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是潮汕地區歷史悠久的古鎮之一。如今,這裡的古建築、古樹木、古文物和古今名人遺蹤,仍然引人入勝。
銅盂鎮境內的臨崑山,在唐代曾經是潮陽縣治。據史料記載:唐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在臨崑山。至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將潮陽縣治遷到新興鄉(後稱棉城鎮,現為潮陽城區)臨崑山作為潮陽縣治,長達107年,後縣治居民多遷到山下平原居住,故縣邑變成山嶺和農田,但在萋萋芳草和森森古柏中,仍埋藏著很多有價值的古文物。
1984年,在臨崑山發掘一口古墓葬,出土有石斧,陶瓷器皿,陶壺和硯臺,青瓷羊,書柬和刀等一批文物。據專家考證,在晉代,銅盂一帶已是十分繁盛,唐永泰元年(715),工部尚書洪大丁因剛直不阿,得罪當朝權臣,被貶為潮州刺史,洪大丁任滿,選擇山青水秀的銅盂定居,募夫墾植,開挖壬嶼溪,建橋築路,修築渡口,置木船數十艘,運載貨物,與潮州、揭陽等地通商,銅盂成了當時內河水運和通商的重要口岸。
唐德宗貞元七年(791),西巖寺高僧大顛和尚雲遊至銅盂龍山,連稱「此乃佛門勝地」,遂於此建「靈山禪寺」,如今,盛唐古剎靈山寺雖然經歷了1200多個春秋,仍然保存古建築風格。韓愈刺潮期間,曾三次往靈山寺拜訪高僧大顛和尚,並贈衣留念,如今靈山寺有韓愈贈衣大顛的「留衣亭」,唐長慶四年(824),大顛祖師圓寂,眾徒弟把其遺體歸葬於一墓塔,稱「大顛祖師墓塔」,墓塔用石塊構築,呈八邊形,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徑1.8米,由78塊規格石砌成,結構嚴謹。墓塔底座雕刻著一簇花卉和飛龍走獸,古墓塔歷經1200多個春風秋雨,仍然光採照人,可見唐代潮州的建築藝術已是十分高超。現墓塔是省文物保護單位。
靈山寺前有兩棵「甘棠樹」,雙棲連理,蔚為奇觀。據史料記載,這兩棵樹是元至正年間,一高僧從陝西移植而來。奇特的是,人們用手指輕輕擦破樹皮,即會流出紅色粘液,故當地人又稱之為「血樹」。這兩株已有600多歲高齡的古樹,年年枝繁葉茂,生長旺盛,令人讚嘆不已。靈山寺內牆壁上有奇特的「信蘭」,這株植於壁上的蘭花,只有一小撮泥土附壁,卻生長旺盛。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信如和尚重修靈山寺,植此蘭於寺院牆壁上,三百多年來,這株壁上蘭花不管炎夏嚴冬,風吹雨打,仍生機勃勃,被視為奇觀。
銅盂古鎮地處潮汕平原的練江中遊,背倚小北山,溪河與青山交相輝映,風光秀麗,境內大小橋梁100多座,有建於唐代的月眉橋、石拱橋、石板橋,也有現代的鋼筋水泥公路橋,還有一處處名人遺蹤和神奇傳說,勝前村是宋代著名學者、刑部郎中許申的故鄉,這個古代幾百人的小村子,從宋代至明代,就出了九位進士;銅缽盂被譽為「名人村」,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郭任遠、我國現代外交家郭豐民、紅學家和戲劇家郭豫適,都是這個村的人;集星村是我國著名電影藝術家蔡楚生的故鄉,蔡楚生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如今村裡有蔡楚生故居和他親筆書寫的墨寶。
千年古鎮銅盂,在保存一批文物古蹟,古建築、古風韻的同時,新建設也令人矚目,中學、小學、市場、街道和各項設施日臻完善,興辦了針織、服裝、文具、玉雕、紅木家具等一批民營企業,好多人到國內各地興辦企業,成了當地知名實業家,正是借得東風勁,古鎮正逢春!(劉瑞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