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這座寺廟,被金庸寫進小說裡,相傳皇帝在此出家

2021-02-20 五臺山雲數據網

山西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寺廟林立,歷史悠久。五臺山因有五座山峰而得名,峰頂平坦如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五臺山大多數的寺廟就集中在臺懷鎮,不過有一座寺廟卻比較偏僻,叫做清涼寺。

清涼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不過現在的這座寺廟是在原址重建的。相傳佛教在東漢時期就傳入了五臺山,大孚靈鷲寺是五臺山上建起的第一座寺院,也是顯通寺的前身。到了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發展迎來第一個高潮時期,許多寺廟都是這段時間建起來的。

清涼寺距離寺廟集中的臺懷鎮大約有15公裡,位置比較偏僻,所以來這裡的遊客並不多,平時也是冷冷清清的。沒有熙熙攘攘的遊客,這才是真正清修的好地方。

其實許多人對五臺山清涼寺是有所耳聞的,因為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就多次提到五臺山清涼寺。如《天龍八部》中的神山上人就是清涼寺的方丈,它曾到少林寺求師,被少林方丈婉拒後投入清涼寺。而金庸的《鹿鼎記》中對清涼寺的描寫就更多了,在小說中清涼寺成為了順治皇帝出家的寺廟。

清涼寺得名於寺內的這一塊巨石,叫做清涼石。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

現在這座清涼寺是在90年代重建的,由香港黃惠卿等居士投資,經山西省文物總店高級美術大師胡銀玉的主持、規劃、設計、施工已建了大雄寶殿、五方文殊、三大士殿、羅漢殿、天王殿、鐘樓殿、東西廂房、門樓、山門等古建築。

自南北朝時期建成以來,清涼寺受到多位帝王的重視,多次修建擴建,清涼寺依次成為皇家、華嚴、唯識、淨土、密宗、鎮國、律宗、黃教、禪宗等道場。

五臺山景色優美,四季景色不同,其最高處海拔3061.1米,被稱為華北屋脊。2009年,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五臺山,環周500公裡,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中國唯一兼有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東漢時,五臺山便興建有大孚靈鷲寺,也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後經歷朝續修擴建,使五臺山成為寺廟林立、佛塔高聳的寺廟集群區。歷史上,寺廟最多達到300餘座,僧人3000餘人。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顯通寺坐落於臺懷中心區靈鷲峰腳下。寺宇坐北向南,寺內院落重疊,樹木交蔭,蒼松翠柏,肅穆安寧。全寺佔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7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建築樣式各異,多帶宮廷建築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築的典型。 

據《清涼山志》記載,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更名為大華嚴寺。明洪武年間重修,賜額「大顯通寺」。萬曆年間改名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復名為大顯通寺。歷代帝王朝臺、僧尼禮佛、文人遊覽,都要到顯通寺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陸續撥款90多萬元予以修葺,到1966年共修繕117處,新塑和補塑佛像1171尊。該寺為五臺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顯通寺建築群

無量殿

無量殿

這是一座磚結構建築物,取釋迦佛曾於七處講經九次之意而命名。因殿內供銅鑄毗盧遮那佛像,故亦稱無量殿。殿建面寬明七暗三,計28.2米;進深四間,計16米;高20.3米。重簷歇山頂,磚䃠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繫。該殿形制奇特,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1956—1957年,政府撥款按照原樣進行了翻修。殿內有一座八角十三層木質古塔,高約10米,結構巧妙,雕刻精湛,是五臺山少見的木雕藝術品。相傳,唐代清涼國師,曾於唐建中四年(783)在此殿內著《華嚴疏抄》等達四年之久。

毗盧遮那佛像

明建銅殿

銅殿位於千缽殿後,是一座罕見的青銅建築物,鑄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為明代妙峰祖師募化十三省青銅所鑄。相傳重十萬斤。

殿建平面見方,進深4.2米,寬約4.65米,高約5米,重簷歇山頂,外觀兩層,內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上層四面,各裝六塊格扇;下層四面,各裝八塊格扇。格扇內壁鑄有佛像,重重疊疊,號稱萬佛;格扇外壁鑄有花卉圖案,以及二龍戲球、魚躍龍門、丹風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玉兔拜月、牡丹出瓶、獅子滾繡球、老鼠盜葡萄等,共計36幅,形象生動,線條精細舒緩,富有生活情趣。殿內供文殊菩薩銅像,連同殿壁佛像,共稱為萬佛朝文殊。

清建大佛殿和文殊殿

大佛殿

大佛殿和文殊殿均為木結構建築物,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大佛殿佔地一畝三分,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亦稱大雄寶殿。殿建明七暗三,面寬34.4米,進深21米。上為四阿頂,下為四出廊,108根木柱圍於四周,前置重簷抱廈,顯得莊重而瑰麗。殿內泥塑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和十八羅漢,與殿建為同期遺物。殿內「真如權應」木匾系清康熙皇帝御筆親書。文殊殿五間重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面寬25.5米,進深11.6米,單簷歇山頂,後置重簷抱廈,裝繪華麗,亦為全寺主體建築。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臺獅子文殊、南臺智慧文殊、中臺孺者文殊、北臺無垢文殊、東臺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

文殊殿

清代碑刻

山門兩側,立碑4通。其中兩通分別書「龍」「虎」二字,以應左青龍、右白虎之意,為雷雨居士所書。字體自由瀟灑,一筆寫就,似蛇遊弋,像風飛舞,頗像龍虎身形,引人注目。另兩通石碑碑記記載了顯通寺明清時代的土地錢糧狀況,是研究五臺山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寺內文殊殿前,有碑亭2座,碑亭裡各立一通漢白玉石碑,寬約0.8米,高約3米,立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左邊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皇帝御筆。右邊的碑上沒有字,人稱「無字碑」。

塔院寺坐落於顯通寺之南,佔地15625平方米,據記載,在未建寺宇之前,大塔就凌空矗立。據專家考證,佛舍利塔始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系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建成後,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並獨立起寺。明萬曆七年(1579),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監範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政府撥款6億元(建國初期幣值)將塔院寺修葺一新。是研究高層建築如何歷經地震和風麗侵蝕而不衰的重要實物資料,現為省級保護文物。

塔院寺牌坊

佛舍利塔

佛舍利塔坐落於寺院中心處,俗稱大白塔,人們常以此為五臺山標誌。這是一座磚結構建築物,通高75.3米。塔基為正方形,環周83.3米,外圍建走廊,內設木製法輪120個。塔身狀如藻瓶,造型優美,宏偉高大。塔頂蓋銅板8塊,形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方位安置,遠視如鬥笠。塔頂正中裝銅頂1枚,高一丈六尺,覆盤七丈餘,飾以垂帶,金光閃閃。銅板邊沿,吊裝銅製垂簷,每塊長約七尺,寬約二尺,共計36塊。每塊垂簷頂端,又掛風鍾3個,連同塔腰風鍾在內,共計252個。塔基四角,建亭4個。

大藏經閣

大藏經閣坐落於佛舍利塔之北,面寬五間,25.3米,進深13米,兩層三簷硬山頂。正中上方懸一木匾,上書:「兩塔今唯一尚存,現成必壞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髮,未識菩薩與世尊。」為清乾隆皇帝五十七年(1792)所寫。藏經閣內有一木製經架,叫轉輪藏,六角形,33層,高約10米,最上面一層周長11.5米,最下面層周長6.5米,構成上大下小形狀,每層分若干小格,放置經書。最下層底下有轉盤,能夠來回運轉。所以製成這種轉輪藏,按佛教的說法是轉動誦經,能為朝山拜佛者消災除難。藏經閣現存漢、蒙、藏多種文字經書2萬冊,其中屬於宋以後至乾隆年間版本的2000餘冊經卷為國家善本書,是研究我國佛教理論的珍貴資料。

羅睺寺坐落於顯通寺東南側,佔地15225平方米。寺院一進四層,始建於唐,明弘治五年(1492)重建,清初又多次修繕。《清涼山志》載,唐時,張天覺在此見燈,有感而建寺。因相傳文殊菩薩經常在這裡講經說法,故寺院落成後,名為「落佛寺」,清時改為現名。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寺宇再經修葺。是五臺山著名的黃廟。

天王殿、文殊殿和大佛殿

寺內第一層殿為天王殿,面寬三間,14米,進深9.5米,單簷歇山頂。殿內四大天王的塑制不同於青廟踏八怪的形象。西方廣目天王的臉不是紅色,而是棕色;不是手執絹索,而是一手抓長蛇,一手握寶珠。北方多聞天王的臉不是綠色,而是黃色;不是手執寶幢,而是一手攥老鼠,一手拿巨傘。這是按喇嘛教《度量經》的規矩塑制的。

第二層殿為文殊殿,面寬三間,17.6米,進深13.5米,單簷歇山頂,四出廊。殿內文殊塑像亦與青廟不同:文殊菩薩的坐獅不在磚臺或地面,而是臥在蓮臺上;文殊面容不是金色,而是白色;兩肩膀上添了肩花,肩上一邊放置智慧劍一邊放置經書。這種塑法和著彩,體現了喇嘛廟文殊菩薩塑像的一般特徵。

第三層殿為大佛殿,面寬五間,17.6米,進深12.8米,四阿頂,前置重簷抱廈。殿內三世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及八大供養菩薩,亦按喇嘛教《度量經》的規矩而塑制。八大供養菩薩拿著仙桃、海螺、琵琶、鏡子、如意鉤等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及殿內泥塑均為清代遺物。

木雕「開花現佛」

「開花現佛」安裝在第四層殿,即藏經殿內。殿內正中砌磚臺一座。砌臺成方形,邊長3.6米。磚臺正中,裝一木製圓盤,上刻水浪圖案,圖案之上,塑十八羅漢。圓盤正中,安蓮花一朵,高達丈餘,似芙蓉出水。蓮花由花瓣組成,四尊佛像端坐於內,八片蓮瓣合圍於外,蓮瓣塗以紅彩。通過地下機關,圓盤可以轉動,花可以隨開隨合。

殊像寺坐落於大白塔西南0.5公裡處,佔地6420平方米。寺宇始建於元,後毀於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曾稱殊祥寺。1983—1984年,政府撥款數十萬元進行整修。寺建並排二院,東院有天王殿、文殊殿和後殿,西院有門殿和中殿。寺外左前方有般若泉。

明建文殊殿

寺內文殊殿是五臺縣臺懷地區最大的殿宇。殿建面寬五間,27.2米,進深4間10.4米,重簷九脊頂,高大雄偉。簷下鬥拱密緻,簷上三彩琉璃剪邊,壯中顯麗。殿前置月臺,長21米,寬9.7米。殿內有梁記曰:「時大明弘治二年(1489)拾月拾壹日吉時重修殊像寺。」後雖經明萬曆年間和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過,但大木構架和殿內塑像大都仍是明弘治時期的原物。

文殊駕狻猊像

「五百羅漢過江」懸塑

菩薩頂坐落於靈鷲峰上,佔地9160平方米,寺分前後兩部,前部居高,並列三院。中院為主體,建有天王殿、佛殿和文殊殿,東西院為僧舍禪堂。後部較低,並列二院,均為僧舍。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裝繪多參照皇宮官式制度營造,金碧輝煌,極為華麗,是五臺山清代佛寺建築的典型。寺宇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真容院。唐時,僧人法雲重修殿堂,並塑聖像。明永樂年間,曾予改建,稱大文殊寺。清代康熙年間,寺內改住喇嘛,遂成黃廟。康熙帝和乾隆帝朝臺時,曾在此過宿,書匾碑刻為數較多。

菩薩頂山門

清建大佛殿和文殊殿

大佛殿

大佛殿為三開間,面寬13米,進深12.3米,單簷五脊四出廊,前置重簷抱廈,勾柱圍繞,朱漆彩繪,三彩琉璃瓦蓋頂。文殊殿亦為三開間,面寬18.8米,進深14米,單簷四阿頂,四出廊,四面圍以石欄杆。文殊殿石階一處,狀似蜂窩,系殿滴水而成。此前,不分陰晴,滴水不息,為五臺山奇景之一,故殿亦稱滴水殿。大佛殿與文殊殿之間,立石門一座,橫書曰「五臺聖境」,系清康熙皇帝御筆。

文殊殿

清建木牌樓

木牌樓立於山門之前,四柱三門,上下三層,鬥拱重疊,挑角四出,木結構靈巧多姿,琉璃瓦黃綠相襯,五彩斑斕,牌樓正中,嵌有木刻「靈峰勝境」四字,為康熙皇帝所書。牌樓與山門之間,有石雕九龍吸水鋪於石階處,形成一個斜升的大平面。牌樓兩側又置石雕臥獅。牌樓下連108級石階。它南對梵仙山,下俯大白塔,東西與黛螺頂和壽寧寺相呼應,構成了臺懷中心區佛寺布局的特色。登臨此地,可以一覽臺懷佛寺風光。

菩薩頂前108級石階

清建四稜碑

菩薩頂現存漢白玉四稜碑兩座,分別坐落於東院的過廳與後院。兩碑大小相仿,高約6米,平面見方。碑座邊長1.33米,碑身邊長1.15米。碑身四面,分刻漢、蒙、藏、滿四種文宇,均為清乾隆所書。碑文為乾隆皇帝自述遊歷五臺山的情懷和感受。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

乾隆御碑

相關焦點

  • 五臺山順治皇帝出家的寺院,康熙曾派韋小寶看望
    據「清涼山志」載,此寺肇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是五臺山最早建立的寺院之一。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唐代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築整齊一新,規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文革」時期,整座寺廟作為迷信產物而被毀,惟天生之清涼石尚存。
  • 山西五臺山一寺廟,清朝順治皇帝在此出家,康熙寫詩、乾隆題匾
    五臺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區別於其他的佛教名山就在於,這是我國唯一的一個同時有漢地的佛教道場和藏傳的佛教道場的地方,這裡的寺廟很多,其中著名的有佛光寺、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等等,而鎮海寺就位於五臺縣臺懷鎮南邊的清水河側,它建造在海拔大約有1600多米的石山嘴景區,周圍被群山環繞,看起來十分險峻陡峭,猶如雙龍嘴旁的龍珠一樣,也正由此,這裡被人們稱為是「五臺山第一風景
  • 五臺山唯一有祈福殿的寺廟 被譽「五臺山第一風景」 順治在此出家
    有句話說,「五百年風景看北京,五千年風景看山西」,山西境內歷史悠久,人文積澱豐厚,佛教文化更是光輝奪目,擁有多座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千年古寺。其中坐落在忻州市五臺縣臺懷鎮南清水河西側的鎮海寺,以其獨特的悠久歷史、民間傳說和絕妙的風景享譽海內外。
  • 順治皇帝真的來五臺山出家了嗎?山西五臺山究竟隱藏了多少秘密?
    對五臺山的印象來自於金庸筆下的《鹿鼎記》和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當中都有精彩描述:「相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臺,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臺山找他父親順治……」然而事實上,那些關於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都是不可信的。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
  • 五臺山唯一有祈福殿的寺廟,順治皇帝在此出家,如今可以免費遊覽
    文本/1五臺山作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寺院殿堂眾多,但你知道嗎,整個五臺山只有一座寺院設有祈福殿,那就是鎮海寺。與五臺山的大白塔,五爺寺相比,鎮海寺的名氣簡直不值一提,但你千萬不要小看它。這座寺廟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傳說鎮海寺對面有一個「海眼」。有一年,大量海水從海眼湧出,淹沒了周圍的村莊,衝走了稻田。當時在此修行的文殊菩薩,為了救民,在海眼上建了一座寶塔。後來,人們在塔的周圍建了一座寺廟,稱它為鎮海寺。除了這個傳說,鎮海寺也是五臺山唯一一座有祈福殿的寺廟。這裡曾是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
  • 雲南最貴的寺廟,門票比少林寺還貴,被金庸寫進武俠小說裡
    崇聖寺,又俗稱為三塔寺,因寺內有三座古塔而聞名。這三座塔建於南詔時期,也就是唐朝,與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同一時期。不過崇聖寺門票可不便宜,算是中國最貴的寺廟之一,門票121元,比河南的少林寺還要貴21元。崇聖寺在清朝鹹豐年間就已經被毀,現在的寺廟是2005年重建的。這是大理最知名的旅遊景區之一,三座古塔成了大理古城的標誌。
  • 大理的皇家寺廟,金庸小說中天龍寺的原型,有9位皇帝在這裡出家
    ,它就是大理皇族的寺廟,名叫天龍寺。想必看過《天龍八部》的小夥伴都知道,大理國中許多皇室成員都在天龍寺出家了,歷史上也是如此,有9位大理國皇帝不愛江山不愛美人,偏愛佛法,而在崇聖寺出家,而它也就成了大理國的皇家寺廟。
  • 大理的皇家寺廟,金庸小說中天龍寺的原型,有9位皇帝在這裡出家
    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想必有很多人都看過,書中有令人嚮往的絕世武功,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也有有情有義的江湖,它總有一處吸引著你慢慢品讀,慢慢體會書中的人生,其中最讓筆者難忘的就是大理國了。大理國中除了段譽的風流倜儻,與諸多姐姐妹妹的風流韻事之外,還有諸多武林絕學,如六脈神劍、一陽指等,而這些武林絕學與一座寺廟有莫大的關係,它就是大理皇族的寺廟,名叫天龍寺。
  • 五臺山 鎮海寺 傳說是大清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
    五臺山名的由來,因為這裡有五座山峰,每個山峰的頂部都是平坦如臺,所以因此得名五臺山,大白塔是拍照的絕佳地方,它前面山下有一個小水池,在水池前能拍到大白塔的倒影,美麗極了。菩薩頂是五臺山的至高點,這裡能看到整個五臺山的全景,大白塔處於整個建築群的核心位置,大白塔的前面是五爺廟,後面是顯通寺,是五臺山建的第一個寺廟,是建洛陽白馬寺的那兩個僧人來五臺山同年建造的。大白塔裡面傳說有釋迦摩尼的舍利子。
  • 雲南深山有座寺廟,距今千年歷史,相傳曾有多位大理國王在此出家
    芒果旅行日記:雲南大山深處有座不太為遊客所知的寺廟,崇尚武學,距今千年歷史,相傳曾有多位大理國王在此出家,如今有很多外國人來此學習武術。大理是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地方,如果說洱海是大理的靈,那麼蒼山就是大理的魂。
  • 清朝唯一一個被傳說最後出家的皇帝,其實是一位命運多舛的可憐人
    金庸的小說曾經被無數人喜愛,可小說畢竟是小說,其中有很多故事是為了豐富劇情,但並不真實。曾經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寫道,這是最後一位出家的皇帝,可實際上他並沒有出家,並且晚年生活過得十分悽慘。《鹿鼎記》的原文劇情是這樣的:康熙為了尋找自己的父親順治,四處打聽到,順治在五臺山出家修行,於是派遣韋小寶去五臺山探個究竟,如果自己的父親真的在這裡,希望韋小寶把他接回宮,安享晚年生活。韋小寶到五臺山之後順治果然在那裡,但順治表示自己看破塵世,不想再捲入世間紛擾,還轉告康熙讓他不要再記掛。
  • 為什麼順治皇帝出家,選擇的是五臺山清涼寺,而不是少林寺?
    滿清四大疑案中,順治出家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個皇帝,居然會為了一個女人選擇出家,這也太有點不像皇帝了。可是順治帝確實是消失了,很多證據都表明,他的去向是在五臺山。就連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也讓韋小寶在五臺山清涼寺見到了順治皇帝。可是天下名山古剎那麼多,為什麼會是五臺山呢?難道少林寺、白馬寺、普陀山、九華山都不能讓這位順治帝當成修行之所呢?難道只是因為五臺山離北京比較近?當然不是這樣,身為一朝之皇帝,一舉一動背後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 《天龍八部》裡天龍寺原型,有九位皇帝在此出家,值得一看的聖地
    佛教是世界三大教派,中國也有很多信徒, 佛教是從漢朝傳入中國的, 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中國隋唐時代迎來了高峰, 當時的皇帝信奉佛教,服從佛教, 皇帝相信佛教, 畢竟相信自由, 但是,你聽說過皇帝出家嗎?
  • 山西行3,鎮海寺順治出家地,大智路朝聖黛螺頂
    圖三 鎮海寺站臺鎮海寺是傳說中順治皇帝出家的寺院,按照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情節,順治皇帝出家在五臺山,法名行痴。在這部小說裡,更是描寫出一個痴情痴意的順治皇帝,因為心愛的女人董鄂妃之死,便看破紅塵,執意出家,把一個幅員萬裡的錦繡河山,扔給了8歲的兒子玄燁,即康熙皇帝,真真做到了只愛美人,不愛江山。
  • 五臺山妙德庵
    妙德庵相傳在北魏時就有寺廟建築萬曆三年(1575年)的正月,一代名僧憨山大師相偕妙峰祖師同抵五臺山,塔院寺主持大方為其「卜居北臺龍門,三月三日於雪堆中,撥出老屋數椽以居之」,名曰妙德庵,為五臺山「最幽峻處」。妙德庵是憨山大師的禪悟之處,也是他刺血和金、妙峰大師刺舌血和墨寫《華嚴經》處,蓮池大師於萬曆四年(1579年)也來此居住數日,三位高僧日夜切磋佛法,登頂觀看佛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雲南一寺廟走紅,金庸小說中的寺廟原型,距離大理僅一小時車程
    的朋友,一定對書中所寫的「天龍寺」十分熟悉,該書中這座寺廟坐落在大理外蒼山中 的北面,正名叫做崇聖寺,但被當地百姓稱為「天龍寺」,這正是金庸老先生對這裡的描寫,也讓該寺充滿了江湖豪氣。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看這座充滿「武俠」味道的寺廟吧。
  • 雲南香火最旺的寺廟,供奉三大鎮寺重器,竟有9位皇帝在此出家!
    這座寺廟背倚蒼山,面朝洱海,是大理重要的旅遊景點及上香聖地。這裡曾經是大理國的皇家寺廟,金庸創作的《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原型就來源於此。大理曾經是南詔古國和大理國的所在地,這裡存在千年,曾經有五大鎮寺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聖金像、「佛都」匾額。但除三塔以外,另外4件均毀於戰火,如今只是書本上的記載罷了。
  • 「妙香佛國第一寺」,自古以來皇帝出家最多,還是國內最長寺廟
    說到大理,想必很多人會想到金庸的小說 ,諸如《天龍八部》之類。繼而想到段王爺,段譽什麼的。而大家熟知的段正淳和段譽原型,就在崇聖寺的高僧典供奉著,《天龍八部》當中的「天龍寺」原型就是——大理崇聖寺。「妙香佛國第一寺」大理崇聖寺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是「妙香佛國第一寺」,古時大理國有22位皇帝,其中就有9個皇帝都在崇聖寺出家,所以崇聖寺在當地非常受推崇,還被稱為皇家寺院。崇聖寺在唐朝開元年間開始修建,是我國南方寺廟中最為雄偉、歷史最悠久的寺廟。這座寺廟有很多的第一。
  • 雲南香火最旺寺廟供奉三大鎮寺重器 竟有9位皇帝在此出家!
    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年)的大理崇聖寺位於大理古城西北1.5公裡處,寺廟面向洱海,背靠蒼山,被譽為大理的標誌和象徵。金庸著作《天龍八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書中「天龍寺」的原型正是大理崇聖寺。相傳當年銅像鑄至觀音肩部時,銅就已用盡,一籌莫展之時,天上突然降下銅雨,滿地銅屑正是鑄造觀音所需之銅。於是銅像被命名為「雨銅觀音」。8.6米高、重達11噸的雨銅觀音頭著寶冠,細腰跣足,神態莊嚴靜美。令人遺憾的是唐代原物已於幾十年前被毀,現在的銅像是根據清末遺存照片精心複製而成。如今雨銅觀音殿前香火極旺,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
  • 大清朝順治皇帝到底有沒有出家?
    呂海峰話說,公元1661年的大年初六,紫金城里傳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那就是滿清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年僅二十四歲的清世祖順治----愛新覺羅·福臨死了。但是,關於他到底死沒死,世人卻眾說紛紜。顯然,這就很不正常。因為,君王如果去世的話,哪是天下的大事,一般的史書記載,都不會這樣寥寥數語。而且,民間有著諸多的傳說,都說順治皇帝實際上並沒有死,而僅僅是放棄了皇位,出家做了和尚。俗話說,無風不起浪。這種說法肯定是有一定的依據。其次,也有一些非官方史料的記載,順治十四年,福臨開始接觸和尚,成為佛教信徒,所以,他如果出家也倒不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