前擁抱了弗雷迪。
真實還原最接近神的那一位
雖然自稱「我只是樂隊主唱,不是樂隊領導者」,弗雷迪·默丘裡無疑是皇后樂隊的靈魂人物。弗雷迪, 原名法魯克·布勒薩拉,出生於東非桑給巴爾的一個印度拜火教家庭,弗雷迪的血統為帕西人(印度波斯人),在出生地和印度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他受到印度音樂的影響,也很喜歡歌劇。
他被稱為「英國的第一位亞裔搖滾巨星」。2002年,在BBC舉辦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票選活動中,弗雷迪排名第58位。2009年,在《Classic Rock》雜誌的票選中他被選為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歌手。音樂指南網站All music稱他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藝人之一」,擁有「所有音樂中最偉大的聲音之一」。
弗雷迪的現場表演風格高度戲劇化,引發人群的積極參與。《旁觀者》雜誌形容他「用各種誇張放肆版本的自己去戲弄觀眾,震驚觀眾,最終迷住觀眾的表演者」。參加了弗雷迪·默丘裡致敬演唱會並與皇后樂隊錄製歌曲《Under Pressure》的歌手大衛·鮑伊稱讚他的演出風格:「在所有戲劇搖滾歌手中,弗雷迪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人……他超越了極限。我只親眼見過演唱中的他一次,結果,確實就像傳說中的,他是一個能將觀眾掌握在手心裡的男人。」皇后的吉他手布萊恩·梅說,默丘裡能「讓體育場最後一排的最後一個人感到和他聯繫在一起」。
弗雷迪最有名的演出之一是皇后樂隊在1985年的拯救生命演唱會上的亮相。1985年7月13日舉行的「拯救生命」演唱會,是世界音樂界發生的一件大事。它於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的旨在為衣索比亞大饑荒籌集資金的跨地區大型演唱會。由於連年內戰和乾旱,1983年至1985年間,非洲衣索比亞發生了大饑荒,近40萬人死亡。埃爾頓·約翰、鮑勃·迪倫等當今世界最傑出的音樂家都參加了這場音樂會。
那天,倫敦溫布利體育場坐著72000個觀眾,所有人都在跟著默丘裡合唱《波西米亞狂想曲》;觀眾的熱情超出了坐在鋼琴前的默丘裡的預料,就好像那天看演出的人們來演唱會的目的就是這首歌一樣。
緊接著默丘裡拿起話筒,樂隊演奏起節奏更加歡快的《Radio Ga Ga》,觀眾們仿佛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他們都變成了木偶,默丘裡那離奇的嗓音就是牽線。
就是在那一天,分裂後的皇后樂隊重聚,再一次走進樂迷的世界。這場幾乎把皇后樂隊特別是弗雷迪所有非比尋常的舞臺技藝展現出來的演出再一次將他們推向了天皇巨星的位置。
弗雷迪讓整個體育場的約72000名觀眾一起拍手、搖擺和齊唱。皇后樂隊的該場演出在日後不斷被票選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現場。2005年,一位批評家回顧該演出時寫道:「那些編纂偉大的搖滾前臺人名單的人,把最前幾個位子授予米克·賈格爾、羅伯特·普蘭特等人,都犯了糟糕的疏忽。弗雷迪以拯救生命演唱會上酒神戴奧尼索斯式的表現輕易地證明了他是他們中最接近神的一位。」
確實,弗雷迪定義自己的角色為為觀眾提供他們所需的「表演者」,他曾經告訴別的歌手:「我歌唱的能量全部來自我的觀眾。」
毫不誇張地說,拉米·馬雷克神還原了弗雷迪在舞臺上激情四溢、精力旺盛、光芒萬丈的表演,連「齙牙」緊張地咬嘴唇,一些細微的動作和姿勢也都一樣。馬雷克還演繹出弗雷迪在日常生活中猶如演歌劇版的喜怒無常——例如午夜打電話給瑪麗跟她一起做開燈關燈的遊戲。
在YouTube、Facebook等美國社交網絡上,又一個將皇后樂隊1985年在「拯救生命」演唱會現場和2018年《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中還原的演唱會進行對比,你會發現真假難分,演員拉米·馬雷克簡直可以說100%還原了真實的演出現場,甚至每個細微的動作都一樣,簡直可以說是「弗雷迪上身」。對另外三個樂隊成員、現場攝影師的拍攝等,進行了從喇叭褲腳到爆炸頭一一複製的極高相似度。
電影傷害了皇后樂隊粉絲?
但是也有不少西方媒體認為,電影對那些深入了解皇后樂隊的人來說,是一種冒犯。
例如,作為一部傳記片,為求真實還原弗雷迪,導演反而有些束手束腳,也導致電影沒有多少讓人難以忘懷的關鍵鏡頭和高潮情節。
此外,導演也許為了能滿足PG-13的要求,而不得不放棄闡述弗雷迪性取向的複雜性。電影弱化了雙性取向對弗雷迪聲音、音樂風格的影響,以及對他生命中極端浪漫愛情的輕描淡寫,特別是對他和同性伴侶吉姆的關係的簡略帶過,對那些要求準確拍攝弗雷迪形象和生平的觀眾來說,是一種傷害。
幾天前的12月1日是國際愛滋病日。不幸的是,弗雷迪也是因為愛滋病而去世的,享年45歲。
作為第一位公開患愛滋病及去世的主流搖滾巨星,弗雷迪的死在該病種的歷史上有重要地位。
1992年4月,樂隊的剩餘成員創辦了默丘裡鳳凰信託並於1992年4月20日舉辦了《弗雷迪·默丘裡致敬演唱會:為提高對愛滋病的認識》以慶祝弗雷迪的人生和影響力,為愛滋病研究集資。
該致敬演唱會在倫敦的溫布利球場舉辦,觀眾人數為72000人,在76個國家中廣播直播,估計聽眾數量為1億人次。有許多重量級嘉賓亮相,嘉賓之一、英國著名演員伊莉莎白·泰勒稱默丘裡是「一位傑出非凡的搖滾明星,如彗星划過天際般出現在我們的文化圖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