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與俄羅斯的主體民族都是斯拉夫人。冷戰時期,作為華約成員國的波蘭,曾是蘇聯的小弟,一切唯蘇聯馬首是瞻。隨著1989年開始東歐發生劇變,波蘭政治制度發生劇變,從此倒向了西方。1991年蘇聯解體後,作為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實力與蘇聯相比一落千丈,對東歐與獨立國協國家的控制力都大為減弱。在此背景下,歷史上就與俄羅斯矛盾重重,並且曾數次被俄羅斯佔領控制過的波蘭,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自然走向了反俄、抑俄道路。因此自蘇聯解體後波蘭與俄羅斯兩國之間的關係自然就矛盾不斷。
那冷戰結束以後,波蘭與俄羅斯之間有過哪些交鋒?

第一,波蘭為了實現自己的東歐強國夢,與俄羅斯爭奪在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影響力。這兩國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波蘭這種挖牆角的行為,俄羅斯自然不爽。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推動著俄羅斯力量從中東歐的撤離, 東中歐成為權力真空地帶, 刺激了波蘭國內民族主義的高漲。 他們嚮往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時代的大國輝煌與榮耀,企圖把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重新納入波蘭的控制之下, 實現其「從海洋到海洋」 的版圖設想。
自從白俄羅斯從蘇聯獨立後,波蘭就積極發展與它的關係,其主要任務是把白俄羅斯徹底從俄羅斯分離出來, 一方面報歷史上被瓜分的「一箭之仇」 , 另一方面重建自己的東歐大國地位。與俄羅斯數百年的歷史恩怨和冷戰後大國主義情結的膨脹,是理解當代波蘭外交及其對俄白關係影響的重要基點, 所以波蘭極力反對俄白的聯合。
波蘭為了建立一些評論家所說的囊括歐洲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大波蘭」勢力圈,一直主張歐盟吸納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喬治亞等東部鄰國,其中的關鍵國家就是烏克蘭。正如波蘭政治評論家瓦科文所說的,「一個真正獨立於俄羅斯之外的烏克蘭不僅是波蘭在東方最重要的戰略盟友,而且還將充當起波蘭和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國角色」。
因此波蘭在烏克蘭內政問題上經常指手劃腳,支持烏克蘭國內親西方的黨派角逐國家政權,與俄羅斯支持的親俄黨派針鋒相對,讓俄羅斯無比憤怒。

第二,為了進一步遏制俄羅斯,波蘭積極帶頭與一些東歐小國加入北約,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使俄羅斯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對此,俄羅斯自然怒火中燒。
隨著波蘭等東歐國家加入北約,俄羅斯西部地緣戰略空間遭到進一步壓縮。北約將俄羅斯在東歐的傳統影響徹底排擠出了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波蘭加入北約組織使得北約組織的沿陣地直接逼近到俄羅斯的國土——俄聯邦的加裡寧格勒州。 這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失去了在歐洲的戰略縱深。 俄羅斯戰略防線共向後東移了 兩千公裡,俄羅斯在歐洲地區幾個世紀的努力一下子化為烏有, 俄羅斯退回到歐亞大陸的深處,俄羅斯在歐洲的地緣政治狀態恢復到了前沙俄彼得時期。

波、 匈、 捷三國加入北約組織之後, 北約組織吸收和消化了 這三國的軍事裝備和軍事設施; 同時由於俄羅斯軍費下降以及軍隊士氣的低落, 這些因素使得俄羅斯和北約組織在常規武器方面的差距更迸一步的拉大了 。 三國加入北約後, 北約增加了 11個師和38個旅, 集團軍隊人數增長了14%,坦克數量增長了20%,作戰飛機增長了15%。 北約接管了 波、匈、捷三國發達的公路和鐵路運輸網,550個武器彈藥庫, 33 個軍事訓練場。 這將從根本上提高北約在30晝夜內投放軍隊的能力。 由於能夠利用新成員國的航空網,北約軍隊的作戰能力向東推進了600—7 00公裡。 北約可在新成員國的290個機場部署3500架作戰飛機,其作戰半徑可達到伏爾加河。 也就是說,包括莫斯科、 聖彼得堡等一系列中心城市在內的俄羅斯整個歐洲部分處於北約的空中力量最直接打擊範圍之內。 更為重要的是, 由於北約組織把戰車開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 這就對俄羅斯的戰略核武庫形成了直接的威脅, 即:北約組織具有了 使用常規手段即可打擊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可能性。
幾個世紀的新仇舊恨仇,使得當今波蘭對俄羅斯極其仇視。波蘭認為俄羅斯是其壓迫者,其文明程度也比歐洲低。波蘭人談論俄國人就像反猶分子談論猶太人。一項調查顯示,只有20%的波蘭人對俄羅斯人有好感。而在俄羅斯人看來,波蘭人的所作所為就是斯拉夫人的背叛者。兩國今後的關係將如何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論蘇聯解體後的俄波關係》、《俄白聯盟建設中的波蘭因素》、《俄波爭奪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