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鋪首銜環銅蒸餾器
通高34釐米;口徑26釐米
柳州博物館藏
鑑賞要點:此鑄造技術精湛,造型獨具特色的漢·銅蒸餾器,分為甑體和釜體上下兩部分,甑體有儲料和凝露作用,外帶一個導流管。釜體用以加熱和裝料(蓋殘損)。
這件在國內十分罕見的漢鋪首銜環青銅蒸餾器,其鏽色為孔雀藍色,可見這件在廣西出土的青銅蒸餾器,2000多年來,飽受著海水中礦物質及土壤的侵蝕,至今,完整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
該蒸餾器分為甑、釜上下兩部分(連體),上體甑用以盛物。其口外侈有折沿,圓腹,腹部上有弦紋,兩側有一對鋪首銜環,且腹下端有一個圓柱型朝下的流,圜底;下體為釜,用以煮水,中間的箅通汽以蒸於甑,直口,鼓腹,腹上部有弦紋,兩側亦有一對鋪首銜環,圜底。
蒸餾器細節圖
蒸餾器是利用蒸餾法分離物質的器具。在中國古代,它一般用於煉丹術、制燒酒、蒸花露水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形制和起源。煉丹術中的蒸餾器主要源於古人抽砂鍊汞的實踐。我國古代的水銀煉製,最早是採用簡單的低溫氧化焙燒法,東漢時發展成密閉抽汞法,把容器密封起來,加熱時,丹砂分解出的水銀蒸汽冷凝在容器內壁。這種鍊汞設備再加上冷凝裝置和汞收集器,就構成了一種較為原始的蒸餾器。煉丹家們長期使用的所謂"火在上、水在下"的未濟爐,就是把冷凝器置於爐內的一種簡單蒸餾器。後來,煉丹家們又將冷凝器與加熱爐分開,使得這種形式的蒸餾器發展到了完善程度,其代表就是吳悞《丹房須知》及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描述。
圖為河北承德出土的元代青銅蒸餾器
圖為西漢青銅蒸餾器
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曾經寫到:「通過蒸餾,先使水變成蒸汽繼而使之變成液體狀,可使海水變成可飲用水」。這說明當時人們發現了蒸餾的原理。古埃及人曾用蒸餾術製造香料。在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發明了酒的蒸餾。在十世紀,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學家曾對蒸餾器進行過詳細的描述。
在國內,時間更早些的古代蒸餾器實物也還是有的。如上海博物館珍藏的,1975年,在安徽省天長縣安樂鄉出土一漢代銅蒸餾器,其結構亦由上下兩分體組成,上體底部帶箄,箄上附近鑄有一槽,槽底鑄有一引流管,與外界相通。在蒸餾時,配以上蓋,蒸汽在器壁上凝結,沿壁流下,在槽中匯聚後順引流管流至器外,因此可起到蒸餾作用。
我國的蒸餾器的基本結構特點可從東漢的這一青銅蒸餾器得到反映。大致可分為釜體(加熱或裝料部分),甑體(裝料或蒸汽揮發),冷凝器部分,冷凝液收集部分和冷凝液導出部分。這一器形結構一直延續至今。與外國的蒸餾器有較明顯的區別。
中國古代蒸餾器示意圖
宋代的蒸餾器:關於宋代蒸餾器的史料有三條,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器形。《丹房須知》的蒸餾器"抽汞器",下部是加熱用的爐,上面有一盛藥物的密閉容器,在下部加熱爐的作用下,上面密閉容器內的物質揮發成蒸汽。在此容器上有一旁通管,可使內部的水銀蒸汽流入旁邊的冷凝罐中。
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寫成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硃"的用具。從記載文字中可對其結構作出推測。這種蒸餾器的基本結構與《丹房須知》中的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則在於頂部安一管子。
南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五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可推測花露在器內就冷凝成液態了。說明在甑內還有冷凝液收集裝置,冷卻裝置可能在包括在這套裝置中。
金元時期的蒸餾器:1975年在河北承德地區青龍縣發掘出的金代銅製蒸餾器結構如圖所示。無獨有偶,無代朱德潤在《軋賴機酒賦》中描述的一種蒸餾器,據我們分析,正好與上述金代的蒸餾燒鍋結構相同。
明清以來的蒸餾器的結構如何,大概可從民國時期的資料得到一些啟示。基本結構與宋金元時代的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主要是蒸餾器的容積增大了,適用於固態蒸餾的蒸餾器發展得更加完善。下面是幾例近代的蒸餾器圖形廣西地區用來蒸餾小麯酒的"土甑",酒蒸汽引出蒸餾器後在另外的冷卻器中冷卻。這實際上由天鍋,甑體和地鍋所組成的蒸餾器。所謂天鍋,是盛冷卻水的鍋,置於最頂部,甑體內置酒醅,地鍋內盛水。
更多青銅器,請您來到柳州博物館參觀哦~
積累歷史知識就是這麼簡單呢~
╮(╯▽╰)╭
開放時間:9:00—16:30(16:00停止入館,逢周一閉館)
每周五晚:20:00-22:00(柳州博物館周五夜間常態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