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起來準備一個人去海藏寺。這幾天住在一起,明白沒到十點半是絕不會起床的,就是起來了也還得要磨磨蹭蹭。互不幹擾,我玩我的古剎,他做他的美夢吧。
打車前往海藏寺,因為位置比較偏僻,司機說要加收空返費,多少錢,總共15元,二話沒說,走。車駛往城市的西北方向,離開城區,這邊應當還是農村,整體上比較荒涼。車到海藏公園門口停下,一看周邊一片寂靜,還是讓司機等等,主動提出價格翻倍,讓他等半小時,成交。
迎面是一座古樸滄桑的牌坊,古寺風韻,一覽無遺
就是在這個牌坊邊有個被古人稱為「海藏煙柳」或「日出寒煙」的奇景。
海藏寺始建於晉,已有1700多年歷史。
元朝時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借到涼州之機,捐資擴建修繕,成為藏傳佛教寺院。
海藏是佛教用語,相傳佛教大乘經典藏在大海內龍宮中
海藏寺的命名據說當年寺院周圍林泉遍地,蘆葦茂密,古剎宛若藏在海中,故取此名。
海藏寺外修建著海藏公園,公園內是人工湖
這裡柳樹成蔭
海藏寺外修建著海藏公園,公園內是人工湖,這裡柳樹成蔭,後來才知道,這個地方還有點怪。在寒冷的冬天,東邊湖水冰封雪凍,遊人可以在湖面上溜冰;而西邊湖水蕩漾,湖中能划船行舟,造成一湖兩景的獨特景觀。有人從泉眼分布尋奇,還有人從泉水溫度探因,但至今未能給人一個滿意的答案。沒心思欣賞,穿過中間是通道,直奔海藏寺。
走出公園後門,豁然開朗,迎面是一座古樸滄桑的牌坊,古寺風韻,一覽無遺,走進仔細看,海藏禪林四個字隱約可見。就是在這個牌坊邊有個被古人稱為「海藏煙柳」或「日出寒煙」的奇景。每到日出時分,牌樓東側一縷青煙嫋嫋而上,盤旋繚繞於白楊、垂柳之間,縹縹緲緲,似有似無,給海藏古剎增添了一種神奇的氣氛。對於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有人認為是光合作用,有人認為是霧氣所致,也有人認為是視覺問題,更有人將此賦予了神話色彩,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海藏寺始建於晉,已有1700多年歷史。元朝時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借到涼州之機,捐資擴建修繕了海藏寺等涼州四大寺,成為藏傳佛教寺院。明清兩代又擴建翻修,殿宇宏偉,佛像莊嚴,成為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寺院。海藏是佛教用語,相傳佛教大乘經典藏在大海內龍宮中。《大藏經·龍樹菩薩傳》中有龍樹求經心切,大龍菩薩接入龍宮以經典相贈的記載。海藏寺的命名據說當年寺院周圍林泉遍地,蘆葦茂密,古剎宛若藏在海中,故取此名。有一副「海裡藏寺寺藏海,林間涵湖湖涵林」的回文對聯,以和寺名印證,回來對照寺院門口的對聯,卻是「一剎松蔭承佛露,滿湖淨水滌俗塵」
地藏王菩薩的殿,也是十殿閻王的總王
靈均臺為東晉十六國時前涼王張茂所築
相傳井水與西藏布達拉宮的龍王潭相連。
走進寺院,藏傳佛教的痕跡處處可見,工匠們還在給幾座藏傳佛教的大佛上金身。寺廟的建築大都一樣,不過看到中軸線上的一處建築題著「幽冥教主」的牌匾,是地藏王菩薩的殿,也是十殿閻王的總王,周邊沒一個人,不敢進去。往後走靈鈞臺,靈均臺為東晉十六國時前涼王張茂所築,臺高九仞,臺上建有「無量殿」,為珍藏清代皇廷所賜明版藏經之處。殿前有一眼「藥泉井」,亦稱「海心」,相傳井水與西藏布達拉宮的龍王潭相連。此井水比一般水重18克,人喝了之後頓覺心清氣爽,而且不鬧肚子,傳說可延年益壽,祛災除病。元蒙古闊端王得龍毒病,薩班即用井水治癒了闊端的龍毒溼疹病。每逢藏曆節和端陽等傳統節日時,甘肅、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不辭辛苦,千裡跋涉,專程來此取水敬獻神靈或醫療疾病,本地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十六又有「逛海藏,消百病」的習俗。藥泉井水為何與一般的水不同,是否和布達拉宮龍王潭之水一脈相連,此井何時挖掘,歷史之謎至今未能破解,門還沒開,只能探頭張望。
匆匆逛一圈也就二十分鐘,惦記著的士司機會不會在那邊等,又從原路返回,還好,還在。上車,時間尚早,詢問前往白塔寺要多少錢,知道距離得20公裡左右,回答50元,成交,這回是從城市的西北角開往城市的東南方向,往返可是40公裡,看司機還是比較地道,到達目的地,給一百,不用找了,讓他繼續等著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