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佛經的兩種誦讀方式,得到的利益可謂天差地別

2020-12-11 淨宗傳承

每部經典開頭都有四個字——「如是我聞」,「如是我聞」的意思就是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信。佛說念佛能往生,我們就不懷疑,如是如是。這就免了很多麻煩。

比如說《阿彌陀經》裡講: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聽到之後,我們就點頭:如是如是!去此西方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聰明人」就不這樣想了,他問怎麼是十萬億佛土,怎麼不是九萬億?怎麼在西方,不在東方?到底有沒有極樂國土?這樣就不叫「如是我聞」了,他打了很多問號。

佛講的話,不需要我們打問號。尤其是淨土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唯信能入」,超過了我們的思議境界。佛這樣告訴你,你就這樣相信,你就是「明信佛智」。每部經的最後也教導我們「歡喜信受」「依教奉行」。我們讀經的最終目的是要依教奉行,把經義了解、貫徹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中。

誦經有兩種誦法:一種是口頭誦,依據文字一句一句地誦;一種是身體力行,我們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等於三部經通通都誦到了。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經》所講的,是讓我們念佛,現在我們在念佛了,等於是在身體力行這部經;《觀經》告訴我們的,也是這個道理;《無量壽經》所說的,還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不光是在讀誦經典,已經在落實了,這是不是更進了一步?如同世間學習上級文件,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執行文件。

阿彌陀佛也在看:你還在學習文件,學習極樂世界的三個經本,還沒落實在行動上,那你還要正確了解這三部經的經義,然後去落實。比如說一個老太太,文字雖然不認識,但是了解專修念佛的道理,三部經的文字等於都認識了,三部經的道理等於都通達了。

誦經,有的人會誦,也會講解,但是不會做,這就不好了。

《念佛感應錄》裡記載:有一個出身貧苦的泥瓦匠,沒有文化,出家之後就專修念佛,一天到晚都念這句名號。有一天,他到哈爾濱極樂寺找倓虛法師,發心在戒期裡侍候病人。他住了十幾天,就向常住師父請假不幹了。常住師父認為他太沒有長遠心了,剛住十幾天就要走。他說不是,我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常住師看他是真的要去就決定成就他。怎麼成就呢?給他打掃一間房,再找幾位師父給他念佛。臨往生之前,送他的人看他當天就要往生佛國了,問他臨走的時候能不能寫首偈子留個紀念?他說自己做苦工出身沒有文化,寫偈子、寫詩都不會。不過,他有兩句實在的話告訴大家,這是他的心得。兩句什麼話呢?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講完這兩句話,他就腿一盤,隨眾念佛,不到一刻鐘就往生了。

這兩句話說得很實在。「能說不能行」,經典講得都很好,道理講得都很明白,但是不能做,這個不是真智慧。那什麼是真智慧?雖然是愚痴老太,也不會講解,但就是會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名真智慧!

藥丸喻——念佛定往生

誦經要了解經義,要通過讀誦三部經進入專修念佛正定業,所以讀誦稱為助業。

在一般的觀念當中,總覺得「讀經讀得很多,有文化,有智慧,應該超過念佛」。古德舉例說明誦經和念佛的關係:誦經就好像看藥方,經文像是藥方,六字名號就是藥丸。我們得了無明大病,釋迦牟尼佛就開了三個藥方,三個藥方其實是一個內容,就是讓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給了我們「南無阿彌陀佛」這粒藥丸。

我們作為病人,依方抓藥,然後依方服藥。我們怎麼服這個藥呢?「乃至十念,念念相續,念念不舍,這樣必定往生」,我們這樣去做就好了。

如果說不認識藥方,但是在吃這粒藥丸,那麼這個不識字的病人吃了這粒藥丸,病會不會好?會。我們自己雖然看不懂藥方,但是善導大師看得懂,為我們解釋說:這三個藥方,都是讓你專念六字名號!六字名號就是藥丸,我們吃下去,能不能往生?能往生嘛!從古到今,很多不識字的老太太都往生極樂世界了。

也有的人,專門研究經典,就好像專門研究藥方,但是不吃藥丸,他的病能好嗎?不能。重要的是藥丸!

依方抓藥,然後服用藥丸。

六字名號亦復如是。

地圖喻——了解經義後安心念佛

經典又像是地圖,告訴我們往生西方的道路;稱念六字名號就像駕車上路。我們在不了解往生方法之前,需要讀誦三部經,就像出門要把路線搞清楚。搞清楚路線我們就駕車上路,不需要一邊握方向盤一邊看地圖了。

淨土三部經告訴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直達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念著佛,等於已經上路了,就不必再把經本拿來,邊握方向盤邊看,不必這樣。

當然,也不排斥讀誦。不排斥讀誦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極樂世界非常莊嚴,我們把經文讀一遍,心裡就法喜一次,就感覺自己到極樂世界旅遊了一趟,更加嚮往極樂淨土,更加厭離娑婆世界,更加感動於佛的慈悲,更加慶幸於專修念佛。因此我隔三差五地拿來讀一遍。這樣可以,這叫讀誦助業。

作者:淨宗法師

選自:《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淨宗法師:佛經的兩種誦讀方式,得到的利益可謂天差地別
    誦經有兩種誦法:一種是口頭誦,依據文字一句一句地誦;一種是身體力行,我們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等於三部經通通都誦到了。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經》所講的,是讓我們念佛,現在我們在念佛了,等於是在身體力行這部經;《觀經》告訴我們的,也是這個道理;《無量壽經》所說的,還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不光是在讀誦經典,已經在落實了,這是不是更進了一步?
  • 淨空法師:我為什麼直到晚年才接受淨宗法門
    我們看這個經上所教的,十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淨宗的當機者,全都能得利益,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眾生。所以經中持名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持名這個方法「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統統適合,統統得利益。「齊收凡聖」,凡夫行,能往生,聖人也行,也能往生,「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
  • 今日恭迎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誕辰紀念日!
    印光大師在見濁波湧的時代,力挽狂瀾,傳承儒佛聖學於來哲;以正法眼,弘揚淨宗念佛法門,為火宅國人,直指離苦得樂之大道。實際上,大師的淨土教義是集一千多年來歷代淨宗祖師之大成。選定淨土五經,確立淨土宗的根本經典。各宗都有本宗所依據的根本經典。歷代淨土宗祖師和善知識在弘揚淨土法門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淨土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和《往生論》,是淨土宗的正依經論。
  • 淨宗法師:怎樣跟佛相應?
    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淨宗法師03:15來自淨宗傳承經常有人說「我念佛怎麼跟佛相應啊?」怎麼相應呢?一念信心,這就相應了。如果說「佛發四十八願,我也要發四十八願」,那恰恰不相應。就好像我們在大海邊,別人造好了一艘大願船,說「你上船,我載你過海」,你只要一步登上這艘船,不就跟船相應了嗎?
  • 淨宗法師:跟佛打交道不需要戴面具
    淨宗法師- 跟佛打交道不需要戴面具03:50來自淨宗傳承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其實能認識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只有彌陀本願能徹底照明我們內心的黑暗,我們得到真正的安心滿足,就不需要在人前戴一個假面具,戴了多難過啊,所以自然就會把假面具放下,以真面目示人。我們的真面目就是罪惡生死凡夫,我們在十方諸佛面前也會很坦然自在地承認「我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 祖師語錄:印光大師說佛經讓人明三世因果出輪迴苦海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印光法師文鈔》:「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皆令人趨吉避兇、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鬚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潔手淨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矣。」
  • 淨宗法師:聞名念佛最幸福!
    聞到佛名是真正的大福報,是真正的利益價值所在。地獄也好,天上也好,但都是輪迴境界。地獄的苦報受夠了,轉來轉去到人天,人天的福報享盡了,又墮落到地獄中去,無量劫都在三界裡輪迴。如果得聞佛名,就有究竟解脫的因緣,所以聞佛名是不可思議的。
  • 佛經浩瀚廣大,佛弟子該如何閱讀、持誦?
    如何選擇佛經 佛教經典,可謂汗牛充棟一些人便以此為由,不去誦讀。實際上,花時間,多讀一些佛經,便是多一次機會聽佛陀說法,從中,我們也才能切身明白佛陀在講什麼,我們所要學的是什麼。 而學佛之人,尤其是在剛入門之時,也應有所選擇。譬如,可以先從概論的書籍和通論、通史性的著作著手,而後再依據自己個人的心性、興趣,學習某一部或某些相關經典,日久功深,必定功不唐捐。
  • 淨宗法師:一事無成好過年
    我雖念佛,享受無邊功德利益,究竟不敢說自己成了什麼,故說一事無成。其次是講經說法,講的說的都不是自己的,都是佛經祖典裡現成的。比如吃到好吃的,也喊人家共同品嘗,總不能說這就是我做的。所以講經說法,也是一事無成。一事無成才能保證原味,就怕加了自己的東西,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有人說弘願寺是我建的,哎呀,還要不要我活啦!
  • 淨空法師:我為什麼直到晚年才接受淨宗法門
    我們看這個經上所教的,十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淨宗的當機者,全都能得利益,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眾生。所以經中持名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持名這個方法「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統統適合,統統得利益。「齊收凡聖」,凡夫行,能往生,聖人也行,也能往生,「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
  • 如何誦讀佛經?這三點注意事項需知曉,別在白白耗損福報了!
    第16期:如何誦讀佛經?文/凡心問禪作為佛弟子,誦讀經藏乃是最平常不過之事。但應該如何誦讀經藏才能利益最大呢?有人說去寺院誦讀功德最大,也有人說在家佛堂誦讀功德利益最大,亦有人說隨時隨地誦讀都可,只要心清淨功德自然就大。當然以上三種說法,無論誦經念佛功德利益都非同小可。
  • 今日恭迎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誕辰紀念日!
    印光大師在見濁波湧的時代,力挽狂瀾,傳承儒佛聖學於來哲;以正法眼,弘揚淨宗念佛法門,為火宅國人,直指離苦得樂之大道。實際上,大師的淨土教義是集一千多年來歷代淨宗祖師之大成。選定淨土五經,確立淨土宗的根本經典。各宗都有本宗所依據的根本經典。歷代淨土宗祖師和善知識在弘揚淨土法門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淨土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和《往生論》,是淨土宗的正依經論。
  • 淨宗法師:兩種誤會一時平,自在念佛一身輕
    法然上人法語,淨宗法師講解南無阿彌陀佛。同學們好。仍然看《念佛法語》,第35條。總之有兩種人,一種人相信阿彌陀佛能救十惡五逆罪惡之人,而放縱罪業;還有一種人雖然謹慎不造罪,但是不相信阿彌陀佛能救十惡五逆造罪之人: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應該相信:即使造大罪,十惡五逆也蒙佛救度;而自己應當謹慎,連小罪也不犯。當然,我們不可能做到不造罪,只是要有這樣的認識。
  • 佛學智慧:誦讀佛經的三個方法,讓你智慧如海!
    只要一個人能堅持誦讀佛經,就能生出無量的智慧。那麼,只要誦讀佛經,就能生出無量的智慧嗎?那還不一定。有的人,天生「愚痴」,連佛經字面的意思都不理解,要生出智慧來,談何容易?有許多人,知道佛經好,教人向善,能給自己積累無量福報,這也是他堅持誦讀佛經的真正原因。因為《金剛經》中講,若有人能受持佛經中的一個四句偈,其福報,不可限量。
  • 28|一切往生的利益是從佛那裡得來的
    如果從這一段經文來看,當然可以說成韋提希夫人的得忍,是在於聽過了釋迦牟尼佛「正宗分」全部說法之後,這種見解認為「得忍」就是聽聞整部《觀經》的利益。不過,《觀經》有「要門」與「弘願」兩種內涵,也有「顯說」跟「隱說」兩種意義,如果從「要門/顯說」來看,韋提希夫人的得忍,就很容易讓人聯想是在這個時候。第二,「華座觀初得忍說」,也就是在「華座觀」的時候就已經得到無生忍,這是善導大師的見解。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那是對佛菩薩不敬,會減少福報
    學佛,一定會聞思佛經,恭敬佛經。所以我們一定要恭敬的對待佛經,因為佛經是佛陀所說的法。佛經就是佛陀,對佛經不敬,就是對佛不敬。在家中應該怎麼存放佛經呢?有人說家裡的佛經,要單獨存放,不能和其它書籍放在一起,也有人說不要在床上誦讀佛經,更不能放在床頭枕下,這樣對佛經不敬,對佛菩薩敬。這些說法到底可信嗎?佛經中曾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金剛經》也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淨宗法師《往生論注述解》近日正式出版發行
    《往生論》出自於古印度佛學大師世親,是佛教中很有影響的一部論典。現作者積多年的學修心得,先通過註解為讀者掃除文字障礙,復以傳統義疏的方式,依淨土宗的宗趣,條分縷析,將文本中的內在理路梳理出來,並廣泛吸收曇鸞以後歷代淨宗大德的思想,予以深入的闡發,大大彰顯了文本的義蘊。通過本書,或也有助於我們認識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內涵所在。
  • 淨宗法師:三世因果無法驗證,為什麼很多人相信?
    淨宗法師答:「三世因果」本來講的是三世;在今世要看三世,那就要看我們會不會看了。以佛法所說的境界,如果是在世俗以外,不是在我們的經驗範圍之內,多數都是無法驗證的,所以,我們也只是以我們的信心來信受。可是我們一般人總是希望說「我先驗證之後才能相信」,這是一般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