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村民彭紅政:靠山吃山 發展鄉村旅遊

2020-12-21 人民網河南頻道

6月26日,驅車走在葉縣辛店鎮桐樹莊村的山路上,繞過千年銀杏樹,走過「王府山」門樓牌坊,便能看到寫有「唐山寨」字樣的自製路標。

按照指引往前走,山路雖然彎曲,但是新鋪的水泥路平坦整潔。道路兩旁綠植密布,仔細看會發現竹子、松樹點綴其中。

爬過一段彎曲、陡峭的山坡,眼前豁然開朗——一家被綠植、花朵環繞的農家院映入眼帘,這裡是村民彭紅政的家。

靠山吃山,規模種植果樹

今年47歲的彭紅政是土生土長的桐樹莊村人,受父輩的影響,從小就對種樹非常在行,「靠山吃山」的理念也深植心中。早年,村裡的鄰居們都外出打工,年輕的彭紅政卻在家鄉種起了果樹。「說起來,我算是俺村種植果樹最早的。」彭紅政說。

辛店鎮地處葉縣東南淺山丘陵地帶,彭紅政居住在桐樹莊的彭崗自然村。村裡只有二十幾戶人家,但是人均荒山有幾百畝。

1998年,鄉親們都還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口糧地種植莊稼的時候,彭紅政就開墾荒山,在自家山上種滿了桃樹、棗樹、梨樹等,他還發展林下經濟,在樹下套種紅薯、芋頭、南瓜等農作物,並在林下養殖雞、鵝等家禽。這在當時封閉落後的農村來說非常超前,很多村民都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覺得他不好好種地就是不務正業。

彭紅政絲毫不受他人影響,堅持自己的致富之路。由於嫁接技術好,他不僅賣果子還經營樹苗,附近鄉村的很多村民都買過他的樹苗。就這樣,靠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彭紅政家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看到彭紅政靠種植果樹發家致富,村民們也紛紛效仿。但是除了村民們開墾出來的土地,還有很多荒山閒置著,彭紅政就招攬自己的朋友來此租地。把自己種不了的土地租出去,村民收租金,租戶種果樹,可謂是一舉兩得。

2011年,通過彭紅政的介紹,陸續有來自葉邑、龍泉以及舞鋼市等地的人來彭崗村租地種植果樹,累計1000多畝。2012年,彭紅政和他的朋友們成立了唐山寨農業專業種植合作社。

轉變思路,經營農家樂

隨著群眾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周末、節假日去王府山遊玩的遊客越來越多。彭崗村是上山遊玩的必經之路,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彭紅政有了致富新思路——辦農家樂。

2014年,在外打工的妻子回到家鄉,夫妻倆把山上自家的老宅翻新,請了大廚和幫工,開起了農家樂。「這樣可以讓來此遊玩的遊客有個歇腳地,我們也可以增收。」彭紅政說。

俗話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他們吃苦肯幹,一心想著把生意做好。上山的路不好走,就自己花錢修,菜的味道不好,就潛心研究。後來,彭紅政的妻子自己做了大廚,他們一人幹著幾個人的活,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近年來流行果園採摘,彭紅政就又在山上種植了核桃、板慄、山楂、桑葚等時下比較受歡迎的果樹,來吃飯的客人可以免費採摘各種果子。「以前要把果子摘了拉出去賣,沒少費事作難。現在,隨著俺這兒名氣越來越大,不少遊客自己上門摘,給我們省了不少事,價錢還給得高。」彭紅政說。

隨著全縣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葉縣規劃建設了南部山區旅遊線路,不僅能經過多個特色山果種植基地,同時還能將境內的燕山水庫、石門水庫及王府山、老青山等景點「銀線串珠」。

「旅遊線路剛好從俺家門口經過。這可是件大好事兒,到時候肯定能吸引更多的遊人來觀光旅遊。」彭紅政對發展農家樂的信心更足。

夢綠滿山,發展鄉村旅遊

想做好鄉村旅遊,光靠農家樂還遠遠不夠。「去王府山遊玩的人,很多都是衝著山下那一大片毛竹林來的,遊客在那裡拍照、賞竹,流連忘返。所以我也想多種竹子,形成一景,讓遊客來了就不想走,利用生態帶動經濟發展。」彭紅政說。

浙江省安吉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典型。2017年,彭紅政專程到安吉實地考察:「開車走在被竹林環繞的路上,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彭紅政說,他想把這種感覺帶回家鄉,讓人們不用跑那麼遠就能享受到生態帶來的這種感受。而且竹子四季常綠,可以與冬天落葉的果樹形成色彩上的互補,增添景致。

今年春天,他再次來到安吉縣,花4萬餘元買了1800株竹子。回來後,他把竹子免費贈予村民,一戶七八棵,戶戶都有。在他的指導下,村民把竹子種在房前屋後。「獨樹不成林,想要打造一條百餘公裡的竹林長廊,就要大批量種植竹子。」彭紅政說。

經過他的精心培育,如今竹子都已長成幾米高,有花毛竹、黃杆烏哺雞竹、毛竹等多個品種。此外,不適合種植竹子的石頭地,他專門買了5000餘棵松樹,並免費分了2000多棵給村民。

面對家人的埋怨、村民的不解,他卻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做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值得!旅遊線路開通後我打算帶頭發展民宿,讓老少爺們兒都能依託風景賺到錢。」

「以後竹子、松樹長滿山,春有花、夏有果,樹常綠、景常新,一定會吸引大批遊客來此遊玩。」暢想美好的願景,彭紅政開心地笑了。 (葉縣宣傳部 吳丁玲供稿)

(責編:黃莎、辛靜)

相關焦點

  • 葉縣沃野千裡展宏圖鄉村振興奏強音
    葉縣是農業大縣,耕地面積115萬畝,農業人口77.8萬人。近年來,葉縣堅持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促改革,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目標,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聚鄉村振興新動能,積極探索具有葉縣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高質量發展繪出葉縣新藍圖
    光伏發電、特色種植、畜牧養殖、加工業、電商流通和鄉村旅遊成為該縣六大支柱產業,貧困戶可根據自身條件自主發展產業。在全縣大產業格局逐漸形成的同時,葉縣大手筆投入資金,對飲水安全、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村衛生室、道路等進行重點提升,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落後難題。
  • 河南葉縣脫貧攻堅步伐穩 鄉村振興續奮鬥
    葉縣有不少像周玲這樣的貧困戶,得益於產業發展,紛紛脫貧致富。近年來,葉縣以產業為基礎,變「輸血」為「造血」,因村施策、因戶施策,確立了光伏發電、特色種植、畜牧養殖、加工業、電商流通和鄉村旅遊六大支柱產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  龍泉鄉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鄉,也是河南省鄉村振興試點鄉鎮。
  • 從「靠山吃山」到綠色發展 南嶽延壽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近年來,該村依託黨建引領,助推鄉村振興,把村居環境整治與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有機結合,以環境美促進生態美、鄉村美、旅遊美,不僅實現了鄉村面貌持續改善,更讓遊客在如畫景區內感受了自然之美。黨建+產業 砸了「金飯碗」,蹦出「金點子」時光倒流至2008年,這裡的村民「靠山吃山」,大多以在核心景區路邊售賣零食、飲料、香火為生,但同時產生的佔道經營、亂丟垃圾等亂象,給景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 葉縣萬畝桃園仙桃成熟了 甜蜜仙桃等你採摘
    6月12日上午,以「採農林果、享田園樂、遊山水美」為主題的葉縣第二屆燕山湖仙桃採摘節暨2019幸福田園採摘季在葉縣辛店鎮常派莊開幕,桃農們爭相邀請現場遊客品嘗。本次活動由葉縣縣委宣傳部主辦,開幕式上舉行了民間藝術表演、「桃王」爭霸賽及頒獎儀式、品鑑「仙桃」比賽、「e」葉縣田園採摘季微視頻拍攝、戲曲專場演出、「幸福田園」採摘季等一系列主題豐富多彩的活動。
  • 老望巖「靠山吃山」記
    「靠山吃山」這句話對於昔日的老望巖並不適用,其所轄的6個自然村分散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耕地不多,旱地不少,幾乎為零的村集體經濟制約著村子的發展、百姓的致富。
  • 葉縣:供電充足有保障,艾草產業大發展
    河南商報記者 孫超 通訊員 王玉峰初秋時節,位於葉縣西南老青山山腳下,農田裡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農作物 。鳥鳴、蛙唱、蛐蛐的叫聲此起彼伏,村邊清澈見底的溪流源源不斷的滋養著農田。9月23日下午,常村鎮葉縣翰博艾草有限公司的加工廠房裡,機器運轉的聲音遠遠傳來,公司負責人馬金鵬和工人們一起忙碌著。在該公司的成品倉庫裡,艾條、艾眼罩、艾枕頭、艾被褥等製品琳琅滿目、包裝精美。 「目前公司生產有20餘種艾產品,下一步將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種類。」馬金鵬介紹。
  • 發展鄉村旅遊 村民集體雙增收
    近年來,呼圖壁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遊,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12月11日,記者來到五工臺鎮大泉村村委會,「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長郝宇傑和村幹部正討論如何進一步通過溼地發展旅遊,促進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
  • 葉縣仙臺鎮南龐莊村:帶領村民唱響「幸福歌」
    「大伯,今天天氣冷,多穿件衣服,快進屋裡……」12月26日,在葉縣仙臺鎮南龐莊村黨群服務中心,該村黨支部書記韋鎖柱看見本村王大伯立即打起了招呼。
  • 葉縣:農業產業加速走向集群發展
    7月10日,葉縣任店鎮月莊村村外韭菜田裡,村民正在鋤草。該村依託落戶在該鎮的從事韭菜育種的久星科技公司,自前年開始發展種植韭菜1000多畝,每畝收益8000元以上。葉縣又是養殖大縣,該縣在實施小額貸款等政策幫扶的同時,還派科技特派員下鄉搞培訓等,帶動養殖業發展。在養兔、養驢、養雞戶逐年增多的同時,還出現了養豆蟲、龍蝦等特色養殖業。當天,夏李鄉嶽莊村村民李建黨在為飼養的豬購置飼料。兩年多前,他緊緊抓住政府扶持政策,一口氣建了5條千頭線,這兩年豬肉行情高掙了個盆滿缽滿。
  • 「地評線」彩雲網評:走好靠山吃山的全新「光明路」
    網絡截圖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丁鐵從「賣核桃」到「賣風景」,從農業村到生態村,雲南漾濞縣光明村,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發展鄉村生態旅遊,趟出了一條靠山吃山的全新「光明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祖宗留下的經驗總結,並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過時。但在新時代,依賴資源稟賦「坐吃山空」的傳統理念已經落伍。事實證明,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空、吃倒,而是要以自然資源為載體,找尋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當前,過度開發資源,不惜破壞生態環境的老路是走不通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則讓靠山吃山有了全新「吃」法。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麗水譜寫「兩山」發展新篇章
    靠山吃山,青山綠水金銀來從前,麗水老百姓窮在山上、苦在路上,山重水複成為了人們跑向小康大道的「攔路虎」;如今,秀山麗水、天生麗質,清風綠水成為了麗水發展生態經濟的「強大引擎」。松陽地處浙西南,是全國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擁有7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被中國地理雜誌稱為「最後的江南秘境」。在遊客眼中村民種田、耕地、採茶、挑水、放牛,是一道道動態的風景,對於遊子來說,飄著炊煙的黃牆黑瓦、村口巨大的老樹、老樹下的廊橋及清澈的流水,就是他們心底的一抹鄉愁。
  • 中國農民豐收節 | 葉縣推出10餘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今年豐收節活動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葉縣將於9月22日在縣文化廣場舉行慶祝活動啟動儀式今年豐收節葉縣特設了「趕農集」「尋鄉愁」等鄉村旅遊系列主題活動第二日冢張古冢→鐵張古井、古樹、三官廟→寨底清真寺→五龍口水庫→永盛農家院就餐→草廠水美鄉村
  • 在希望的田野上|葉縣桐樹莊村:「多腿」走路 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來自中央和省級媒體的20多位記者先後到魯山縣和葉縣現場感受脫貧攻堅「鷹城故事」。大河網訊 (記者 蔡長偉 通訊員 王夢琪)「你看這一大片竹子,都是新種植的。等竹子長起來後,還將建設竹製品編織加工廠。」5月29日,葉縣辛店鎮桐樹莊村駐村第一書記吳遠航指著遠處的竹林介紹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襄城縣:靠山吃山新「吃法」
    首先大力發展大櫻桃、仙桃、石榴等適宜採摘的林果種植,僅此一項,可實現林果畝收入2500元、村民收入翻番;其後,發展農家樂34家,不斷提高農家樂產業檔次,每戶農家樂年收入達10萬至15萬元;2019年,大力發展民宿旅遊
  • 樂遊農家 富了村民——卓尼縣發展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紀實
    樂遊農家 富了村民——卓尼縣發展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紀實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俞樹紅卓尼縣重視用先進示範典型引路來打造示範村,帶動更多村民發展鄉村旅遊嘗到了甜頭,為鄉村振興創出了一條新路子。鄉村旅遊之所以成為卓尼縣村民擺脫深度貧困,發家致富的有力抓手,典型引路的作用至關重要。「旅遊不是門票賣了多少,尤其鄉村旅遊,主要是老百姓口袋裡進了多少。」卓尼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包建衛一語道破。從貧困村到小康村五月的卓尼氣候宜人,鮮花爭奇鬥豔,陣陣花香飄過,醉人心脾。
  • 她是開州「普羅旺斯」創始人,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收
    「我當時發現這裡的土壤適合薰衣草、馬鞭草繁殖生長,並且地理位置也好,距萬州城區30公裡,開州城區50公裡,很適應發展鄉村旅遊。」2014年11月,一位女士來到這裡,在多方考察下,她選定在這裡創辦紫海雲天農家樂,利用當地有利條件發展旅遊,經過幾年的打造提升,紫海雲天香草園應運而生,除獲得國家3A級旅遊景區之外,還被遊客稱為開州的「普羅旺斯」,每逢周末和假期,山間全是遊客,月接待遊客達2萬人次以上。 今年9月,她作為重慶地區的基層代表參加了全國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工作推進大會。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麗江市玉龍縣:特色旅遊走出「靠山吃山」新路子
    中國網麗江11月16日訊 「2000年前靠砍伐木材外運換錢,我們人均收入200元;現在還是『靠山吃山』,但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2.7萬元、半數村民到城區買房、幾乎家家買車,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16日下午,玉龍雪山下,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玉龍山辦事處甲子村甘子甘坂婚紗攝影服務有限公司職工吳玉海,面對到訪的「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語調高亢。
  • 麗江市玉龍縣:特色旅遊走出「靠山吃山」新路子
    中國網麗江11月16日訊 「2000年前靠砍伐木材外運換錢,我們人均收入200元;現在還是『靠山吃山』,但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2.7萬元、半數村民到城區買房、幾乎家家買車,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16日下午,玉龍雪山下,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玉龍山辦事處甲子村甘子甘坂婚紗攝影服務有限公司職工吳玉海,面對到訪的「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語調高亢。
  • 葉縣村民引進種植「鋼蔥」走上致富路(圖)
    9月18日,葉縣田莊鄉柏樹李村村民在該村李江濤家的鋼蔥田地裡除草  大河網訊  9月18日,葉縣田莊鄉柏樹李村村民在該村李江濤家的鋼蔥田地裡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