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漢代龍首柄銅鐎鬥

2021-01-20 澎湃新聞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漢代龍首柄銅鐎鬥

2021-01-16 15: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漢代龍首柄銅鐎鬥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的龍首柄銅鐎鬥,通高32.5釐米,口徑22釐米,腹深10釐米,足高8.5釐米,柄長25釐米。寬折沿,敞口,直腹,腹壁飾四條凸弦紋,平底,獸蹄足。長柄設計獨具匠心,柄端做成龍首,口大張,作吟笑狀,龍角奇長,向後緊貼長頸,龍眼高高突起,平視前方,把柄奇長,猶如青龍躍身騰空。腹部的凸弦紋給鐎鬥增添了立體感,整體造型獨具匠心,實用美觀,是典型的漢代青銅器之一。

鐎鬥又名「刁鬥」,最早載於司馬遷的《史記》,是一種青銅鑄造的行軍用具,每隻可容一鬥,除了可作為量器向兵卒分發糧食,亦可作為飯鍋用以炊煮;在夜間軍營裡巡邏,兵卒還可敲擊發出聲響,相互警示,故其又有一個很貼切的俗名叫「鑼鍋」。

鐎鬥興起於漢代,盛行於六朝,至唐代趨於消亡。《說文解字》載:「鐎,刁鬥也」,《玄應音義》卷一引《韻集》載:「鐎,溫器也,三足有柄。」,《廣韻》以刁鬥釋鐎,孟康以鐎器釋刁鬥(《史記·李廣傳》集解),二者之容量皆受一鬥,實同物而異名也。

唐代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中寫道:「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足以證明青銅鐎鬥是古代軍隊「晝炊飲食,夜擊持行」隨身攜帶的軍旅炊器。

鐎鬥的器身多為圓口深腹,形如小盆,一側設有長柄,柄首揚起,常鑄成龍、虎、麒麟的獸頭狀,另一側有斜向上翹的流,一頭一尾遙相呼應,底部有三足,也常被塑造成獸足的形狀,使得鐎鬥的整個造型就像是一隻昂首挺胸的猛獸,有著一種雄渾威猛的氣勢。有的鐎鬥兩旁還附有方便提攜的耳,或者設有穿孔,方便繫繩懸掛或隨身攜帶。不同時期的鐎鬥在形制及紋飾方面,也有不小的差異。唐代顏師古曰:「鐎謂鐎鬥,溫器也,似銚而無緣。」唐代的鐎鬥是沒有邊沿的,可是從今天出土的漢魏時期的鐎鬥上看,很多都有明顯的緣口,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冶鑄業者的不同審美及創造力。

宋代隨著瓷器工藝的成熟,鐎鬥也徹底地退出了社會生活領域。到北宋末期,鐎鬥就已經成為收藏品,是金石學家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參照物之一。

周舊邦木坊, 慶城一座古建承載的中國精神慶陽人說慶陽丨孫定國(下)北師大慶陽附校校長寧縣扶蘇墓:玄黃天地空埋血,野田荒冢起幽思慶陽:冰的世界

原標題:《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漢代龍首柄銅鐎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元鎏金銅佛坐像
    元鎏金銅佛坐像鎮原縣城關鎮路坡出土。佛通高21.7釐米,底長19.5釐米,底寬15.2釐米。
  • 鎮原縣博物館線上展覽|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
    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是1976年4月鎮原縣城關鎮富坪村一農民修莊時出土,然後被廢舊門市收購,偶爾被鎮原縣博物館職工在廢舊門市發現,以0.80元收回館藏,彌足珍貴。鎮原發現的這枚詔版當時是釘在官定的木容器上,或嵌在其他鐵具、衡器上,以避免字體鏽蝕。詔版上原有四孔,頂部兩孔已殘。目前,我國出土刻有秦始皇詔文的遺物有銅橢量、銅權等,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也廣,而像這樣把詔文刻在銅板上的形式在全國極為稀少。詔版上的文字正是秦統一文字的見證,也是統一文字後頒布統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
  • 館藏 | 中國國家博物館銅器精品類賞析(一)
    樽亦通作尊,是漢代最主要的—種盛酒器。可分為盆形和桶形兩類,館藏這件三羊銅樽即是一件桶形樽。在漢代飲宴時,要先將酒從甕或壺中倒在樽裡,再用勺酌入耳杯飲用。1962年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發現的桶形樽上有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二。」孫機先生認為桶形樽的三蹄足極矮,其下難以燃火,不能用於加溫,盛的應是冷的醞酒。
  •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繩紋紅陶瓶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繩紋紅陶瓶 鎮原縣廟渠鎮廟渠村出土。高32.7、口徑11.5 、底徑15.5 釐米。夾砂紅陶,敞口,短頸,深腹,平底。通體飾繩紋。造型樸素大方,紋飾層次分明,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 漢代燒烤吃什麼,怎麼吃?上海博物館新展再現漢代烹飪工具和食材
    8月6日,「荷浦珠還——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將集中展示倪漢克先生近年來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的青銅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貴文物54件。展覽將於次日正式對外開放,並持續至10月18日。
  • 【館際交流】靈臺縣博物館赴慶陽3縣博物館開展館際交流活動
    12月7日下午,我們走進環縣博物館,與該館負責同志和業務人員共同觀看了該館獨具特色的漢代鐵銅器、宋代瓷器和漢代的三足鼎、銅釜甑、博山樓(即薰爐)、五銖錢範(錢母子)等藝術珍品,欣賞了被譽為「東方魔術般的藝術」的館藏明、清皮影藝術,
  • 香文化(274)西漢人形柄鳥獸紋博山爐深入探索
    明清以來流行銅香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變化多端。明鎏金銅香爐 湖南省博物館藏清鏤空象足銅香爐 湖南省博物館藏  香鬥,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多用於供佛。  燻球,又稱香球,呈圓球狀,帶有長鏈。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遊-18 中國青銅器
    青銅器時代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太久遠--夏商周春秋戰國西漢時期,這些器物大都只能在博物館裡見到:照片1.西漢錯銀青銅鐏。2.西晉青銅龍首鐎鬥。3.東漢鎏金銅龍頭飾。4.戰國嵌紅銅青銅壺。5.東周青銅敦。6.春秋青銅缶。7.商青銅瓿。8.商青銅方鼎。9.青銅爵、青銅觚。
  • 漢代的銅燈
    例如,1974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戰國坐人漆繪銅燈,通高48.9釐米,由坐人、燈柄和燈盤三部分通過分鑄鉚接而成。坐人表情沉靜肅穆,偏髻束冠、身著長袍,腰系寬帶,兩臂平伸,手握「丫」形燈柄,上託圓環形燈盤;其表面原有漆繪,現只留下少量痕跡。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出土的戰國立人銅擎燈,通高24.8釐米。
  • 「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期,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金印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陶瓷、玉器
    中國古代陶瓷館位於上海博物館的二樓,中國古代玉器館位於上海博物館的四樓。中國古代陶瓷館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共陳列了展品500餘件。那麼,您了解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玉器精品、陶瓷精品嗎?器兩面紋飾相同,兩端鏤雕龍首,龍口微啟,唇微卷,露牙環眼,長耳後伏於頸,飾陰刻細線紋。龍身浮雕勾連雲紋,下緣透雕龍爪,上部有一個圓孔,可供穿線為佩。雙龍首璜是我國古代成組佩飾的組成之一。此璜玉色晶瑩潤白,琢工精緻。龍首分張,身飾谷紋,穀粒勻稱飽滿,下部透雕雲紋。璜頂穿有一孔,龍首及中部均有單面雙穿,以系組佩帶。
  • 天長博物館館藏精美古玉,真養眼!
    天長博物館館藏玉器大多數從漢墓中出土,特別是1991年天長三角圩西漢墓群出土的90多件精美玉器,其中有璧、璜、環、帶鉤、七竅玉飾、玉印章等,品類繁多,構思巧妙,琢磨精細,珍品迭現,如龍形環、白玉哈蟬、白玉帶鉤、玉獸面蒲紋璧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下面給大家介紹部分出土玉器精品。
  • 安徽界首市民將19件漢唐文物上交博物館
    新華社合肥12月19日電 (記者鮑曉菁)記者從安徽省界首市博物館獲悉,近日當地熱心市民殷俊民將自己收集的19件漢唐時期文物上交給該館。其中包括漢代鐎(jiāo)鬥一件,漢代雙耳帶蓋陶鼎一件,唐代白釉綠彩高頸執壺一件以及不同朝代銅幣15枚等。
  • 速覽:日本4所國立博物館館藏
    可免費瀏覽4所博物館的約1000件館藏國寶,附有高清圖片,可以放大,再放大。地址:http://www.emuseum.jp/top?d_lang=zh 梨地螺鈿金裝飾劍國寶/一把/總長103.3 柄長20.8 鞘長81.1 鐔7.8×5.2/平安時代・12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
  • 周末,遊桐鄉博物館
    桐鄉博物館藏        周末,與妻、子、內侄一起遊桐鄉博物館,大家都是第一次去。妻雖然學問宏富,但過於低調,只當看不懂,無奈,我只得臨時做一回講解員了。        內侄見了鉞,問我是什麼東西?我說是鉞,讀音跟「越」一樣,我們這裡以前是越國,有一種說法,說越國的名字跟鉞有關係。內侄聽了,說:「你又騙人,我們這裡是中國,這個東西是斧頭,不是鉞!」
  • 現場|這位荷蘭人,把三代人的收藏託付給了上海博物館
    編輯 陸林漢(01:15) 今天(8月6日),「荷浦珠還——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將集中展示荷蘭收藏家倪漢克先生((Mr. Henk Nieuwenhuys)近年來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的青銅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貴文物54件。
  • 組圖丨「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
    11月23日,市民遊客在省博物館觀看「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這是展出的鑄銅雕塑作品《孤雲獨去閒——林風眠》。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宋國強 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1月23日消息(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宋國強)11月23日上午,由中國美術館、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共同主辦的「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53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年畫和雕塑6個類型。
  • 高清:市博物館銅香爐展 多件宣德爐珍品亮相
    明「宣德」款獅首耳銅香爐    青島新聞網5月15日訊 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青島市博物館精心策劃的《金韻含香——青島市博物館藏銅香爐展》將於5月16日正式開展。本次展覽萃集70餘件銅香爐精品,上起兩漢,下至明清,以造型優美、精緻入微而又形制多樣的展品解讀香爐文化的起源、內涵及演繹發展的過程,再現了古人在焚香賞器時的風雅意境。此次展覽展出至6月22日。    此次展覽展品分香爐、燻爐兩個單元展出,其中有歷史久遠的漢代銅博山爐,也有造型獨特的明代獅形銅燻爐、橋耳爐,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極富盛名的宣德爐。
  • 歐洲館藏金銅佛像之我見—瑞士萊特伯格博物館
    博物館的附近就是中國駐瑞士總領館領事部。 萊特伯格博物館的確切地址是在一個公共公園的小山坡上,通過曲折的小路捷徑,我們很快到達了博物館的門口。
  • 甘肅省慶陽市博物館,館藏珍品石器!見證慶陽市的悠久歷史!
    慶陽市博物館藏。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最東部,陝甘寧三省區的交匯處,系黃河中下遊黃土高原溝壑區。習稱「隴東」,素有「隴東糧倉」之稱。雙孔石刀,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鎮原縣屯字鎮景家窪徵集。慶陽市博物館藏。慶陽市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2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單孔石錛,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西峰區巴家咀水庫徵集。慶陽市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