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現在人們的形象中,用豬來形容一個人,基本是與笨、胖、好吃等負面評論,畫上了一個等號。其實在遠古時期,豬原本是屬於一種猛獸,是一種力量、敏捷的象徵。《神異經》就曾記載,有人頭戴著豬樣子的東西,希望能獲得保護和力量。中國養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野豬被人馴化成家豬,地位開始下降,成了人們生活中最主要的財富之一。雖然人們認為豬不再具有神性,但仍具有靈性。比如在商朝出土之物中,就發現商人用豬的肩胛骨作為佔卜之用。
隨著馴化時間的推移,野豬兇猛、靈敏的特性逐漸消失,變成了腿短、嘴突、肚大、體肥的樣子,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哪有他的先祖野豬的一分風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豬已經可以大規模養殖,養豬成了快速致富之路。《西遊記》中好吃懶做、好色怕死,動不動就說要分行李,回高老莊找高小姐的天蓬元帥豬八戒,就是一個半人半豬的形象。「物以稀為貴,物以多為賤」,被圈養的豬沒有了神性,豬肉成了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
01
在當代這個寵物界成員種類繁多的社會,也有專門繁育出的小型豬,應用於醫學領域或者被當作寵物飼養。不過養「豬」需謹慎啊,就如國外這位少女撿到「無毛豬」,餵了幾個月後感覺不對勁,哭訴道:這根本不可能是豬!這一位國外女子身上,因為平時也喜歡登山探險。一次偶然機會,女子在野外撿到了一頭體積不大、通體粉紅的「無毛豬」,這種豬以前從未見過,它的嘴要比一般的豬嘴長很多,說不定是個什麼稀有品種,養大了應該能賣個好價錢。
於是,女子就將它帶回家養了起來。幾個月之後,「無毛豬」慢慢長大,女子才感覺到有些不對。這隻「無毛豬」平日裡沒有一點豬的習性,不吃素也不吃肉,相貌越長越醜,爪子也比一般的野豬鋒利很多,還經常在院子裡刨土打洞,長成了一隻四不像。女子感到非常害怕,對其產生了懷疑,無奈之下就把「無毛豬」抱到朋友那裡。朋友一看也有點懵,這麼長的耳朵,可能是只野豬吧。於是她們趕緊把「無毛豬」送到了當地相關機構,請教了動物專家才知道,這個傢伙根本就不是珍稀品種的豬,而是一種叫「土豚」的管齒目動物。
02
土豚主要生活在非洲中南部,又叫非洲食蟻獸,非洲語中也叫「土豬」。成年土豚具有一定攻擊性。雖然也有個「豬」字,但無論是樣貌還是生活習性各方面,都與豬相差很大。土豚是管齒目現存的唯一物種,從外形上來看,嘴部前端呈現管狀,通體呈紅褐色,頗為肥壯,最大體型能長到一米多。
由於外貌奇異,也被一些人稱作「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不過土豚也確實有一些豬的特徵,所以才會被稱為「豚」。土豚的主要食物是白蟻,它的舌頭可達三十多釐米,含有很強力的粘液,能夠伸進蟻穴裡舔螞蟻吃。爪子也強悍有力,人送外號「挖地虎」。
03
一般來說土豚都是單獨生活,棲息在丘陵和半草原地區,平時活動也是白天休息晚上覓食。土豚看似強壯無比,卻性格怯懦,遇到危險就會立刻躲進洞內藏起來。還經常會因為記性不好,出了門就找不到自己的窩在哪裡,只好放棄舊窩再造新洞。
這名女子在野外撿到的就是土豚,幼年土豚確實和小豬仔很相似,不過一般都會長有稀疏的毛髮,不知為何,這隻土豚卻渾身無毛。至於在院子裡翻土,也是它的生活習性所致。到這時,女子才終於鬆了一口氣。經過專家建議,女子決定將土豚送到動物園,也算是給它找到了一個安身之所。
結語
以前說到豬就回想起它的各種負面形象,但隨著社會進入網絡時代,豬似乎也大有翻身之勢,動漫中可愛的小豬佩奇等等,情侶之間,豬也成了一種愛稱。
參考資料:
《神異經》
《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