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加利波利戰役期間,英軍押送被俘的土耳其士兵離開戰場
一戰期間,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為了打通支援東線盟友俄國的海上通道,出動50餘萬大軍,在鄰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加利波利半島發起大規模兩棲登陸戰。然而,由於協約國軍隊組織混亂、指揮呆板等原因,這場兩棲作戰變得曠日持久,最終落得個功敗垂成的結果。
戰前態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7月爆發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陣營激烈交戰。1914年9月的馬恩河會戰後,英法聯軍粉碎了德國奪取巴黎、迫降法國的計劃,戰局呈現對峙局面。然而,在東歐地區單獨與德國、奧匈帝國較量的俄國卻因屢遭慘敗而瀕臨崩潰,這讓英法憂心忡忡。
鑑於俄國盟友局勢危急,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提出一項援助俄國的計劃——依託佔有優勢的海軍力量,派兵強擊溝通地中海和黑海的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半島登陸,直取伊斯坦堡。這樣不僅能擊敗同盟國陣營的土耳其,還能打開進入黑海的通道,以便將援助俄國的武器和給養運進俄國。
巧合的是,就在邱吉爾提出上述計劃的同時,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也向英國發出請求,希望英國對土耳其搞一次牽制性進攻,以便緩解戰場上的壓力。1915年1月13日,英國政府全票通過了由邱吉爾擬訂的作戰計劃。
戰役過程
為了拿下達達尼爾海峽,協約國出動了62艘戰艦(包括18艘英國主力艦和4艘法國戰列艦),由英國海軍上將卡登負責指揮。
1915年2月19日至3月11日,卡登指揮艦隊用艦炮火力和滲透上岸的爆破組摧毀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土耳其要塞,並在海峽周圍展開掃雷作業。然而,由於天氣條件惡劣且缺乏專業掃雷力量(掃雷船以木製漁船為主),卡登拼湊的掃雷船隊在土耳其守軍殘餘火炮的零星炮擊下,掃雷進度異常緩慢。
呆在後方的邱吉爾對卡登艦隊的進展緩慢極為不滿,於是決定撤掉卡登的職務,轉而任命海軍少將德·羅貝克繼續指揮艦隊。3月18日,羅貝克派出1艘戰列艦和15艘前無畏艦(1890年至1905年間建造的主力戰艦)發起海上總攻。然而,羅貝克的這次行動卻出師不利。在航行途中,法國的「布韋」號和英國的「無敵」號、「大洋」號前無畏艦先後被水雷炸沉。為了避免艦隊遭受更大損失,羅貝克不得不命令所有艦隻退出海峽,返回愛琴海錨地。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一戰結束,協約國才知道當時它們距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其實,在英法艦隊用艦炮火力壓制土耳其要塞的過程中,土軍大部分火炮已被摧毀,土軍庫存的水雷也全部用光。只要英法艦隊繼續攻擊,很容易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可惜,羅貝克並不知曉這些情況,結果與勝利失之交臂。
眼見海上強擊難以奏效,協約國再次改變作戰計劃,從北非抽調8.1萬名官兵(主力是當時部署在埃及的大英國協澳新軍團),集結到希臘利姆諾斯島上,準備向達達尼爾海峽的咽喉——加利波利半島發起兩棲登陸作戰。在指揮官的人選方面,英國派出了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勳爵。漢密爾頓曾指揮過1902年布爾戰爭,有指揮作戰的經驗,但對加利波利半島的情況卻知之甚少,手上只有一張買來的旅遊地圖。
就在協約國調整部署之際,土耳其將海峽戰區指揮權交給德國總軍事顧問馮·贊德爾斯,並按照他的要求,重新組建了土耳其第5集團軍(有8.4萬名官兵)。贊德爾斯利用協約國暫停進攻的機會,抓緊時間對土軍進行強化訓練,並在協約國軍隊所有可能登陸的灘頭地區構築塹壕,部署機槍火力點和鐵絲網。此外,贊德爾斯還將土耳其所有能用的火炮全都調到加利波利。這樣一來,土軍不僅在地形、兵力上佔有優勢,在火力上也佔據優勢。
4月24日傍晚,200多艘協約國軍艦通過愛琴海駛向加利波利,這些軍艦上搭載著對博拉耶爾實施佯攻的英國皇家海軍步兵師(約1萬人)、在庫姆卡萊進行牽制性登陸的法軍第1師一個團(約3000人)、主攻加巴臺普的澳新軍團(約3萬人)、登陸海勒斯角的英國陸軍第29師(約1.7萬人)。
承擔主攻任務的澳新軍團由英國陸軍少將威廉·伯德伍德指揮,他為了達成進攻突然性,命令部隊在25日黎明前登陸,但由於澳新軍團沒有受過夜戰訓練,且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結果在登陸時偏離預定地點,在一個無名海灣上岸,隨即遭到土軍凱末爾上校指揮的第19師第57團阻擊,澳新軍團被壓制在狹窄的灘頭地區動彈不得。與此同時,按計劃登陸海勒斯角的英軍也遭到土軍火力壓制,損失慘重。至於其他負責佯攻的協約國軍隊,也在土軍的火力打擊下紛紛退回船上。
戰至4月27日,協約國登陸部隊仍無法擴展登陸場,他們面對居高臨下的土軍毫無辦法,自己卻要承受土軍各種火力打擊。隨著土軍增援部隊不斷到來,協約國軍隊的處境越來越糟,只是因為協約國具有海上優勢,能提供強有力的艦炮火力支援,土軍要想把已經登陸的協約國軍隊趕下海也非常困難。
在之後長達半年的拉鋸戰裡,雙方不斷增兵,進行了無數次攻擊與反擊,數以萬計的官兵在衝鋒的路上或塹壕裡被打死,但雙方都無法打破戰場上的僵局。更可怕的是,戰場上遍布的屍體迅速腐爛,引起了痢疾、瘧疾等多種流行病,造成交戰雙方的大量非戰鬥減員。
1915年11月23日,英國認為已沒有任何希望取得加利波利登陸戰的勝利,不得不下令撤退。呆在岸上的9萬名協約國軍人分批秘密撤離加利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沒有發覺。事實上,在整個戰役期間,協約國幹得最漂亮的行動就是撤退,傷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這場一戰中規模最大的兩棲作戰以協約國的失敗告終。
戰役影響
在加利波利戰役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兩棲登陸戰,參戰的協約國軍隊有56.8萬人(英軍48.9萬人、法軍7.9萬人),傷亡人數26.2萬人(英軍21.5萬人,法軍4.7萬人)。另據土耳其官方記載,土耳其參戰兵力超過50萬人,傷亡25.1萬人。
實際上,土耳其陸軍的精華全被這場「皮洛士勝利」(意指代價高昂的勝利)消耗掉了。不過,土耳其第19師第57團團長凱末爾卻一戰成名,為其後來成為「現代土耳其之父」積累了重要的政治資本。
大部分史學家認為,加利波利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具戰略眼光的行動,如果協約國能在這次戰役中取勝,那麼得到軍援的大批俄軍就可以從東面進攻德國,與西線的英、法軍隊對同盟國實施夾擊,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不過,歷史終究不能改寫,協約國在加利波利戰役中失敗了。正如一名英國歷史學家所言:「進攻加利波利是一個正確、大膽而有遠見的戰略方案,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因一系列史無前例的錯誤而斷送了勝利的希望。」
後世軍事專家普遍認為,導致協約國失敗的根源除了戰前計劃疏漏和準備不足、戰時指揮不當和協調不力外,協約國軍政高層的優柔寡斷也是重要原因。協約國軍隊在加利波利戰役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最終成為世界戰爭史上兩棲作戰方面的反面教材。 (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