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俄羅斯與波蘭,這兩個歐洲國家在近年來上演了多次劍拔弩張的「政治互懟運動」,波蘭人說當年解放波蘭沒俄羅斯人什麼事,俄羅斯就準備斷波蘭的天然氣。美國大兵入住波蘭外加布置飛彈,俄羅斯人馬上搬出「白楊」與之抗衡。波蘭人準備推到屹立近百年的列寧雕像,俄羅斯人怒斥:「有種你試試!」這對歐洲「老冤家」究竟有怎樣的「恩仇史」呢?
所謂「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這是中國人的經驗之談。一家兄弟內部雖然有分歧,但是對外應當保持一致,但是俄羅斯與波蘭這兩兄弟卻是將對方「視如仇寇」。這兩個民族都來源於羅馬帝國史學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一書中所記載的「維內德人」。他們居住在當時日耳曼人的東邊,分布於西起奧得河、東抵第聶伯河、南至喀爾巴阡山、北瀕波羅的海廣大地區內。這群人在後來4-5世紀的民族大遷徙中有了一個更為響亮的名號—斯拉夫人。隨著日耳曼人的南下,這群斯拉夫人開始向更廣闊的地方擴張,留在西部波德平原的就是後來的西斯拉夫人(波蘭、捷克等),東斯拉夫人(俄羅斯、烏克蘭等)則遷往了喀爾巴阡山以東的東歐平原上。從此開始,兩兄弟分道揚鑣。
俄羅斯人與波蘭人分別於公元九世紀與公元十世紀建立了自己的早期封建國家。不同的是,由於地緣位置的差異,波蘭人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成為西歐國家的信仰同盟者,而俄羅斯人憑藉與拜佔庭帝國的特殊經濟文化聯繫,成功地在弗拉基米爾大公時期皈依了東正教。信仰的分離讓兩個民族的文化面貌產生了巨變。在蒙古人入侵歐洲之前,波蘭與俄羅斯人尚可相安無事,但是在俄羅斯人開始擺脫蒙古統治並逐步走向強大之時,雙方的矛盾便開始加劇。16世紀,波蘭人與立陶宛組成了君合國(雙方保持獨立,但共尊一位國王),通過聯盟的方式對抗來自莫斯科的韃靼騎兵,他們甚至在17世紀初攻入莫斯科操縱了俄羅斯沙皇的廢立,雙方的「梁子」就此便結下了。
圖/波蘭立陶宛君合國
進入十八世紀後,波蘭遭遇了空前的農奴制危機。而俄羅斯人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中逐漸走向強盛。葉卡捷琳娜女皇當政時期,俄國、奧地利與普魯士在23年之間連續操縱了三次瓜分波蘭的計劃(1772.1793.1795),讓這個獨立了八百年的國家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中就此被抹去了百年之久。一戰結束以後,波蘭在德意志與沙俄的廢墟上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而好景不長,1939年希特勒的閃電戰又一次擊碎了波蘭人的獨立夢想。更讓波蘭人憤慨的是。狡詐的史達林非但不提供援助,甚至在德軍佔領了波蘭西部之時出兵攻佔了華沙。這種趁火打劫的行徑讓波蘭人民對俄國人的憤怒達到了高峰。
二戰結束以後,波蘭雖然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但是那種藏在人民內心對於俄國人的厭惡讓這種政治體制變得十分不穩定,波蘭人民追求社會主義民主改革的運動也毫無例外遭到了蘇聯的「反修正」鎮壓。積怨之下,波蘭內部的「自由」勢力在美國「和平演變」戰略的推動下開始逐漸興奮作浪,曾經蓄積已久的「反俄」情緒被別有用心者轉化為反對社會主義制度的「顏色革命」浪潮。
在這些內外因素的驅使下,以波蘭為主的東歐國家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末爆發了世界矚目的「東歐劇變」。至此,跟隨西方的波蘭徹底走上了與俄羅斯人勢不兩立的方向。直至今日,兩國仍然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其中,有歷史宿怨,有宗教分歧,有政治對立。兩國的恩仇何時可以一笑而泯,前途一片迷茫。
圖/波茲南事件中開入華沙的蘇軍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