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動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一批提供主客共享公共服務的文旅會客廳、文旅綜合體應運而生,並且藉助群文機構的文化服務優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人們常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如果地方財政支持不足、資金缺乏無法新建怎麼辦?
對此,陝西渭南臨渭區文化館以「0」成本的方式,通過加盟特色分館,將公共文化服務、非遺技藝展示與產品推薦延伸到旅遊景區、人流密集處,從而實現文化館服務半徑的擴大、服務效能的提升與旅遊開發、非遺生產性保護、推動鄉村振興的結合與多贏,也為廣大經濟欠發達地區推動文旅融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借鑑。
臨渭區文化館總分館成果展(圖為:海興分館選送的節目)
免費開放的各分館用文化服務「賦能」旅遊
位於渭南市臨渭區的陝西天留山森林公園,是渭南市超高人氣公園之一,山巒青翠、綠水縈繞,是諸多都市人群回歸山林與田園,享受鄉間田野樂趣的旅遊休閒目的地之一。自2019年以來,來此遊玩的人們多了一個觀看草編舞蹈、了解草編技藝的好去處,那就是渭南市臨渭區文化館分館——巧娘草編分館。
「草編技藝是我們臨渭區的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通過純天然原料與純手工製作的結合,無論是花瓶、掛畫這些裝飾工藝品,還是包括搖籃、座椅、扇子在內的這些實用類產品,都很有田園、鄉土特色,對遊客極具吸引力。」渭南市臨渭區文化館館長李紅表示,琳琅滿目的產品、巧娘們的現場製作,加之文化館秉承的免費開放政策,正在讓巧娘草編分館成為遊客、研學團隊鍾愛的地方之一。據初步統計,分館自2019年5月建成開放後,已有遊客(學生)3萬人次在此參觀、學習、體驗。
巧娘草編分館展廳 秦毅 攝影
同樣,在臨渭區藺店鎮蒲陽村,於2019年10月成立蒲陽分館以蒲陽古城民俗文化為依託,以基層黨建為引領,紮實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市民和遊客的「打卡」之地。
「蒲陽村通過系統展示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今天黨的發展歷程,以及設立憲法、廉政等展館,開啟了蒲陽體驗式黨建的大膽嘗試。目前,蒲陽村先後接待20餘個黨支部、1500餘名黨員前來觀摩學習、重溫入黨誓詞。」蒲陽村黨支部書記、蒲陽分館館長周文科表示,可以說,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結合,是蒲陽的特色,也是吸引廣大市民和遊客的地方。
蒲陽分館的廉政展館
據介紹,在民俗文化方面,蒲陽擁有一座佔地22畝、陳列物件3000餘件的蒲陽古城民俗文化博物館。作為陝西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裡常年吸引著眾多遊客。與此同時,蒲陽在全村開展了家風家訓入戶活動,村裡為每戶的「家風家訓」進行了裝裱並懸掛,既彰顯了村容村貌,又弘揚了中華傳承美德。蒲陽分館依託並突出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正在讓蒲陽村的文旅特色更具吸引力。
找準當地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主線
巧娘草編分館的大門兩側掛有許多牌子,其中包括陝西省文化助力扶貧示範單位、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渭草編」傳習基地、渭南市臨渭區文化館巧娘草編分館、渭南市臨渭區巧娘草編專業合作社等。但這些牌子並不是同一時間掛上的,也就是說,這個面積近千平方米的兩層小樓形成的綜合體,其功能是不斷擴展和完善的,但毫無疑問,陝西省級非遺項目臨渭草編就是那根貫穿發展的主線。
臨渭區文化館為巧娘草編分館授牌
巧娘草編合作社在臨渭草編傳承人陳春苗的帶領下於2016年成立。合作社通過收購廢棄的麥稈、玉米皮,實現變廢為寶,編織成工藝品和現代家居生活用品,成為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典範,更成為帶動村民脫貧的致富產業。2017年被陝西省文化廳評為「陝西省文化助力扶貧示範單位」。
近幾年來,作為利用非遺技藝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現在的巧娘草編合作社不僅擁有產品展示廳、體驗廳、培訓教室、生產車間等功能部室,而且擁有了文化館分館的新身份,並通過強化公共服務功能,成為了集加工生產、培訓研學、參觀體驗於一體的文旅新空間。
「我們採用合作社+農戶+政府的運營模式,產品銷售供不應求,累計吸納貧戶500多戶2000多人就業。通過參與草編事業,部分骨幹人員每天的收入在100-200元,其他人員平均每天收入約40元,極大解決了留守婦女、殘疾人、貧困家庭的就業問題。」巧娘草編分館館長陳春苗表示,自2019年5月新場地建立以來,來自全國各地手工藝類合作社和企業的觀摩團隊、體驗學習的學生群體、到周邊景區遊覽的遊客等均明顯增加,年接待人數在兩萬餘人。
巧娘草編分館開展公益培訓
「渭水側畔星期遇,南倚奇嶺夢宿回,馨香播撒沉東府,聲透朧月幕雪飛。」這是印在渭南馨聲合唱團文化手冊上的一首藏頭詩,也表明了該群文社團紮根渭南的黃土地,為時代、為人民歌唱的豪邁志向。對於以文藝演出為特色的臨渭區文化館海興分館來說,為文旅融合而歌唱同樣義不容辭,這也是在構建主客共享的文旅空間的過程中,讓自身不斷壯大、融入群眾需求的那根主線。
杜化路位於渭南市的中心城區,這條繁華街道上的海興分館,幾乎也是臨渭區文化館「0」成本建設的分館。它採取與海興房地產公司合作的方式,不但擁有了寬敞的活動場所,而且通過下設的海興馨聲合唱團、模特隊、舞蹈隊等,正在讓以群文演出見長的海興分館更好地發揮特長,成為推動全域旅遊、讓遊客在街頭邂逅特色文化的重要力量。
總分館制為文旅空間拓展提供獨到方案
文旅大融合是一個大趨勢,也是一種必然。拓展文旅新空間,離不開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在李紅看來,文化館的公益屬性恰恰讓跨行業、跨區域合作變得更加順暢。
臨渭區文化館總分館成果展
在2018年1月出臺的《陝西省關於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實施意見》的精神指導下,臨渭區文化館成為陝西省第一批總分館試點單位。在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總分館制建設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現已掛牌成立分館11個,設立館外服務點12個。
各分館依託與總館的親密關係及自身的資源優勢,開展了以「歡樂大拜年」為題的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夏季納涼晚會、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巡演、扶貧文藝巡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又形成自身特色,不少分館成為遊客和市民共享共用的文旅空間。
人民辦分館開展的「文化走親戚」系列文化活動之剪紙培訓
為了讓總分館建設不流於形式,切實起到服務於文化、服務於基層的目的,臨渭區文化館探索建立了總分館制建設運行機制方案,主要建立起服務模式、人員模式、運行模式、資源共享模式、常態化管理等五個運行模式。「我們形成了以文化館為總館、街(辦)文化站為分館、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服務點的『總館--分館--基層服務點』模式,並以『統一領導管理、統一服務提供、統一考評評價』作為服務體系;人員管理模式實行一套人馬,兩個牌子,由臨渭區文旅局聘任各分館館長,並由總館面向社會招聘專業人員擔任各分館業務副館長輔導、協助開展業務活動,下派總館業務幹部實行分館包聯制。」李紅表示,除了為分館提供必要的設備、器材外,通過合作共建,文化館總館不承擔分館房租、人員工資等高昂成本,可謂實現了文旅融合新空間「0」成本拓展。
「4000多平方米的臨渭區文化館新館已經建設完工,目前正在加緊裝修和布局。我們將把它建設成為臨渭區乃至整個渭南市的文化旅遊會客廳,同時藉助各分館具備的特色文旅空間,形成讓市民和遊客享受文旅服務的現代網絡,用便捷、公益和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之力『賦能』渭南旅遊的發展,讓更多的遊客愛上並傳播臨渭文化。」李紅說。
(秦毅,相關圖片由臨渭區文化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