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經典開頭都有四個字——「如是我聞」,「如是我聞」的意思就是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信。佛說念佛能往生,我們就不懷疑,如是如是。這就免了很多麻煩。
比如說《阿彌陀經》裡講: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聽到之後,我們就點頭:如是如是!去此西方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聰明人」就不這樣想了,他問怎麼是十萬億佛土,怎麼不是九萬億?怎麼在西方,不在東方?到底有沒有極樂國土?這樣就不叫「如是我聞」了,他打了很多問號。
佛講的話,不需要我們打問號。尤其是淨土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唯信能入」,超過了我們的思議境界。佛這樣告訴你,你就這樣相信,你就是「明信佛智」。每部經的最後也教導我們「歡喜信受」「依教奉行」。我們讀經的最終目的是要依教奉行,把經義了解、貫徹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中。
誦經有兩種誦法:一種是口頭誦,依據文字一句一句地誦;一種是身體力行,我們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等於三部經通通都誦到了。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經》所講的,是讓我們念佛,現在我們在念佛了,等於是在身體力行這部經;《觀經》告訴我們的,也是這個道理;《無量壽經》所說的,還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不光是在讀誦經典,已經在落實了,這是不是更進了一步?如同世間學習上級文件,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執行文件。
阿彌陀佛也在看:你還在學習文件,學習極樂世界的三個經本,還沒落實在行動上,那你還要正確了解這三部經的經義,然後去落實。比如說一個老太太,文字雖然不認識,但是了解專修念佛的道理,三部經的文字等於都認識了,三部經的道理等於都通達了。
誦經,有的人會誦,也會講解,但是不會做,這就不好了。
《念佛感應錄》裡記載:有一個出身貧苦的泥瓦匠,沒有文化,出家之後就專修念佛,一天到晚都念這句名號。有一天,他到哈爾濱極樂寺找倓虛法師,發心在戒期裡侍候病人。他住了十幾天,就向常住師父請假不幹了。常住師父認為他太沒有長遠心了,剛住十幾天就要走。他說不是,我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常住師看他是真的要去就決定成就他。怎麼成就呢?給他打掃一間房,再找幾位師父給他念佛。臨往生之前,送他的人看他當天就要往生佛國了,問他臨走的時候能不能寫首偈子留個紀念?他說自己做苦工出身沒有文化,寫偈子、寫詩都不會。不過,他有兩句實在的話告訴大家,這是他的心得。兩句什麼話呢?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講完這兩句話,他就腿一盤,隨眾念佛,不到一刻鐘就往生了。
這兩句話說得很實在。「能說不能行」,經典講得都很好,道理講得都很明白,但是不能做,這個不是真智慧。那什麼是真智慧?雖然是愚痴老太,也不會講解,但就是會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名真智慧!
藥丸喻——念佛定往生
誦經要了解經義,要通過讀誦三部經進入專修念佛正定業,所以讀誦稱為助業。
在一般的觀念當中,總覺得「讀經讀得很多,有文化,有智慧,應該超過念佛」。古德舉例說明誦經和念佛的關係:誦經就好像看藥方,經文像是藥方,六字名號就是藥丸。我們得了無明大病,釋迦牟尼佛就開了三個藥方,三個藥方其實是一個內容,就是讓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給了我們「南無阿彌陀佛」這粒藥丸。
我們作為病人,依方抓藥,然後依方服藥。我們怎麼服這個藥呢?「乃至十念,念念相續,念念不舍,這樣必定往生」,我們這樣去做就好了。
如果說不認識藥方,但是在吃這粒藥丸,那麼這個不識字的病人吃了這粒藥丸,病會不會好?會。我們自己雖然看不懂藥方,但是善導大師看得懂,為我們解釋說:這三個藥方,都是讓你專念六字名號!六字名號就是藥丸,我們吃下去,能不能往生?能往生嘛!從古到今,很多不識字的老太太都往生極樂世界了。
也有的人,專門研究經典,就好像專門研究藥方,但是不吃藥丸,他的病能好嗎?不能。重要的是藥丸!
依方抓藥,然後服用藥丸。
六字名號亦復如是。
地圖喻——了解經義後安心念佛
經典又像是地圖,告訴我們往生西方的道路;稱念六字名號就像駕車上路。我們在不了解往生方法之前,需要讀誦三部經,就像出門要把路線搞清楚。搞清楚路線我們就駕車上路,不需要一邊握方向盤一邊看地圖了。
淨土三部經告訴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直達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念著佛,等於已經上路了,就不必再把經本拿來,邊握方向盤邊看,不必這樣。
當然,也不排斥讀誦。不排斥讀誦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極樂世界非常莊嚴,我們把經文讀一遍,心裡就法喜一次,就感覺自己到極樂世界旅遊了一趟,更加嚮往極樂淨土,更加厭離娑婆世界,更加感動於佛的慈悲,更加慶幸於專修念佛。因此我隔三差五地拿來讀一遍。這樣可以,這叫讀誦助業。
作者:淨宗法師
選自:《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