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大規模兩棲登陸戰:英法傷亡26萬多不敵土耳其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 在加利波利戰役期間,英軍押送被俘的土耳其士兵離開戰場

  一戰期間,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為了打通支援東線盟友俄國的海上通道,出動50餘萬大軍,在鄰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加利波利半島發起大規模兩棲登陸戰。然而,由於協約國軍隊組織混亂、指揮呆板等原因,這場兩棲作戰變得曠日持久,最終落得個功敗垂成的結果。

  戰前態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7月爆發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陣營激烈交戰。1914年9月的馬恩河會戰後,英法聯軍粉碎了德國奪取巴黎、迫降法國的計劃,戰局呈現對峙局面。然而,在東歐地區單獨與德國、奧匈帝國較量的俄國卻因屢遭慘敗而瀕臨崩潰,這讓英法憂心忡忡。

  鑑於俄國盟友局勢危急,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提出一項援助俄國的計劃——依託佔有優勢的海軍力量,派兵強擊溝通地中海和黑海的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半島登陸,直取伊斯坦堡。這樣不僅能擊敗同盟國陣營的土耳其,還能打開進入黑海的通道,以便將援助俄國的武器和給養運進俄國。

  巧合的是,就在邱吉爾提出上述計劃的同時,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也向英國發出請求,希望英國對土耳其搞一次牽制性進攻,以便緩解戰場上的壓力。1915年1月13日,英國政府全票通過了由邱吉爾擬訂的作戰計劃。

  戰役過程

  為了拿下達達尼爾海峽,協約國出動了62艘戰艦(包括18艘英國主力艦和4艘法國戰列艦),由英國海軍上將卡登負責指揮。

  1915年2月19日至3月11日,卡登指揮艦隊用艦炮火力和滲透上岸的爆破組摧毀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土耳其要塞,並在海峽周圍展開掃雷作業。然而,由於天氣條件惡劣且缺乏專業掃雷力量(掃雷船以木製漁船為主),卡登拼湊的掃雷船隊在土耳其守軍殘餘火炮的零星炮擊下,掃雷進度異常緩慢。

  呆在後方的邱吉爾對卡登艦隊的進展緩慢極為不滿,於是決定撤掉卡登的職務,轉而任命海軍少將德·羅貝克繼續指揮艦隊。3月18日,羅貝克派出1艘戰列艦和15艘前無畏艦(1890年至1905年間建造的主力戰艦)發起海上總攻。然而,羅貝克的這次行動卻出師不利。在航行途中,法國的「布韋」號和英國的「無敵」號、「大洋」號前無畏艦先後被水雷炸沉。為了避免艦隊遭受更大損失,羅貝克不得不命令所有艦隻退出海峽,返回愛琴海錨地。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一戰結束,協約國才知道當時它們距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其實,在英法艦隊用艦炮火力壓制土耳其要塞的過程中,土軍大部分火炮已被摧毀,土軍庫存的水雷也全部用光。只要英法艦隊繼續攻擊,很容易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可惜,羅貝克並不知曉這些情況,結果與勝利失之交臂。

  眼見海上強擊難以奏效,協約國再次改變作戰計劃,從北非抽調8.1萬名官兵(主力是當時部署在埃及的大英國協澳新軍團),集結到希臘利姆諾斯島上,準備向達達尼爾海峽的咽喉——加利波利半島發起兩棲登陸作戰。在指揮官的人選方面,英國派出了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勳爵。漢密爾頓曾指揮過1902年布爾戰爭,有指揮作戰的經驗,但對加利波利半島的情況卻知之甚少,手上只有一張買來的旅遊地圖。

  就在協約國調整部署之際,土耳其將海峽戰區指揮權交給德國總軍事顧問馮·贊德爾斯,並按照他的要求,重新組建了土耳其第5集團軍(有8.4萬名官兵)。贊德爾斯利用協約國暫停進攻的機會,抓緊時間對土軍進行強化訓練,並在協約國軍隊所有可能登陸的灘頭地區構築塹壕,部署機槍火力點和鐵絲網。此外,贊德爾斯還將土耳其所有能用的火炮全都調到加利波利。這樣一來,土軍不僅在地形、兵力上佔有優勢,在火力上也佔據優勢。

  4月24日傍晚,200多艘協約國軍艦通過愛琴海駛向加利波利,這些軍艦上搭載著對博拉耶爾實施佯攻的英國皇家海軍步兵師(約1萬人)、在庫姆卡萊進行牽制性登陸的法軍第1師一個團(約3000人)、主攻加巴臺普的澳新軍團(約3萬人)、登陸海勒斯角的英國陸軍第29師(約1.7萬人)。

  承擔主攻任務的澳新軍團由英國陸軍少將威廉·伯德伍德指揮,他為了達成進攻突然性,命令部隊在25日黎明前登陸,但由於澳新軍團沒有受過夜戰訓練,且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結果在登陸時偏離預定地點,在一個無名海灣上岸,隨即遭到土軍凱末爾上校指揮的第19師第57團阻擊,澳新軍團被壓制在狹窄的灘頭地區動彈不得。與此同時,按計劃登陸海勒斯角的英軍也遭到土軍火力壓制,損失慘重。至於其他負責佯攻的協約國軍隊,也在土軍的火力打擊下紛紛退回船上。

  戰至4月27日,協約國登陸部隊仍無法擴展登陸場,他們面對居高臨下的土軍毫無辦法,自己卻要承受土軍各種火力打擊。隨著土軍增援部隊不斷到來,協約國軍隊的處境越來越糟,只是因為協約國具有海上優勢,能提供強有力的艦炮火力支援,土軍要想把已經登陸的協約國軍隊趕下海也非常困難。

  在之後長達半年的拉鋸戰裡,雙方不斷增兵,進行了無數次攻擊與反擊,數以萬計的官兵在衝鋒的路上或塹壕裡被打死,但雙方都無法打破戰場上的僵局。更可怕的是,戰場上遍布的屍體迅速腐爛,引起了痢疾、瘧疾等多種流行病,造成交戰雙方的大量非戰鬥減員。

  1915年11月23日,英國認為已沒有任何希望取得加利波利登陸戰的勝利,不得不下令撤退。呆在岸上的9萬名協約國軍人分批秘密撤離加利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沒有發覺。事實上,在整個戰役期間,協約國幹得最漂亮的行動就是撤退,傷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這場一戰中規模最大的兩棲作戰以協約國的失敗告終。

  戰役影響

  在加利波利戰役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兩棲登陸戰,參戰的協約國軍隊有56.8萬人(英軍48.9萬人、法軍7.9萬人),傷亡人數26.2萬人(英軍21.5萬人,法軍4.7萬人)。另據土耳其官方記載,土耳其參戰兵力超過50萬人,傷亡25.1萬人。

  實際上,土耳其陸軍的精華全被這場「皮洛士勝利」(意指代價高昂的勝利)消耗掉了。不過,土耳其第19師第57團團長凱末爾卻一戰成名,為其後來成為「現代土耳其之父」積累了重要的政治資本。

  大部分史學家認為,加利波利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具戰略眼光的行動,如果協約國能在這次戰役中取勝,那麼得到軍援的大批俄軍就可以從東面進攻德國,與西線的英、法軍隊對同盟國實施夾擊,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不過,歷史終究不能改寫,協約國在加利波利戰役中失敗了。正如一名英國歷史學家所言:「進攻加利波利是一個正確、大膽而有遠見的戰略方案,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因一系列史無前例的錯誤而斷送了勝利的希望。」

  後世軍事專家普遍認為,導致協約國失敗的根源除了戰前計劃疏漏和準備不足、戰時指揮不當和協調不力外,協約國軍政高層的優柔寡斷也是重要原因。協約國軍隊在加利波利戰役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最終成為世界戰爭史上兩棲作戰方面的反面教材。   (熊佳)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土耳其最後的輝煌,一舉擊潰50萬英法聯軍,土耳其國父揚名
    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上來看,達達尼爾海峽並不是一個適合進行大規模登陸的地方。小亞細亞半島與巴爾幹半島之間,是土耳其海峽的一部分,也是連接地中海和黑海的咽喉要道。因為容易聚集風力,加上有雙向風,達達尼爾海峽不僅不利於大型艦隻航行,也不適合大量兵力展開作戰。
  • 現代特洛伊木馬:運煤船上的突擊隊員,4.5萬人傷亡後一無所獲
    ,1915年2月19日,英法聯軍開始了這次戰役,由18艘英國主力艦隊和4艘法國戰列艦及輔助艦組成的英法聯合海軍機動部隊,但是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場戰役居然會一直持續到同年的12月19日。英、法聯軍或許根本就沒有將奧斯曼的軍隊放在眼裡,甚至認為只要兩國的聯軍一起現身,奧斯曼帝國政府就會垮臺。
  • 一戰中的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協約國上百萬軍隊
    儘管在近代奧斯曼帝國衰落了,遭到了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瓜分,但奧斯曼帝國餘威尚在,直到一戰時仍然頗有實力,實力不容小視。在一戰中,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了協約國上百萬軍隊。作為西亞第一強國,雖然一戰時奧斯曼帝國已經衰落,但落日下的奧斯曼土耳其依然捲入了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成為同盟國中僅次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三號國家。
  • 英法聯軍援助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卻疑惑道:他們真是文明人嗎?
    這兩個國家發生的這一切,都在宣告著一場大戰即將爆發,在此之前,俄國人已經和土耳其人進行了八次大規模戰爭,因此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又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克裡米亞戰爭)。英國人和法國人之所以要幫助奧斯曼帝國抵抗俄國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對土耳其人有好感,而是他們不願意看到俄國人日漸強大。英法聯軍是以援軍的身份進入奧斯曼帝國境內的,1854年的4月,英法聯軍開始在加裡波利半島登陸,奧斯曼帝國的居民起初也對英法聯軍的到來表示歡迎,他們也曾在街頭歡呼英法聯軍的到來。
  • 邱吉爾:直接登陸,至少傷亡50萬美軍
    經過衝繩戰役後,盟軍無論是官方還是個人都對之後對日戰爭的傷亡做了重新的評估。雖然數據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對傷亡的評估都相當巨大。如馬歇爾預估如果想讓日本投降可能要犧牲美軍50萬人左右。陸軍部長史汀生估計要損失10。萬人。4月初,美軍登陸衝繩,作戰82天,陣亡和失蹤1. 25萬人,(美方戰時計算),傷亡人員的比例達35%。
  • 達達尼爾戰役:奧斯曼帝國最後一次雄起,50萬英法聯軍敗退
    就在英國還在爭論之時,1915年1月,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發來了求援信,要求「協約國在某處發動對土耳其軍的牽制行動,海軍的或陸軍的都可以」。原來,之前德軍在西線發動大規模進攻,英、法要求俄軍在東線對德軍發動進攻,以減輕英、法軍隊的壓力。沒想到俄軍戰力不濟,在德軍反擊之下,屢戰屢敗,損失慘重。
  • 【軍武遊戲】《戰地1》多人地圖背後的戰役和故事你真的知道麼?(中)
    不過有資料顯示:一戰期間尚蒂伊城堡有一度被設立為法軍的指揮部,而這也許是EA把這個地區放進遊戲當作戰地圖的原因吧(但是親愛的EA,法軍呢?)這個地圖算是比較容易辨別的地圖了,因為這張圖一看就是登陸地圖。而說到登陸戰,一戰中最有名的只有加利波利戰役。
  • 英國大戰土耳其,居然輸了?|地球知識局
    每年的3月15日,在土耳其恰納卡萊省的加裡波利半島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紀念土耳其國家歷史上一件決定性的事件——加裡波利戰役勝利。當年,衰弱遲暮的奧斯曼帝國面對英法聯軍為主的協約國,取得了真正意義上東方國家對老牌西方帝國主義的第一次勝利。
  • 二戰擊破日本「國門」之戰,太平洋戰場最大兩棲登陸戰
    衝繩戰役,盟軍代號「冰山行動」,是在琉球群島中衝繩本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衝繩島本島的登陸戰役從1945年4月1日開始持續到6月22日,為期共82天。
  • 大量重型武直逼近,利比亞將軍有救了,共抗土耳其
    隨著埃及大軍持續越境到利比亞,埃及繼續藉助演習機會,向利比亞方向派遣了大軍:卡-52重型武裝直升機在埃及的「堅定信念-2020 」軍事演習的海上階段支持埃及軍隊進行登陸戰,而在埃及軍隊中,從俄羅斯購買了52架卡-52重型武裝直升機,這些武裝直升機可以在埃及向法國採購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上使用
  • 「英法聯軍」還想搞炮艦外交?航母出發前,又雙叒漏水了
    然而時隔180年後,「英法聯軍」又要來了。 最近歐洲媒體和日本媒體頻繁炒作,英國海軍明年將派航母「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到日本近海,並接受駐日美軍設施補給。另一件事則是,在2021年5月,日本、美國和法國將首次在日本在一個無人島嶼舉行兩棲作戰聯合軍演。對於法國此行的目的,法國海軍參謀長範迪爾生怕別人不知道,高調聲稱這是「針對中國的信息」。
  • 無法成為航母的兩棲攻擊艦:土耳其「阿納多盧」號
    「阿納多盧」號兩棲攻擊艦的建造速度出人意料,2016年4月30號,土耳其圖茲拉船廠在西班牙納凡蒂亞造船廠(前身西班牙巴贊造船廠,擁有多艘航母的設計和建造經驗)的技術支持下,土耳其兩棲攻擊艦或輕型航母「阿納多盧」號開始正式動工建造,兩年以後的2018年,「阿納多盧」號正式鋪設龍骨,在龍骨鋪設完成後的2019年5月4號,「阿納多盧」號就非常低調的下水。
  • 日聯合美英法四國首次「奪島」軍演,劍指中國?
    新聞據日本防衛省介紹,日美英法四國聯合演習於5月3日到22日舉行,為期約20天。這是日本與美、英、法實施四國框架下的首次聯合軍演,據《日本時報》報導,演習700人參與,包括220名日本自衛隊成員、60名英國海軍士兵,以及美軍、法軍士兵。演習地點包括日本近海,關島和北馬裡亞納群島附近海域。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接著,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首次插足歐洲,於1354年在加裡波利建立了一個要塞。1362年,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佔領拜佔廷帝國重鎮亞得裡亞堡,1384年,奪取索菲亞,從而包圍了君士坦丁堡。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佔廷帝國,派出了援軍。
  • 「西亞病夫」土耳其:為何實力嚴重衰落,仍能和西方列強硬槓?
    這主要是因為土耳其身上由一種不服輸的精神,而且還有一個輝煌的過去,巔峰時期的土耳其叫做奧斯曼帝國,其領土橫跨歐亞非三洲,像北非、中東等地區都是它的囊中之物,就連整個歐洲也都在它的掌控之中,只不過後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崛起和自身的衰落,遭到了英法俄等西方強國的入侵,並且被稱為「西亞病夫」。即便如此,土耳其依然與西方國家硬碰硬,在中東和東歐的地位也是無人能比的。
  • 十二次俄土戰爭,土耳其終於在克裡米亞獲勝,竟迫使俄國割讓領土
    俄國佔得了便宜,竟然還變本加厲要求土耳其從門的內哥羅撤軍。這不啻於將巴爾幹拱手讓與沙皇,蘇丹斷然拒絕了這無理要求。俄羅斯遂與土耳其斷交,並佔領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同時向土耳其開戰,克裡米亞戰爭爆發。英、法、土同盟,重挫俄國就在俄土交戰之際,英法兩國相繼對俄宣戰,參加了土耳其方面對俄作戰。
  • 土耳其西海岸發生5.2級地震 尚無人員傷亡報導
    據俄羅斯衛星網6日報導,據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消息,土耳其西海岸發生5.2級地震。   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6日3時51分(北京時間11時51分)。震中位於艾瓦哲克市以西26公裡,伊茲密爾西南方156公裡。震源深度2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