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秋在列車上與伊豆初識,
只匆匆停留了三日,
還沒來得及記全它的美。
可與我而言,
它已然是我心中的一片桃源。
它是「恍若隔世的驚鴻一瞥」。
乘坐急行線從新宿到伊豆熱川大致1小時車程。
過了幾個山洞,
還沒緩神,
列車便從錯落層疊的萬千廣廈中,
一頭鑽進了山海叢林間。
光是沿途的風景,
就足夠讓人卸下疲憊了。
你看,
窗如畫框,
把海天雲麓精心圈起。
眉眼凝聚,
把青巒疊嶂細細繪在心裡。
沒想到山洞這頭,
竟是另外一個天地。
讓人心頭處不免生出一分:
「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清,水也淨」的感慨。
這是一趟伊豆熱海的尋湯之旅。
海風配溫泉,
就像啤酒配龍蝦,
舒服舒服。
伊豆熱川站下車,
這裡讓人覺得仿佛回到了素未謀面的家鄉。
長街小道,
溪水朗朗,
每個人都笑容滿面,
熱情,溫和又禮貌。
秋風或許微涼,
但地底溫泉蒸騰起霧氣,
和著風撲在臉上,
卻是如沐春風般的溫暖。
小憩三天的溫泉酒店叫「片瀬館ひいな」
整體木質的樓房結構,
日式傳統的「接合」空間顯得格外通透。
確實是奉行自然,質樸,傳統的民族建築風格。
酒店頂上的露天風呂,
總共9個,
是免費給客人使用的。
選好風呂泡的時候記得掛好門牌宣示「主權」,
免得有外人闖入。
當然,
也可以直接在房間的陽臺泡,
想泡多久就泡多久,
圓滿自足。
把全身浸入溫泉,
跟太平洋對望。
什麼仕途不順,
什麼愁鬱難消,
無妨,無妨。
只知這溫度剛好,
想睡一覺~
把身體泡的熱氣騰騰之後,
隨意套上寬鬆的衣服,
拖著酒店準備好的合腳拖鞋,
懶散的走在海邊小路。
耳邊的喧鬧就都消失了。
海風吹過植被捲起清香氣味,
夾雜著簌簌聲響。
海浪拍打岸堤,
合著路邊屋簷下風鈴搖晃,
引動協奏。
不由得放緩腳步,
用拖鞋摩擦地面,
有規律的打著節拍,
配合著伊豆熱川的陽春白雪。
穿過一片矮林漫步到小路盡頭,
藏著伊豆熱川偷偷準備的驚喜。
這裡藏著一條小溪翻山越嶺匯入太平洋的故事。
坐在溪邊,
遙望被晚霞燒紅了的雲,
似乎感受到了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緊繃的身心像一團揉皺的紙被緩緩攤平,
腸胃合時宜的叫喚提醒著該回去了。
散步回來,
一桌子豐儉由人的日式料理已經準備妥當。
手寫的菜單,
一筆一划都把真誠的心意透在了紙裡。
雖然不懂日文,
但也能認出裡面「美味」二字。
一場禪意十足的料理體驗,
被酒店主人端莊的呈現在眼前。
伊勢海老,
驚人的鮮彈是打開味蕾的萬能鑰匙。
研磨細膩的山葵泥,
日本甜鹹均衡的刺身醬油,
如天作之合相輔相成。
只需微微浸潤龍蝦剔透的肉質,
便可將其風味提升到極致。
微微的辛辣刺激著口鼻的共鳴處,
而新鮮蝦肉咀嚼後的留下的回甘,
如海浪般一浪接著一浪撫平舌根處的不安。
閉著眼睛享受是對大海最大的敬意。
但馬和牛,
紋路細膩均勻。
與滾燙的石板接觸的瞬間,
迸發出驚人的美拉德反應,
香氣四溢,
聽覺嗅覺在同一時間得到考驗。
這是米其林主廚一直強調的焦褐感。
三分熟的和牛,
外層的焦殼將汁水牢牢鎖住,
切開後,
裡面的粉嫩嬌豔欲滴。
吃進嘴裡,
除了美妙絕倫的肉味,
還夾雜著淡淡的堅果氣息。
活烤鮑魚,
看著有點殘忍,
但這是最大程度鎖住鮑魚鮮味的方法。
高溫下鮑魚發出嗤嗤的聲響,
海洋的腥氣化作煙霧消散無蹤,
一塊黃油,
數滴醬油就把鮮味調取。
烤紅貝,
是個人的最愛。
一改刺身生食的吃法,
也是以殼烹製,
利用紅貝自帶的鹹鮮打底而沒有過多的調味,
火候被匠人精準的控制,
紅貝的口感被最大程度的詮釋。
入口鮮嫩,
脆爽有餘。
金目鯛,
太平洋送給伊豆的又一份厚禮。
深海的金目鯛被拖出海面後,
體內的血紅素與氧氣接觸,
變成了炫目的大紅色,
這是大自然調色的藝術。
這裡的做法是蒸煮,
卻不是清蒸。
特製的湯汁循循善誘,
浸染魚肉精華,
濃香卻不重口,
搭配米飯也是味美宜人。
冷盤甜點壽司炸物,
個個精緻無比,
給人以慰藉。
已經分不清是會席還是懷石,
可以確信的是,
這是與食物的「一期一會」。
屋外晚風輕揚,
小睡片刻,
待寅時起,
憑欄遠眺。
雲破日出,
霞光印紫海面,
映紅了手中的暖茶。
這滿杯的日色,
予你一半。
- End -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伊豆是詩的故鄉,
世上的人這麼說。
伊豆是日本歷史的縮影,
一個歷史學家這麼說。
伊豆是南國的楷模,
我要再加上一句。
伊豆是所有的山色河景的畫廊,
還可以這麼說。
------川端康成
感謝大家閱讀,歡迎關注作者公眾號【莎士比亞不寫詩】
與你分享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