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一座山——二人土上坐作品展觀後記

2020-12-19 黃永生論畫

黃文中《層巒》布面油畫 60x180cm 2019

黃文中《村口》布面油畫 60x80cm 2019

黃文中《村落》布面油畫 50x60cm 2019

黃文中《疊翠》布面油畫 60x100cm 2019

黃文中《夾際》布面油畫 60x120cm 2019

黃文中《山雨欲來》布面油畫 50x60cm 2019

黃文中《天柱山》布面油畫 60x80cm 2019

浸泡一座山

——二人土上坐作品展觀後記

文/黃永生

小年過後,我去泉州看黃文中、潘登繪畫、攝影展,之前沒看過攝影與繪畫聯展。鏡頭貼近生活,繪畫同樣可貼近生活,文中的作品似在生活與我之間延宕,不如攝影那麼貼近。策展人有意放大貼近與延宕的差異,攝影作品有更強勢的敘事性,相比之下,畫作帶有明顯的自我詮釋。

除此之外,這次展出的所有作品,油畫也好攝影作品也好,全都源自一座永春夾際的天柱山。與當下流行到處找風景寫生的現象相反,他們選擇一座山,住在那座山的民居裡,沉浸在那座山裡,感受山裡的氣息,打通我與那座山的氣脈。法國畫家塞尚一輩子畫聖維克多山,那座山見證了畫家之作畫理念。文中、潘登二人與塞尚不同,他們的貼近與延宕,帶有明顯的社會學性質。土形成一座山,二人浸泡在一座山裡,是名副其實的二人土上坐。

潘登用鏡頭捕捉那些圍著那座山居住者的勞作、收穫、喜悅之生活情形。潘登說,開始拍攝時,無預設主題,與鄉親熟悉了,交流之間對他們有更多了解,生活給他鮮活的主題,山裡人從其攝影作品中察覺自己的存在感。文中不畫山裡人,直接畫那座山,一座山能有啥畫頭,偶爾寫生一幅還可以,對一座山畫幾十幅作品,誰都會問到底是什麼迷住畫家。一座山再怎麼變化,也只是永遠在那裡,永遠在那裡被畫家凝視久了,生出永恆是自然之延宕的感懷。假如以自然之延宕,看文中的油畫作品,就理解鄉親們看不懂他的畫,因為鄉親們作為人同樣在自然延宕之中,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中的畫不求大起大落之變化,他讓一種不譁眾取寵但貼近內心的感覺成為自己的語言,類似一首交響曲的主旋律,不斷重複,不停宣洩,無休止地否定,面對他的幾十幅作品,忽然明白其審美取向是效仿那座山自然延宕之品性。

不管看得懂還是看不懂,不管攝影與作畫,作品生成發生了一個很大變化,藝術家走進一座山,以藝術形式去觀察一座山,用攝影機、畫筆去貼近山裡人,畫面不再是冰冷的形式,作品有了一種人性溫度。儘管那些生動故事、細膩情感在表現語言裡不一而足,他們的藝術追索有鄉親們的注視,因為畫面裡有他們的音容笑貌,那天夾際鎮書記、鎮長代表鄉親出席了開幕式。天柱山藉助藝術形式來到泉州城裡,他們的藝術追求不再是傳統的寫生作畫,藝術更像是一條通道,藝術家走進一座山,用攝影、繪畫親近一鄉人,他們的舉措蒙上一層社會學的色彩。

或許,藝術永遠跟不上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社會調查,調查報告對社會分析更有表現力。社會學家研究具體的社會問題,藝術家永遠不可能去解決具體問題,畫家、攝影家用藝術形式去觸摸那座山,去觀察當下居住在那座山鄉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作品頂多是喚醒鄉民的內在精神,能做的是精神層面社會學的事。多數人感興趣那座山周圍人的物質生活,布爾迪厄在《世界的苦難》裡,記錄最多的是在物質上人的生存狀態,攝影家捕捉鄉村裡人的面貌,他們的喜怒哀樂,從喜怒哀樂可以感受到物質發展上的精神狀態。攝影作品拍下一個表情,不如文字數據那麼精準,但是藝術表現出來的感染力是不可忽視的,精神爽會轉化為物質力量,這是馬克思的觀點。

風景寫生不能直接表現人的精神面貌,畫家確信那座山有人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假如注意觀察現在鄉村變化情形,發現那句話已被顛倒過來了,一方人養一方水土。畫那座山,再不拘泥表面形似,探索的是山背後的人,這樣說似有點玄乎,有那麼點不可思議。看文中的畫,就有一股不可思議的精神,他在每幅作品裡一直堅守他的審美趣味,既不趨炎附勢也不討好旁觀者,這是一個藝術家應有的自信。

天柱山不說話,不管風吹雨打,它始終在哪兒,這是天長地久的自信。年輕人雖去了城裡,終會被那些愛這座山的人之精神吸引回家。山裡人不願離去,不離不棄,畫家探索雖解決不了具體問題,面對看不懂的作品,卻能感受畫面有一股喚起這種精神的力量。

2020年元月24日

黃文中《午後》布面油畫 60x80cm 2019

黃文中《夏末》布面油畫 60x80cm 2019

黃文中《餘輝》布面油畫 50x60cm 2019

黃文中《雨後秋山》布面油畫 80x100cm 2019

黃文中《棕櫚》布面油畫 40x50cm 2019

潘登《八月人倍忙》攝影 2019

潘登《槿花籬落竹絲長》攝影 2019

潘登《大眼睛》攝影 2019

潘登《山水田園,開心農耕》攝影 2019

潘登《一畝三分地,躬耕數百年》攝影 2019

潘登攝影作品 2019

分享—訂閱:

微信關注:黃永生論畫

相關焦點

  • 皇上出一上聯:「二人土上坐」,貴妃的回答亮了!
    隨著對聯的慢慢發展,越來越多的文人開始追求對聯上的意境和一些巧妙的構思。因此湧現了很多的絕妙之對。就連很多有名的帝王,也難免沉浸於此,朱元璋就是個有名的愛對對子的皇帝,對聯雖然在明朝尤為興盛,但並不代表明之前就無人能對。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關於唐明皇一個千古佳對。皇上出一上聯:「二人土上坐」,貴妃的回答亮了!
  • 拆字聯:「二人土上坐」,下聯體現中華漢字博大精深!
    拆字聯:「二人土上坐」,下聯體現中華漢字博大精深!因為這副對聯所有字的偏旁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想要對出下聯就必須同樣運用到金木水火土的偏旁。再者意境也不能差,這就導致如此刁鑽的下聯無人能夠對出,直到今天,所謂的下聯「炮鎮海城樓」「深圳鐵板燒」雖然偏旁都對的上,但是意境卻差了一籌。而除去那些難以對出的千古絕對,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對聯,最為有意思的對聯就是拆字聯,何為拆字聯,就是將一個字拆成一個對聯。
  • 唐玄宗說「二人土上坐」,楊貴妃瞬間對出下聯,大臣:亡國之音
    包括我們在如今的影視作品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有讚不絕口的、也有讓人捧腹大笑的。不過在史料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和自己的愛妃經常會和朝廷上的文人去玩這樣的遊戲。除了在朝上之外,他們也會在朝下偷著考對方。有一天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登上高樓,一起吃著點心在賞月。
  • 唐明皇寫土味上聯:「二人土上坐」,聰慧楊玉環出下聯扭轉乾坤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四大美女,其中之一就是在唐朝時期一名叫楊玉環的女子。她起初嫁給了李瑁,後來被唐玄宗看上了,就納入了自己的後宮。楊玉環出身富貴之家,她的祖父曾經是隋朝的上柱國,叫做楊汪,在唐朝初年死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 最有趣的10則對聯:二人土上坐,一月日邊明
    貴妃妙對唐明皇一日晚上,唐明皇和楊玉環登上樓臺賞月,唐明皇即景吟出一聯:二人土上坐拆成兩個「人」和一個「土」。李白一進門,楊國忠便譏諷道:兩猿截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鋸」諧「句」,「猴兒」則暗指李白。
  • 宋徽宗出一對聯:「二人土上坐」,妃子妙語相對,成功拍了馬屁
    宋徽宗在書畫和書法的造詣確實很深,但是要說到詩詞他就顯得有些平庸了,尤其是他前半生的詩詞作品,大多沒有什麼意境,仿佛流水帳一般,不夠隨著他人生的轉折,他成了亡國之君,此後這段經歷對他影響頗深,所以後來也寫出了很多詩詞佳作。
  • 寡婦徵婚出上聯「二人土上坐」,秀才妙對下聯,成為一副妙對
    對聯雖然有固定的語法可尋,可是如果只流於形式上的辭藻堆砌,而忽略了對聯本身的意境和內涵,就如同買櫝還珠,食之無味了。一副好的對聯,不僅僅要求對仗、平仄都符合規律,在意境上也要言之有物,使人讀後能感悟出什麼道理,或者能聯想到一些事情,這樣的對聯才是有意義的。
  • 皇帝出上聯「二人土上坐」,妃子更聰明,一副下聯抓住皇帝的心
    皇帝出上聯「二人土上坐」,妃子更聰明,一副下聯抓住皇帝的心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對對聯是很難的,我們上學的時候,對聯並不是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所以很所人根本不會對對聯,但是古代人就比較喜歡對對聯,不管好賴,總能對出一二,話說有一副對聯是很經典的,上聯是皇帝出的:「二人土上坐」,從字面上看是個合字對聯,這幅上聯就出自章宗也就是金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很喜歡漢族文化,
  • 觀展 |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
    售票/諮詢服務臺C位是Warhol的海報音樂家作品裡的Andy Warhol(選此曲是為下篇Warhol專題預熱 從跨領域藝術作品裡嘗試了解Warhol)到售票臺諮詢售票工作人員馬上推薦Andy Warhol特展因為次日是特展最後一天建議我開館後早點來購門票晚上做攻略才知Warhol是波普藝術代表人物大師的特展
  • 山水大地|鳥山高史作品展
    鳥山高史的每一個玻璃器皿,清透空靈,卻又不乏拙趣。波光裡粗糲的手作痕跡讓每個杯皿都獨一無二,有力地流淌著造物者的創作想像。但凡好物之人與手作之物,都有這樣的一個奇趣,當手眼與物對話的瞬間,會不覺揣度作者創作當下的心境,進而在想像空間中交匯共鳴,只待故事既成,物收囊中。鳥山高史的玻璃作品,近年一直不乏熱度。
  • 漢字故事:「坐」的由來:土上兩人為「坐」
    二人土上坐是說「坐」字,「坐」從二人,從土。查《說文》「坐」不是坐的古字,秦篆不是這樣寫,小篆從畱(liú)省從土。古人席地而坐,從土,表示歇息的地方。甲骨文「坐」字像人以膝著席,席地跪坐,臀部依附在腳跟之上。關於古人坐姿,可有學問呢!
  • 草間彌生作品珍藏展福州舉行 吸引數千市民前來觀展
    草間彌生作品珍藏展福州舉行 吸引數千市民前來觀展 2017-0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卿     《原點》草間彌生作品珍藏展吸引數千市民前來觀看
  • 多彩」攝影作品 線上展 — 山椒鳥科&大快朵頤
    多彩」攝影作品 線上展 — 山椒鳥科&大快朵頤 2020-12-06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寡婦出上聯:「二人土上坐」,大才子對出絕妙下聯,寡婦羞紅了臉
    對聯不單單是講究押韻,還必須具備意境以及內含,否則,對聯只會局限於形式表面上,讀起來卻沒有一點味道,更不必說還有什麼智慧了。在古代,人們喜愛對聯,從娛樂變成了一種家喻戶曉的活動,它不但滿足了文人雅客娛樂消遣的需要,還能給平民百姓增添愉悅感,因此,十分受人們的歡迎。
  • 後記||觀含山博物館
    敬讀含山                 —觀含山博物館後記     也許是出生在明皇城腳下的緣故
  • 風水:觀水點穴立向看土
    觀水 水在風水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因為水與山不可分離。點穴」就是指在綜合考慮了山水狀況之後,準確地找到山環水抱的這塊區域中「龍」、砂」、「水」種種景觀意象最完美的那個點。站在這個點上,人們能得到最豐富的心理感受。 遠看像樹輪樣的色調為最好,風水學上稱「暈輪」。好的宅地環境要三面偏高、中間平。三面有小山環抱,前面有河湖水流,這就是人們說的,山環水抱、顧盼有情的好地宅。
  • 中國美術館獻上新年大展,大師作品引來孩子臨摹
    牛年即將到來,中國美術館為觀眾獻上了新年大展——「美在耕耘」。昨天是開展第3天,慕名而來的觀眾中還有不少小朋友的身影,甚至有人帶著畫板專門來現場臨摹展品。劉開渠作品《犛牛》廣廷渤作品《鋼水·汗水》豐子愷作品《慶豐收》代大權作品《建設者們——新興木刻精神不死》在美術館一層的圓廳內,9歲女孩馨恬帶著畫板和畫筆,坐在一幅畫作前認真地臨摹著。她臨摹的是齊白石先生的名作《紅衣牛背雨絲絲》。只見她一會兒抬頭仔細觀察,一會兒用筆在紙上描繪,畫得格外認真。
  • 上海莫奈畫展異常火爆 觀展需排隊數小時
    【觀展火爆】   排隊需2、3個小時   莫奈作品過去十年中曾幾次來過中國,但受人喜愛的睡蓮畫作極少出現,而本次參展的睡蓮作品是近幾年展覽中數量最多的一次。在花園系列作品中還有幾幅大型畫作,如3米長的《紫藤》、2米高的《睡蓮》等。為了一睹難得一見的珍品,本次展覽的網絡預售票量就逼近7萬張,火爆程度令人咋舌。   市民殷小姐上周六13點左右來到K11觀展,沒想到兌票就花了半個多小時,然後她被告知還要再等候2個多小時才能觀展。真是人「山人海。」殷小姐說,因為自己的票是通票,也不急於一時,因此中途放棄觀展。
  • 展覽預告| 耄耋富貴—楊海濱百貓作品展
    海濱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在百貓作品集付梓之際囑餘作序,不敢怠慢,又不敢寫得太為深刻,懼有吹捧之嫌。觀畫之感寫此片言代為序。                                                                                  --李學偉
  • 二人土上坐,求下聯,蒲松齡巧對縣令,解縉妙對贏嬌妻
    解縉妙對得佳人解縉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自小聰明過人,能文善對,十多歲就名聲遠揚,當地有位退休的李尚書,也是飽讀詩書之人,見解縉比自己名聲還大,頗不以為然,便想試試解縉的虛實,於是便下了一請帖,讓解縉來李府上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