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 15: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漢代龍首柄銅鐎鬥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的龍首柄銅鐎鬥,通高32.5釐米,口徑22釐米,腹深10釐米,足高8.5釐米,柄長25釐米。寬折沿,敞口,直腹,腹壁飾四條凸弦紋,平底,獸蹄足。長柄設計獨具匠心,柄端做成龍首,口大張,作吟笑狀,龍角奇長,向後緊貼長頸,龍眼高高突起,平視前方,把柄奇長,猶如青龍躍身騰空。腹部的凸弦紋給鐎鬥增添了立體感,整體造型獨具匠心,實用美觀,是典型的漢代青銅器之一。
鐎鬥又名「刁鬥」,最早載於司馬遷的《史記》,是一種青銅鑄造的行軍用具,每隻可容一鬥,除了可作為量器向兵卒分發糧食,亦可作為飯鍋用以炊煮;在夜間軍營裡巡邏,兵卒還可敲擊發出聲響,相互警示,故其又有一個很貼切的俗名叫「鑼鍋」。
鐎鬥興起於漢代,盛行於六朝,至唐代趨於消亡。《說文解字》載:「鐎,刁鬥也」,《玄應音義》卷一引《韻集》載:「鐎,溫器也,三足有柄。」,《廣韻》以刁鬥釋鐎,孟康以鐎器釋刁鬥(《史記·李廣傳》集解),二者之容量皆受一鬥,實同物而異名也。
唐代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中寫道:「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足以證明青銅鐎鬥是古代軍隊「晝炊飲食,夜擊持行」隨身攜帶的軍旅炊器。
鐎鬥的器身多為圓口深腹,形如小盆,一側設有長柄,柄首揚起,常鑄成龍、虎、麒麟的獸頭狀,另一側有斜向上翹的流,一頭一尾遙相呼應,底部有三足,也常被塑造成獸足的形狀,使得鐎鬥的整個造型就像是一隻昂首挺胸的猛獸,有著一種雄渾威猛的氣勢。有的鐎鬥兩旁還附有方便提攜的耳,或者設有穿孔,方便繫繩懸掛或隨身攜帶。不同時期的鐎鬥在形制及紋飾方面,也有不小的差異。唐代顏師古曰:「鐎謂鐎鬥,溫器也,似銚而無緣。」唐代的鐎鬥是沒有邊沿的,可是從今天出土的漢魏時期的鐎鬥上看,很多都有明顯的緣口,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冶鑄業者的不同審美及創造力。
宋代隨著瓷器工藝的成熟,鐎鬥也徹底地退出了社會生活領域。到北宋末期,鐎鬥就已經成為收藏品,是金石學家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參照物之一。
周舊邦木坊, 慶城一座古建承載的中國精神慶陽人說慶陽丨孫定國(下)北師大慶陽附校校長寧縣扶蘇墓:玄黃天地空埋血,野田荒冢起幽思慶陽:冰的世界原標題:《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漢代龍首柄銅鐎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