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桃奉村靠種植養殖走出致富路

2020-12-21 大河網

    肉兔養殖場

    葉縣水寨鄉桃奉村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紅汛王鑫通訊員焦萌文圖

    本報平頂山訊「朱書記,你看新出生的兔仔長得多快,再有二十來天,就又可以當成兔出售啦。」7月21日,在葉縣水寨鄉桃奉村肉兔養殖場,看到駐村第一書記朱德璽到來,兔場負責人馮延兵右手提著一隻小兔興奮地說。

    朱德璽,2017年11月由省委組織部選派,從河南省鹽業執法監督管理局直接派駐到葉縣水寨鄉桃奉村擔任第一書記。桃奉村位於葉縣東部,與舞陽縣僅一村之隔,全村轄2個自然村,1813人。朱德璽剛駐村走訪時得知有貧困戶39戶102人,桃奉村的集體經濟也是一窮二白,農業種植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差,是扶貧開發的重點村。

    一番整改,村班子齊了,職責分工順了,朱德璽和村幹部經過討論並廣泛徵求意見,決定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2018年桃奉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利用省派第一書記專項扶貧資金髮展休閒農業項目,先後流轉土地80畝,建成了佔地65畝的冬桃種植基地和佔地15畝的草莓種植基地。

    基地建好了,誰來管理,如何保證收益?朱德璽和村幹部們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決定走合作發展道路,將兩個種植基地交由種植能手馬獻斌管理並進行二次投資,收益與村集體平分。接管兩個種植基地後,馬獻斌在生長期的冬桃地裡套種萵筍、西瓜、紅薯等農作物,將土地收益最大化。而在離冬桃種植基地不遠處的草莓種植基地,10個大棚依次排開,草莓盛果期時採取自主採

    摘,平時還給幾家大超市供

    貨,銷路還不錯。如今,

    兩個種植基地每年

    給村集體帶來

    10萬元收

    益。

    「利用村裡致富帶頭人,技術合作共贏。」這是作為第一書記的朱德璽和村幹部們擴大集體經濟的又一做法。今年32歲的桃奉村民馮延兵,以前養過兔子,有一定的養殖經驗。2017年4月,他購買了40多隻肉兔開始試養,第一年就有了2萬多元的收入。朱德璽和村委將馮延兵列為村致富帶頭人,利用省派第一書記專項扶貧資金,成立公司以技術入股的形式,邀請馮延兵加入村級集體經濟肉兔養殖項目,帶動村裡貧困戶增收脫貧。

    經過考察,村裡引進了比利時肉兔和塞北兔等種兔、母兔460多隻。馮延兵介紹,這些肉兔繁殖力強,3個月能生產2窩,1窩能產小兔6-8隻,75天左右長成,按1隻母兔一年生40隻小兔,每隻小兔長成5斤成兔計算,一隻母兔一年能賺200多元,預計每年能為村裡創造利潤10萬元左右。

    「現在我們的肉兔供不應求,近處的都是自己來取貨,周邊的小餐館、小飯店我們提供送貨上門服務。」馮延兵說。綠色、健康、味美的桃奉村肉兔,通過多種途徑遠銷四川、山東等地。

    除了發展休閒農業項目和肉兔養殖項目,作為定點幫扶村,河南省鹽業執法監督管理局還幫助協調光伏發電等項目,每年可給村集體帶來近15萬元收益;村級集體還引進了假髮、服裝、鐵藝製作等3個企業,不僅為村民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還給村集體帶來一定收益。目前,該村村集體年綜合收入在30萬元以上。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發展,朱德璽表示,他和村幹部們決定將村集體收益反哺村裡,用於美麗鄉村建設和村民分紅,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相關焦點

  • 種蘑菇走出致富路 滑縣農戶大棚種植蘑菇 從養殖到種植完美轉型
    種蘑菇走出致富路 滑縣農戶大棚種植蘑菇 從養殖到種植完美轉型導讀:說起蘑菇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在生活中常見又常吃,但是說起菌類,比如香菇、平菇、金針菇等等在我們眼中食用菌是我們經常吃到的食材,而在河南滑縣李白社村李富強的眼中,食用菌不止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且還是他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下李富強通過大棚種植蘑菇,實現從養殖到種植完美轉型,走出自己致富路的故事。從2007年開始,20歲的李富強就開始了自己的養殖道路,十年來,李富強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在當地已經是一名名氣十分大的養殖能手。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第二年,楊英義又成倍地增加了養殖數量,到年底,還是供不應求。這下,楊英義心裡有了底,養殖數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他的養雞場已經小有規模,養殖土雞3000多隻,鵝和騰鴨200餘只,每天產土雞蛋50餘斤。他還註冊申報了家庭農場,並通過網絡平臺等銷售自己的農產品。
  • 葉縣村民引進種植「鋼蔥」走上致富路(圖)
    9月18日,葉縣田莊鄉柏樹李村村民在該村李江濤家的鋼蔥田地裡除草  大河網訊  9月18日,葉縣田莊鄉柏樹李村村民在該村李江濤家的鋼蔥田地裡除草。
  • 養殖生態蝦 走上致富路
    「我從江蘇來到一八三團,正是看準了這裡得天獨厚的養殖條件。我相信,在兵團奮鬥一定大有作為。」徐山笑得眼睛彎成兩彎月牙。 徐山所在的蝦棚是十師一八三團北屯雙渠匯水產合作社生態蝦養殖基地,徐山是合作社的技術員。 今年,一八三團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對四連效益較低的33座大棚進行改造,發展規模化生態蝦養殖,讓一直從事蔬菜種植的職工通過種養結合方式實現多元增收。
  • 遂川衙前:「黨建+」走出致富路
    從偏居一隅到脫貧致富的林鄉,遂川縣衙前鎮通過黨建引領「唱新戲」、產業集聚「拔窮根」,走出一條增收致富的脫貧路。示範引領,黨員是脫貧路上「領頭雁」提起黨員幹部羅榮傳,士高村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他在沿海務工多年,而後返鄉創業。2016年,在農技站技術人員指導下,羅榮傳購入一批貴妃雞苗,並種植了40畝南豐蜜橘。
  • 四川:養好小龍蝦 自貢市大安區貧困戶走出致富路
    四川:養好小龍蝦 自貢市大安區貧困戶走出致富路2020-04-13 11: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這是一個曾經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農村青年,經過四年的辛苦拼搏,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展龍蝦產業。現在,廖春已發展40餘畝稻田小龍蝦養殖,年產龍蝦約7000斤,成為全村家喻戶曉的致富能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廖春家有兄弟二人,母親常年患病,是村裡出了名的「藥罐子」。
  • 陽泉市雲林種植公司養殖梅花鹿,養鹿蹚出致富路
    山西雲林種植有限公司養殖梅花鹿近200頭,年產鹿茸約250公斤,養鹿蹚出致富路:2017年,山西雲林種植有限公司從吉林省引進70餘頭梅花鹿嘗試養殖。經過近4年的發展,養殖逐步標準化、規模化,現存欄梅花鹿近200頭,年產鹿茸約250公斤,實現了經濟效益。
  • 葉縣:艾草產業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河南商報記者 孫超 通訊員 王玉峰初秋時節,位於葉縣西南老青山山腳下,農田裡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農作物 。鳥鳴、蛙唱、蛐蛐的叫聲此起彼伏,村邊清澈見底的溪流源源不斷的滋養著農田。據悉,葉縣常村鎮地處淺山丘陵區,適合艾草的生長。近年來,隨著艾草的各種功能被挖掘,艾產品走俏市場,當地村民逐漸意識到艾草的價值,紛紛開始人工種植。該鎮還積極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艾草種植,引進艾草深加工項目,而月臺村就是其中之一。月臺村有土地3480畝,村集體就流轉了2100畝種植艾草,全部種上了艾草,基本實現了戶戶入股。
  • 葉縣村民彭紅政:靠山吃山 發展鄉村旅遊
    6月26日,驅車走在葉縣辛店鎮桐樹莊村的山路上,繞過千年銀杏樹,走過「王府山」門樓牌坊,便能看到寫有「唐山寨」字樣的自製路標。 按照指引往前走,山路雖然彎曲,但是新鋪的水泥路平坦整潔。道路兩旁綠植密布,仔細看會發現竹子、松樹點綴其中。
  • 延長土石山區路通了 種植+養殖的致富路也通了
    種植+養殖+公益性崗位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自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王成發一家人通過金融扶貧政策,貸款發展花椒、紅薯等產業,同時發展養殖業,家裡的人均收入達到15000元。
  • 黨建引領讓葉縣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
    2015年,村委將外出致富的翟國松請回村,2018年選舉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並藉助縣財政的支持,修道路、建廠房、引企業,先後有3家企業落戶,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還提供了30多個就業崗位。    「要想讓老百姓富,沒有村級集體經濟不行。」
  • 帶著夢想出發丨養殖生態蝦走上致富路
    「我從江蘇來到一八三團,正是看準了這裡得天獨厚的養殖條件。我相信,在兵團奮鬥一定大有作為。」徐山笑得眼睛彎成兩彎月牙。  徐山所在的蝦棚是十師一八三團北屯雙渠匯水產合作社生態蝦養殖基地,徐山是合作社的技術員。  今年,一八三團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對四連效益較低的33座大棚進行改造,發展規模化生態蝦養殖,讓一直從事蔬菜種植的職工通過種養結合方式實現多元增收。
  • 關注|養牛拓出致富路
    「村裡山嶺廣闊,村民種植的稻草、玉米杆等不值錢的東西都可用來用牛。」莫明佑想養牛是條致富路。1997年春,莫明佑買了6條水牛來養,到冬天賣牛獲利6000多元,養牛讓他嘗到了甜頭。2008年,莫明佑投入10餘萬元,購回10多頭黃牛進行養殖,開始了創業之路,通過科學管理取得了成功。2015年,莫明佑從山東引進10餘頭西門塔爾、利木贊等優質肉牛進行養殖,目前已達47頭,產值達36萬餘元。
  • 河南葉縣:「化樹為糧」構樹種植肥牛羊
    河南縣域經濟網平頂山訊(孫苗苗 通訊員 楊愛國 王俊鵬)10月29日上午,在葉縣仙臺鎮王老君村構樹種植基地,伴隨青貯收割機轟鳴作業,一棵棵枝葉茂盛的構樹連杆帶葉全株採收,粉碎後拋入運料卡車,銷往周邊牛、羊養殖場,青貯發酵成為牛羊增肥壯膘的可口「美食」。
  • 葉縣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成果
    6月16日,在葉縣廉村鎮甘劉村村頭,十幾個已經建好的香菇大棚特別耀眼,部分大棚已經裝滿了菌棒,大棚前面的簡易廠房裡,幾個工人正分工協作。「今年我們計劃種植七萬袋,目前菌棒已經製作了近兩萬袋,這幾個正在裝袋。」駐該村第一書記毋憬說。
  • 開州:推廣「藕蝦混養」生態立體種植養殖模式廢水塘變增收致富...
    引進種植養殖模式 在白鶴街道東華村創業者孫其紅的200畝藕蝦混養池塘裡,青翠的蓮葉在藍天白雲映襯下顯得格外亮眼。孫其紅劃著小船,用拉鉤打撈著前一天晚上在池塘裡放下的地籠,拿出裡面的「戰利品」——滿滿一籠小龍蝦。他望著長勢良好的蓮藕喜笑顏開。
  • 「化樹為糧」,河南葉縣仙臺鎮構樹種植肥牛羊
    10月29日上午,在河南葉縣仙臺鎮王老君村構樹種植基地,伴隨青貯收割機轟鳴作業,一棵棵枝葉茂盛的構樹連杆帶葉全株採收,粉碎後拋入運料卡車,銷往周邊牛、羊養殖場,青貯發酵成為牛羊增肥壯膘的可口「美食」。構樹是生命力極強的鄉土樹種,其根、子、果都可以藥用,皮可造紙,而且莖葉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等微量元素,是牛羊養殖中「以樹代糧」優質木本飼料原料。新品雜交構樹具有生長快、產量高、適應性強、無病蟲害、管理粗放等特點,一次種植可以收割15到20年,每年收割3到4茬,每畝每茬1噸以上,進入豐產期,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 伊川縣高山鎮古瑤村村民靠養殖蝸牛走上致富路
    谷新芳捧著蝸牛十分開心谷新芳給蝸牛稱重谷新芳觀察蝸牛  裝箱、上秤、打包……昨日,伊川縣高山鎮古瑤村村民谷新芳顧不上吃午飯,在蝸牛養殖房內忙碌著,再過一個多小時,他養的蝸牛將「乘坐」大巴前往北京,成為京城食客舌尖上的美味。
  • 這個村歷史上有水師驍將,如今靠養對蝦走出一條致富路
    這個村歷史上有水師驍將,如今靠養對蝦走出一條致富路2016-08-14 10:45:00  水產養殖網    文化村帶頭養對蝦  1987年在湛江市政府和水產養殖主管部門推動下,湛江部分沿海興起養殖墨吉對蝦熱潮。這是這一年,鳳輦村有一批村民也開始嘗試利用村裡的池塘養殖對蝦,當時由於對蝦沒技術、沒經驗,沒有增氧機,村民採用低密度(0.6-1萬尾/畝)粗養方式養殖並取得成功。這批村民也成為了南三島的養蝦致富帶頭人。  陳顯是這批村民當中的一位。
  • 蝦蟹養殖亦有「稻」,槐蔭席家莊出「奇招」拓寬致富路
    近年來,席家莊村通過整修道路、成立農業合作社、開展「稻蝦稻蟹共養」、種植「百畝油菜花田」等方式,走出了一條現代新農業發展模式,小鄉村因此有了「大變化」。不僅村民收入提高,人均年收入達到了20000元,村裡的環境也有了可喜的變化,一步一景成為現實,席家莊村也成為了名符其實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