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漢墓發現或最早蒸餾器(圖)

2020-12-16 搜狐網

    【來源:香港大公報】

  

M115號墓葬出土的銅蒸餾器(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提供)

  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透露,考古人員最近在西安市張家堡廣場東側發掘出四百四十餘座漢代墓葬,其中一處規格較高的西漢王莽時期墓葬中,發現一盅工藝奇特的銅蒸餾器,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蒸餾器。

  這盅銅蒸餾器通高三十六釐米,由筒形器、銅鍑和豆形蓋組成。其中筒形器底部有一米格形箅,為古代炊具中用作隔層的器具。底邊有一小管狀流,銅鍑三蹄形足,豆形器蓋上部呈盤形,相合處為榫鉚結構,可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活動。

出土時放置有序,銅鍑置於筒形器內,豆形蓋置於銅鍑之上。這樣組合的蒸餾器此前從未發現,儘管其工作原理尚不明確,但從構造看來,應是用作蒸餾藥、酒。

  據了解,此前中國曾出土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而西安張家堡漢墓發現的銅蒸餾器則較其更早。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副所長程林泉表示,其出土為漢代飲食和醫藥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另外,在蒸餾器出土所在的編號M115墓葬中,考古人員還發掘出二百多件器物,其中包括五件大型銅鼎和四件大型釉陶鼎。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隨葬。M115的墓主追慕周代禮制,使用九鼎隨葬,可見其特殊身份地位。九鼎和另一件隨葬品仿銅釉陶鼎是王莽託古改制的真實物證,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是次發掘的四百四十餘座漢墓群位於漢長安城東側,距長安城僅二千五百米,共出土陶、銅、鐵、鉛、玉石、骨等各類文物近三千件。這批墓葬以小型漢墓為主,其中三座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的中型墓葬最為重要,不僅出土了西漢時期墓葬常見的器物,如紅彩陶器、釉陶器、鼎、盒、壺、倉、奩、灶等,在M110號墓葬中,還出土了玉衣殘片。而M114號墓葬中出土的大型精美釉陶器,在西安地區兩漢墓葬中亦十分罕見。專家表示,是次發掘對於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漢長安城布局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並有助進一步解讀漢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責任編輯:史少晨)

相關焦點

  • 西安漢墓出土罕見漢代玉衣 蒸餾器震驚學者(圖)
    [提要] 西安市張家堡漢墓群公布的考古報告稱,經過2007年上半年對墓群的挖掘,共發現漢代墓葬44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近3000件,其中包括罕見的玉衣、造型奇特的銅蒸餾器等,均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 南昌漢墓出土蒸餾器 蒸餾酒歷史或提早千年(圖)
    青銅蒸餾器考古專家組副組長張仲立稱,此前出土的製酒蒸餾器最早出現在元代時期古墓,這次發現將蒸餾酒的歷史提早了1000年。  有關蒸餾酒文獻的記載始於元代  在此次南昌海昏候墓出土文物中,一件青銅器體形渾圓如桶,底部有菱形鏤空,設有雙足。經專家組認定,這是一件青銅蒸餾器。西漢時期已經有蒸餾酒,這一發現令專家們倍感興奮。
  • 靖邊漢墓發現最完整二十八星宿圖 震驚考古專家
    陝西靖邊漢墓內發現的目前全國最完整的一幅二十八星宿圖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為了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中國的古人把廣袤的星空劃分為28個星區,即所謂的二十八星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負責此墓發掘的副研究員段毅和多年從事天文史研究的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介紹,這座漢墓前室四壁和券頂繪有大約20平方米的壁畫——墓室入口南北兩側各繪一執鎩武士;前室北側東壁上下分欄繪騎馬圖和山巒圖,正中上下分欄,上繪車馬出行圖,下繪山林牧馬圖,西壁分欄繪製侍女和燻爐,前室南側正中上下分欄繪樓閣莊園、宴樂人物、祥禽瑞鳥和仙人圖等,西壁繪一侍女和燻爐,共十幅;後室西壁枋額之上繪一瑞獸
  • 陝西一漢墓發現二十八星宿圖 系目前最完整的一幅
    陝西靖邊漢墓內發現的目前全國最完整的一幅二十八星宿圖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為了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中國的古人把廣袤的星空劃分為28個星區,即所謂的二十八星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負責此墓發掘的副研究員段毅和多年從事天文史研究的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介紹,這座漢墓前室四壁和券頂繪有大約20平方米的壁畫——墓室入口南北兩側各繪一執鎩武士;前室北側東壁上下分欄繪騎馬圖和山巒圖,正中上下分欄,上繪車馬出行圖,下繪山林牧馬圖,西壁分欄繪製侍女和燻爐,前室南側正中上下分欄繪樓閣莊園、宴樂人物、祥禽瑞鳥和仙人圖等,西壁繪一侍女和燻爐,共十幅;後室西壁枋額之上繪一瑞獸
  • 陝西省靖邊縣漢墓內發現的目前全國最完整的一幅二十八星宿圖
    2015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靖邊縣渠樹壕漢代墓群發現一座被盜的磚室墓,墓室裡繪製的包括二十八星宿在內的星空圖,震驚了考古專家。  經過考古發掘與研究修復,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這座墓葬的最新成果。
  • 【館藏文物】漢代青銅蒸餾器
    蒸餾器細節圖 蒸餾器是利用蒸餾法分離物質的器具。在中國古代,它一般用於煉丹術、制燒酒、蒸花露水等。煉丹術中的蒸餾器主要源於古人抽砂鍊汞的實踐。我國古代的水銀煉製,最早是採用簡單的低溫氧化焙燒法,東漢時發展成密閉抽汞法,把容器密封起來,加熱時,丹砂分解出的水銀蒸汽冷凝在容器內壁。這種鍊汞設備再加上冷凝裝置和汞收集器,就構成了一種較為原始的蒸餾器。煉丹家們長期使用的所謂"火在上、水在下"的未濟爐,就是把冷凝器置於爐內的一種簡單蒸餾器。
  • 兩千年前的海昏侯古墓,裡面不僅有青銅蒸餾器,還有青銅器火鍋
    2015年1月,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主墓的發掘進入收尾階段,此次發掘被列入了2015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在海昏侯古墓的考古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五銖錢、編鐘、琴瑟、樂俑,各式棋盤、硯臺,價值驚人,此外,主槨室西室出土了一件漆器屏風構件極具歷史價值,上面繪有孔子像,並記錄有孔子生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孔子畫像。除了孔子的畫像之外,通過對墓中出土的簡牘進行初步釋讀,發現其中包含了大量儒家經典著作。
  • 馬王堆漢墓的醫學考古發現
    1972年初到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在長沙市東郊一個名為「馬王堆」的小山上對三座漢墓展開發掘工作。首先被打開的是一號墓,歷經兩千年不腐的西漢女屍辛追夫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就在人們把目光投向另兩座古墓,期待著再現不腐奇蹟的時候,另一項足以改寫整個醫學史的考古大發現,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現了。
  • 中國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
    趙珍 攝    交大漢墓「日月星辰」在這裡閃耀   你是否知道,迄今為止中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它不在別處,就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小發掘的西漢壁畫墓裡。如今西安交通大學內行色匆匆的學子們,竟沒有幾人知道這處不尋常的遺址,任憑它獨自在滄桑變幻的歲月中忍受著孤獨。
  •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展現絲帛文字的不朽魅力(圖)
    很多人依稀記得千年不腐的女屍引起的轟動——那是世界上最早真正以人工墓葬保護下來的軟體古屍,此外還有色澤飽滿鮮豔的漆器、工藝高超的絲織品。其實,馬王堆還有另一樣重要的東西——載有先人智慧的帛書。  今年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40周年。
  • 古人的蒸餾器是如何工作的?
    這件器物當時一發現的時候,現場的專家組的成員就說,這應該是一個實用型的「火鍋」。為什麼這麼說呢?從造型上不難看出來,它就是一個「火鍋」,為什麼說是實用型的呢?因為炭盤裡面,還發現了炭的痕跡,鍋裡面還有使用過的痕跡,甚至還發現了板慄的殘物,所以這一定是用過的,是實用型的。這樣一來的話,兩千多年的「火鍋」一發布,很快就把媒體「燒」熱了。
  • 曾日接待上千人的新密打虎亭漢墓,為何現在遊客寥寥?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一張鄭州新密打虎亭漢墓的壁畫圖,稱曾慕名去打卡參觀,卻發現遊客寥寥。的確,從打虎亭漢墓的歷史文化價值來說,現在的大眾知名度和遊客關注度確實不匹配。其中的《宴飲百戲圖》《車馬出行圖》《相撲圖》《庖廚圖》等壁畫、石刻,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審美趣味以及匠人們的高超技藝。《製作豆腐工藝圖》表現了東漢時期人們製作豆腐的完美過程,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豆腐製作的記載。《相撲圖》為「日本相撲源於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
  • 平洲這兩條村曾發現漢墓群,並挖掘出這些文物!
    1964年12月,廣東省博物館在當時的平洲鎮平東鄉泮塘孖祠堂(現在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平洲分院的崗上)發現漢墓6座,共出土陶器149件、銅器12件、銀器3件、珠飾336粒、木盒1件。圖中的陶碗和陶三足盉就出自孖祠堂漢墓,現存於南海區博物館1982年,林嶽磚廠在取土的時候發現了漢墓群,分布於林嶽磚廠西側娥媚坑、竹西崗一帶。
  • 濟南洛莊漢墓打開在即 地下寶藏撩人心
    濟南洛莊漢墓打開在即。除考古專家外,翹首期待揭開這座「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西漢王陵」面紗的人,一定不少。關於古墓發掘,近兩年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北京老山漢墓,一是濟南洛莊漢墓。1999年夏,章丘農民修路取土,偶然引出洛莊漢墓的重大發現。而第二年夏天,中央電視臺在首次向全國億萬觀眾直播老山漢墓發掘現場實況後,又因確證已是「空墓」而取消後續的開棺直播計劃。
  • 考古專家:推進定陶漢墓拆解保護 重重謎團一年後或逐漸解開
    資料圖:鄭同修陪同國家文物局有關領導到定陶漢墓發掘現場考察。 資料圖:圖為考古人員在主墓室門口下部發現一個小洞室。 受訪者供圖「『黃腸題湊』在古代專門用於帝王葬制,有特別貢獻的大臣和地位重要的諸侯王要獲得天子的特許才能使用。」鄭同修解釋說,「黃腸」指木材的材質,「題湊」指建築的砌築方式。
  • 修路挖出一艘千年「遊艇」,發現中國最早的船舵,考古家嘖嘖稱奇
    大家知道最早的船嗎?那就是舟筏,而後又變成了帆船,再到了舵船,當然了舟筏是在原始社會時期使用的,製作方法的確是很簡單,就是簡單地用樹幹或者竹子來完成;而後再就是木帆船了,那個時候的人民會知道藉助風力來行駛;再往前一點就是舵船了,特別是明朝時期,明朝的航海業無疑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將舵船這樣的高科技都運用上了。
  • 商丘深藏不露的漢墓,為何如此獨特?
    有一句話說得好50年看深圳,100年看上海,1000年看北京,2000年看西安,5000年看河南。對於廣大海內外旅遊者,特別是對那些醉心探尋東方文化和華夏文明源流的旅遊者來說,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
  • 國內最早二十八星宿圖藏於交大地下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溫琳 記者 趙爭耀)迄今為止中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小發掘的西漢壁畫墓裡。「這幅二十八星宿圖壁畫為研究古代天文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馬王堆漢墓漆食盤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狸貓紋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馬王堆鄉發掘了三座漢墓,經考證為西漢軑侯家族墓地。出土的3000多件琳琅滿目的隨葬物品中,製作精美的漆器、紡織品及保存完好的古屍等尤其令人驚嘆。而700多件亮麗如新的漆器,其數量之龐大、種類之繁複、工藝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也是歷年考古發現中罕見的。
  • 湖南博物館馬王堆漢墓文物珍品欣賞
    來源: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尺寸:長45釐米,寬44釐米 「太一將行圖」,上有一段說明喪服制度的文字,或稱「社神圖」、「神祇圖」、「闢兵圖」、「太一避兵圖」、「太一出行圖」等,這是馬王堆三號墓棺室東壁帛畫的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