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一黃金周,我們從天津來到了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面20公裡處、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處的井陘縣,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井陘」是周穆公賜名。這裡是「太行八陘」第五陘,是古時山西通向華北的交通要地。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故去後,是經過這裡被運回鹹陽的,韓信的背水一戰古戰場也是發生在井陘。


「陘」是指山間的通道。自古太行山脈,縱橫在山西與河南、河北之間,作為一道天然屏障,隔斷了山裡與外界的聯繫,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多年來,人們通過探索,發現太行山居然有八個斷帶,可以通過車馬。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們是有多麼興奮,因為,這意味著經濟的通暢,生活的改善。就這樣人們以當時的文字記錄下這八條通道,並以出口作為它們的名字,「井陘」就是第五條通道,也是發生過故事最多的一條通道。

近年來,井陘縣為實現脫貧,修築了全長60公裡的「井陘太行天路」,太行天路將4個鄉鎮27個中國傳統村落連接起來,比較有特色的有呂家劇鏡藝術村、古村落大梁江(八路軍曾經在這裡駐紮)、石韻小鎮於家石頭村和南橫口陶瓷水鎮等。
我們首先來到了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後人建起的村落:於家石頭村

於家石頭村,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是于謙長孫於有道帶領家人開荒種地、繁衍生息的地方,距今已24代。村莊隱逸於太行山深處,沒有修通道路之前,進出非常困難,是很貧苦的地方。也因此,這裡能夠相對完好地保存了明代石頭建築的原因吧。進入於家石頭村需要每人30元門票,進入後首先有一座石頭博物館,這裡展出了各種石頭農用工具,很有特色。

進入古村落,這裡有近4000座石頭建築。有石頭街道、石頭窯洞、石頭戲臺、石頭樓閣、石頭廟宇,這些建築都是就地取材,自行設計搭建的,可以想見當年於家先輩的艱苦奮鬥精神。這座村莊,基本上都是于姓人家,于謙的後人非常重視教育,村裡出了20多位秀才。下面是一座古老的石頭戲臺

下面是石頭街道

明代政治家于謙(1398—1457),祖籍現今的杭州,23歲中舉,去北京做官。1449年率兵英勇抵抗外敵入侵,經過5天激戰,擊退瓦刺部的入侵,取得著名的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被捲入皇權爭奪的「奪門之變」中,1457年被明英宗處死於北京,1465年成化元年,明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平反。

後代為紀念于謙,籌集資金,自行建造了上面這座清涼閣。清涼閣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是一座塔券式疊加式巨石建築,也是於家的標誌性建築,它不打根基、不填輔料,建築在一個天然的石頭斜坡上,基石有的重達萬斤,十分獨特罕見。於家後人,希望登上樓閣,望向京城,懷念先祖于謙。