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紅汛王鑫通訊員焦萌文圖
本報平頂山訊「朱書記,你看新出生的兔仔長得多快,再有二十來天,就又可以當成兔出售啦。」7月21日,在葉縣水寨鄉桃奉村肉兔養殖場,看到駐村第一書記朱德璽到來,兔場負責人馮延兵右手提著一隻小兔興奮地說。
朱德璽,2017年11月由省委組織部選派,從河南省鹽業執法監督管理局直接派駐到葉縣水寨鄉桃奉村擔任第一書記。桃奉村位於葉縣東部,與舞陽縣僅一村之隔,全村轄2個自然村,1813人。朱德璽剛駐村走訪時得知有貧困戶39戶102人,桃奉村的集體經濟也是一窮二白,農業種植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差,是扶貧開發的重點村。
一番整改,村班子齊了,職責分工順了,朱德璽和村幹部經過討論並廣泛徵求意見,決定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2018年桃奉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利用省派第一書記專項扶貧資金髮展休閒農業項目,先後流轉土地80畝,建成了佔地65畝的冬桃種植基地和佔地15畝的草莓種植基地。
基地建好了,誰來管理,如何保證收益?朱德璽和村幹部們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決定走合作發展道路,將兩個種植基地交由種植能手馬獻斌管理並進行二次投資,收益與村集體平分。接管兩個種植基地後,馬獻斌在生長期的冬桃地裡套種萵筍、西瓜、紅薯等農作物,將土地收益最大化。而在離冬桃種植基地不遠處的草莓種植基地,10個大棚依次排開,草莓盛果期時採取自主採
摘,平時還給幾家大超市供
貨,銷路還不錯。如今,
兩個種植基地每年
給村集體帶來
10萬元收
益。
「利用村裡致富帶頭人,技術合作共贏。」這是作為第一書記的朱德璽和村幹部們擴大集體經濟的又一做法。今年32歲的桃奉村民馮延兵,以前養過兔子,有一定的養殖經驗。2017年4月,他購買了40多隻肉兔開始試養,第一年就有了2萬多元的收入。朱德璽和村委將馮延兵列為村致富帶頭人,利用省派第一書記專項扶貧資金,成立公司以技術入股的形式,邀請馮延兵加入村級集體經濟肉兔養殖項目,帶動村裡貧困戶增收脫貧。
經過考察,村裡引進了比利時肉兔和塞北兔等種兔、母兔460多隻。馮延兵介紹,這些肉兔繁殖力強,3個月能生產2窩,1窩能產小兔6-8隻,75天左右長成,按1隻母兔一年生40隻小兔,每隻小兔長成5斤成兔計算,一隻母兔一年能賺200多元,預計每年能為村裡創造利潤10萬元左右。
「現在我們的肉兔供不應求,近處的都是自己來取貨,周邊的小餐館、小飯店我們提供送貨上門服務。」馮延兵說。綠色、健康、味美的桃奉村肉兔,通過多種途徑遠銷四川、山東等地。
除了發展休閒農業項目和肉兔養殖項目,作為定點幫扶村,河南省鹽業執法監督管理局還幫助協調光伏發電等項目,每年可給村集體帶來近15萬元收益;村級集體還引進了假髮、服裝、鐵藝製作等3個企業,不僅為村民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還給村集體帶來一定收益。目前,該村村集體年綜合收入在30萬元以上。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發展,朱德璽表示,他和村幹部們決定將村集體收益反哺村裡,用於美麗鄉村建設和村民分紅,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